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吧,鲁迅!(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36:38

是我们不理解鲁迅精神的现实性和当代性?是我们发现不了鲁迅的当代价值?是我们对当代社会精神病灶的漠然无知?是我们做不了当代学生的指路明灯?所以我们只有人云亦云地否定鲁迅,见风使舵地删除鲁迅,浅薄无知地逃避鲁迅。。。。。。。
——文章虽然转载于网络,但我仍然把这些做为我的题记
一、归来吧 鲁迅!

我们不理解鲁迅精神的现实性和当代性;我们发现不了鲁迅的当代价值;我们对当代社会精神病灶的漠然无知,我们做不了当代学生的指路明灯,所以我们只有人云亦云地否定鲁迅,见风使舵地删除鲁迅,浅薄无知地逃避鲁迅。
——题记
今年开学伊始,不少老师和学生发现,新版的高中语文课本删除了鲁迅的《阿Q正传》,《药》,《纪念刘和珍君》等文章,引起了很多争议。有人认为这是与时共进,因为鲁迅的文章已经过时;有人则为鲁迅鸣冤叫屈,认为这是在否定鲁迅。
如果纯粹从好读不好读,好教不好教的角度考虑,我个人认为,删除鲁迅的文章的确可以降低很多难度,留出更多的位置去“引进”更多的当代作家们的好文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这一点上考虑,去鲁派的作为不仅是正当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显得很高尚,因为满足了绝大多数人的需求啊!
问题的关键是,鲁迅的作品曾经为什么选入到高中课本,或者说我们那么看重鲁迅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种看重的因素现在是否已经消失?如果已经消失,那么我们还继续在这里维护鲁迅提倡鲁迅,的确显得有点抱残守缺,不合时宜。
我们曾经看重鲁迅是因为他的文章优美吗?不是。
我们曾经看重鲁迅是因为他的文章可读吗?不是。
我们曾经看重鲁迅是因为他的文章创新吗?不是。
我们曾经看重鲁迅是因为他的文章实用吗?不是。
那么,我们曾经看重的究竟是什么?
有人说,是因为他是现代文学的开山派,《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白话小说。有人说他的文章犀利快捷,读到痛快。有人说他敢于较真,文章有一股血性……
我认为这些说法都对,但是都没有说出最关键的一点。如果按这些理解,鲁迅的文章早可以从教材中删除,根本就不用等到现在。
鲁迅文章真正值得我们看重的,应该是那种无处不再,深厚沉雄的忧患意识,是那种直面现实百折不屈的精神气概,是那种敢于批判直身赴死的义勇果敢。他的文章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病灶的手术刀,又是中华民族精神营养的钙片。鲁迅本人,鲁迅的文本(作品形态),鲁迅的文学(作品内容)从三个不同的层面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鲁迅及其作品当代最大有价值是在全社会面前树立起一块灵魂的镜子,它呈献着我们所有人的精神面孔和心灵的脉动:
阿Q的精神胜利法还在,祥林嫂的反复唠叨还在,华小栓的痨病还在,孔已已的迂膺和穷酸还在,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的埋怨还在;围观的“鸭勃子”还在;红眼睛阿义还在……
而刘和珍的义然决然没有;打破“铁笼子”的人没有;夏榆式的英雄主义没有……
我们现在要从教材中删除鲁迅,可能完全从一点实用主义的立场出发,进行所谓的“紧跟时代步伐“的改革。说实话,我们忘记或忽略了,有些精神底蕴 的东西是需要练“童子功”的,鲁迅与他的作品的存在本身就是我们对那样一种精神和风范的肯定与尊重;我们对那种“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人生,敢于正视淋漓 鲜血”的英雄主义的倡导与呼唤。
是的,我们的时代精神要倡导和谐,要以和为美。但是如果我们过于的宣扬温润与平和,过于地倡导与世无争的中庸,并且在下一代的教育中剔除英雄主义的豪迈,剔除理想主义的激情,剔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盛世危言,我们的民族将如何应付突如其来的战争,灾难,和其它不可知的挑战?
我们不理解鲁迅精神的现实性和当代性;我们发现不了鲁迅的当代价值;我们对当代社会精神病灶的漠然无知,我们做不了当代学生的指路明灯,所以我们只有人云亦云地否定鲁迅,见风使舵地删除鲁迅,浅薄无知地逃避鲁迅。我们当以更大的气局认识鲁迅,学习鲁迅,宣扬鲁迅,给我们本就缺钙的社会增加精神的 营养和英雄的风范!
归来吧,鲁迅!

二、新版语文教材中逐步剔除鲁迅文章的“原因”
近来,由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新版语文教材中逐步剔除鲁迅的文章,引来一片争议,赞者有之,阻者有之。而笔者认为,在近年来对鲁迅话题经历了沉默、回避、冷淡的过程后,现在让其滚蛋,已经是时候了。
鲁迅之所以滚蛋,是因为那些曾经被其攻击、痛斥、讥讽、怜悯的人物又一次复活了,鲁迅的存在,让他们感到恐惧、惊慌、卑怯,甚至无地自容。
看看:
孔乙己们复活了。并且以一篇《‘茴’字有四种写法》的论文,晋级为教授、学者、国 学大师;也不再提心吊胆地“窃书”了,而是平心静气地在网络上“窃文”了;不仅可以舒坦地“温一碗洒”,而且还能以其博导的诱惑力对“伊”来一把潜规则 了,他岂能让鲁迅揭了他前世的底?!
“资 本 家的乏 走 狗”们复活了。尽管它们披上了精英、专家的外衣,但依然“看到所有的富人都驯良,看到所有的穷人都狂吠”,他们或装神弄鬼地玩弄数字游戏,鼓吹物价与美国接轨、工资与非洲接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或干脆作了外国人欺诈中国的“乏走狗”,与其里应外合、巧取豪夺。它们岂容鲁迅再一次把它打入水中?!
赵贵翁、赵七爷、康大叔、红眼阿义、王胡、小D们复活了。有的混入警察队伍,有的当上了联防队员、城管。披上制服兴奋得他们脸上“横肉块块饱绽”,手执“ 无形的丈八蛇矛”,合理合法地干起了敲诈勒索,逼良为娼的勾当。如果姓夏那小子在牢里不规矩,不用再“给他两个嘴巴”,令其“躲猫猫”足矣。想想,这些下做的勾当儿怎能让鲁迅这种尖刻的小人评说?!
阿Q们复活了。从土古祠搬到了网吧,但其振臂一呼的口号已经不是“老子革 命了!”而是“老子民主了!”每天做梦都盼着“白盔白甲”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早一天杀过来,在中国建立民主。因为只要美国的“民主”一到,赵七爷家的钱财、 吴妈、秀才老婆乃至未庄的所有女人就都是我的了!哼!而鲁迅却偏偏要我做个被世人嘲讽了数十年的冤死鬼,我岂能容你?!
假洋鬼子们复活了。这回干脆入了外籍,成了真洋鬼子。并且人模狗样儿地一窝锋地钻进“爱国大片”的剧组,演起了凛然正气、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让人好生不 舒服。此种一边哽咽着颂扬祖国母亲,一边往向征中华文明的青铜大鼎里撒尿的举动,岂不是鲁迅杂文中的绝好素材?!
祥林嫂、华老栓、润土们复活了。他们依然逆来顺受,情绪稳定。因为“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这样,必须要备足了餐料。而那些准备做餐料的人,本来可以闷在铁屋子里,一边听着小沈阳的笑话,一边麻木地死去,岂容鲁迅把他们唤醒,再一次经历烈火焚身的苦痛?!
那些“体格茁壮的看客们”复活了。他们兴致勃勃地围观那些“拳打弱女”、“棒杀老翁”、“少年溺水”、“飞身坠楼”的精彩瞬间,依旧“颈项都伸得很长,仿 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哈哈,仅看客一类,被你伤害的人就太多了,因为中国人几乎都愿做看客!
鲁迅之所以滚蛋,是因为当今的社会不需要“投枪和匕首”,而需要赞歌、脂粉、麻药。正如陈丹青先生讲的“假如鲁迅精神指的是怀疑、批评和抗争,那么,这种 精神不但丝毫没有被继承,而且被空前成功地铲除了。我不主张继承这种精神,因为谁也继承不了、继承不起,除非你有两条以上性命,或者,除非你是鲁迅同时代的人。最稳妥的办法是取鲁迅精神的反面:沉默、归顺、奴化,以至奴化得珠圆玉润”。
如果鲁迅赶上这个时代,对于“开胸验肺”、“以身试药”、“周公拍虎”、“黑窑奴工”、“处女卖Y”、“GUANYUN嫖Y”等一系列奇闻,又会写出多少辛辣犀利、锥骨入髓、令人拍案叫绝的杂文来,想想,真是让人后怕,所幸这个尖酸刻薄的小人已不在人世了。
让我们彻底赶走鲁迅,欢迎 “小沈阳”,让人们在开心笑声中忘却现实的不公和苦痛,在笑声中渐渐地麻木、渐渐地变傻、、、、、
依旧“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哈哈,仅看客一类,被你伤害的人就太多了,因为中国人几乎都愿做看客!

三、鲁迅作品遭遇“敦刻尔克”?
9月6日,编剧刘毅在其微博上发帖称,“开学了,各地教材大换血”——他列举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比如《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等。其中涉及鲁迅的作品多篇,因此刘毅称之为“鲁迅大撤退”。
鲁迅作品渐行渐远了。那些持“鸡肋说”论调的人,面对鲁迅作品的“被撤退”,总算可以缓解焦虑了;叫嚣着“文学审美要去意识形态化”的洁癖者,也如愿以偿。
鲁迅作品的被删,主要考量有二:首先,“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的顺口溜存之已久,成了不少中小学生的梦魇,让他们理解起来困难,心生后怕;其次,“ 文学作品要回归文学本身,不该承载过多思想性的东西”的观点甚嚣尘上,不少“专家”认为,鲁迅作品表达的主旨与时代脱节,其强于思想性而弱于文学性的特点,更决定了它“不合时宜应删除”的命运。
犹记得,我们上中学时,读到“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类的警句,总感觉振聋发聩, 意气横溢。鲁迅的散文杂文,不仅是“刺向敌人的匕首”,也是敲醒我们麻痹灵魂的“黄钟大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鲁迅的文章,塑造了我们整整几代人的“文学记忆”。鲁迅的文章包裹了太多的历史记忆,他的讥讽与怜悯,鞭笞与同情,都极具发人深省的力量;他对时弊的犀利针砭,对国民劣根性的“无情”揭露,对反动力量的激烈批判,启迪了无数国民。“墨水的诚实甚于热血”,鲁迅正是以执着而敏锐的书写,钩沉阐微,揭露那些“吃人本质”,道出惊人的真相。
鲁迅的文字,至今仍是深具力度的“公民教育读本”。他的正义人格、坚强脊梁和关怀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价值立场和独立信仰。
还原文学审美,不意味着“实用至上”,摒弃“文以载道”;语文教育注重人文精神,也不应因技术层面的障碍,而删除掉追求文明与进步的鲁迅精神。
而今,各地语文教材大举向鲁迅下“逐文令”。在启蒙教育阶段,学生们无疑将失去“品读”鲁迅的机会,令人抱憾。只是不知道,“鲁迅大撤退”之后,还有谁能替代他,给学生们上上公民意识教育的课?
(佘宗明)


救救“鲁迅精神”(转自博友林度 )
救救“鲁迅精神”
文/浮尘
近日,在网上有一则高中课本“鲁迅大撤退”的撤退的消息引发热议: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9月6日,编剧刘毅在其微博上发帖称,“开学了,各地教材大换血”——他列举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比如《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壮士》、《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朱德的扁担》等。其中涉及鲁迅的作品多篇,因此刘毅称之为“鲁迅大撤退”。
虽为教育者,但身处底层,自然无法左右教材编者们的“高瞻远瞩”。但这则消息,仍着实让我心里不爽。这倒未必是我简简单单的将这个事件升华为民族大义或经典不存的高度,而是从小就接触那个“甘为孺子牛”和“冷对千夫指”的“倔老头”的形象实在太深了,已经变成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融入到骨子深处,无法消解了。
鲁迅先生的作品时时刻刻历历在目:
《狂人日记》: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这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发出的第一声呐喊:这位老先生向来习惯用最坏的“恶意”来推测某些中国人的,但是他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想到今天的中国会出现三鹿奶粉、苏丹红、地沟油等事件……谁来救救我们们今天的孩子?
《孔乙己》: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并非唯独只指孔已己。而是指的是一个群体。作品浓缩了旧中国文化人的悲惨人生,何止就只是一个孔已己?现今的社会里,也有多少自以为是,但“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的人?
《故乡》: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人和人之间最大的隔膜是什么?是地位。迅哥和闰土如此,其他人何尝不是如此?回头看看现在,我们的平头百姓和那些权势在握、财富在握的人来交往,是否依然有着“奴仆”与“老爷”的关系——即使没有人这样叫出来!当初迅哥曾因闰土的一声“老爷”而打了一个寒噤,可现如今,如果我们那些“居庙堂之高”的人被老百姓跪卧在地高呼“老爷”,还会有内心的不安吗?
其实不难理解,鲁迅先生“被撤退”有着深层次的原因,整个社会不是都“被和谐”了吗?自然,与主流政治格格不入的东西当然需要销声匿迹。鲁迅的孤僻,冷漠,阴暗,偏激,固执,尖刻,似乎都是这个时代不能容忍、不能饶恕的。这个时代需要平和、需要容忍、需要“暖风熏得游人醉”,需要挨打受骂还要笑眯眯、还要表扬几句踹上自己的臭脚——您的脚可真香,谢谢您了!呜呼!
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看《杂文选刊》,就是因为里面有类似于鲁迅先生的愤世嫉俗、嫉恶如仇的精神在,正是有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正义所在。可如今,这本书早已被我抛弃,因为我实在看不惯字里行间掺杂着的媚语、媚颜、媚骨!
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不同的声音,这是社会进步的源动力。揭露腐败,抨击不公,我们仍然需要鲁迅精神;对“滚刀肉”的帮忙与帮闲,更需要鲁迅嬉笑怒骂的笔法。倘若整个社会没了这份精、气、神,倘若整个社会都是一脸和气、憨态可掬,脊梁再硬再挺,也还是看客,也还是一脸的麻木和无动于衷,我想,不单单是鲁迅,任何一个稍稍有思想、有大脑的人,也会发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慨来吧?
救救鲁迅精神!
',1)">您已欣赏本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