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增长战略的局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00:41
2010年11月01日 07:25 AM
 中国增长战略所面临的局限
英国《金融时报》 戴维•皮林
从卢•多布斯到保罗•克鲁格曼,所有人都在攻击中国,纷纷指责中国正在“耍花招”。加大西方企业在华投资难度是在耍花招,允许外企投资、但窃取技术也是耍花招。通过指令方式引导低息贷款进入政策倾斜的行业是在耍花招。允许在华经营的企业向员工支付较低工资、制造更多污染也是花招。最重要的是,操纵汇率、压低人民币币值,从而使本国出口产品具有超强的竞争力,更是一种花招。有一句话或许可以回应以上种种指责:为什么中国不应该“耍花招”呢?毕竟,许多国家都曾有过这样的历史。 英国的重商主义增长模式可以追溯到亨利七世(Henry VII)时代。他在法国勃艮第度过童年时,了解到该地区从英格兰进口羊毛制造纺织品,并由此致富。据说,正是他观察到的这种情况,催生了一套复杂的保护主义体系。英国政府对出口的羊毛征税,对本国羊毛制造商减免税负,还曾短暂施行过专营权。1651年,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全面的《航海法》,禁止外国船只从欧洲以外地区向英格兰运送货物。后来得的版本要求,运送货物进出殖民地的船只必须取道英国港口。而这些殖民地并不是公平贸易的证据。为了追求财富,英国动用过炮舰、鸦片以及其他卑劣的手段。 美国以及(其后的)日本也曾亦步亦趋。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采取保护主义政策扶植新兴工业站稳脚跟,他曾宣称不喝啤酒不吃奶酪,“除非它们产自美国”。前美国贸易代表克莱德•普雷斯托维茨表示,在为美国经济成功奠定基础的美国内战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平均关税从未低于40%。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曾说过:“感谢上帝,我不是自由贸易主义者。” 近几十年,日本——及其后的韩国和台湾——都曾遵循类似的赶超策略。日本追求帝国梦的过程与英国相似,也曾对周边地区大肆劫掠,而且手段更为野蛮。战后,日本与战前的美国一样,向外国乞求、借用技术,甚至有时还加以窃取。日本也曾向政府倾斜的行业提供低息贷款,压低日元汇率,并以非常精细的方式,实施一些非关税壁垒。读者一定还对日本特殊的雪质记忆犹新——该国借用一个大自然的小把戏,将外国滑雪板拒之门外。普雷斯托维茨在《美国繁荣之背叛》一书中辩称,英国幼稚地相信,是自由市场使得奉行重商主义的美国超越了自己。同样,他还批评美国先是允许日本——现在又是中国——加以效仿。但这种说法很容易反驳:适用于这些国家的,当然应该也适用于中国。 日本最终确实遭遇了与中国目前处境类似的贸易争端。1985年,一些富裕国家迫使日本对日元重新估值,但当时日本已经是一个富国。这就引出了中国发现利用现有体系牟利的难度加大的两大原之一:中国规模庞大。中国扮演落后国家角色的能力正迅速下降。尽管中国仍较为贫穷——人均名义GDP与安哥拉相当,但由于规模庞大,中国不可能隐藏什么。从发展的角度来说,中国比日本被早“发现”了20年。 中国的第二个问题是,由世界贸易组织(WTO)支撑、基于规则的国际贸易体系,比其他国家赶超强国时更为发达。如果中国今天将关税维持在美国当初40%的水平上,就不可能逃脱惩罚。因此,中国政府手中可用于推动经济腾飞的工具更少,而其中就包括资本管制和操纵汇率。在后WTO时代,汇率低估就是另一种方式的关税壁垒。如果说历史站在中国一边,未来则并非如此。这个世界的确无法吸纳足够多的出口,从而使中国得以无限期地利用自由贸易体系牟利。这是中国增长战略面临的一种物理局限,而非道德局限。 说起来有些荒谬的是,这其中存在一条摆脱僵局的路径。中国政府自身可能正逐渐倾向于这样的结论:操纵这个体系不再符合自己的利益——至少不像以往那样符合。不妨留意,对于美国方面提出的为贸易顺差设定数字目标的主张,中国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接纳态度。如果继续当前的发展路径,就可能拖垮中国从中受益良多的自由贸易体系。这可能迫使失业率居高不下的美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幸运的是,中国拥有13亿消费者,他们愿意弥补由此造成的缺口——尽管其消费能力不一定够。人民币稳步升值,会让消费者逐渐变得富裕。中国政府或许认为,自己完全有权利继续“耍花招”——这种想法不无道理。但它或许还是会发觉,为了自身利益,应当停止这种做法。译者/何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