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0:20:13
  撩人情思的西施舌
有一种名叫“西施舌”的菜式,是一种叫“沙蛤”的海产壳类做成的。这种非蚬非蚌的贝壳类,呈厚实的三角扇形,小小巧巧的,外壳是淡黄褐色的,顶端有点紫,打开外壳,就有一小截白肉吐出来。因那贝壳被打开时,吐出的白肉象是一条小舌头,不免令人联想多多,故名“西施舌”。
目录







西施舌的名称由来
西施舌的药用
西施舌的原料
西施舌的菜式
西施舌
美人舌
食疗价值
展开
编辑本段
西施舌的名称由来
外形特征
【物种名称】 漳港海蚌  漳港海蚌
[1]
【中文名称】 西施舌
【中文俗称】 海蚌、贵妃蚌 、沙蛤
【拉丁学名】Mactra antiquata (Spengler 1802);
西施舌是软体动物门 (Mollusca )、瓣鳃纲 (Lamellibranchia )、帘蛤目 (Veneroida)、蛤蜊科 (Mactridae) 海洋贝类。
壳体略呈三角形,壳长通常有7~9厘米,壳顶在中央稍偏前方,腹缘圆形,体高为体长的4/5,体宽为体长的1/2。壳厚,壳表光洁,生长轮脉明显,壳顶呈淡紫色,其余部分呈米黄色或灰白色。
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海域浅滩,福建长乐漳港一带为其著名的产地,故又称之为“漳港海蚌”。个体较大,长度能达10公分以上,肉质脆嫩,味甘美,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名贵贝类。古代传说
但是中国的美女众多,为什么不叫“昭君舌”、“贵妃舌”、“貂蝉舌”,单单叫“西施舌”?
这里有个传说:春秋时,越王勾践借助美女西施之力,行使美人计灭了吴国,大局既定,越王正想接西施回国,越王的王后怕西施回国会受宠,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便叫人绑一巨石于西施背上,沉她于江底。西施死后化为这贝壳类“沙蛤”,期待有人找到她,她便吐出丁香小舌,尽诉冤情。
有一种说法是:男人在吃这个“沙蛤”时,想的并不是冤情,而是自作多情,很香艳的幻想自己是在与西施的香舌纠缠不休。女人在吃时,却觉得这个贝壳象是有口难言,长得美只能被利用,长得不美又没有传奇。男人要利用她的美色,女人要践灭她的美色。未了化为“沙蛤”,却也逃不过厄运,只成为大众的口腹之欢。
编辑本段
西施舌的药用
药用功效
主治:肝肾服虚;腰膝酸重;目赤;消渴
生态环境:生活于潮间带下区及浅海沙滩,埋栖深度60-70mm,繁殖季节为春、夏季间。现我国西施舌人工育苗高产技术已取得成功。
各家论述:1.《本草从新》:补阴,益精,润脏腑,止烦渴。 2.《随息居饮食谱》:开胃,滋液养心,清热息风,凉肝明目。
采收储藏:四季均可采捕,捕得后入沸水中烫过,取肉,鲜用或晒干。
资源分布:中国沿海均有分布,为习见种。现已进行人工养殖。
编辑本段
西施舌的原料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帘蛤目,蛤蜊属的一种,盛产于福建长乐漳港,故又称漳港海蚌。
编辑本段
西施舌的菜式
  杭州传统风味小吃 西施舌
糯米点心西施舌
西施故里有一种点心被称为“西施舌”。
糕点师用吊浆技法,先用糯米粉制成水磨粉,然后再以糯米粉为包入枣泥、核桃肉、桂花、青梅等十几种果料拌成的馅心,放在舌形模具中压制成型,汤煮或油煎均可。这种点心特色颜色如皓月,香甜爽口。
具体做法:
原料:枣泥、白糖、板油、核桃肉、金桔脯、糖佛手、青梅、红瓜、糖桂花、瓜子等馅料。
口味:咸中带鲜。
详细介绍:杭州传统风味小吃,西施舌,又叫“兰花舌。这个小吃所以称为“西施舌”或“兰花舌”,就是因为它形如舌头,清香甜润,使人联想到西施的娇美和兰花的馨香。“西施舌”先用水磨粉作成皮子,裹入枣泥、白糖、板油、核桃肉、金桔脯、糖佛手、青梅、红瓜、糖桂花、瓜子等馅料,放入舌形模具揿压成形。不论汤煮或油炸,都美味可口。  鹿港八景宴 西施舌
汤菜西施舌
此外,还有一道以海鲜贝类牙蛤或沙蛤制成的汤类,也被赐以“西施舌”的美名,相传唐玄宗东游崂山时,厨师给他做了这道汤菜,唐玄宗吃后连声叫绝。可见此菜菜美味非同心响。这道汤菜,汤汁腻滑,品质爽滑,味道鲜美,有“天下第一鲜”之称。
  福建美味 炒西施舌
炒西施舌
制作原料:净西施舌(沙蛤)350克、水发香菇10朵、净冬笋15克,芥菜叶柄20克,绍酒和白酱油各1茶匙、上汤50克;香油、生粉、糖各适量。
制作方法:(1)将西施舌肉去裙,每只均片成相连的两扇,洗净。芥菜叶柄切成边长2厘米的菱形片,香菇每朵切成3片;冬笋切2厘米长、1.5厘米宽的薄片。白酱油、味精、糖、绍酒、香油、上汤、湿淀粉调成卤汁。(2)将片好的西施舌肉放入滚水中烫一下捞起,滤干水。烧热锅,下油烧热,将芥菜叶柄、香菇、冬笋片放入略炒,随即倒入卤汁煮滚勾芡,汁粘时放进西施舌肉片,迅速翻炒几下即可。
————————————————————————————————
西施舌与美人舌(随笔) 文/初国卿
中国人的餐桌上,几乎没有不可以吃的东西,天上、地下、水里,尽可拿来吃。翻翻花样,蛇、蝎、蚂蚱、蟋蟀、老鼠、山猫则成为名菜,最后,美人也进入可吃之列。“秀色可餐”,怎样解释?据说,这句成语曾难倒许多翻译家,他们无论如何也难让那些外国人体会出真趣味。其实,生活中“秀色可餐”也未必尽属精神享受,大自然中也真有可吃之“美人”,那是一道菜和一品茶。菜称“西施舌”;茶曰“美人舌”。
编辑本段
西施舌
  
陪朋友去吃自助火锅,在大盘海鲜中竟然发现有“西施舌”。餐馆里,大部分人只知道这是海鲜,一种贝类,却不知它还有这样一个惊艳的名字,颇令人惋惜。西施舌的典故
谁都知道,西施是春秋时越国的0萝美人,她貌美无可争议,舌是否也美?无可知。这种将海产品同美人之舌联系在一起的不知是谁所为。大约是她在吴国灭亡后随范蠡泛五湖而的缘故,如今东南沿海一带与她有关的名物很多。诸如浙江绍兴的“西施山”,江苏苏州的“西施洞”,还有一种“西施乳”,是河豚腹中一种乳白的膏状物,甘肥无比,甚得吴越人的珍爱,宋人薛季宣《河豚》诗咏之:“西施乳嫩可奴酪,马肝得酒尤珍良。”同西施乳一样,这西施舌也是取名近谑,未免有点唐突西施美人。分布范围
西施舌原是一种较大的原海产贝类,栖于沿海十米左右的浅水沙中,沿海人称之为蛤,又名沙蛤,采捕旺季是冬天,过了农历正月就逐渐不见了。采捕西施舌的最好方法是事先用碌碡(一种圆柱形的石滚),将退潮后的沙滩碾平,然后在一旁静观,过会儿,便可见平实的沙面上出现小穴;继而,小穴冒出气泡,不用核计,该动手了,小穴中保有西施舌,用小铲轻轻一掘,即获大蛤一只。其壳作椭圆形,壳内有三角形的一块小小嫩肉,常伸出壳外,肌肉似雪,雪白透红,肉质鲜嫩,柔韧而富弹性,味极鲜美,阔约拇指,长及二寸,形状似舌,故赐美人之名--西施舌。西施舌的来历
这西施舌的来历,确实很惹人遐思,尤其文人墨客,更是颇多考究。郁达夫的散文《饮食男女在福州》中就曾作过探讨:
福州海味,在春二三月间,最流行而肥美的要算来自长乐的蚌肉,与海 滨一带多有的蛎房。《闽小记》里所说的西施舌,不知是否指蚌肉而言,色白而腴,味脆且鲜,以鸡汤煮得适宜,长圆的蚌肉,实在是色香味俱佳的神品。
郁达夫在这里将产于蛤中的西施舌误作了蚌。其实,西施舌产于蛤中早在宋代就有记载。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诗说隽永》中的话说:“福州岭口有蛤属,号西施舌,极甘脆。”并又引吕居仁咏西施舌的诗:
海上凡鱼不识名,百千生命一杯羹。
无端更号西施舌,重与儿童起妄情。
说“西施舌”是“海上凡鱼”可谓别致。细究起来,西施舌并不限于福建一地,只不过是福建长乐沿海一带的西施舌产量最高。据我所知,自辽东沿海到南方海岸,凡浅海中皆产之。旅顺的餐馆中就有“瓜片西施舌”;天津一带也有,清人张焘《津门杂记》曾有诗咏西施舌:
灯花楼台一望开,放怀那惜倒金0。
朝来饱啖西施舌,不负津门鼓棹来。
诗虽平平,但可见出作者以西施舌的兴致。渤海以南,青岛一带也产西施舌。 清人郑板桥在《潍县竹枝词》中就写道:“更有诸城来美味,西施舌进玉盘中。”他说“西施舌”这种海产品都被豪门贵胄之家食用了。30年代,梁实秋先生在青岛顺兴楼第一次品尝西施舌:“一碗清汤,浮着一层尖尖的白白的东西,初不知何物,主人曰西施舌,含在口中有滑嫩柔软的感觉,尝试之下果然名不虚传。”至今胶南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西施与范蠡在逃生的路上失散了,她自知孤单而易招不幸,于是故意咬断了自己的舌头吐于河中。舌头恰巧落在一只正张开着壳的河蚌中,具有仙胎的美人之舌当然也不一般,竟然在蚌体内存活了。并由河中进入大海,成为今天的美人舌。看来这西施舌沿着海岸从南到北,并不少见,可见当年西施随范蠡扁舟一路,云影波光处留下了香痕缕缕。浣沙人去舌犹在,故事本身尽管有些凄美,但后人能享受到美味和美名,西施也算得到慰藉了。
如今,在北方的自助火锅餐馆见到西施舌,那种开锅一涮的吃法,总觉太匪气了些,既糟踏了她的鲜美,又辜负了她的芳名。友人曾告诉我地道的吃法是先将带壳的西施舌用开水氽过,取出除去内脏洗净;准备一些菠菜心用开水烫一下,然后放入汤碗中;将沸汤调好口味,放入西施舌,开锅后撒上韭黄和香菜末,起锅倒入汤碗中即可。此菜的特点是汤清见底,玉舌飘动,肉质白嫩,清鲜可口。
美名美味,凡人吃神品,到此也就为止,切莫想入非非。
编辑本段
美人舌
“美人舌”是新茶一品,勿作形而下之想,否则,便会堕入恶趣。
茶中本没有“美人舌”,只有“雀儿舌”。“雀儿舌”是一种嫩茶芽,因其形尖小似雀舌而得名。唐代诗人刘禹锡曾有诗说:“漆炉烹雀舌,洒水净龙须。”梦溪笔谈中关于美人舌的描述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里也说:
茶芽古人谓之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今茶之美者,其质素良,而所植之木又美。则新芽一发,便长寸余,其细如针,唯芽长为上品,北人不识,误为品题,予山居有《茶论》尝茶诗云:“谁把嫩香名雀舌,定来北客未曾尝。不知灵草天然异,一夜风吹一寸长。”
在龙井茶中,只采一个嫩芽的称“莲心”;采一芽一叶,叶似旗,芽似枪的称“旗枪”;而采一芽二叶初展,芽含舒卷双叶中如舌的称“雀舌”。在绿茶族中,还有名茶“金坛雀舌”等。那么,茶何来“美人舌”呢?这还要功归台湾作家洛夫先生,他有一篇散文叫《初试美人舌》,记作者同张梦机、张晓风等一起在白云茶馆品尝未上市新茶的情景:
这次茶叙的主持人希望品茗者凭各人的感觉,为每一种茶起一个名字。
我初尝春茶,骤然入口,仿佛伸进一条香软而温润的舌尖。这种茶,色香味
都很迷人,故我称之为“美人舌”。
洛夫先生的命名是否失之严肃姑且不论,我认为这种感觉的升华倒是蛮有审美意义的。
其实,将茶与美人联在一起原本也不是洛夫的独创,应该是中国文化的固有传统。
喝茶,在大众看来,本是一件极为简单的事,无非就是生津止渴,提神健身。可是中国人(主要是文人)偏不,生生从解渴的茶中喝出了丰富的意蕴,喝出了文化的美感,生理需要退其次,精神享受倒成了第一位的。云林竹灶、幽人雅士,松月下、花鸟间、青苔上,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在此环境中,邀一二知己,啜活火烹煮、新泉冲出的明前绿茶,松声蟹眼,一芽一叶,晴窗细乳,确亦惬意。其间便产生了许许多多说不尽、品不完的话题,“美人舌”即可视为一例。而早在美人舌之前,最让人乐道的是“茶比佳人”。美人尝茶行中的描述
唐人崔珏曾写《美人尝茶行》诗,其中有“朱唇啜破绿云时,咽入香喉爽红玉”句,朱唇一点,绿茶一杯,香奁体对美人的感觉可谓细腻入微。佳人伴佳茗,愈添文人的风流蕴籍,稍后,宋代的苏东坡更是言简意赅,“从来佳茗似佳人”一句诗,定下了千古基调,从此,后人便争说不休,开始好茶不说说佳人。明人许次纾最能想象,将三巡之茶分别比作三种年龄的美女。还有一位冯先生喜欢茶,不忍客人茗饮,而以白水待客。他说茶如美人,又如书法、绘画,岂能落到他人手中,这可以说是占有欲的大泛滥。茶传至西方,似乎美人遗风也一并入关,高鼻子、蓝眼睛的欧洲人也染上了“茶比佳人”的妙想。18世纪法国诗人马特斯在《茶颂》中说:“惟一你淑美宜人,使我进入特殊的妙想。”英国无名氏的《茶诗三章》也有:“香茗莫御之力将歌以命之,尔佳人之娴雅韶华兮盍其莅止!”
说到此,我倒想起一句人们常说的话:女人是男人的永恒话题。现代女人很少见特别喜欢喝茶的,大概古代女人也不怎么饮茶。这样,喝茶就成为男人们的事,茶的历史、茶的文化自然由男人们创造出来,否则不会将女人拉到茶中一起品,品而不尽意,还要有诸如“美人舌”一类之臆想。这是否可以说是美人之不幸,茶之幸呢?
编辑本段
食疗价值
蛤蜊科动物西施舌的肉。西施舌又称车蛤、土匙、沙蛤。分布于我国沿海。获得后,取肉洗净鲜用。
味甘、咸,性凉。能滋阴生津,凉肝明目,清热息风。用于胃热烦渴,肝热目赤及热邪伤阴,虚风内动等。
参考资料
1漳港海蚌  
http://baike.baidu.com/view/3668333.htm
金丝西施舌
来源: 发布时间:2008-04-29 14:32:53 浏览:212

主料:鸟贝肉400克,地瓜300克
辅料:青红椒丝,香菜段各40克
调料:味达美10克,糖5克,味精3克
做法:
1 西施舌汆水至熟,地不切丝
2 地不丝炸熟,鸟贝肉加辅料,调料,拌匀
3地不丝垫底,摆上拌好的鸟贝肉,上桌
特色:清爽鲜甜
特点:
我要评论
我要补充
我要收藏
...如中指,一名西施舌,言其美也...

【又见西施舌】——————...

...食家称之为"西施舌".

...如中指,一名西施舌,言其美也...

福建名菜西施舌(图)
http://eat.sina.com.cn 2005年11月03日10:44 星辰美食网

西施虾仁
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民间传说的佳话颇多。在祖国烹饪史上与这位美女相关的美食亦不少。
西施之死,众说不一。在福建名菜“炒西施舌”的历史传说中,有这么一段故事。传 说,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灭吴后,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骗出西施,将石头绑在西施身上,而后沉入大海。从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种似人舌的文蜊(即蛤蜊),大家都说这是西施的舌头,所以称它为“西施舌”,这是个多么艳丽的名字!“西施舌”是沿海食品文蜊的一个品种,属软体动物,双壳贝类。它肉质软嫩、汆、炒、拌、炖,其鲜美的味道都令人难忘。上世纪30年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在福建时,亦称赞长乐“西施舌”是闽菜中最佳的一种神品。
“西施虾仁”是广东名菜。它用虾仁、鸡蛋清、鲜奶、火腿末、龙虾片及猪油、精盐、味精、黄酒、麻油、胡椒等调味烹制而成。此菜色泽奶白,口味鲜嫩,爽滑适口,故名西施虾仁。杏花楼还以精制广式
月饼著称,著名的特色月饼“西施醉月”,早已蜚声沪上,而借用西施的史话命名月饼则更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