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诺门罕战役看日本文化的尴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4:57:25
从诺门罕战役看日本文化的尴尬    从阿尔山去海拉尔的途中有个岔路口,左边的路通往新巴尔虎左旗,右边直通海拉尔。左旗,当地人又称东旗,旗政府驻地是阿木古郎镇,这几个地名在路标牌子上都有出现,所以我一开始稍有点糊涂,还好,其实瞪眼一直跑过去便是。
通往阿木古郎的路一直都贴着中蒙边界,一辆驻军的巡逻车在我们前头短暂地走了一段。呼伦贝尔大草原丘陵缓缓起伏,如老天帮忙的话必定很美,但去年闰五月,时至6月10日前后了还冷飕飕的,浅草疏淡,连马蹄都没不了。快到阿木古郎时,路左出现了诺门罕战役遗址景区的大门。大门由枪和飞机的造型构成,门里有一排简易房,是老展览馆,锁着门,附近半个人影都没有。露天水泥地上摆着几门二战时期的炮,墙上有战役简介和景区示意图。我们顺着一道车辙,朝图上标示的焚尸坑方向开去。远处,大约两公里外有个城堡状的建筑物。后来我从谷歌地球看,2005年时还没这个景区大门,显然,旅游地建设这几年抓紧进行着。

土路边出现一个日本人的坦克,大部埋在沙子里,露出炮塔。它后面不远处的凹地,想来就是景区图标示的焚尸坑。再后面的沙坡上有棵树,被蓝天白云沙丘草原一衬托,还真有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意境。云影飞掠,如钟表的指针。车辙尽头是那幢新建的博物馆,还没完成施工,里面的展览却已经布好。我钻进去,开着头灯上上下下把几层都看了,大量的战场实物,锈迹斑斑,带着沙土,从武器零件到作战图囊等用品,种类繁多,真实感强烈,可惜完全没照明,我无法照相。我像个洞穴探查者在里面摸索,最后摸上了顶楼的观景台,眺望沙化严重的草原,凭判断,西边不远处应该就是哈拉哈河。1939年日本人和苏联人在此打了一夏天的诺门罕战役,是一场局部现代化立体战争,又以哈拉哈河战役之名,载进二十世纪世界战争史册。

哈拉哈河发源于距离阿尔山不远的大兴安岭里,是这一带草原的生命河,刚出山那一段风景奇丽,上图为证(不是我拍的,来自网上)。它向北流入贝尔池之前有一段是中蒙界河,还有一段完全进入了蒙古境内,所以这段的河东岸也属于蒙古。战争就发生于此。1939年5月的一天,蒙古方的人循例过河到东岸放牧,遭到满洲国方面的守备队枪击。导火索由此点燃。
 

这里不做军事探讨,对诺门罕战役有兴趣的爱好者请自行深入研究,我只说事件梗概。哈拉哈河冲突伊始,日方调集武力冲上了河的西岸,但遭击退,第一回合双方投入战力都不大。后面的几个回合就有看头了。苏方派出朱可夫指挥作战,他应召前往莫斯科领命时还以为自己要被肃反了呢。这一役成就了一代名将朱可夫,不仅仅因为打败了日本人,更因为战役中发生了坦克集群大战、大规模空袭、重炮战、细菌战,堪称稍后发生的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现代化立体战争的一次演习。日方坦克在苏方坦克面前不堪一击,但日方的空袭曾给对手重创,一度掌握了战场制空权。战事延续到8月,日本人已经打的勉为其难,而苏联人终于打顺了手,第一次主动攻入哈拉哈河东岸,日军全线崩溃,9月签约停战。这是日本人自己承认的关东军的第一次失败。

诺门罕战役被认为对二战的战略进程发生了重大影响。由于此役的败北,日本人放弃了进攻苏联的企图,转而向南方发力。1941年,日本突袭珍珠港,进军东南亚,挑起了太平洋战争,世界大战至此真的成为世界大战。因为日本再也没朝苏联发难,苏联得以全力以赴在欧洲战场和纳粹德国作战。这都是二战和军事研究者形成了共识的说法,不过我想稍微多说一点的,是诺门罕之役双方的心态,以及日本人在哈拉哈河败的灰头土脸的文化因素。在往下说之前,先把我拍的几张诺门罕的图片贴了吧。这地方要想发展旅游业,我以为是有点瞎耽误功夫,不可能有多少收入,要是作为一个历史事件的纪念,当然很好,然而那个新建的外观像城堡的博物馆显然是私人投资的,我怀疑它持续存在的前景。    

首先,很难说清1939年5月的那天满洲国方面为何开枪。整个事件的开端不像是经过技术上周密筹备而蓄意
挑起的冲突。在过去悠远的岁月里,草原上并无明确的边界概念。蒙古国被苏联挑唆着分裂出中国后,内外蒙古传统上的生活和文化联系仍然存在,对牧场的态度应该也沿循着旧日通常的模糊方式。然而毕竟已是两国,而且分属两个强烈敌对的阵营,一边是苏联附属国,一边是日本的傀儡满洲国,这样大气氛下,两边的守备部队即便同是蒙古族人,对草场的争议突然爆发为冲突,是可能的。会不会当时内蒙古一方的人员觉得应该以哈拉哈河为界呢?

真正有意思的是日苏双方的心态。可以肯定,那时小日本患上了躁狂症,继甲午战争打败中国和日俄战争打败俄国后,又于1928年炸死张作霖,1931年搞了九一八,夺占了满洲全境,1937年全面入侵中国,攻陷南京,一时间风头正健,所向披靡。岛国日本有点像刚成年的毛头小子的荷尔蒙冲动,急于朝着更大更广阔的世界发力。再看苏联一方,20世纪初沙俄几乎已把满洲收入囊中,设立“关东省总督”,称满洲为“黄色俄罗斯”,却突然间输掉日俄战争,丢了南满,到九一八,连在北满保留的特权也丢失了。十月革命后,日本武力支持了叛乱的白匪军在远东的活动。所以,俄国(苏联)对于日本人从东方对它的威胁,是非常认真看待的,或者说是深怀着择机雪耻的愿望的。

哈拉哈河之战,暴露了日本的一大弱点,就是真比拼综合国力的话,它不是苏联的对手,它的坦克和重炮都不能和苏军抗衡,苏军的后勤补给也做的远比日军出色。这个综合国力的命门后来在太平洋对抗美国也暴露出来,并且可说是最终的败点。岛国日本何至于荷尔蒙冲动到这份上,要和中俄美三个世界最大的国家较劲,真的匪夷所思,由此角度说,这个由中国文化启蒙、自以为获得了盛唐真传的东瀛岛国,实乃一学歪了的徒弟。以大事小,以小事大,这大国小国外交原则在老子道德经上说的很清楚;就算是一勇于崛起、不甘永远做小的国家,也得先学学“远交近攻”“围魏救赵”之类战国智慧啊,哪能直不楞登逮谁打谁、逮谁抢谁;而论到具体的打仗上,孙子教导的兵无常形,日本人仍没学到,哈拉哈河战场的苏军很快就发现了日军战法死板单一,只是单兵个人技战术训练还不错罢了;好像电视剧《亮剑》里也代表中国军人表达过类似的意见。日本欺负了一个王朝衰败、墙倒众人推、天下起而逐鹿的中国,就误以为自己可以蔑视大国的力量,于是又去找俄国和美国开衅,未免失于浅薄。

另一方面,阅读关于诺门罕战役的文字时,我还有个隐约感觉,就是日本人可能因为其东方文化渊源,尽管经历明治维新、大力学习西方的几十年,但对机器文明仍然是生疏、隔膜、不那么溶化在血液里的。苏军投入作战,是使用以工业能力为代表的机器文明的整个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力量,一切都是大系统配套的,心无旁骛,唯一要的是用十足刚性的力量将对手砸垮,日本人则似乎并没这么坚决地拥抱和使用机器文明。中华文明的一大特点是以柔克刚,以纵深化解敌人的进攻,并能借敌人之力变为自己之力,这纵深不单是说空间,而是任何暂且退让的余地或曰弹性。可惜,这种文明培育的绵绵力道,贯通于经脉里的推手因子,只适用于一个足够大的国家,它要有空间,有足够多的人口,有资源,有深厚庞大的传统,简而言之,需要很大的文明体量。这不是日本具有的。小的是尖厉的,大的是绵厚的,日本处于两者之间,所以什么都不是。只是谈诺门罕战役,不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