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成长档案》优化小学生自我教育的探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9:19:11
      
  [提   要] 自我教育是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本研究借助《成长档案》,结合“五会”(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健身、学会学习、学会审美)教育,通过螺旋形的循环提升,使学生隐性的自我教育显性化,从而促使了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控,逐步形成了自我教育的意识,提高了自我教育的能力,促进了整体素质提高,教师在此中也获益匪浅。
  [关键词] 成长档案 优化 自我教育
                   
  一、背景分析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变化与影响,也带来了教育的震荡。它既给教育的实践与理论提供了发展的契机,也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个莫大的难题,即新型社会经济条件下人的思想观念与周边复杂环境间的调协问题。为此,培养具有主体意识、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成了教育的首要任务。于是,自我教育也水到渠成地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重  (一)自我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国门大开,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接踵涌入,既给我们以启示、参考,也须我们谨慎选择有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事物,避免国家经济萧条、人民思想混乱等尴尬产生。另外,市场经济的施行,引起了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利益多元、价值取向多元的状态,进而导致人们选择多元化,它也要求市场的主体——人,具有自我意识、自我选择、自我调控的能力。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领域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人们可以通过电视、电脑、网络、报刊等发表观点、接收信息。但这也要求人们发挥其主体作用,进行适当的筛选,才能有益于个体发展、社会进步。  (二)自我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是教育的真谛,也是自我教育的意义所在。世界各国的教育无不把它作为一种崇高的追求,并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探讨和研究。从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来看,大家都十分重视自我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能促使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美国教育家杜威对自我教育的倡导和研究确立了教育史上又一里程碑,他的“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反对从上而下的灌输”为合理的自我教育的基本原则,得到当时相当多的教育家的普遍认可。从国内教育来看,自孟子以来就有“吾日三省吾身”、“修已以敬”等说法,历经朝代变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今天,随着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全国教育整体改革便突出对自我教育的追求,如“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希望教育”、“创造教育”、“爱的教育”、“合作教育”等各种各样新型教育模式的确立,无不把重点放到对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能动性的追求上,究其实质则是对自我教育的探究和尝试。素质教育的推行与《新课程标准》的出台,进一步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调学生对自己行为行反省、反思。
  (三)自我教育是人发展的呼唤
  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人是社会的主导者,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工作(无论是经济的、政治的、还是教育的)都由人来做而且最后的目的也在于人——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使其成为真正意义的——自主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而人的全面发展,除了生产方式为之提供物质条件外,还必须依赖于全面发展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也包括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他人教育要真正产生效果,还需要教育者的内化、构建、改变,最后付诸行动,即进行自我教育。
  但目前学生自我教育却步履艰难,积重难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教师的观念问题。
  据有关调查表明:90%以上的教师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应该充分地尊重他们的主体性。但也有90%左右的教师觉得主体性的体现只是一种导向,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是不大行得通的,最主要的原因是⑴费时;⑵教学任务(主要是基础的知识落实)不能及时完成;⑶考试出不了成绩。更多的教师认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自我教育”的培养是不可能的,最主要的原因是:⑴学生年龄太小,心理成熟程度不够(实质上来说,我们根本无需担忧这点,从前面的人的意识的发展过程来看,我们就可以知道学生在3-14岁左右就能意识到“社会的自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是有心理基础的);⑵教学本来就够繁琐的了,无瑕顾及。
   2、学生意识及能力发展的问题。
   ⑴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尚未形成,不懂得去反省自我。   ⑵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低,不懂得如何进行自我教育。  3、自我教育的随机性和内隐性影响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课题组提出了《以<成长档案>优化小学生自我教育的探索》,并进行了相关的实践与研究。
   二、理论依据   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自我教育提供了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主导者是人,人类社会的认识“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就教育而言,它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特殊性在于客体本身也是一个有意识的人,他也在改造着世界,也在发挥着他自我的能动作用。只不过是在教育领域中,他被作为客体、作为教育对象。因此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同时也具有认识、改造世界的主体能动性。这能动性主要体现在其意识的能动性上。他能主动地改造自然,能把自己当作审视的对象,对自己进行反省、评价,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适当的调控,使之更加适合这个自然,适合这个群体,并能驱动自我不断地前进。他不仅能把握现实,而且能够把握未来。
  马克思主义关于主体性的思想告诉我们,教育客体受来自主体、来自社会等的作用和影响,它必须经过客体的认同及能动选择,才能内化并在实际上转化为行动,客体被改造实际上是客体的自我改造的结果,任何外界作用和影响不经过客体自己的评价选择很难起相应的变化,客体的任何一个进步实际上是通过客体自己的意愿取得的。教育工作的主导作用不是任意的,要受到客体的制约。同时客体能动的信息经过主体吸收就成为主体的能动性的东西,也就是说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能动作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这都基于双方的主观能动作用与客观事实的存在的交互作用。
  总之,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主客体及相应关系的原理、意识的能动性,为自我教育提供了认识的依据。
  ㈡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良关于人和自我意识的论述是本课题得以开展的心理学依据。
  众所周知,人是有意识的人,不仅对物、而且对人;不仅对他人,而且对自己。奥尔浪认为这种意识自三岁前就已具备,是婴儿通过周边环境的影响和刺激对自己身躯的认识,认为自己的存在是寄托在自己的身躯上的。这其实是自我意识的最原始的形态——意识到“生理的自我”。从三岁到青春期前的十三、十四岁,这段时期个体接受社会化影响,开始产生自我实现的要求,并开始独立支配自己,人已能意识到“社会的自我”。青春期到成年约10年,这个阶段学生已意识到“心理自我”,他们的自我意识已趋于成熟的自我发展阶段,是个人价值体系形成与发展时期,透过自我意识去认识和评价外部世界,个体表现出已具有的独特的人格特征,表现出自我理想及其价值以及生活目标的追求。
  从这一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年龄处于7-13岁的小学生是能意识到自我的,他们已具备自我教育的潜力、欲望和初步的能力。但他们的这种能力是在“接受社会化影响”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因而确定了他人教育在学生自我教育中的必要性和指导性作用。   ㈢自我教育与他人教育的二位一体的密切关系是《成长档案》得以启动的基本前提。
   大家知道,教育是由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构成的统一体,也就是说,教育活动是同教育者的施教和求教者的自教这种双边活动共同组成的.那么它们间的关系如何呢?东北师范大学张晓静以太极图作了形象的说明。
                           
   她认为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各有侧重,但目标一致,共同完成着育人任务。二者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孰重孰轻的问题,但也决不是永远的平均为二,而是按照自身的规律渐生、渐灭、渐强、渐弱地变化,相得益彰,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作用,保持最佳教育效果。她提出教育活动先由他人教育开始,顺时针发展,由大、宽、强至于小、细、弱,直到无,而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教育应运而生,并也由大、宽、强顺时针发展,而走向 小、细、弱,直到无,于是他人教育又应运而生……如此反复,嬗变不已。
                    
  由此,我们认为学生虽有自我教育的潜力,但若要这种教育更加完善、理想,必须经过教育者的积极培养。而《成长档案》恰恰为我们充分地认识学生提供了可能性,也为我们积极地、科学地教育引导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三、研究目标
                  1、通过学生自建《成长档案》,记“成长足迹”的方式,使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意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2、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3、提出教师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方法;
                  4、进一步完善《成长档案》,使这个工具能够更加科学合理。
                  四、《成长档案》的设计
                  (一)设计原则
                  1、生动性原则
                  鉴于档案记录的主体及对象都是年纪尚幼的儿童、少年,故档案的设计力求生动、活泼。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符合儿童的审美特征,迎合儿童的心理爱好。
                  2、主体性原则
                  “自我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自己对自己进行教育,它实质上就是要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设计的过程中,注意了多给学生提供主动设计的机会,积极鼓励并充分尊重他们的创新精神。
                  3、实践性原则
                  形式最美也得与具体的内容相结合,依附于具体的内容,可见的实践才能产生其应有的作用。在《成长档案》的记录中,虽求“妙”、“趣”,但也忌“华而无实”的“花瓶”、“饰品”,它还得具有档案的特性纪实。
                  (二)内容的设计
                  我们在研究中采用“学会做人”(德育)、“学会生活”(劳动教育)、“学会学习”(智育)、“学会健体”(体育)、“学会审美”(美育)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具体内容,力求帮助学生全面完善自我。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成长档案》内容设计具备了以下几个特点:
                  1、客观全面、务实周密。
                  《成长档案》所设计的栏目较多,有个人简况介绍、家庭简况介绍、远大的理想、近期的目标、计划、每月的自省及警语、格言、资料的积累等等。如果能打个比方的话,远大的理想可以说是“终点站”,近期的目标就是“停靠站”,成长的计划就是“指路灯”,每月自省就是“方向盘”、“动力器”,它们共同指引着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最终靠近或到达“终点站”,达成远大的理想,在这个过程中也无形中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在这众多的栏目中,“成长计划”与“每月自省”尤为重要。
                  其中,“成长计划”包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五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能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学习、生活、做人等方面的优缺点,帮助孩子充分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恰当地评价自我的能力,力求从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请看一位三年级学生的“成长计划”:
                  学会生活:学会有规律地生活,晚上早睡,早晨早起。
                  学会健体:早上六点起床,跟外公一起到山上锻炼身体,把身体锻炼得棒棒的。
                  学会做人:做一个讲文明、有道德、懂礼貌的人。每天上学去时和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打招呼,回到家问爸爸爸爸妈妈好,没经家长允许不随便外出。不说同学脏话、粗话、坏话。
                  学会学习:早上早读二十分钟,中午看看课外书,晚上复习今天学习过的知识。
                  学会审美:学会做水果拼盘。
                  “每月自省”则包括“要事记载”、“我的进步”、“我要努力的方向”、“警语与格言”等。在实践的基础上,使他们能及时地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行为、不平衡的心理、对环境的不适应性等做出适当的自我反馈、改正和调整,使他们逐渐养成自我反省、自我激励、自我调控的能力,最终发展自己的独立人格。
                  学生在这里面有很大自由,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记录。如一位四年级同学的在十月份自省中的记录:
                  生活点滴:10、28我帮两位小同学排解了矛盾,心情十分愉悦。10、10我乱扔纸屑,要改正。10、14,在温岭中学打篮球,在二分区三投二中,有了很大的进步。10、20因为潘灿乐不能走路,我只有和班里最凶的女同学坐。10、27我在课堂上表现特别好,受到了老师的表扬。10、31,我在下课时摔了一跤,腿都肿起来了。希望下个学期能够再接再厉。
                  我要努力的方向:讲究卫生,不随地吐痰,不随意扔纸屑。
                  警语: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她)的本身。要是没有心的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她)漂亮的外表。——奥斯特洛夫斯基
                  (三)形式的设计
                  在《成长档案》形式的设计上,我们充分尊重了教师和学生的个性爱好,让他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特长,进行富有个性的创造、制作。经过两年中师生共同实践改革,成长档案的形式设计已逐渐改变了成人化的气息,变得活泼、生动,富有童趣。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特点:
                  1、图文并茂,妙趣横生。
                  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的缘故,心理上喜好活泼、生动,因此,我们的《成长档案》也有别于成人的各类档案,力求在“趣”上作文章。而这“趣”字最好的表现方法恐怕就是色彩、图案的变幻与具体文字的结合。放眼学生的《成长档案》,他们都在《成长档案》配置了各类图画,把自己的优点、缺点及父母对自己的期望以形象感人的手法昭示纸上,使成长档案变得更为鲜活、感人。
                  如有学生在“自我形象”的设计中描绘一幅简明的图画,将自己的理想追求、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内容浓缩在“标志”之中,并用简短的文字对“标志”的内涵进行说明和评述.也有学生在各类计划、目标中配置一幅图文相应的图画,把自己的缺点与期望寄寓其中.也有学生在“家长、教师的话”中添加各类图画,表示对“家长”、“老师”的殷切期望的理解.
                  2、巧用符号,简单明了。
                  《成长档案》不同于日记文艺作品,不需要铺开来叙述、描写、论证,只需要反映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成败优劣,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总结性,因此应力求简单明了,避免繁复琐杂。鉴于此,许多教师教学生采用了符号记录法。这在低年级学生中运用得更为频繁。如我们学校的马旭红老师就帮助学生设计了以下形式的表格及符号进行记录。
                  3、编排自由,用词俏皮。
                  《成长档案》虽求简约,但也没有固定的格式约束与限制,因为它毕竟又不同于成人的各种档案。成人记录主要是因为晋级、求职、破案等方面的需要,为了便于查阅,所以需要一种固定的编排格式,用词力求简明、准确。而我们学生记录它的目的主要是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自身素养,不需别人查阅,故而相对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学生在编排时具有相当的自由度,有的编排成“豆腐”状,有的编排成“小山”状,有的编排成“油锁”状……如同手抄报、黑板报一样,各呈异彩。
                  档案中的用词也非常俏皮可爱,记自己的爱好,写上“x、y、z”(数学);记自己的特点,写上“小哭包”;记自己的成功,写上“瞧,我的成就”;记自己失败,写上“可怜的××”、“失败的公鸡”……有时竟能让人捧腹,全然不觉“档案”二字的枯燥感。
                  七、《成长档案》的运用
                  (一)档案运用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以自主性为核心、能动性为基础、创造性为灵魂。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档案袋的建立、使用、评价全过程都要体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2、开放性原则:成长档案袋建立使用和评价的方式方法要体现足够的弹性和发展性,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给学生搭建更大的发展平台,让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的到积极的鼓励,建立自信、促其发展;
                    3、过程性原则:新课程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过程性评价。以“成长档案袋”为平台通过学生、教师、家长的互动、交流,使学生不仅能横向比较自己与他人的优势和不足,更重要的是通过记录成长轨迹能够使之发现自己的努力和进步。从而促成每个学生身体、智慧、情感、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
                  (二)组织学生通过记录《成长档案》进行自我教育。
                  能力是有效进行活动的本领,能力培养离不开大量的活动实践和反复的行为训练,所以,借助《成长档案》自觉地扩大学生自我教育实践活动的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多种自我教育的实践活动和专门的行为训练,是自我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
                  1、学生独自进行的自我教育
                  通过事件得到感悟:小朋友把自己学习生活中感触较深的或影响较大的事件非常简明扼要地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分析反思,深入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并设计自己下一个阶段的目标,激励自我,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通过警语、格言提示激励自己:在《成长档案》的最明显处写上警语,如“闲话少说”(专心听讲)、“多提问题”(积极思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以激励自己。
                  通过阶段小结反省自我:学生反省自己这一阶段以来的某个优秀表现、可喜成果,给自己一个小奖励,发扬自己的优点,反思失败、挫折或未达到的目标,给自己敲响警钟,引起注意,并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
                  2、通过与他人交流引发自我教育
                  学会正确看待自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除了自己的反省,还需要大家的帮助,就好象脸上有什么脏东西,你自己看不到,但一照镜子就看到了。这镜子是什么?就是同学、老师和父母。我们看别人脸上的脏东西却非常容易,那是因为我们站在了另外的角度。所以古人苏东坡深有体会地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使学生看清楚自己,一定得站在别人的角度。因此,我们在让学生运用《成长档案》进行纵向的自我教育外,还努力地让学生与同学、老师、家长等进行交流活动。
                  3、活动的途径
                  (1)教学中进行渗透;
                  (2)校会、队会、班会、周会、晨会;
                  (3)校外活动,如春游、秋游、校外实践活动等。
                  4、活动的方式主要有:
                  (1)经验交流。
                  如同学之间相互展示自己在本阶段所获得的成绩。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找出自己的成绩,并展示出来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研究中我们开展了“找优点”(自我优点,他人优点)、“大大的我”等相关的活动来帮助学生寻找身上的闪光点,树立自己的信心。再如同学间相互讲述自己身上还存在的一些不足,让学生在在研究中我们开展了如“小医生”、“小小的我”等相关的活动。
                  同学之间还可以相互进行角色互换,设身处地地为同学想办法。在研究中我们开展的活动有“大军师”、“小谋士”等。
                  (2)榜样对照。
                  通过听、说、读、写有关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如伟大人物、杰出人物、身边的同学身上所发生的一些典型的事件,找出其“闪光点”,对照自我,进行反省,激励自我前进,并调控自我的行为。
                  (3)实际锻炼。
                  少年儿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道德品质的养成,离不开课堂教学和广泛的阅读,同时也需要他们自己通过亲身实践去理解、去认识,特别是理想的孕育、高尚情操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形成,更需要他们亲身的实践。因此,我们认为在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一定要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锻炼,如让他们参加必要的劳动、服务等。经实践,证明效果确实很好。
                  (4)比较激励。
                  以《成长档案》为载体,激发同学间自发的比较、竞赛,不断激励自己前进。配合《成长档案》各班都设计了相应的竞赛机制激励学生自觉进取,在道德教育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㈡教师、家长借助《成长档案》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虽然学生具有自我教育的潜力,但要实现真正的、完美的自我教育,即理想的、合乎教育要求的自我教育,必须经过教育者的积极培养,尤其是对于心理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小学生。我们认为小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在其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在后天教育者(尤其是教师与家长)指导下,经过特定的自我教育过程的长期培养,逐步养成和发展的。因此我们也着手研究了教师、家长如何以《成长档案》优化学生自我教育。
                  1、总体策划
                  教师、家长一起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发展状况进行总体策划。
                  (1)确定《成长档案》的栏目内容。
                  根据学生实际,帮助学生选定《成长档案》的栏目内容,设计各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如马旭红老师在某一个月帮助学生选定以下内容,包括了“在家”的生活,“在校”的学习和思想表现,为学生在这个月中的奋斗确定了具体的目标。
                                         
                  (2)提出实施过程中的注意点。
                  在学生实施《成长档案》各项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提出他们在本阶段的不足之处,提醒他们进行相应的调节、改进。如三(3)班黄帅宾家长提到的“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常常会显得急躁、烦恼,怀疑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于是他们就“及时调整好他的心态,使他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排除困难的勇气和动力,坚定信念,向既定的目标奋进。”他们还举例说到孩子对学习书法有兴趣,但在学习的过程中觉得太苦想要放弃,于是他们就鼓励他“既然学了,就要坚持到底。”结果孩子坚持了下来,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3)使孩子初步明确实施最优化教育的方法、措施与步骤。
                  借助《成长档案》的实施,以学生、孩子为主体的观念教育引导孩子,做到“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不强迫,不粗暴。如方君琴老师班中有个学生总爱调皮捣蛋,有次他犯了错误,老师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让他带上成长档案来到办公室,先让他说说自己的错误,然后推心置腹地问他:“赵伟,别人都说你是一个不可能改掉错误的坏孩子,可老师不是这样想的。老师相信你一定不是故意的,对不对?”孩子点了点头,说他自己就是记不住。于是方老师在他的《成长档案》手册里增设了一个栏目“一定要记住”,然后让他在这个栏目里工工整整地写下“我要尊敬老师”,并且告诉他,以后每犯一次同样的错误,就在这个栏目里写上这样的话,第二次写两句,第三次写三句,依次类推,犯的次数越多,写的句数就越多。起初几个星期,成效不大,渐渐地告他状的小朋友少了,自我教育手段收效了!
                  2、创造机会
                  在各种节日、各种会议、各种活动中充分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及学生的自我教育。如学校可以结合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各个方面的教育。如在三月五日,结合“向雷锋同志学习”开展“我是小小志愿者”活动,为孤儿院的孤儿与敬老院的老人送“温暖”。而父母则可以结合各种生活事实进行教育。如劳动、旅游、谈心等。注意不使眼前的任何一个好的教育机会流失,不断创设出各种有益于学生发展的教育机会。
                  3、激励指导
                  (1)家长、教师定期翻阅《成长档案》,分别写出家长的话和教师的话,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鼓励和劝勉,并帮助指明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或犯了错误需要家长了解并协助时,教师以平和、商量的语气在成长档案里写上一段鼓励的话,讲明实情、表明想法,征求意见。家长看后再作出相应的反应,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学校、家庭很快就形成了教育的合力,使学生立即感受到老师、家长的关怀和温暖,于是学生便能主动配合老师和家长克服心理的障碍和外界的阻力,树立信心,迅速“归队”。
                  (2)家长与孩子一起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孩子确定目标,在孩子努力的过程中予以提醒、指导、帮助、激励,让孩子不断地靠近目标,并在孩子达到目标后给予语言上的或物质上的奖励。
                  (3)学校设立光荣榜,对每期达到目标的孩子评“升级”奖励,要求未达到目标的孩子继续努力。如“星星擂”、“博士台”等。
                  八、研究效果
                  ㈠《成长档案》的记录,使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明显提高。
                  1、记《成长档案》促进了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的提高。
                  (1)从认识自我的标准上来说,多数高年级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掌握正确的自我评价标准,即能从评价的独立性、客观性、全面性、准确性、深刻性等方面来认识,制定自我评价标准。
                  (2)从认识自我的独立性来说,实验前,多数学生是根据老师、家长、同学对自己的评价或自己的过去来认识自己;实验伊始,同学们是在老师、家长的帮助之下认识自己;实验后,同学们开始根据自己对所确定的目标的执行情况来评价自己。
                  (3)从认识自我的正确性来说,效果也比较明显。我们在实验前后把学生的表现分为很好、好、一般、较差、差五个档次,再由教师、家长、组内学生及学生自己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结果学生与其他人的评价吻合度如下:
                        项目
                        评价人完全吻合相差一个等级相差二个
                        等    级相差三个
                        等    级
                        低于别人高于别人
                        教师前37.5%041.6%20.44%0.46%
                        后36.02%29.56%30.66%3.76%0
                        家长前45.07%6.95%30.7%16.6%0.68%
                        后35.68%46.73%16.43%2.16%0
                        组内
                        同学前30.9%0.75%46.08%22.49%5.24%
                        后40.58%20.13%31.61%7.68%0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越来越接近。与别人的评价相比,虽然完全吻合度有所不同,与教师相比人数下降了1.48%,与家长相比下降了9.39%,(据了解,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多是因为家长没有比较的标准,常常过高地评价自己的孩子),与同学相比上升了9.68%(这与学生朝夕相处,了解颇深有关)。但相差二个等级的人数明显下降了,与教师相比下降了16.68%,与家长相比下降了14.44%,与组内同学相比下降了14.81%,相差三个等级的人已荡然无存。
                  2、记《成长档案》促进了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提高。
                  通过《成长档案》的记录,学生的自我激励能力得到了提高,同学们不仅能够认识到自我激励的重要性,经常地激励自我,而且能够采用各种方法进行自我激励,有的采用警钟提示法,有的采用格言激励法,有的采用榜样激励法,有的采用比赛竞争法,有的采用自我奖励法,有的采用自我命令法……
                  另外,也有许多高年级同学已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发地组织同学进行自我监督,相互激励,使自己所制定的计划得到真正的落实,不断地靠近目标。
                  3、记《成长档案》促进了学生自我调控能力提高。
                  通过《成长档案》的记录,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认识到自我调控能力是自觉控制、约束自己的思想、情绪、言行,使它符合国家、学校和自我规划的要求的一种本领。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到要想坚持执行计划,达到档案中预定的目标,必须克服各种困难和干扰。故而,他们都能自觉运用《成长档案》,经常检查督促自己执行计划的情况来实现自我控制,且自我控制的能力也有明显提高。下面是我们对经过一年、两年实验的高年级学生的分析,将能否自觉地、独立地、坚定地将既定的自我教育计划坚持到底作为评价自我调控能力的指标。每一指标又分为五个等级,以10分为满分,每个等级相差2分。然后将4个指标的得分按同等重要程度平均,得出每位学生的自控力得分。经过测试(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三个方面),结果如下:
                        指 标经过一年实验的高年级学生经过两年实验的高年级学生
                        自觉性8分8.15分
                        独立性7.8分8.4分
                        坚定性6.9分7.86分
                        持久性7.89分8.73分
                        总平均7.67分8.44分                  由于《成长档案》以五个“学会”(即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健身、学会审美)为具体内容,故而通过几轮螺旋式的反复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程度提高。
                  (二)教师的教学观念得以转变,教育水平得以提高。
                  1、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进一步转变。
                  我校曾做过一项“双主体”实验研究,教师在教学中已初步形成了“教师”、“学生”双主体的观念。而《成长档案》的运用、研究则使这一理论在班级管理上得到了更为有力的体证。
                  放眼看30来个实验班的《成长档案》的设计与运用,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你有你的一套,我有我的一手。从这里可以看出的是教师、学生的独创性、主体性的极度张扬。而透过这点,可以想见的是教师的教学观念的更新,他们已自觉地在发挥着自己的主体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的教育水平得以提高。
                  ⑴掌握了小学生自我教育的某些特点。
                  ①就小学生自我认识能力的特点来说,低年级学生只能从某些具体方面,如学习、纪律、劳动的表现上进行自我认识;高年级学生自我认识已开始趋向全面、客观、准确、独立。
                  ②就小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特点来说,低年级学生自我激励的方法少,效率较低;高年级学生自我激励方法多样,效率较高。
                  ③就小学生自我调控能力的特点来说,低年级学生多需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调控,且反复频率高;高年级学生对教师的依赖逐渐减少,反复次数少。
                  经过观察,发现学生在以下情况中最需进行积极调控自我:
                  a、当教师、家长不在时,能否依旧坚持独立按时完成作业或复习功课;
                  b、当所执行的计划遇到困难和干扰时,能否坚持执行下去;
                  c、遇到表扬时不骄,受到批评时不馁。
                  ⑵教师在学生的自我教育指导上显得有计划性、有层次感。
                  ①就教育内容来说,低年级侧重于“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中高年级则侧重于“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审美”。
                  ②就教育目标来说,低年级以培养自我管理能力为主,中、高年级则开始逐步转向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③就教育要求来说,在制定自我教育目标时,低年级以近期目标为宜,高年级还要有中目标、远目标,在制定计划时,低年级以周计划为主,高年级则在周计划的基础上向日计划过渡。
                  ④就教育方式来说,应注意具体形象、生动有趣,以增强自我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对低年级应以“教”和“扶”为主,采取由集体目标向个人目标过渡的方式,对高年级则应在“教”和“扶”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放”,让学生逐步学会独立进行自我教育。
                  ⑶教师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评价更加科学、合理。
                  ①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因而,教师在指导使用《成长档案》的时候,十分注意学生的纵向发展,对他的进步进行连续考察,并对这个过程作出动态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既具体,又能使学生学会判断自己的进步,感觉到成功的喜悦,体验成长的快乐。
                  ②评价主体互动性。传统的评价方式,评价主体是单一的,即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通过《成长档案》的使用,改变了单一的评价主体的现状,加强了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通过多方互动,了解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寻求最佳的教育途径。
                  ③评价内容全面性。由于《成长档案》中所包涵的内容全面、系统,故学生在执行操作的过程中有事可做,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也有据可依,全面周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整体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评价手段多样化。自《成长档案》的运用以来,教师们经逐渐摸索、相互启发,获得了更多形式的评价手段和方法。如方君琴老师的“反复引导,润物无声”(见附件11《他是这样改变的》)、钟琳燕老师的“运用舆论,转化思考”等都是教师评价形式、方法、手段多样化的表征。
                  八、存在的问题:
                  1、成长档案就是成长档案,它应有区别于日记。虽然形式可以千姿百态,但内容应趋于理想、概括,力避琐杂。但在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低段由于教师扶得较多,且用的是表格式的档案,情况还好,高段则由于放得多些,所以“日记化”现象颇为严重。这是日后推广过程中需要努力克服的。
                  2、许多学生为了迎合教师的期求,对自己真实的“成长足迹”有所粉饰、过滤,致使档案失真。
                  3、部分教师、家长片面注重学生的“德”、“智”、“劳”方面的自我教育,往往疏忽了“体”、“美”方面的自我教育。
                  
                  
                  [主要参考资料]
                  [1] 渠长根、杨喜洲:《王守仁自我教育思想述评》,2002.2《商丘师专学报》。
                  [2] 董力:《关于自我教育的思考》,1998.1《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3] 张晓静:《自我教育——当代学校教育的主题》,1994.10《教育研究》。
                  [4] 王玉生:《邓小平自我教育理论概述》,2000.1《教育探索》。
                  [5] 刘秋梅:《培养小学生自我教育能力》,1991.1《浙江教育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