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时期的人口增长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8:13:49
《苏联东欧问题》1983年第4期 社会http://euroasia.cass.cn/Chinese/Magazine/Yanjiu/1983/19830414.htm
苏联中亚人口的增长及其产生的影响
常 庆
五十年代,苏联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17‰左右。从六十年代开始呈逐年下降之势。 1960年为17.8‰,1970年为9.2‰,1980年为‰1。苏联学者预测,1985年可能降到7.7‰2 从人口增长数来看,1950年至1959年间,平均每年增长303万人,1960年至1969年间,每年 平均增长271万人,1970年至1979年间,每年平均增长207万人3。由于人口增长速度减慢,劳 动力资源日渐枯竭。苏联国民收入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国民经济生产部门中就业人数 的增长。随着劳动力资源日渐枯竭,苏联国民经济建设必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难怪勃列日 涅夫在苏共二十六大上讲,苏联人口问题日趋“尖锐化”。因此,苏联当局在努力把经济转向 集约化的同时,想方设法来刺激人口的增长。
然而,苏联国内并非各地都是如此。在中亚、外高加索和哈萨克南部地区,人口增长还是相当迅速的,其中尤以中亚地区更为突出。
苏联中亚地区人口增长迅速增长部分主要是本地民族 、中亚地区(本文指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和土库曼四个共和国,不包括哈萨克斯坦)。面积为127万7千余平方公里,198,1年人口为2671万人。近二十年来,这里一直保持着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见表一)4。
(表一) 中亚各共和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一览表(‰)
1960年   1965年   1970年    1975年    1980年
苏联       17.8       11.1       9.2          8.8         8.0
乌兹别克 33.9       28.8       28.1        27.3       26.4
吉尔吉斯 30.8       24.9       23.1        22.3       21.2
塔吉克    28.4       30.2       28.4        29.0       29.0
土库曼    35.9       30.2       28.6        26.6       26.0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近十年来,中亚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全苏几乎高出二倍。苏联人 口1980年比1979年增长了210万人,其中中亚占60万,占全苏人口增长数的28.5%,而同期 中亚人口只占全苏人口的9.8%5。1959年至1979年两次人口普查期间全苏人口增长了5760万人,其中中亚地区增长了1179万8千人,约占全苏人口增长的22%6。由于中亚地区人口增长 迅速,该地区人口占全苏人口的比重不断地上升o:1940年占5.6%,1966年占7.5%:1980年 上升到9.8%7。苏联学者认为,到二OOO年“全国人口数量增长的绝大部分将来自中亚 地区”8。
如果仔细研究中亚地区人口增长的情况还会看到,中亚地区人口增长主要是本地民族的 增长。根据1970年统计资料,生活在乌兹别克共和国的乌兹别克族的出生率为39.2%。,俄罗 斯族的出生率仅为19.3‰9。这就是说,生活在乌兹别克共和国的俄罗斯人的出生率只略高于 全苏的水平(17.4%。),而乌兹别克人的出生率却高于全苏水平—倍多。其他几个共和国的 情况也大致如此。由于本地民族人口增长快,俄罗斯族人口增长慢,再加上六十年代以后俄 罗斯人迁居中亚的人数减少,这四个共和国中本地民族所占的比重逐渐上升(见表二)10。
(表二) 1959、1970、1979年中亚各共和国总人口中本地民族和俄罗斯族所占比重变化
1959年                    1970年                 1979年        1979年比1959年增长%
本地民族 俄罗斯      本地民族    俄罗斯   本地民族 俄罗斯    本地民族 俄罗斯
乌兹别克 62.2      13.5  6 4.7   12.5        68.7     10.8                     12.4 -20
吉尔吉斯 40.5      30.2 43.8   29.2        47.9     25.9                     18.3 -14.2
塔吉克 53.1         13.3 56.2   11.9        58.8     10.4                     10.7 -21.8
土库曼 60.9         1 7.8 65.6   14.5        68.4     12.6                     12.3 -27.2
果再将1970年至1979年间乌兹别克等四个民族人口增长情况和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族 的人口增长情况做一比较,就更能说明这个问题。此间,乌兹别克人增长35.4%,古尔吉斯 人增长31.2%,塔吉克人增长35.6%,土库曼人增长32.9%,而同期俄罗斯人只增长6.4%, 乌克兰人增长3.9%,白俄罗斯人增长4.5%11。难怪一位苏联学者在描述中亚人口增长情况时 说:世界上很难找到一个民族集团,就出生率高来说能象中亚地区各民族”12。 人口迅速增长产生的影响
苏联是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根深蒂固。少数民族,特别是中亚地区本 地民族人口的剧增,会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产生许多问题,使当权者感到不安和 棘手。
第一,中亚人口的迅速增长会使苏联各民族人数占全苏人口的比重发生变化,使俄罗斯 人占全苏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俄罗斯人占全苏人口的比重1959年为54%,1979年降到 52。4%13。据苏联学者估计,到二OOO年可能降到46%14。这都是说,届时俄罗斯人将不到 全苏人口的半数,使俄罗斯人占全苏人口半数以上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从某种意义上说,俄 罗斯人也变成了“少数民族”,这在政治上和心理上会产生巨大影响。
第二,随着人口比例的变化,人口不断增长的中亚民族会对目前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的 核心基本上由斯拉夫人,特别是俄罗斯人组成这一点越来越不满,它们将会谋求在中央得到 更大的发言权。
随着人口的增长,本地民族知识分子队伍亦在壮大。以乌兹别克为例,1959年该共和国 中约有17万l千人受过高等教育(完全的和不完全的),每千人中约占30人,到了1979年则上 升到80万9千人,每千人中已有74人15。这样一来,行政部门中的许多高级职务逐渐为本地 民族所占据,俄罗斯人一般只能充当副手,使俄罗斯人感到在中亚受排挤。同时,由于对自 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研究的深入,本地民族知识分子对目前以俄罗斯人为中心来解释各族人 民的历史以及同化他们的文化感到不满。近年来,这种不满情绪时而在报刊上有所披露。吉 尔吉斯的一些科学院院土和教授著书立说,对自己国家形成史,:对本民族的语言和发展提出 不同于苏联当局的看法便是其中之一。苏联当局一再批判有人“把历史理想化”,主要是针对 少数民族,其中包括中亚各民族而言的。这种民族矛盾,时间愈久,则会愈烈。
第三,中亚人口剧增也会使苏联当局推行的许多政策受挫。例如,苏联当局把推广俄语 作为同化少数民族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中亚民族是对学俄语最不感兴趣的民族之一。几次人 口统计都表明,视本族语为自己语言者——直保持在98.8%。懂俄语者人数近十年来虽有较大 增长,但主要是城镇居民。而中亚人口增长以农村居民为多数。因此,中亚人口剧增无疑会 延缓全苏语言俄语化的进程。
再有,宗教问题也是苏联国内一大社会问题,苏联当局为此花很大气力搞“无神论教 育”。由于中亚各民族的习俗与他们信仰的伊斯兰教教义常常融为一体,因此,苏联当局的宣 传往往收效甚微。人口愈增,教徒愈多,而伊斯兰教教义中例如反对坠胎的规定又有助于人 口增长,这个问题确实使苏联当局大伤脑筋。
第四, 中亚人口迅速增长造成中亚地区劳动力过剩。目前,在一些人口密集地区,特别 是农村和中小城市,出现了“缺乏劳动位置”的情况。苏联学者指出,在乌兹别克“经济和 人口形势不相适应。社会生产和就学领域的发展速度明显不适合保障充分的和合理的就业”16; 在塔吉克的中小城市中工业很薄弱,而且行业有限,也出现了“劳动力资源的增长比工业所 能提供的劳动位置快得多的情况,从而引起“一系列迫切的社会问题”17;在土库曼“近年 来,劳动力使用部门的增长速度大大落后于进入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因此,该共和国 人口就业率比较低”18。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六大上也承认:“在中亚……劳动力过剩,特 别是农村里劳动力过剩”19。不过,究竟有多少劳动力过剩,苏联官方没有提供一个总的数 字。据乌兹别克经济学家透露,“为了保证乌兹别克人口的合理就业,在最近起码必须设立 150万个劳动位置,而将来还要有140万个劳动位置,这样才能把相应的280万人和210万人吸 收到社会生产中来20。另一位学者指出,在土库曼“就业率比较低,有17%的人从事家庭 副业”21。塔吉克共和国计委副主席也透露,1978年该共和国6万5100名中学毕业生中有3万 2800人没有固定的职业,不是搞副业,就是没有工作22。西方中亚问题专家估计,七十年代 该地区人口密集处的劳动力就有50%的过剩23。
第五,中亚人口迅速增长会对苏军的建设产生影响。目前,苏军大约为440万人。士兵 一般服役两年。每年大约更换150万至160万人。然而,由于全苏人口增长缓慢,全国18岁的 男子只有200万多一些。这些人中一部分要升入高等学校,一部分要补充到急需劳动力的地 方,这样,兵源势必紧张。目前苏军中斯拉夫人占绝大多数的状况将难以维持下去。因此, 不得不招收越来越多的“非欧洲苏联人”,主要是中亚各民族人人伍。六十年代末苏军中中亚 民族士兵占6.6%,八十年代占15.3%24。有人估计,到本世纪末,以中亚人为主的“非欧洲 人”将占苏军的40%25。
由于语言和文化程度的限制, 目前中亚民族士兵大都被编入建筑、供给和后勤部队。随 着中亚民族服役者的增加和斯拉夫青年入伍人数的减少,其他作战部队中也不得不大量补充 中亚人。这些中亚士兵大都文化程度低,俄语差,军队中这样人多了无疑会在指挥、通讯联 络和兵器使用方面遇到困难。苏军报刊一再强调军人学俄语的重要性,说“只有精通俄语的 士兵”“才能掌握复杂的军事技术”26,这反映了苏联当局对军队中“非欧洲人士兵”的增长 所产生的不安。
其次,从苏军官兵组成来看,将会出现高级军官由斯拉夫人来担任,中下级军官和士兵 由中亚人担任的局面。目前情况是1940年至1976年任命的将军中有91%是斯拉夫人,其中 80%是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27。这种少数民族高级军官不足的情况也会影响军队内部的协调 一致。
再有,军队中各族人混杂,民族之间的摩擦时而发生。不久前,美国参议员莱斯·阿斯 平在谈到苏联军队存在的问题时说:“在苏联远东地区的一个军队驻地,俄罗斯族士兵和哈 萨克士兵之间发生殴打,结果来自中亚的哈萨克士兵数人受伤”28。随着中亚等非欧洲人士兵 人数的增加,这类事会层出不穷。
另外,苏联邻国阿富汗、伊朗等都是穆斯林国家。在苏联全球扩张战略中,这些国家都 是霸权主义者垂涎的目标。目前苏军入侵阿富汗便是扩张战略中的一环。在这场侵略战争中, 苏军许多中亚土兵不愿与阿富汗人作战,有的甚至转向合作。这也是苏联当局对军队中中亚 人比重上升不放心的一个因素。
苏联当局的对策及其效果
尽管苏联当局对苏联人口增长缓慢感到苦恼,可是,鉴于存在上述问题,它对中亚地区人口剧增亦表现出极大的不安。在中亚人口问题上,苏联当局目前主要的做法是:
一、制造“区别对待”人口政策的舆论,企图限制中亚地区人口的增长;
二、力图把多余劳力迁移到缺乏劳力地区;
三、就地修建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农场,以吸收多余劳动力。
现就上述三点做法及其效果作一简单分析。
关于第一点,即制造“区别对待”人口政策舆论问题,可以举出不少例子来。例如,有 人鼓吹“要有组织地控制人口的发展”,“在确定比例时要考虑到整个国家及其某些地区的社 会、经济和生态特点”,要做到使俄罗斯联邦等人口增长缓慢的地区“保持相当大的人口总增 长率和自然增长率”,而对中亚地区来说,需要的不是人口增长,而是所谓“提高人口质量问 题”29。这是“区别对待”政策的较隐蔽的提法。另外有人鼓吹“要根据不同情况来提出鼓励 生育问题”30,主张“在出生率高的地方要节制生育,在出生率低的地方则鼓励生育”31,这是 公开的提法。这些说法都是在“学术讨论”的掩盖下提出来的,说法不同,目的一个,都希 望欧洲苏联人多生一些,中亚等民族少生一些,最好能把各民族的人口比例关系维持在目前 的水平。当然,上述看法目前尚未为苏联政府所采纳。目前,苏联政府执行的仍是统一的人 口政策。这主要是因为它深知,中亚人口问题不单单是人口问题,而且涉及到极为敏感的民 族问题。应看到,这种“区别对待”人口政策的主张不断出笼,无疑是为推行一种旨在限制 中亚人口增长的政策做舆论准备。
从目前情况来看,苏联当局想使中亚人口增长速度降下来也是办不到的。这是因为:
第一,早婚、喜欢多子女和大家庭是中亚民族多年来形成的传统习惯。据有关部门调 查,目前中亚本地民族妇女希望要孩子的数量都在五、六个以上,要比斯拉夫人高二倍还要 多。这表明,只要苏联当局不强制推行节制生育政策,高出生率还会继续下去。
第二,中亚各民族家庭关系比斯拉夫人稳定,这也是出生率高的原因之一。近年来,全 苏离婚率一直保持在33%左右,斯拉夫人集居的大城市离婚率更高。而1979年乌兹别克的离 婚率仅为14.1%32。此外,堕胎在中亚民族那里也较少。这些有助于人口增长。
第三,中亚各共和国农村人口的比例大大高于全苏水平(见下页表三)33。民族传统和风 俗习惯在农村影响比较大。人口出生率一般也比城市高。
表三 城乡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         农村人口
苏联             63                 37
俄罗斯联邦    71                 29
乌兹别克       42                 58
吉尔吉斯      39                  61
塔吉克         34                  66
土库曼         48                  52
上述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在短期间内是不会改变的,因此,人口增长快这种状况将会长 时间保持下去,苏联学者也认为,保持到本世纪末是完全现实的34。
关于第二点,即把多余劳力迁居到国内其他缺乏劳力地区,这是苏联当局热衷提倡的 事,有的学者甚至认为这是苏联八十年代“各地区人口重新组合的关键问题”35。可是,由于 受到风俗习惯和语言的限制,再加上“多余劳力”们往往文化程度低,没有技术,到外地多 当粗杂工,因此,绝大多数人并不愿到外地去。苏联学者也承认,“作为形成劳动力资源 的跨共和国流动”,在中亚地区“丧失了自己的意义”36。中亚地区农村人口不但不愿迁到中亚 之外,甚至不愿进本共和国的城市。在塔吉克,从1960年至1972年每年从农村迁到城市的人 口从未超过5千人37。过去三十年中,全苏农村每年迁出的人数比农村人口自然增长数还多 20%,而中亚各共和国每年自然增长的人口中离开农村的还不到15%38。这种长期形成的状况 很难一下改变。因此,这个“关键问题”实际上目前仍不能解决。
关于第三点,即就地修建企业、农场等以便吸收多余劳力,这种看法近来很时行。在苏 共二十六大文件中也指出,要在中亚各共和国“更加充分地利用劳动力资源….”在大力发展 农牧业的同时,还要发展农业、轻工业和机器制造等劳动密集部门;39苏联学者解释说,除 修建工厂外,还要开辟葡萄园、果园、菜园等。此外,还要利用中亚有利气候条件发展旅游业。 议论不少:主意颇多,执行起来并不容易。因为这既涉及到资金和技术力量来源,又涉及到产品的销路等问题。
目前甚至连修重工业企业好,还是修轻工业企业好,还在争论。至于果园、菜园等,随着机械化程度提高,能解决多少人就业也很难说。就最近几年已建成的企业来看,也没有达到吸收多余劳力的目的,因为在那里工作的本地居民很少,大部分是来自 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地的人。例如,1978年至1979年,南塔吉克区域生产综合体所属企业的职 工中塔吉克人还不到1/440。苏联国家计委副主席亚·巴楚林也承认,在中亚建厂的一些部对 本地干部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41。据报道,俄罗斯联邦非黑土地带人口大量流入城市,这里 人口从1970年至1979年间约减少了1/2,其中相当部分人来到中亚,、而同期中亚农村人口却 增加了3/442。可见,修建一些工业项目并没有使中亚人口过剩状况得到缓和。将来再修工厂 恐怕也效果不大,因为工厂修的数量总会有限,其容纳程度赶不上人口增长。
新建工厂企业所以不愿招收本地民族人原因很多,其中重要一条是因为他们文化程度 低、没技术。因此,近来苏联当局很强调“培训本地干部”,“要从农村青年中培养本地民族 的熟练工人”。这样既可满足本地需要,也有利于将他们迁往外地。不过,这也不是一蹴而就 的事。有关方面也承认,中亚地区技校修的慢,资金使用差,中学不开技术课等。因此,要 求中学从九年级起就要增设技术课,甚至要大学多招收工科学生,尤其是攻读轻工、食品专 业的学生。以上做法充其量可一时解决中亚人的就业问题,而对中亚人口剧增所产生的其他 影响仍无济于事。
美国研究苏联民族问题专家杰里米·阿兹雷尔指出:“在最近的将来,苏联当局在提高 ‘欧洲’民族人口增长率方面不会有多大的作为,也想不出既能鼓励一部分人生育又能节制 另一部分人生育的两全之策。因此,到本世纪末,苏联人口的20一25%,青少年的40%将是 非欧洲人,其中大部分将是中亚人”43。这个看法值得参考,因为它道出了苏联当局在人口问 题上左右为难的处境和中亚人口迅速增长无法遏制的趋势。中亚人口迅速增长及其产生的影 响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
1 《1980年苏联国民经济统计年鉴》,第81页。
2 《苏联社会科学文摘》(科学共产主义类),1979年第4期第96页。
3根据《1969年苏联国民经济统计年鉴,第7页和《1980年苏联国民经济统计年鉴》第7页计算。
4 《1969年苏联国民经济统计年鉴》第85页。
5 《1980年苏联国民经济统计年鉴》第7页和《1979年苏联国民经济统计年鉴》第10页。
6 《1980年苏民经济统计年鉴》第7、10页。
7 《苏联国民经济六十年》俄文版第42,53-54页。
8 О·阿塔一米尔扎耶夫等:《中亚人口再生产的前景》。
9 A·Я·克瓦什主编:《苏联人口发展的管理》,莫斯科,1977年版。
10 《苏联中亚研究资料》,1981年第2期第20页。
11 根据《1979年苏联国民经济统计年鉴》第29页计算。
12 (苏)《科学与生活》杂志,1981年第4期第78页。
13 根据《1960年苏联国民经济统计年鉴》第14页和《1979年苏联国民经济统计年鉴》第29页计算。
14 (美)《幸福》周刊,1978年8月14日。
15 《1979年乌兹别克共和国国民经济统计年鉴》第8页。
16 (苏) 《乌兹别克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第41页。
1 7 《加盟共和国人口》,俄文版,莫斯科,1977年,第260页。
18 《苏联人口再生产和移民的地区特点》,俄文版,莫斯科,1981年
19 (苏) 《共产党人》杂志,1981年第4期第44页。
20 (苏) 《乌兹别克社会科学》杂志,1981年第1期第42页。
21 《苏联人口再生产和移民的地区特点》,俄文版,莫斯科
22 《社会主义劳动》杂志,1982第3期第71页。
23 《民族译丛》,1979年第3期第15页。
24 (美)《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78年10月17日。
25 杰里米·阿兹雷尔:《苏联紧迫的民族问题》。
26 (苏)(红星报),1978年1月20日。
27 利奥波德·昂格尔:《俄罗斯人的统治并未使民族集团消失》。
28 美联社华盛顿1982年4月13日电。
29 Д·И·瓦连杰伊:《控制人口发展过程问题》。
30 Е·马涅维奇:《人口再生产和劳动力的使用》。
31 同上
32 《1979年乌兹别克共和国国民经济统计年鉴》第11页。
33 《1980年苏联国民经济统计年鉴》第12—17页。
34 О·阿塔一米尔扎耶夫等:《中亚人口再生产的前景》。
35 《苏联东欧研究资料》1982年第2期第65页,
36 《社会主义劳动》杂志1982年第3期第69页。
37 默里·费什巴奇:《八十年代中亚和哈萨克向外移民的前景》
38 《苏联东欧研究资料》1982年第2期第66页。
39 《参资专辑》第8期第45页。
40 《苏联东欧研究资料》,1982年第2期第65页。
41 (苏)《计划经济》杂志,1982年第1期第31页。
42 《苏联东欧问题》,1982年第2期第63页。
43 杰里米·阿兹雷尔:《苏联紧迫的民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