“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值得商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51:30

“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
盛大林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国的家住在心里,家的国以和矗立;国是荣誉的毅力,家是幸福的洋溢;国的每一寸土地,家的每一个足迹;国与家连在一起,创造地球的奇迹……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我爱我的——国——家。”


这是潘英湘专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而创作的歌曲《国家》(又名《强国才有富的家》)的歌词。在9月30日举行并由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文艺晚会上,成龙和刘媛媛共同演绎了这一歌曲。随后,这一歌曲就被广为传唱。


总的来说,这是一首很不错的歌曲,尤其是这首歌的歌词,既较好地诠释了国与家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充分表达出了人们的爱国热情。但,其中的一句词——“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却让我不敢苟同。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我就注意到了这句词儿,当时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或者看错了。


“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这就是说,国强是家富的前提条件——国不强,家是不可能富的。而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根据世界银行的调查统计,目前世界上人均财富最多的国家是瑞士,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别是丹麦和瑞典。这些国家的“家”总体上说都是很“富”的,但这些国家算得上很“强”吗?以前的苏联,曾经是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之一,其“强”自不待言,但苏联人民并没有过上富裕的生活。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强的国”之于“富的家”,既不是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


第一次听到“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我马上就联想到了文革期间很流行的一句口号:“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这句口号显然是为了阐述国家(或集体)利益与个人(或家庭)利益之间的关系,从而告诉人们应该“先集体(国家),后个人(家庭)”。通俗地说,就是:国家或集体这条“大河”有了,个人或家庭这些“小河”自然就会有;反之,国家或集体没“水”了,个人或家庭也不会有“水”——这与“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何其相似乃尔!


可是,“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既不合乎逻辑,也不符合事实。从理论上讲,大河是由小河汇聚而成的,大河不可能倒灌小河,除非发生特大洪水,因此,“大河有水”与“小河满”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从实际上看,长江几千年来一直滚滚东流(有水),但并不意味着它的支流(小河)一直都是“满”的;黄河在某些地段或时段曾出现断流(无水),但它的支流(小河)并没有因此而“干”。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小河有水大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实际上,改革开放以后,国人已经就“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作出了反省,怎么现在又高唱起了“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呢?


我当然知道,作者之所以这么说,可能是为了突出国家强大的重要性,但不管动机如何崇高,都必须尊重事实、讲求逻辑,更要明白国家应该“以民为本”的道理——民富才能国强,而不是国强才能家富。一个国家要强大起来,首先应该让国民富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