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之后如何养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6 18:40:30
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这段文字精辟地论述了精神调养、起居调养和饮食调养的方法,并根据自然界的变化引入人体冬季养生的原则。下面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谈谈在立冬后的养生之道。
  
  精神养生宜平和
  
  在冬季,自然界的蛰虫伏藏,通过冬眠养精蓄锐,为来年春天的生机勃勃做好准备。人体此时的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时期,因此,冬季养生要着眼于“藏”。“藏”的意思就是说人在冬季要保持精神上的安静。中医认为,人在冬季,一是要及时调控不良情绪。人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学会调整控制情绪,遇事节怒,宠辱不惊。对心中的不良情绪可通过适当方式宣泄出来,以保持心态平和。二是多晒太阳。因为冬季天黑得早,日照时间短,也是容易让人产生抑郁情绪的一个原因。当黑夜来临时,人体大脑松果体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强,它能影响人的情绪,而日照可抑制此激素的分泌,使人保持好心情。
  
  起居养生重防寒
  
  中医认为,入冬以后,“早卧晚起,以待日光”是冬季养生的好方法。也就是说人在寒冷的冬天要早睡晚起。早睡可以养人体阳气,起床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以后,这时人体阳气迅速上升,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含量也逐渐升高,此时起床头脑清醒、机智灵敏。但上班族晚起可能不太现实,这就要尽量做到早睡,不熬夜。
  同时,室内温度应保持恒定,如果室温过低,人感觉冷,容易伤人体元阳。室温过高则室内外温差大,外出活动易外感风寒。所以,室温应保持在18~22℃为好。切忌紧闭门窗,要经常开窗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此外,中医认为,背部是人体经脉中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主要部位。足太阳膀胱经具有防御外邪侵入的作用。人一旦受寒,就会损伤阳气,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或陈疾复发、加重等现象。对于老年人、儿童和患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暖背尤其重要,这些人最好在立冬后穿一件贴身棉背心。 “寒从脚下起”。脚是人体最远端,脂肪薄、保暖能力差。中医认为足底穴位与人体内脏关系密切,如果足部受凉,可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痛经等疾患。足部保暖一是穿好鞋,防过紧、过松、过薄,袜子以棉袜为好;二是平时多活动脚,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三是每晚睡前用温水泡脚,水温以50~60度为宜,泡脚能消除疲劳、御寒防冻、促进睡眠。
  
  饮食养生应温补
  
  俗话说“冬令进补,来年打虎”。冬天天气冷,人体生理活动需要更多的热量来维持。冬令进补是我国几千年来用以防病强身的传统。中医认为冬季对应人体的“肾”,而甜、酸、苦、辣、咸五味中的成人肾,咸味有补益阴血等作用。
  根据“秋冬养阴”“冬季养肾”的原则,冬季可适量多吃点咸味食品,如海带、紫菜和海蜇等。此外,还应多吃温热补阳之品以抵御寒冷,如羊肉、桂圆、核桃、粟子、大枣、山药和木耳等。当然蔬菜也不可少,如黄豆、胡萝卜、油菜、芥菜、韭菜等。冬季应少吃寒性食物,如螃蟹、海虾、西瓜等。
  冬季食疗应因人而异。脾虚、气虚的人,表现为乏力气短、厌食腹胀、大便偏稀、畏寒怕冷,可选用健脾益气的食物,如糯米、大枣、山药、胡萝卜、栗子等。一些人到了立冬以后四肢冰凉、怕冷,中医认为这大多是阳虚体质,阳气不达四末(四肢)所致。饮食可选羊肉、鸡肉、胡桃肉、大枣和桂圆等。食疗可选男女老幼皆宜而又易做的黑芝麻粥、核桃粥,以及虫草蒸老鸭、番茄砂糖藕等。
  
  运动养生要保暖
  
  冬季锻炼不可少。但冬天寒冷,锻炼前热身活动很重要。如伸展肢体、慢跑、轻器械的适量练习等,使身体微微出汗后,再进行高强度的健身运动。衣着要根据天气情况而定,以保暖防感冒为主。运动后要及时穿上衣服,以免着凉。此外,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应禁止做剧烈运动,如打球、登山等。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老年人,应避免寒冷的刺激,注意保暖。运动应在日照充足时,避开早晚,以免诱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