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不要结党营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11:01

【原文】子曰:“人之过1也,各於其党2。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孔子说:“人之所以有错误,就在于只和自己意气相投的人在一起。观察其所犯的过错,这就可以知道其与人相互亲爱的问题了。”

【说明】确实如此,我们观察社会中的人群,人与人的交往往往都是有自己的圈子。当然,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怎么能做得成朋友呢?所以,人们所交往的朋友都是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地位悬殊、文化知识水平悬殊,就能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是人之常情。然而,就是这个“人之常情”往往害人不浅,《周易·同人》卦中,就“同人于宗”的问题作了详细阐述。要想真正和同于人,首先要有宽广的胸怀,能求大同,存小异;要允许别人、别族、别国有不同的生活习惯,思想意识,若限于门户之见,宗派之见,血缘关系,教派中心的话,则就会有憾惜。虽然大家志同道和,很是高兴,但谈来谈去,都是一家人,一个族的人,未免就会有陷于宗门之见的遗憾。在夏商周朝代中,私有制己经确立,“率天之滨,莫非王土”。自夏启之王天下,成为最大的奴隶主,整个天下为其私有。当然,邑与邑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邦与邦之间,诸侯与诸侯之间,各地区与各地区之间,生活习俗、语言文字,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人们要善于分辨不同的人、不同的部落、以及不同的器物和不同的用法。其上下、亲疏、善恶、强弱要分别清楚。物之贵贱、粗精、大小之别,都应分类而别之,使各得其分,以达“类族辨物”,方能达到真正的和同。而达到这个真正的和同,也就能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了。如果我们竭尽力量做到不“同人于宗”,打破门户之见,打破宗派之见,广收并蓄,虚心谦和,我们也就能少犯错误。

现代社会心理学是这样描述人际结构的:在社会群体内,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不同形式和规模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人际结构。T.M.纽科姆发现群体的人际结构有如下特点:①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不断地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从头至尾维持良好关系的人只是极少数。②在群体结构中,初期富有吸引力的成员并不能一直保持其优势,到了后期其吸引力将会减小,优势会被其他人所取代。③某一群体在集合的初期,建立了不少于4人以上的小结合群,待到群体稳定之后,则以3人的小结合群占多数。④随着人们之间的相互日益了解,人际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最初的结合群可以容纳具有各种特征的人,结合群内人们的个性呈多样性。最后的结合群往往排除了多样性而变得单一化(这就成了“同人于宗”了)⑤群体中有少数孤立者,他们不主动参加其他人的结合群,后者也不主动联系和容纳他们。单一化的结合群往往导致的是使人眼界狭小,见识狭隘,心胸也就狭小了。

——————————————————

【注释】1.过:《诗·卫风·考槃》:“独寐寤歌,永矢弗过。”《诗·召南·江有渚》:“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管子·小称》:“是以我有过为,而民毋过命。”《易·解·象》:“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论语·学而》:“过,则勿惮改。”《孟子·告子下》:“人恒过,然后能改。”《战国策·赵策》:“(赵太后)曰:‘君过矣,不若长安石之甚。’”《荀子·乐论》:“乐者,圣王之所非也,而儒者为之,过也。”《韩非子·十过》:“十过:一曰、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吕氏春秋·审应览·具备》:“微二人,寡人几过。”这里用为错误之意。

2.党:《周礼·大司徒》:“五族为党。”注:“百家辨说得其党。”《论语·乡党》:“孔子於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礼记·仲尼燕居》:“党正,各掌其党之政令教治。”《礼记·坊记》:“睦于父母之党。”《孟子·尽心下》:“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士狂简。’”《荀子·成相》:“曷谓罢?国多私,比周还主党与施。”这里用为朋辈之意。指意气相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