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废集> 内容简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7:48:47
荒废集 正在读(28人), 已读过(94人) |     放入书架 什么是书架? 点击查看大图作  者: 陈丹青 著出 版 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9-1-1
  • 字  数:
  • 版  次: 1
  • 页  数: 381
  • 印刷时间:
  • 开  本: 大32开
  • 印  次:
  • 纸  张:
  • I S B N : 9787563379170
  •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定价:¥39.00 当当价:¥26.50 折扣:68折 节省:¥12.50送积分:265 积分说明 顾客评分: 共有商品评论57条 查看评论摘要

内容简介

相较于《退步集》及其“续编”,《荒废集》依然显示作者敏锐多变的观察和视角。“自由谈”九篇短稿是新的言路的尝试;三篇再谈鲁迅的演讲、三篇奥运会开幕式评析,是对历史与文艺的深层阐述;回顾七十年代的长篇随笔,描述了十年浩劫中,几代人被荒废的命运。

作者简介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1970年至1978年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并自习绘画。1978年他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文革后首届研究生班,198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留任油画系第一工作室。早在1980年,陈丹青便以油画《西藏组画》蜚声海内外,成为中国油画界的巅峰人物。陈丹青于80年代初曾被国中同仁认为是当时最具才华的油画家,甚至直至今日,油画圈仍存在着“陈丹青情结”。“西藏组画”被公认为文革后划时代的现实主义经典油画作品,在美术界及文艺界引起很大轰动,持续获得广泛的关注、评论、研究与影响。《西藏组画》对当时长期盛行并严重教条化的主题性创作模式发生冲击,被认为是中国写实油画自前苏联影响转向溯源欧洲传统的转折点。而他对写实能力的熟练把握,对欧洲古典油画语言的深刻理解,令沉醉于油画传统手法的观众佩服不已。1982年,陈丹青以自由画家身份移居纽约,2000年回国后作为清华大学特聘教授之一,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主持“陈丹青工作室”的工作。 2004年末提交了辞去清华美院教授职务的辞职报告。

目录

自序
访谈杂录
自由谈
 午餐时间
 好一场举世未有的青歌賽
 比尔与汤米
 人权与死权
 汶川地震感言
 地狱和宗庙
 日常的台湾
 台湾的文艺家
 日常,以及日常之上
再谈鲁迅
 选择上海与上海的选择
 民国的文人
 文学与拯救
编年杂稿
 我永远被起飞吸引
 非典在北京
 知青与农民
 历史的叫喊
 身份与活人
 绘画与讯息
 艺术与国籍
 失败与言论
 谈约翰·伯格
 异端的命运
 希腊是人类的永久教师
 无言的劝告
 喜看提香来上海
 漫谈普拉多美术馆珍藏展来华
 仍然在野
 现状不是美术史
 请媒体人善待公器
 “中国世纪”来了吗?
 谈朱正《鲁迅传》
 被糟蹋的词语
 价格眩晕
 绅士的没落
 写在知青运动四十周年
 《退步集》台湾版序
 谈《安迪·沃霍尔的哲学》
 不在其“伪”,而在其“劣”
 历史与观看
 从毛泽东到董其昌
 百年苦难的补偿
 “一个原则,各自表达”
 中国符号与中国文化
 中央美院建院九十周年发言
 幸亏年轻

书摘插图

绅士的没落
您觉得什么样的男士才能被称为绅士?
陈:交谈时看着对方的眼睛,注意倾听,不打断……
您觉得一位男士做了什么行为他就绝不可被称为一位绅士?
陈:只顾自己说话,动辄打断别人……抱歉,我的标准很低。
您见过的最绅士的一位男士是?他让您印象深刻的绅士举动是?(如果这位男士不是您的家族成员,那么在您的家族中,请您列举一位绅士和他展示绅士风度的具体作为。)
陈:不知道。不记得了。四十多年前倒是有一印象,是“文革”刚开始,弄堂对面一位老先生——不知是资本家还是别的什么反动分子——挨斗挨打后,每天被勒令拿把扫帚当众扫街。我从阳台看下去,只见他头发两边分梳,一丝不苟,优雅地欠身,一手持帚缓缓清扫,一划一划,很均匀,很仔细,另一手臂还像往常那样微微背在腰后。所谓“闲庭信步”,就是这样子。他年纪大概七十岁吧,小孩子走过,骂他,唾他,他就立定,很自然地微微笑着。孩子走了,又缓缓扫地。
我亲自认识的绅士,是刘索拉的丈夫,阿克巴•阿巴斯,印度裔香港人,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衔烟斗,安静地笑,一米八几高。
您见过的最不绅士的一个举动是?何人何时何处?
陈:上街,进饭馆,开会,看电视……机会太多了。但也谈不上“最不绅士”。即便独自待在家里也能见到:就是我自己——出国后,我大约知道什么叫作绅士,要学,太晚了,而况绅士学不来的。
您觉得中国绅士相对于西方传统的绅士,有什么特殊之处?
陈:我见过西方传统绅士,虽然不多,但肯定没见过他们被迫当众扫地,所以不好“相对”而比较。在中国电影或电视连续剧中当然见过很多旧时的绅士,服装不像,神态更不像。索性不扮绅士也罢,一扮演,就不像了,虽然还要做出他以为(其实是导演以为)的绅士模样。老演员没问题。赵丹、刘琼、金焰、金山、孙道临……他们小时候见过真的绅士。
有位老演员,白羽,在《风暴》中演一位文人军阀,那副儒雅而狠毒的绅士相,谈吐徐缓,斯文入骨。
您觉得在现代社会做一位绅士有困难吗?哪些困难?
陈:我也不晓得我们如今这算不算“现代社会”。豪宅、美车、会所、雪茄、高尔夫球,并不就是“现代社会”。但如今“做一位绅士”一点不难,谁见过绅士呢?还以为很像。
您在公司的年会、朋友的婚礼和私人的酒会分别会如何着装?烦请详细描述一下服装搭配,比如样式、颜色或品牌。
陈:我只有一两套出客穿的衣服,全是黑的,谈不上搭配。除了两件阿玛尼上装——阿玛尼上装的伟大是正好适合中国瘦男人—我不在乎,也不清楚品牌。
您在高级西餐厅会如何表现,比如点菜、点酒等细节?
陈:很抱歉,我亲历过饥荒年代,至今不顾吃相。别问我这些雅问题。我不会因为自己是所谓艺术家就在“高级场合”装自己。假如在昂贵的自助餐厅,我会在没人瞧见的片刻多拿好几只牡蛎。团坐点菜的场合,众人客气——也许真的饱了,或过惯锦衣玉食的日子——不再动菜,我要是谗,还会伸筷子。
您觉得女性在您的生活中占有怎样的地位?您会如何对待一位火辣性感的女子?
陈:我刚从上海尽孝道回来,陪伴母亲,下个月还要去。“火辣”或“性感”的女子常会遇见吧,在街上一眼就能辨别——谢谢上帝赐我眼福。不过既火辣而又性感的女子,不容易见,我要想想看。如果有这样一位女子居然和我搭腔,我更要想想看:该怎么办?这是经验的问题,有些经验不是你要有就有的。
您觉得绅士必看的一本杂志或一本书是?
陈:真的绅士就是一本书,我愿好好看“他”。
您觉得您是一位绅士吗?为什么?
陈:我是一位老知青。
您觉得艺术家和绅士是互相抵触的概念吗?为什么?
陈:要看人。杜尚,准绅士,博依斯却不是。马奈是个可敬的绅士,德加是个可厌的绅士,凡•高和高更不是。幸亏他俩不是。塞尚和毕沙罗则有时是,有时不是。
您觉得谁是艺术家中的绅士?
陈:你指的是中国艺术家吗?
就您认识的男性当中,您觉得绅士和非绅士的比例是?
陈:我认识人有限。我不在乎他们是不是或像不像绅士。中央美院老教授詹建俊,绅士,形神俱佳。活在这五六十年而仍然不失为绅士,是稀有动物的景观。
老一代党干部我记得颇有绅士相,他们其实出身民国时代有身份有教养的家庭,一浪漫,去革命了,没丢性命,当了官,地位高,假如心态还好,便显得十分儒雅而宽松,言语得体,淹然有风姿。从前的外交部部长姬鹏飞、侨办主任廖承志,绅士相,至少在镜头前一点不做作。周恩来通常被认为有绅士风度,但绅士并不单指风度,我们的老总理其实是位无比坚强的共产党员。
现在的党干部都是解放后长大的,绝对不可能了,哪来比例啊。不是说他们不好,但你问的是绅士。
您觉得最有绅士精神的一个城市或地区是哪里?(如果您选择了一个国外的城市或地区,那么在中国,最有绅士精神的一个城市或地区又是哪里?)
陈:有。台湾,香港。我在这两处中国领土走走看看,犹如艳遇,心想还好,没绝种。
2008年4月
民国的文人
——长沙谈鲁迅
在《鲁迅是谁》的演讲中,你讲到“鲁迅的被扭曲,是现代中国一桩超级公案”,与此类似的是否还有一批他同时代,而后在1949年选择去了台湾的学人,同样陷入这种“公案”中,如胡适、梁实秋等?
陈: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鲁迅的工作。我不是学者,居然一再谈论鲁迅,是为了说出我们的处境——如果诸位同意鲁迅被扭曲,那就有可能同意:被扭曲的是我们自己。
五十年代初鲁迅被神化,同时是胡适的被妖魔化。当政府为鲁迅补办国葬时,胡适批判在全国范围展开,他的书被全部禁止,就像鲁迅的著作在台湾也被一律禁止。此后至少两代人,在大陆读胡适、在台湾读鲁迅,都是准政治行为,都有政治危险。所以独尊鲁迅、抹杀胡适,不是关于鲁迅,也不是关于胡适,而是我们几代人被控制被洗脑的漫长过程。
这一洗脑过程,在大陆,采取同一模式,就是:在各个领域选择民国时期某一位人物,以“政治上的正确”给予褒扬、抬高,不可怀疑,不可反对,直到被神化,同时,贬斥该领域其他重要人物,批判、压制,直到被抹杀、被遗忘。以下一组粗略的名单,是人文艺术领域的小公案:
在文学界宣扬茅盾、巴金,封杀沈从文、张爱玲的所有小说;在思想界抬高艾思奇,贬低冯友兰;在史学界抬高郭沫若,抑制陈寅恪——说起来不伦不类,郭沫若的身份严格说来并不是准历史学家,但解放后他公开批判自己在民国时期的创作,从事历史与考古学——再譬如音乐家,我们从小只知道聂耳和冼星海,长期不知道黄自和黎锦晖,因为不准播放他们的歌曲;美术界则高度肯定徐悲鸿,批判刘海粟、林风眠,停止出版民国美术的非左翼作品;在演艺界,推崇梅兰芳,抑制程砚秋尚小云等名家;电影界,除了民国时期左翼人物被启用,非左翼电影人逐渐消失……
书摘与插图

商品评论 共57条 (查看所有评论)

购买过的顾客平均评分

4星半心情指数:24人 开心 阅读场所:20人 床上 2131

neskospas@***.***

中级评论员

丹青闲笔

个人评分:   心情指数:   阅读场所: 发表于 2009-01-27 11:58陈丹青和陈逸飞属同时代的画家,前者画西藏,后者画周庄,皆蜚声海内外。尽管相差七岁的两人之间曾经心存芥蒂,但陈丹青白纸黑字地写过,陈逸飞是老朋友,是他的老师。 
12年前,我去中国美术馆看陈逸飞回顾展,恰逢画家本人在场,就拿出替朋友买的画册请陈逸飞签名。陈逸飞一边优雅地签名,一边温和地拒绝旁人在门票上签名的请求,说,这怎么能行呢?我听闻沪上的另一位陈姓画家却没那么遥远。5年前,我读了陈丹青的散文集《多余的素材》,始知作者的老本行是画画。直到今天,我尚无缘亲睹陈丹青的画作,可他写的书或是访谈录,我几乎全读过。在《多余的素材》之后,他又陆续出版了《退步集》、《退步集续编》和最新的《荒废集》。我在网上查找陈丹青成名的西藏组画,却意外地发现他的素描底稿更加耐看。就像彩色照片看多了,猛又看到黑白照片,意味绝然两样。 
陈丹青海外归来,受聘清华,因为他中意的学生政治和英语考试不过关而无法收为徒弟,一怒之下请辞,三年后遂愿。陈丹青对现行教育体制的猛烈抨击使得他更加名声大躁,被舆论冠以老愤青。陈丹青在《荒废集》称自以为熟读鲁迅的著作,所以他像鲁迅那样骂人也不足为怪了。可陈丹青摆摆手,说自己只是老知青。《荒废集》里有一句话,知识青年的意思就是没有知识。可读了他的书,或者看了他的画,才知道他是在嘲弄和自嘲。 
在陈丹青的犀利文风中那入木三分的讽刺挖苦绝对是精髓。他曾经在《退步集》里讲过一个段子,说前中央美院附中有位看门老汉,每接电话,头一句话总是应道“我是中央啊”。我至今仍会被这个真实的段子逗得笑出声来。陈丹青夸老汉懂语法,分析说中央美院的主语不是美院,而是中央。于是就有了近年坊间热议的CCTV的主语不是TV,而是CC。陈丹青意外地靠话语而不是画作赢得了自己的门徒。 
画家也不只是老在那儿骂人。在他的文章中经常出现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词汇,平常得就像家常,却照样与众不同。吃晚饭,陈丹青就写成吃夜饭。讲话,陈丹青就写成讲闲话,不略懂海派文化理解也许会差之千里。《荒废集》里关于第一次看到裸体画的描述实在是精彩有趣。那是40年前的一个下午,隔壁弄堂一个外号叫和尚的朋友飞奔到陈家,从衣襟深处掏出一本来路不明的提香小画册,压低嗓子说:“丹青丹青,里厢女人全部赤膊。”陈说他的第一反应是立刻蜷缩在外婆的床上一页页翻看。 
书中有一篇系列文章名叫《我永远被起飞吸引》。我立刻被标题吸引,想一探究竟。我记得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里也写到了起飞。德波顿说飞机迅疾的上升是实现人生转机的极佳象征……它让我们想象自己终有一天能奋力攀升,摆脱现实中赫然迫近的人生困厄。陈丹青可厚道多了,他不认为飞机的起飞能为心灵带来愉悦,只是在害怕之余感叹人类怎么会让一块铁冲上天空。陈丹青在文中还特别细腻地描述了他和范冰冰那单相思一般充满悬念的艳遇。陈丹青自嘲眼贼,因为他是画画的。所以他说范冰冰是专业美人,估计是没错的了,因为那是有专业理论作基础的。画家说当时自己特别拘谨,作案似地偷画速写,完全跟平常胡说八道那放松劲儿是两码事。 
除了《多余的素材》,画家的其余著作里往往填加了很多访谈录。就像命题作文,有时候实非所愿。话题杂而无序,有些甚至无聊而尴尬。陈的回答不乏机智,但也不乏机械。陈丹青在《荒废集》中提到一本书,叫《银元时代生活史》,毫不吝啬溢美之词,说书中充满细节,好看极了。陈丹青骂人固然解气,但真正好看的无疑是他乘兴写就的那些充满细节的酸甜往事。 
陈丹青曾经评价陈逸飞画画的投入与专注节节溃散,大不如前,自己也放弃了超越西藏组画的想法和努力。尽管画家一再否认自己是作家,但在某种程度上,他的笔还是能带给我快乐,知识,还有思考。回复 | 举报 有4人认为此评论有用。 04

brume123

中级评论员

忽然获得的自由,很可怕,很难办

个人评分:   心情指数: 沉重   阅读场所: 发表于 2009-01-18 08:28第一次见到陈丹青是在他的一次讲座上,算来快10年了.那时脑袋里就是 张大白纸,陈丹青讲了什么是一丁点也不记得了. 只是看到一个很沉静的人,是沉重的静.一双刺人的牛眼令人终身难忘,犀利到连笑容都变得僵硬和古怪.不过直觉上不是个难以接近的人.不会象某些人,表面笑容可掬,说的话,做的事,都是 端着,驾着,巨人千里之外的. 
当时还看了他的展览,最喜欢'西藏组画',觉得那些静物书很冷漠,没意思.当时还想,画风变成这样,出国也没什么好的. 
现在还是最喜欢'西藏组画',对静物书多了些理解,有意思的. 
 
不是和陈丹青一个时代的人,他书里讲的很多事情是体会不到的. 
不过现在自己也有了留学的经历,之前家里也一直管的很严,所以对他在'从毛泽东到董其昌'里提到的'忽然获得'的'自由',有了自己的体会. 
 
第一次发现生活是如此繁琐和漫无边际. 
所有的习惯都要改变,所有的事情从买个蒜头到学习,工作都要自己决定,而且都要当个事来做.举目无亲,没有人管你.你的想法和行动都是你的,与他人无关.就是这样,一切与他人无关. 
你说的中国,对别人来说是遥远陌生的,你知道的欧洲,对别人来说也是遥远古老的. 
你掉到一个真空中,所谓真空,就是没有声音,你只能听见自己的声音. 
这些情况会慢慢好起来, 当生活开始习惯,有了新的朋友.但是,乡愁,终于还是成了生活中的一种情绪. 
然后还要面对信息的自由,那么多的信息,各种文化活动.要怎么面对真的是很难办. 
可能这些也没有发生在每个留学生身上.只是对于习惯于接受和服从的人来说,做选择和决定就显的难办了. 
然后,开始,自己,生活,慢慢充实,丰满自己.心灵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而强大的心灵是从自由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