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会不会来(2009.8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52:20
  •        三星研究院:通胀风险卷土重来
  • 2009-8-10 10:14:06      来源:中国企业家     作者:佚名    
  •  
  •   2009年2月以来,中国消费物价指数连续3月同比下降,中国似乎正面临通缩威胁。然而,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通缩正在改善,多种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正在积累加强,2009年下半年通胀可能卷土重来。   通胀压力抬头   2009年2-4月消费物价指数C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持续同比下降。2009年2-4月,消费物价指数连续三月同比、环比下降,3个月中同比分别下降1.6%,1.2%和1.5%,从环比来看,2月份与1月份持平,3,4月分别比上一月下降0.3%和0.2%。工业品出厂价格连续5个月下跌,且下跌幅度超过消费物价指数跌幅,1-4月,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分别同比下跌3.3%,4.5%,6.0%和6.6%。从这些数据来看,中国面临的通缩压力似乎仍未缓解   但考虑季节因素,09年4月消费物价已出现轻微反弹,工业品出厂价格也趋于稳定。08年经济走势异常,上半年消费物价、工业品出厂价格大幅上涨,放大了09年1-4月价格下跌幅度。2008年中国经济经历了“过热”到“过冷”的过程,上半年物价持续攀升,下半年经济开始放缓,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后急剧下滑。08年1-4月CPI和PPI同比增幅一度超过8%,08年过高的增幅放大了09年CPI和PPI下跌幅度。   从CPI环比数据来看,4月份虽然仍然下跌,但跌幅比3月份已经有所减小。如果扣除季节因素影响,4月CPI实际已出现轻微反弹,PPI也已趋于稳定。从历史数据来看,春节后通常会出现一段需求放缓,物价回调的时期,因此2-4月CPI环比下降并不一定意味着通货紧缩仍然持续,而可能只是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中国政府不公布季节调整后的数据,我们采用国际通用的X11方法进行估算,发现如果扣除季节性因素,3,4月中国CPI已出现轻微增长,分别比上月增长约0.5%。扣除季节因素,2009年1-4月PPI环比分别约下跌-1.31%、-0.75%、-0.36%、-0.19%,跌幅逐步收窄,目前PPI大约相当于2007年7-8月的水平。   三大因素可能引发通胀   银行信贷和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可能成为引起通胀的主要因素。银行信贷井喷,资金大量增长。2009年1季度,银行新增信贷4.6万亿元,同比增长247%,几乎与2008年全年新增信贷相当。2009年第一季度,M2同比增长25.43%,远远高于6.1%的GDP增幅。M2增速大幅高于GDP增幅,未来货币将流入实体经济部门,引起物价上涨;目前中国M2/年度GDP比例高达2,在世界上处于极高水平,显示隐含通胀压力巨大。目前由于还处于危机后调整期,货币流通速度较慢,且相当部分货币尚留存在金融体系内未进入实体经济部门,但3-6月后通胀压力将显现。   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强劲反弹,可能出现输入型通胀。2009年5月,国际原油价格突破60美元,已经反弹超过50%,钢铁、铜等其他大宗商品也出现明显反弹。由于中国需要大量进口大宗商品,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压力正在向国内传递 。到2009年5月17日,中国国内钢铁价格已经连涨四周,政府控制的燃油价格也可能于近期内上涨。未来可能出现输入型通胀,并向产品线下游扩散。   国际金融体系暂时企稳,数万亿美元救市资金可能流入实体经济,引起通胀。2009年美国银行、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全球主要金融机构逐步稳定甚至开始盈利。如果金融机构“去杠杆化”完成,数万亿美元救市资金将逐步从金融体系流入实体经济。巨大的货币信贷将推动物价上涨,出现全球性通胀。   中国为保护出口,很难通过货币大幅升值缓解全球通胀的冲击,只能被动执行通胀政策。如果全球通胀爆发,理论上中国可以通过人民币升值吸收外部通胀压力,但在全球经济萎缩的环境下,人民币大幅升值会对出口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维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或仅仅是小幅升值,将会再次出现热钱流入,央行被迫增发人民币买入外汇,这将加大中国的通胀压力。   经济影响和政策建议   温和通胀有助于经济复苏,但如果在经济反弹前出现严重通胀,中国可能陷入“滞涨”。如果出现2%~4%的通胀,有利于刺激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加快经济复苏。温和通胀能降低企业投资和生产成本,刺激企业扩大投资;消费者买涨不买跌的心态也将促进消费,增加总需求。   但如果在全面复苏前出现通胀,政府将面临严重的政策困境,面临两难。预计中国经济在2009年下半年有所恢复,2010年才可能全面复苏,如果在复苏前通胀预期强化、通胀失控,就会形成价格——工资螺旋式上升,引起经济混乱。在经济偏冷和通胀加剧同时出现时,政府面临两难选择:反通胀必须控制货币增速,紧缩信贷,但这样会打击经济复苏,甚至引起二次衰退。如果出现“低增长、高通胀”,中国经济陷入滞涨,将产生严重的后果。   政府需控制货币信贷扩张速度,货币政策从“积极”向“稳健”调整。从可能引发通胀的三种因素来看,中国不能控制大宗商品价格和国际通胀,但能控制货币信贷扩张速度。经过09年1季度的信贷井喷,市场资金已经相当充裕,继续扩张信贷风险很大,货币政策应当向“稳健”方向调整。民营中小企业仍然面临融资难,但这一问题无法通过信贷宽松来解决。在中国目前的金融体系下,资本市场发展滞后,民营企业由于缺乏抵押等因素融资困难,即使是政府继续增加信贷规模,商业银行也不愿对它们发放信贷,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要依靠金融市场发展与开放来解决。   继续启动内需,加快服务业发展,考虑恢复人民币升值。启动内需一方面可以加快经济复苏,为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缓解国际冲击,减少受外需影响。制造业依赖原材料进口,更易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服务业既有利于增加就业,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也较小。适度调整人民币汇率,通过汇率政策吸收部分外部冲击。最近一段时期,美元走势偏软,可适度放松对人民币汇率的控制,增加弹性,在必要时通过人民币升值吸收部分外部冲击。   总之,应当密切留意通胀发展趋势,保持政策弹性,未雨绸缪。目前中国和世界经济仍然非常困难,形势复杂难解。在经济尚未恢复时出现通胀,将对政府和企业的应变能力提出严峻挑战。政府应当未雨绸缪,推出调控措施,应对可能的通胀。

  •  
  •        吴晓波:我们的钱将不值钱
  • 2009-8-10 10:14:29      来源:中华理财网     作者:佚名    
  •   你和我,我们,在未来的一年半里,很可能将经历一场惊心动魄的通货膨胀,换句话说,我们的钱将变得不值钱。

      这一次通货膨胀的原因,不是东西太少,而是钱发得太多了,发钱的有两个,一个是中国,一个是美国。

      先说中国,我为你算一笔帐,从去年11月开始,中国的银行发了飙地增发贷款,11月新增4769亿元,12月7400亿元,2009年1月9000亿元,创下历史性新高,2月1.07万亿元,再创新高,3月1.89万亿元,又创新高,4月5918亿元,5月6700亿元。这么算一下,过去的7个月里,贷款新增总额约为6.3万亿元。以今年的放贷规模计算,前5个月已经达到5?1万亿元,超过了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上宣布的“全年新增贷款5万亿元”的预算,超过的规模还是挺夸张的。从现在的景象看,积极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在短期内更改,根据计算,绝大多数的专家认为,本年度的新增贷款总额将突破8万亿元,很可能逼近10万亿元。

      8万亿元或者10万亿元是一个什么概念的数据呢?200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约为30万亿元,按保八的既定目标,2009年的GDP应该在33万亿元左右,那么,新增贷款量居然就占去了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这样的数据,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

      更要命的是,新放出来的贷款都去了哪里呢?从现在的态势看,主要去了两个地方,一是喂了“铁公基”——铁路、公路和基础设施,二是去了资本市场。这两个地方,再怎么花枝繁茂,都不可能直接地拉动民生产业和家庭消费,所以,吹起来的,很可能就是一个大大的泡沫。

      再简单的说说美国,这个国家的“流氓”本色已经显露了出来。在金融危机和实体产业危机,特别是底特律的汽车业集体陷入泥潭之后,美联储现在的办法也是拼了命地向银行新发贷款,用《华尔街日报》的话说,是坐在直升飞机上向下洒美钞。美元贬值对美国来说有3个好处,一是激活内需,二是扩大产品出口,三是抵销国债,中国的外汇储备有2万亿美元,几乎都以美元结算,其中美国国债就将近7000亿美元,它贬值百分之十,就等于好客的中国人民送给美国人民2000亿美元。从国家竞争角度来看,对冲美元贬值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人民币也贬值,你贬我也贬,看谁贬得过谁。

      这样一来,我们老百姓的钱包就紧张了。其实,在很多地方涨声已经响起了。进入3月以来,原材料开始涨价,对此政学两界欢呼不已,在很多场合,这都被看成是经济回暖的重大指标。而只有做企业的人知道自己的苦,一位正在长江商学院读书的纺织公司老板对我说,过去3个月,棉花(13640,-5.00,-0.04%)涨了4成,有色金属中的铜已经从去年的2.2万元/吨涨到了4万元/吨,而工业制成品的价格却上不去,PPI还是一个负数,现在电要涨了,石油要涨了,优惠税收取消了,我们应该怎么办?我对他说,应该让教授们马上开课,告诉大家,如果中国经济在下半年出现通货滞胀,应该如何活下来。对于一般的老百姓来说,食用油、水产品的价格也已经在悄然上涨,而各地的地产价格更是“扶摇上青天”,去年流拍的土地现在能够以翻番的价格成交,官员说起这些事情来自然是喜形于色,苦的人是谁,自己心里知道。

      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全世界似乎都在欢呼泡沫的生成,而没有人警告,这将是下一场灾害的开始。美国的事,我们管不了,关于中国,我们则必须思考:我们是否在以改革的方式走出困境,如果不是的话,那么,我们现在的工作,其实是在用一个更大泡沫掩盖一切,在把危机往后推延。

      写到这里,你会不耐烦地说,别罗嗦了,说说我们该怎么办?怎么办呢?标准的答案是,没有办法。你的一生总会碰到5次以上的通货膨胀,这回算是一次。如果硬要凑几条,如下:

      第一,最好的办法是大大地采购大米、猪肉和蔬菜,挖个地窖把它们藏起来,不过,你有那么大的地,也不用担心物价涨了。

      第二,买黄金(212,2.21,1.05%),保值是一定的,增值与否我不知道。

      第三,冲进股市,不过它是个赌场,生命安全自己保重。

      第四,如果还没买房子,快点下手吧,迟了,就不快乐了。

      “当信心失效的时候,恐惧将会成为生产力。”半年前我在一篇专栏里这样写过的,现在读来,心脏还是乱跳不已。

  •         应对通胀预期 央行寻求最佳平衡点
  • 2009-8-10 10:16:21      来源:中国联合商报     作者:佚名    
  •   央行7月28日发布报告,报告预期CPI将在今年三季度末触底,由于全球商品市场整体呈现触底回升之势,未来“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加。

      央行报告一出,“输入型通胀”立即成为热门的新闻字眼儿。

      对此,专家学者存在不同的观点,一方观点认为中国不怕通胀,当前对通胀预期的过度担忧有些敏感过头,还有观点认为央行应该立即出台新的政策避免通胀的发生。

      输入通胀 担忧升温

      所谓“输入型通胀”顾名思义就是非内生的、由外因推动的一种通胀。主要是指国际原材料价格上升导致国内生产成本增加,也就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起的通货膨胀。

      《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了商务部国际贸易合作研究院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研究部主任李健,他说:“今年上半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大幅上扬,而以制造业和重化工业为主的中国经济对大宗商品的依赖性很强,因此会对中国造成通胀压力。”

      上半年,以美国为首的全球各大央行都采取了“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全世界大规模地印发钞票和大量“注水”,使得金融市场流动性空前高涨,从而进一步助推了大宗商品价格和资产品价格上涨,并进一步传导到实体经济领域。

      “一旦这些流动性开始在全球流动,寻求套利机会,就会成为所谓的‘热钱’。对流入国而言,大量‘热钱’不但会助推泡沫,也会迫使该国央行发行更多的基础货币,从而制造出更大的泡沫。”李健说。

      李健进一步分析:“当前,国际油价已再度越过了用粮食提取生物酒精的价格临界点,且目前看,国际油价继续上涨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油价继续攀升,今年下半年很可能出现新一轮国际粮价上涨,从而在我国形成新一轮的输入型通胀。”

      如果从上述理论来看,大家对通胀的担心不无道理。虽然目前全球经济依然低迷、需求萎缩,中国CPI、PPI同比还是负增长,但是上述几大因素和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正在推动着输入型通胀。

      尽管如此,对于通胀,我们更愿意相信,信心比担忧更重要。

      不怕通胀 中国力量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在《中国风险管理报告》中表示,中国不怕通胀,而且有办法治理通胀。中国经济基本面是好的,尽管金融危机加剧,但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的总态势,支撑经济增长的基本力量依然存在。

      “比如处于中期的工业化,将为中国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中国的城市化率刚过50%,发达国家普遍在70%左右,城市化进程也将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平台。”姚景源分析。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表示,目前所有总需求的驱动因素还没有真正调动起来,总需求推动通胀的动力不足。另外,总需求推动的价格水平上涨,形成较大通胀压力一般是经济开始偏热的时候。下半年主要是稳定经济增长态势,而不是担心偏热和通胀水平的上涨。

      “当前去库存化的过程还在进行中,特别是钢铁、水泥等产品产能过剩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生产资料的价格水平不容易大幅提高,因此不会带来成本大幅上升的压力,总供给拉动的通胀不会迅速形成威胁性影响。产能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是当前实体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且金融危机削减了外部需求,使非均衡的状况雪上加霜。因此,在实体经济无限供给的条件下,天量的货币也难以在短期内转化成通货膨胀。”左小蕾认为。

      专家称年内现通胀可能性较小
    通胀or通缩

  • 2009-8-19 15:28:54      来源:中国广播网     作者:佚名    
  •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在世界经济低迷不振的不利环境中,中国经济增速在二季度划出一道漂亮的上行线。如何判断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一步应采取怎样的宏观调控政策?多位专家近日在国家发改委召开的宏观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详细内容中国之声连线记者冯雅进行报道。

      外需仍是我国经济回升的一个不确定因素

      主持人:对于下一步中国经济的继续回升,专家们认为存在哪些不利因素或者说不确定性?

      记者: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认为,世界经济情况给国内经济带来了不利影响,他认为,世界经济情况不仅直接影响中国出口,还影响中国经济中为出口服务的相当一部分产业。由于外需下降,导致产能过剩,从而对相关的企业和行业产生了不利影响。牛犁表示,如果没有新的意外发生,国际金融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世界实体经济负增长的程度也有所缓解,但世界经济的状况不可能在较短时期内显著改善,需要时间调整。发达国家的失业率持续攀升,会明显减弱这些国家的消费能力和需求,对中国经济长期形成的出口导向的发展方式构成严峻挑战。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也表示,虽然国家7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加大对外贸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但上半年出口依然回落20%以上,特别是在对主要经济体出口下降的同时,对新兴市场国家出口的回落程度比主要经济体还大,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衰退过程,滞后于发达经济体。从上半年数据看,对新兴国家出口回落幅度更大一些。由于外需收缩规模很大,在结构上存在和内需比较大的差异,短期内依靠扩大内需难以全面替代和弥补外需收缩后产生的需求缺口,外需是经济回升的一个不确定因素,这是共识。

      年内出现通胀可能性比较小

      主持人:这是外部因素给经济回升带来的不确定性,那么从内部来看呢?

      记者:从内部来看,问题也有不少。首先是经济回升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经济回升相当程度上是依靠政府扩大支出,投资、转移性支出,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增长率明显高于非国有部门增长率,比如铁路投资增长120%多,但是非国有部门很少进去。在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投资增长86.2%,比其他来源增幅都要高,投资快速增长受政府驱动比较强,当然,市场驱动力量正在逐步恢复。但是市场的内生动力还不够强。

      另外,通胀预期明显上升对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不利影响。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认为,年内出现通胀可能性比较小,因为总需求不足,生产能力过剩,大部分商品都供过于求,加上夏粮丰收,农产品供给充裕,还有翘尾因素的作用,所以年内不太可能形成通胀的压力。原来担心的美元贬值、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上升的传导作用,由于全球经济没有根本好转,短期内很难成为通胀推动因素。但另一方面,由于货币发行量的迅速扩张,资产价格的迅速上升可能一定程度上向消费品价格传递,强化了人们对通胀的预期。在经济还没有复苏的情况下,通胀预期上升使宏观政策同时面临促进经济稳定回升和防范通胀风险的双重压力。

      要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主持人:对下一步的宏观经济政策,专家们有什么样的看法?

      记者:众多专家表示,当前政策总体目标应当是巩固和发展经济回升的好势头。要推动经济进入稳定回升的通道,形成一个不可逆转的、不要W形、主要由内生动力驱动的经济平稳趋势。在当前内生动力还不足的情况下,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个基本立场不能动摇,当然也需要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微调,增强宏观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前瞻性。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认为,积极财政政策方面,下一步应进一步保持财政政策对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支持力度,合理安排扩大投资和经常性支出的关系,增加对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和人力资本的投入,现有的补贴措施要继续实施,还可以通过一些差别性的财税政策进一步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