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砍柴:解剖“分众”,看谁出卖了我们的信息(新京报 2008-3-2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24:36
解剖“分众”,看谁出卖了我们的信息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8-3-21 8:23:56 · 来源: 新京报

古人言:大隐隐于市。今日中国,只要拥有一部手机,无论是许由,还是务观,无论你在通衢大都,还是边陲小镇,你都无法做一个隐士。
从技术上说,做到这点并不难,否则就不能理解手机持有者每到一个地市级行政区域,当地移动或联通公司就会发送短信欢迎你。当然,无线通讯运营商都表示,他们有严格保护顾客信息不外露的规定,只有在警方等国家执法部门,为了公共利益,通过法定程序才能得到这类信息。
可每个有手机的人几乎都有接收广告短信或者接到广告电话的经历,我曾善良地想是不是发送短信的人摇转盘似地撞中了我的手机号,但有些广告短信和电话让我警醒,我的年龄、性别甚至职业等详细信息被人掌握了。近日看到《半岛信息报》报道,青岛有2.6万名车主,包括姓名、地址、手机、车牌号、车型等信息以电子光盘的方式,标价1200元出售。我汗毛倒竖,真不知道自己的手机号以及其他信息,被多少人掌握,就觉得背后由无数双眼睛盯着自己,如芒刺在背。
一个人享受一种技术和一种制度的益处时,相应地要付出某种代价。比如你去看病,必须让医生了解你身体信息,你去享受社保,必须要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你收入的信息,警察为了维护社会的安定,法律授权其可以去调查公民包括手机号码在内的信息。但这些,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认了,因为付出这种代价是值得的。政府有关部门掌握这些信息是基于包括我在内的公众利益。
可是,自己的信息,被商家之间倒卖了,自己一无所知,不能表示任何意见,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一个人出钱请另一个人悄悄地在你家里安装一个摄像头。这当然是对一个人权利的粗暴干涉,想起来很生气,可是又很无奈,多数时候你都不知道跟谁生气。生活在纷繁复杂的城市里,你不知道自己填过多少表格,也不知道哪张表格的信息泄露了。去找手机运营商,他会拍着胸脯说绝没有泄露,去找汽车销售商、物业公司,得到的答案是同样的。怀疑归怀疑,人家让你拿出证据,小小草民,哪能看到人家背后出卖信息的交易。
在一个诚信状况不理想的社会,仅仅靠商家的道德自律,恐怕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人家没准会想,我不卖信息自然有人卖,不卖白不卖。当这样的现象泛滥时,公众最消极的保护措施就是不相信一切服务机构,从商业的到社会管理的,这个社会将成为人人自危人人猜疑的荒漠。
治理商业机构泄露顾客信息,政府应负主要责任,在公益性组织不发达的中国,政府以外,谁有足够的力量追查信息泄露背后的利益链条?政府应该动用行政的司法的力量,从骚扰公民的广告信息终端往上追溯,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往上找,不难找出泄露信息的源头。比如媒体暴露的垃圾短信发送大户分众无线传媒技术有限公司,它拥有2亿多的手机号码,几乎占全国手机号码一半。如果没有超凡的“公关”能力,怎么可能获得呢?政府必须采取行政措施,要求该公司交待其获取手机号码的渠道,以及用以牟利的具体过程。事关公众利益,显然不能以“商业秘密”做挡箭牌,只有不侵犯公众利益的商业秘密才能受到保护。这个利益链条弄清楚了,公之于众,才谈得上进一步在立法上、执法上加大力度。如果连一个已经冒出来的“麻雀”都解剖不了,各部门的表态只能是大言炎炎,敷衍民意。
弄清这一利益链条,技术上不应该有太大的问题,笔者担心的是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十年砍柴(北京 记者)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zonghe/1044/2008/03-21/018@082356.htm
十年砍柴:解剖“分众”,看谁出卖了我们的信息(新京报 2008-3-21) 十年砍柴:阜阳官员这四年改正了什么?(新京报 2008-4-29) 十年砍柴:不可轻视“山那边的邻居”(新京报 2008-1-15) 十年砍柴:是谁给打记者的人通风报信?(新京报 2008-4-16) 十年砍柴:奢而不俭岂是孔子所愿(新京报 2008-3-12) 十年砍柴:让网络更好助推民主(新京报 2008-3-19) 十年砍柴:警车闯红灯:可怕的“炫耀性违法”(新京报 2007-11-17) 十年砍柴:警方理应与保安公司解除“收养”关系(新京报 2008-2-28) 十年砍柴:建县2222年庆典:“伪文化病”又一症状(新京报 2008-4-7) 十年砍柴:押公民游街:官员霸道的底气哪来的?(新京报 2007-6-29) 十年砍柴:押公民游街:官员霸道的底气哪来的?(新京报 2007-6-29) 新京报:当“卖身救母”成为公共事件(十年砍柴 2005-10-26) 新京报:警察卖肾救病妻,不能承受身份之重(十年砍柴 2005-11-30) 十年砍柴:32.86平方米人均住宅能说明什么(新京报 2006-7-5) 十年砍柴:像古人那样造桥(新京报 2007-8-17) 十年砍柴:执法者不能突破法律当道德判官(新京报 2007-9-6) 十年砍柴:想象农民工的暮年(潇湘晨报 2008-3-10) 十年砍柴:想象农民工的暮年(潇湘晨报 2008-3-10) 十年砍柴:谁来监督监督者?(南方都市报 2008-12-21) 十年砍柴:从张居正的悲剧看权力的腐蚀性 十年砍柴:从张居正的悲剧看权力的腐蚀性 十年砍柴:从张居正的悲剧看权力的腐蚀性 十年砍柴《闲看水浒》:三位“二奶”的成败 十年砍柴:矿难,真的只是冰冷的数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