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二次衰退的可能及台灣的因應之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21:45

關鍵字: 二次衰退 財政赤字 jobless recovery

 

一、前言         2008年金融海嘯肆虐全球,造成全世界景氣巨幅衰退。2009年在世界各國積極採取擴張性的財政及貨幣政策救市下,金融海嘯掀起的滔天巨浪逐步弭平,經濟似已跨越谷底,重新邁向復甦之途。然而,經濟復甦的美好光景不到一年時間,雜音紛至沓來。
        率先粉墨登場的是希臘主權債信危機,2009年底因為財政急速惡化所引發。隨後,2010年初,鄰近的南歐諸國(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以及愛爾蘭等國(所謂的歐豬五國,PIIGS)的財政赤字急速飆升,歐洲主權債信危機隱然有擴大之跡象。同年4月底,國際信評公司標準普爾陸續調降希臘、葡萄牙及西班牙等國的債信評等。一時間,恐慌心理蔓延,全球股市隨之重挫,烽火蔓延的歐洲債信危機也開啟全球經濟可能陷入二次衰退(double-dip recession)的論戰。
        有新末日博士稱號的羅比尼(N. Roubini)早先接受訪問時即表示,歐美先進國家政府債務與赤字大增,加上經濟陷入成長停滯時期,使得第二次金融危機發生的風險大幅提高。而國際知名投資大師索羅斯(G. Soros)更表示:「金融體系崩潰是實情,而距離危機結束還早得很。沒錯,我們才正要進入這齣戲的第二幕。現在金融市場開始對主權債信失去信心,儘管希臘與歐元是主角,不過全球都可能受影響。」
        顯然地,全球經濟二次衰退的疑慮正隨著歐債危機漸次蔓延。2008年全球性金融海嘯的直接衝擊效應或許已經過去,但是,間接的衝擊效果(包括因應金融海嘯所採取的各項措施之衝擊)似乎方興未艾,尤其是擴張性貨幣及財政政策所帶來的龐大政府債務支出。一旦處理不好,可能伴隨再次的經濟衰退。
        處於全球可能陷入二次衰退泥沼之際,對一向引領全球經濟風向的美國而言,其接下來的經濟走勢,更是動見觀瞻。尤其在歷經20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的經濟復甦力道相對於新興市場,本就疲軟,加上近來公布的多項經濟數據,從第二季美國經濟成長率的大幅下修開始,到生產面的擴張力道趨緩與消費面的信心衰退,再到房市的惡化與就業市場的疲軟,諸多經濟指標都使得本已前景不明的經濟蒙上一層陰影。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Krugman、前美國聯準會主席Greenspan、新末日博士Roubini以及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Shiller等紛紛發表悲觀看法,一致認為從目前經濟情勢來看,很難排除經濟發生二次衰退的可能。重量級經濟大師的背書,也讓主張二次衰退的分貝持續拉高,成為籠罩美國經濟前景的烏雲。
        面對眾多質疑美國經濟可能二次衰退的聲浪,也有一派相對樂觀的說法。主導美國貨幣政策的聯準會主席Bernanke即認為,在消費支出和商業投資持續成長下,美國經濟將繼續以溫和的力道復甦,當前不大可能發生二次衰退。而美國財政部長Geithner跟股神Buffett也表示,包括貨幣及財政在內的經濟刺激方案正逐漸發酵,美國經濟正在復甦的軌道上,只是成長速度相對緩慢,因此容易讓人產生衰退的疑慮,但不至於再次探底。
        究竟美國經濟是否已擺脫谷底或猶存二次衰退陰影?在當前眾說紛紜的迷霧下,或許很難獲得一致的共識。不過,也因正反意見均言之成理,故更值得深入探討。有鑑於此,以下我們嘗試找出未來可能影響美國經濟的主要因素,並進一步剖析美國經濟的可能走向及趨勢;最後,探討一旦美國經濟二次衰退發生,台灣該有的因應之道為何。   二、未來影響美國經濟的主要三大面向         從前言可知,美國景氣擴張似已開始趨緩,二次衰退的疑慮其來有自。2010年8月10日,聯邦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FOMC)決議維持零利率不變,並將再次啟動量化寬鬆政策,包括計畫將到期的機構債與抵押貸款擔保證券(MBS)本金再度投資長天期公債,至於原本到期的公債則再展期。此外,FED主席Bernanke日前在Jackson Hole發表演說時表示,當前經濟復甦的速度以及就業市場的情況明顯趨緩,且趨緩的力道甚至遠較大多數FOMC委員所預測的疲弱。因此,如有必要,聯準會將會另外採行非傳統的經濟刺激措施,以全力確保美國經濟的復甦得以持續。FED的舉動,已然透露未來美國經濟的前景不甚樂觀。
        除了聯準會昭然若揭的動作與暗示外,近期亦有諸多學者專家陸續發表二次衰退的預測及言論。包括前FED主席Greenspan即明白表示:「美國經濟復甦速度減緩,感覺上像『準衰退』,若未來房價進一步下滑,經濟不排除陷入再次衰退。」而Pimco執行長El-Erian更指出:「由於主要國家近期經濟數據成長趨緩,美國發生通縮、經濟發生二次衰退的可能性將近四分之一。」新末日博士Roubini則強化其早先「看衰」論調,認為:「美國經濟成長主要受益於政府的財政、貨幣刺激與房貸支持等政策,但目前政府推行的財政緊縮政策將阻礙經濟成長;美國經濟陷入二次衰退的可能性已經從6個月前的25%上升至目前的40%。」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Krugman也直指:「由於歐巴馬與國會並沒有成功對美國經濟提供足夠刺激支出,美國可能已經步入類似日本『失落的十年』長期衰退初期。」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Shiller則從就業市場的變化進行觀察,表示:「由於長期失業率攀高導致就業市場結構產生質變,未來美國的房市和整體經濟出現雙底衰退的機率可能高達五成。」

        歸納上述關於二次衰退的言論,可以清楚看出未來美國經濟是否陷入二次衰退的關鍵因素有三,分別為貨幣與財政政策的實施、房地產市場的景氣及就業市場的變化。以下我們將逐一分析探討。   (一)貨幣與財政政策         首先,在貨幣與財政政策方面,FED於最近一次的FOMC會議已決議繼續維持零利率的寬鬆貨幣政策,同時也不排除進一步的實施量化寬鬆政策。顯見FED在面對經濟可能走向再次衰退之際,已提前做好防範工作,為市場注入大量的流動性。同時,美國總統歐巴馬日前在克里夫蘭發表演說時,也明白表示將實施10年1,000億美元的租稅減免計畫,擴大鼓勵企業進行研發;此外,也將延長中產階級稅收優惠,並對添購設備、擴大營運規模及增聘員工的企業,提供高達2,000億美元的減稅項目。歐巴馬政府希望透過此些刺激經濟的財政措施,可以激勵企業雇用員工、挽救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及復甦停滯的經濟表現。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正節節高昇,尤其是在金融海嘯後,一系列的振興經濟方案,已經讓財政赤字一路飆高。現今歐巴馬政府新推的租稅減免措施,可能讓本已吃緊的財政更加雪上加霜。根據2010年9月13日美國財政部公佈的最新財政數據,8月份財政赤字高達905.3億美元,已經是連續第23個月出現財政赤字(自2008年10月起)。截至8月底,2010年財政年度的財政赤字累積已經達到1.26兆美元。美國政府估計,2010年赤字水準可能達到1.47兆美元,將打破2009年創下的1.42兆美元歷史紀錄。
        歐巴馬政府持續實施的擴張性財政政策,短期或可激勵經濟的表現,但長期造成的財政赤字擴大的問題,卻可能壓縮未來經濟成長的空間。尤其是歐洲國家債務危機可能引發全球經濟二次衰退的當下,更令人擔憂美國財政狀況的惡化,將對未來美國經濟成長帶來嚴重的負面效應,甚至破壞經濟復甦的力道。在景氣已然趨緩的當下,財政赤字的問題著實不容忽視,一旦處理不好,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二)房地產市場         美國經濟的走勢一向與房市息息相關,當景氣升溫經濟前景大幅看好時,房市的交易往往也相當熱絡,並促使房價向上攀升;而當房價高漲,房市交易頻繁時,通常也隱含經濟正處於成長甚至高峰的階段,反之亦然。
        由此觀之,第二季美國成屋銷售與新屋銷售數據的大幅下滑,似乎已說明美國房市可能結束金融海嘯後的反彈走勢,而重啟下跌趨勢,同時也意味著未來經濟潛在下跌的風險升高。Greenspan日前即公開表示,美國現已出現大量「負資產」房屋,即購房貸款總額超過房屋本身的價值,此可能導致未來房屋抵押品贖回權喪失率大幅攀升,對房價造成進一步的下跌壓力。倘若恢復穩定的房價再度回落,房地產市場出現急速惡化之情況,美國經濟將有很大的機率再次陷入衰退。
        檢視第二季美國房市失去動能、買氣大幅回落的原因,可以清楚發現其主要與美國早先的購屋租稅優惠方案到期有關。此外,就業市場的疲軟與失業率持續維持在接近雙位數的高檔,也是造成房市不振的主因。因為當長期飽受失業所苦,生活難以為繼時,消費意願無法提升,換屋及購屋的需求也將被大幅抑制。而美國現今的情況,可能形成惡性循環,即房地產市場低迷可能會導致美國經濟陷入衰退危機,而經濟前景和就業狀況的惡化,又將使得房屋需求下滑,再一步的重創房地產市場。
        此外,住房抵押品贖回權喪失率偏高是當前美國房地産市場面臨的頭號難題。根據IMF統計,迄2010年5月止,美國新增住房抵押品中止贖回案件已經超過150萬件,估計全年件數可能超過2009年的280萬件歷史紀錄。住房抵押品大量的投入房市,毫無疑問的,將對房價産生立即的下跌壓力。到目前為止,住房抵押品的銷售佔成屋銷售的總量已高達三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除上述所提已進入中止贖回程序的案件外,IMF的統計數據中,另外有約170萬套的住房抵押品處於嚴重違約狀態,一旦這些抵押品進入中止贖回程序,並投入拍賣市場中,未來房價下跌的壓力恐怕又將再度加重。
        如前所述,在美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房地產市場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可說是重要的一塊基石。由於房市的產業關聯度極高,除了串聯上下游各種產業外,也提供大量的工作機會,同時房價更會影響到各類證券資產的價格。回顧過往美國經濟的數次衰退過程中,高達一半以上都是由房地產市場下滑所引起。此外,利用房地產抵押再融資已普遍成為美國民眾的主要投資消費資金來源之一,房價的變化對美國民眾支出能力和消費慾望的影響力極大。因此,未來如何進一步利用貨幣及財政政策刺激房市、穩定房價,恐怕是決定美國經濟是否陷入二次衰退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就業市場         自金融海嘯後,這一波美國經濟的反彈之旅,並未帶動就業市場的復甦。從美國失業率的走勢可以清楚看出,美國失業率自金融海嘯前的平均4.5%左右,一路攀升至現今的9.6%,漲幅高達一倍以上,且未隨著景氣回溫而有所改善。
        對於此一現象,通常可歸因於失業率的落後指標特性。一般而言,就業市場的反應往往落後於景氣。因為在經濟復甦初期,廠商對景氣復甦通常抱持半信半疑的心態,大多選擇以提升產能利用率或彈性運用現有人力來因應,而不願意立即增聘員工,因此使得就業機會提升明顯落後於經濟復甦。
        不過,上述說法僅限於景氣剛從谷底翻揚的時刻,對照現今美國失業率之發展趨勢,不禁令人懷疑,美國勞動市場結構可能已經產生質變。持續接近兩位數的失業率,或許已非國內外經濟景氣疲弱,循環性失業人數急劇攀升所能解釋。昨日之高失業持續造成今日之高失業的磁滯效應(hysteresis)隱然若現,亦即,一旦大量失業勞工逐漸喪失工作技能,更不易重返就業市場,而形成長期的失業人口;換言之,未來美國的高失業率可能將漸成常態,如此一來,將可能大大衝擊經濟的復甦。
        針對美國就業市場的表現持續低迷之情況,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Krugman即直指,此次的復甦是無就業的景氣復甦(jobless recovery),無法持久。假若美國政府開始實施全面的退場機制,無疑將會把曙光乍現的經濟再度推向深淵,也可能導致全球經濟步入「第三次蕭條期」。而全球最大債券基金公司—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執行長El-Erian更明白表示,現今美國勞動市場結構的轉變,將可能導致美國就業市場步入類似日本「失落十年」的後塵,經濟恐將陷入長期困境。
        雖然就業市場的變化總是落後於經濟成長,但對於就業市場持續疲軟可能對經濟造成的負面衝擊卻不容忽視,因為就業市場的不振直接影響的是整體家庭支出的縮減。對習慣舉債消費的美國民眾來說,一旦薪資收入不穩定,首要之務便是大砍消費支出,而消費支出往往是支撐美國經濟成長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面對疲弱不振的就業市場,歐巴馬政府如果不採取強而有力的政策提振就業,大多數的普通家庭將面臨長期的經濟困境,從而影響經濟復甦的力道。顯然地,未來針對就業市場的拯救措施,也將是決定美國經濟是否步入二次衰退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台灣的因應之道         面對美國經濟可能發生二次衰退的危機,台灣確有必要及早研擬因應措施。因為台灣作為一出口導向國家,對國際經濟的依賴程度一向偏高,且淺碟型的經濟型態容易受到國際經貿情勢變化及國際金融市場波動的影響。一旦美國經濟二次衰退成真,對台灣出口的衝擊不言而喻。而台灣的出口往往牽繫著台灣的經濟表現,2001年經濟的負成長及2008年經濟成長率接近零,就是肇因於國際景氣急速惡化導致台灣出口大幅衰退。未來如何擬定相關的因應政策,規避此類國際經濟波動所帶來的衰退風險,絕對是當前政府無法逃避的職責。
        2010年6月29日,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簽署,除代表兩岸的經濟合作及經貿自由化更深一層外,也隱含後金融海嘯時代台灣有機會利用ECFA,蓄積較多的能量來抵禦美國(甚至全球)二次衰退的衝擊(倘若發生)。
        回顧過往,台灣曾長期高度依賴對美國的出口,受到美國經濟景氣波動之影響甚鉅。而近十年來,對外經貿則逐漸往中國大陸靠攏。2009年全年台灣與中國大陸(含港澳)貿易總值的比重高達28.98%,較十年前的14.7%,幾乎成長將近一倍;若純粹只看出口,比重更超過四成,為41.1%,顯見當前台灣對中國大陸的依存度愈來愈高。職是,未來如何善加利用ECFA的既有優勢,降低國際景氣循環波動的影響,值得深入探討。
        猶如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所說的:「兩岸應該深入合作,一起賺世界的錢」。透過ECFA,兩岸經貿正式進入「制度化合作」的新時代。ECFA及後續的協議,將會互相排除貿易跟投資障礙,既促進貿易、促進投資,也促進就業機會、振興經濟,讓兩岸同享其福。
        值此美國經濟可能陷入二次衰退泥沼之際,若能妥善利用ECFA,推動兩岸的經濟合作及經貿自由化,再進一步融入東亞的經濟整合,想必將可有效降低來自於美國景氣的衝擊,尤有甚者,或有機會創造台灣的黃金十年。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 (本文刊載於2010年10月10日中央日報網路報星期專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