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2011】从宏观调控到综合治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56:51
作者:邹艺湘  发表日期:2010-10-22 20:33:00
科学发展观呼唤中国的发展经济学 [原创 2008-08-03 17:44:02]   
  摘要  
  怎样才能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又不让通货膨胀失控?关键在于提高经济效率,以相同的投入得到更多的产出!企业内部依靠改进技术和管理提高经济效率,但全社会提高经济效率的关键在于有效分配社会资源--让人财物从效率低的企业转向效率高的企业.股市具有“有效分配资源”的功能,因而天生具有“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的作用.问题在于股市本身的波动比商品市场的波动要大得多,对外围市场和宏观政策的反应也要灵敏得多,因此,“股市维稳”成为宏观调控的一项新任务.广义的宏观调控不只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还应当包括产业政策和城市化策略,国有资产和外汇资产管理,以及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策略.为了与传统的“狭义宏观调控”区分,我建议把“广义的宏观调控”叫作“综合治理”.“综合治理”的目的是为了让市场机制发挥正常的功能,而不是要替代市场机制的功能,其中也包括政府直接参与市场博弈,因为政府是股市最大的股东,还是唯一的土地拥有者.这就是中国特色,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的,处于“起飞”阶段的大国.我们既不能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搞价格管制,也不能生搬硬套美国的货币政策,搞美式教条,而是需要许多的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所以,我们需要中国自己的发展经济学--对中国进行“综合治理”的学问.  
  
科学发展观呼唤中国的发展经济学(一)  
  2008年是中国经济学家最困难的一年  
  中国经济学家云集的经济形势分析会议结束了吗?结论是什么呢?结论是一大堆矛盾和疑问:一方面担心石油危机,另一方面又担心外汇储备太多,难道手上的美元不能买石油的吗?一方面要节约能源,另一方面又压低能源价格,怎么能不缺油缺煤缺电呢?一方面高喊紧缩紧缩再紧缩,另一方面又允许负利率扩大扩大再扩大,不控制需求反而破坏供给能降低通胀吗?一方面担心企业承受不了加息的负担,另一方面又不断收紧流动性造成资金短缺,企业活着真的比死了还难受吗?一方面担心热钱太多,另一方面又担心市场没钱承接大小非减持和再融资,为什么热钱不去承接大小非减持和再融资呢?一方面担心出口下降造成失业,另一方面又担心农村劳动力短缺,农民工回家乡不好吗? 一方面希望稳定楼价,另一方面又增加交易成本,成交萎缩的结果不正是价格虚高(或虚低)吗?......  
  上面长长的单子还没列到一半,很多人可能已经看不下去了,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中国经济...要完旦了...前几天我旁听一位朋友接受一家著名外国杂志的记者采访,这位记者满脸迷惑的脸上写着的问号正是“中国经济要完旦了吗?” 事实上,从A股阴阳怪气的表现,也可以读出同样的问号--不止飘浮在亿万散户的脸上,也深藏在基金经理们的心中.可是,如果你到北京上海深圳,或者长沙武汉南昌,或者某一个偏远县城的商场餐厅酒店转一圈,你会发现消费旺盛,经济一片繁荣!国家统计局的数字也证实了这一点,今年第一季度的社会商品零数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6%,四月份达到了22%,即使剔除物价上涨的影响,这个指标也达到了13%,并且是处于上升通道。有什么样的经济成就比这个更重要?这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也是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动力,用经济学术语来说,“我们的内需起来了”,不必倚赖出口和投资了,这不正是经济学家们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吗?
  如果说2008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不如说2008年是中国经济学家最困难的一年!因为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不足以解释当前中国的经济现象.不能解释经济想象,当然提不出适当的对策.甚至于什么是通货膨胀,什么是流动性过剩,我们是否已面临严重通胀,CPI与通货膨胀和流动性过剩之间是什么关系,等等,全是含糊不清的。正因为如此,货币政策与价格政策,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政策,房地产政策,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之间的协调也就无从谈起。除了听到“将紧缩进行到底”的口号以外,还有什么呢?名义准备金率17.5%,再加上央票, 实际的准备金率早已超过30%了,下一步怎么办呢?把商业银行的钱全部锁到央行的保险柜里(准备金率100%)就万事大吉了吗?很多经济学家(尤其是北大的几位老兄)就像传说中的那位专治驼背的医生---只负责把病人的背整直了,至于病人是死是活,那是验尸官的事.
  传统经济学只研究政府行为(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厂商行为(如价格理论),劳动者和消费者行为(就业和通货膨胀).居民作为投资者从来不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即使把居民家庭看作投资者的时候,也只是用传统的“财富效应”解释资产价格对消费的影响,对居民投资行为的研究局限于金融机构内部的个人理财领域.因此,经济学家对居民的投资行为的研究和理解,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完全忽视了现代社会中居民家庭对资产价格的重视不亚于对就业和消费的事实,这是传统经济学的死角, 或者说经济学的贫困.作为亿万普通家庭的一员,你更害怕猪肉涨价还是更害怕股市下跌?你更喜欢你的住房涨一倍还是更喜欢你的工资涨一倍?答案可能并不像霍德明先生所说的那么简单“股市是一亿人的事而经济是十三亿人的事”.
  经济学的贫困,使得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缺乏必要的信息和分析工具(不能要求每一个政府官员同时也是前沿经济理论的创立者), 不能事先模拟政策对经济体系和资产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 所以不得不依靠试错法(try and eror)来应付. 这种方法在我们的经济规模和资产规模较小,且对外相对封闭的时候是可行的,所谓船小好掉头.但是,我们现在作为一个高速增长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系,作为一个资产规模远超GDP的金融体系,仍然采用同样的方法就有点捉襟见肘了,就好比用开汽车的方法开波音747.没有足够信息和理论推演为基础的经济政策, 推行过速往往带来数以百亿千亿的损失, 象QDII和港股直通车;犹豫不决又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象货币政策和国有股减持问题。如果在去年股市和楼市狂热的时候大幅加息和收紧流动性,并且加快国有股减持,我们现在的处境可能完全不一样.(参看“加快国有股减持, 暂缓QDII和港股直通车 [原创 2007-10-20 13:06:57]”)
  不过,经济学对居民投资理财行为的忽视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想想美国次按问题的根源是什么,是居民的投资理财行为----买了买不起的房子,如果只是居民的消费行为----租了租不起的房子,是不会有次按问题的。J。P。摩根收购贝尔斯通只是暂时解决了华尔街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亿万居民投资者的问题,看看最近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困境就知道了.美国的次案问题,本质上是居民的投资理财失误的问题,华尔街所做的按揭资产证券化可能增加了市场风险,也可能分散了市场风险,但不是风险的来源.只是因为“法不责众”的原因,传媒宁愿把矛头指向华尔街,而不是千万计的居民投资者.对于后者,指责是没有意义的,帮助才是急需的,保尔森正在鼓动美国国会批准xxx亿美元的计划,直接援助投资理财失误的居民家庭.
  从这个意义上说,2008年不只是中国经济学家最困难的一年,也是全世界经济学家最困难的一年,如果说次按问题的本质是个人投资理财失误,石油危机的本质则是国际政治博弈。这两个领域都不是以学习各种均衡理论为立身之本的经济学家们所专长的(张五常先生最讨厌的就是博弈论,因为找不到市场均衡点),经济学家拙于应对是不足为怪的事.面对美国次按危机和全球石油危机的双重压力,即使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领先世界的美国,同样需要深入研究,谨慎应对.摆在中国经济学家面前的问题,其实没有美国和其他许多国家那么严重,美国次按危机和全球石油危机对中国的影响都在可控的范围内.中国经济学家面临的问题,用一位网友的话来说是,“不是问题有多严重,而是不知道问题有多严重”,所以才有了本文开头所列的许多矛盾和疑问。
  中国的经济问题,本质上还是一个发展问题,中国经济要又好又快的发展,中国要崛起成为一流的世界强国,一定需要有自己的经济发展理论---既包括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也包括许多的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并不只是简单地把外国经济理论(如货币理论)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更不能生搬硬套国外的一些具体操作手段.我们需要突破传统经济学的框框,建立以居民的消费和投资理财为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毕竟,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亿万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了人民的富有和幸福。从这个角度出发,经济理论研究和政府政策的目标应当瞄准亿万家庭收入和财富的增长及风险的下降,而不是GDP或CPI的微妙数字变化,更不是某一两种商品的价格波动.猪肉是拿来吃的,汽油是拿来开车的,GDP和CPI是我们用来研究经济问题的工具(就像医生看病用的体温表和听疹器一样),都不是经济政策的目标.
  科学发展观呼唤中国的发展经济学,中国政府企业金融机构还有亿万股民都需要我们自己的发展经济学!  
  
科学发展观呼唤中国的发展经济学(二)
  股市天生就具有“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的功能  
  一提到“发展经济学”,很多人马上会想到“长期投资”,因为传统的发展经济学可能着重于资本形成与固资产投资.而一想到“长期投资”,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凯恩斯的名言:“从长期来说,我们都死了!” 言下之意,“发展”属于长期供给问题,而“宏观调控”属于短期需求的问题,二者基本上不相干.但是,有了一个相当规模的资本市场之后,长期的资本形成可以短期内(在资本市场)通过IPO和再融资完成,而短期的宏观调控措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长期的资本形成有着立竿见影的影响,因为他们影响股市.因此,一旦资本市场的规模达到与GDP的规模相当的水平,经济体系的性质就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长期与短期的差别变得模糊,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差距可以迅速调整,前提是(商品服务资产资金的)价格信号没有被扭曲.这便是我们经常说“资本市场是市场经济核心”的内涵.
  以猪肉涨价为例,有什么办法让人们少吃点猪肉而多养猪呢, 最直接的一个办法就是让养猪场上市, 股民把部分吃肉的钱用来买养猪场的股票, 而养猪场用集资所得的钱去扩大养猪生产, 这样, 不止是CPI下去了, GDP还上去了, 就业也上去了, 股市也上去了.如果没有股市,要增加供应满足需求可能要三五年时间,因为现有养猪场的扩张会很慢,新的生产者加入更慢.而以我们现在的股市规模,只要扶持几家养猪场上市就够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可以比以前快许多倍。所以,在没有股市或股市的规模不够的时候,面对商品的涨价,我们只能采取紧缩措施(比如说发央票)以控制需求的过快增长.但是有了现在的股市,我们可以通过发股票达到增加供给抑制需求的做用.这就是说,股市天生就具有“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的功能.问题在于,要让股市的这种天生秉赋发挥作用需要很多前提条件.
  首先,商品市场的价格信号必须准确.资本市场的最基本功能是给资产定价,建立在资产定价的基础之上,股市就有了“有效率地分配资源”的功能--人财物从业绩差的行业转向业绩好的行业,从业绩差的企业转向业绩好的企业,因为业绩好的行业和企业估值将得到提升.但是,如果原材料的价格和产品的价格受到非市场因素的干扰,企业的业绩就不能反映市场的供需状况.比如说,市场缺电,但因为电价管制使电力企业的利润和估值下降,人财物就不会往电力行业转移,电力的供应就很难上升,股市就起不到“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的作用.同理,如果农产品的价格受到压制,农业企业的利润就难以提高,人财物就不会往农业转移.另一方面,如果完全放开成品油价格,内燃机车的增长速度(和石油需求量)会下降,燃料电池汽车的前景看好,其生产商可以在市场上大规模集资,加快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促使人财物从传统汽车行业向新型汽车行业转移.
  其次,市场要有充足的流动性,没有钱怎么买股票?总体来说, A股市场是不缺乏资金的, 不论是三万亿的大小非减持也好, 还是三千亿的再融资也好, 跟我们四十万亿的M2比起来, 都不是不能承受的数字. 而在我们四十万亿的M2里面, 有四万亿买了央票-----人民银行打的有利息的白条.央行要这些钱干什么呢, 把它们锁起来不让它们进一步推高CPI? 可是, 央票的买家是商业银行, 不是一般的投资者, 商业银行的资金在买了央票之后, 用来贷款给企业和个人的钱就相对少了-----经济学家们相信这就起到了紧缩的作用.问题是, 中国人买猪肉很少借银行的钱(信用卡)消费, 基本上都是用自己的钱, 因此央行的紧缩政策对消费者没有什么影响, 该怎么吃猪肉还怎么吃猪肉, 反而是养猪的企业因为紧缩政策而使生产受到了影响.结果是, 猪肉的消费量没下去, 生产量反而上不来--如果没有政府补贴的话.
  再其次,IPO和再融资必须顺利进行,因为只有通过这个渠道,市场的资金才能转化为企业的投资和流动资金.如果把人民银行的四万亿央票陆续释放出来(减少央票发行),同时开通创业版, 加快IPO和再融资的速度,让几万亿的闲置资金, 通过股市进入了供应紧缺的生产和流通领域, 比如说猪肉和粮食生产以及能源和铁路运输等,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还可加快,而通胀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因此, 平安, 浦发和其它的再融资企业的集资用途其实是至关重要的, 监管机构, 中介机构和股东的精力都应当花在这个方面,而不是花在限制再融资上面. 如果平安浦发拿了钱去收购国内的中小金融机构, 比如说收购农村的信用社, 不仅对平安浦发的新老股东非常有利, 对中国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也非常有利. 如果他们拿了钱去参股国外的金融机构, 我觉得他们的融资计划很难成功, 也不应该成功!
  第四,需要有专业人员和专业机构.金融市场的操作,是要由一批杰出的金融家来完成的,运用几十亿,几百亿,几千亿的资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是最有天赋的人才,即使在自己最熟悉的市场中,没有十年以上的历练也很难做到得心应手,这跟写文章,做官,做生意,做律师和会计都不一样.可以说,有什么样的金融家,就有什么样的金融市场, 这跟有什么样的企业家就有什么样的企业是一样的。在一个发达的资本市场中, 每一家有潜力的上市公司都有投资银行家为其出谋画策,从市场定位,发展战略,内部重组,外部兼并,融资安排,到市场推广,提供全套服务。可是中国偏偏没有一个发达的资本市场,中国的投资银行家们还没有达到如此炉火纯青的地步,还没有足够的市场号召力让投资者信服。这一点,从最近闹得全国沸腾的再融资事件中可以看得出来,本来应当由投资银行家出面解画的事情,却几乎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使好事变成了坏事。
  如果这四个前提都得不到满足,会有什么结果呢?结果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股市在一年之内可以从三千点涨到六千点,再从六千点跌回到三千点以下,尽管在此期间中国经济的基本状况没有任何显著的变化.股市天生就具有“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的功能,问题在于股市本身的波动比商品市场和GDP的波动要大得多,对外围市场和宏观政策的反应也要灵敏得多.因此,当资本市场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政府对于商品市场的调控和投资领域的控制可以放松,但对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稳定反而要更加重视.当年日本和韩国在经济“起飞”阶段,经济高速增长而物价并没有飞涨,与资本市场的飞速发展是有关的,股市起到了“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的作用.可惜的是,日本政府对于股市自身的发展和建设没有足够重视(跟日本缺乏优秀的金融家有关),在资本市场的规模空前膨胀之前没有增加股票供应量,而在泡沫破灭之后又没有即时提供足够的流动性,以至造成旷日持久的金融危机.
  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政府不会对干预任何一种商品的价格波动感兴趣,即使是油价涨了十倍也无动于衷,但是对于股市的不正常波动则极为敏感,当通胀与股市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股市.减息,美联储直接借钱给华尔街,限制沽空金融股,等等,都是与传统经济学教条背道而驰的.美国为什么要“倒行逆施”呢?是因为前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系主任伯南克不懂芝加哥大学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论吗?应该不是的!记得有一年,布什总统还专门飞到芝加哥为弗里德曼唱“祝你生日快乐!”,派了无数高帽,只差没有当场拜师了.我想美国这么做,是因为他们明白股市具有“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的功能,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们认为股市是“青山”,而商品市场是“柴”,而我们的经济学家们认为商品市场是“青山”,股市是“柴”.
  在我们的经济学家们看来,几头猪的价值远远超过十万亿的市值(都成金猪了).问题是,央行把银行的钱都抽起来锁到保险柜(准备金+央票)之后,养猪场哪有钱养更多的猪呢?(据说高盛在收购养猪场)过分紧缩流动性的结果是,股市不见了十万亿,猪肉也没多吃,目的只为了梦中的,来自远方芝加哥的“流动性过剩”!对资本市场的不了解,对资本市场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不了解,成了绝大多数中国经济学家的短版,也成了中国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死结.中国的发展经济学,首先必须包括资本市场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作用这一部分,尤其是我们上面所谈的“用发股票取代发央票”的事。这其实是前无古人的, 因为中国的股票市场直到现在也不是经济学家关注的重点,所以中国的经济学家没有研究过;而美国没有央票, 所以美国经济学家也没有研究过.
  “发股票取代发央票”的课题,属于中国的发展经济学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中国经济学家的必修课,也是每一个关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所希望了解的.
  
科学发展观呼唤中国的发展经济学(三)
  股市维稳三部曲:货币政策|资产定价|个人理财
  维持资本市场的稳定之所以成为各国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原因在于资本市场天生存在“不稳定”的因素,他来自人类“贪婪与恐惧”的秉性.这种天赋不止表现在股票市场上,也表现在君子兰邮票普洱茶古董名画房地产,当然也表现在澳门赌场和香港六合采上.股市和楼市之所以特别需要政府关注,是因为它们的规模庞大影响面广,股市和楼市的不稳定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金融危机,破坏经济秩序影响社会安定.不过,股市和楼市的“不稳定”和“金融危机”之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信贷,或金融杠杆.迄今为止,但凡称得上“金融危机”的事件,无一例外与过度使用信贷有关.1929年的金融危机,日本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的次按危机,眼前的越南危机等等,都是如此。
  股市的波动,哪怕跌了90%,如果没有涉及到信贷(如融资融券和银行持股),都不能算是金融危机。比如说,你有一百万现金,只花了十万买股票,即使股票跌了90%,你虽然很恼火,但你没有金融危机。可是,如果你只有五万现金,却借钱买了十万股票,那你就有金融危机了。如果只有少数人过度使用信贷,这只是少数人的投机失败,只是一种财富转移.但如果多数人都过度使用信贷并且出现偿付危机,就会造成财富的毁灭甚至创造财富能力的消失,这正是各国政府所担心并且要极力避免的.为什么会出现“多数人都过度使用信贷”这种情况呢?原因在于借钱太便宜,贷款利率太低.因此,负利率是产生“多数人都过度使用信贷”并导致金融危机的最主要原因,几乎所有的金融危机都与负利率有关.
  我国的负利率已经维持很长一段时间了,这是一个最大的不稳定因素.采用信贷规模控制和提高准备金率等方式可以掩盖,但是不可以消除这种不稳定性,反而会损害金融市场和经济体系的效率.当银行的基准贷款利率只有7厘,而民间贷款利率超过30厘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会出现所有企业(不只是中小企业)都难以通过正常渠道得到贷款,而总的贷款规模却压不下去的怪现象,不是吗?事实上,这种怪现象在任何实行价格管制的地方都能见到,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每年春节前广州火车站的火车票.为了照顾民工回家过春节,政府规定不许提价或少提价,可是,你能在火车站的售票处买到火车票吗?你去排三天三夜试试!但是,如果你愿意多付一倍到两倍的价钱,你马上就不必排队,因为总有人因为各种原因“忍痛临时取消了回家过春节的计划”,需要把手上的票卖掉.
  当民间借贷利率到达30厘时,股票怎么会涨得起来呢?任何一个有放款渠道的投资者(不只是大小非)都会卖掉股票去放高利贷,留在股票市场的只有那些没有放高利贷渠道的亿万散户(和“讲政治”的公幕基金).结果是,正常的投资者在股市(和楼市)亏钱,正常的企业在银行借不到钱,而“黑市”信贷市场却蓬勃发展,对境外“热钱”和“黑钱”的吸引力却有增无减.当然,央行的保险柜里装着十几万亿的现金,通过准备金和央票收上来的,每年大概要因此付出3000亿的利息.这些钱用来干什么的呢?唯一的目的是用来“防止流动性过剩”--经济学家们说,这样就可以让银行少放一些贷款,就可以让货币供应量增长慢一些,虽然,按我们上面的分析,总的贷款量和境外“热钱”并不会减少--事实正是如此.
  因此,要稳定金融市场,要消除产生金融危机的隐患,关键在于放松数量控制,利用利率杠杆--加息与减少央票发行同时进行--并没有改变“从紧”的宏观调控原则,也不必降准备金率,只要减少到期央票的资金回笼就够了.这样不仅解放了银行企业股市楼市,也解放了央行自己,四万多亿的央票放到央行干什么呢?每天还得付利息!国内资本市场和经济学界对于“加息”的恐惧,源于不了解中国的“加息”与美国的“加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美国联邦储备局控制的利率有两种:一是贴现率(discount rate),是美国联邦储备局把钱借给银行的利息;二是联邦基准利率(federal funds),也是银行间同业隔夜拆借利率。这两者之间的差别主要不在利息的高低,而在于运作的机制完全不同。
  降低贴现率只有那些大银行(从最近开始也包括大投资银行)受益,就好比中国人民银行降低给工商银行的贷款利息一样,与你我都无关。如果要降低联邦基准利率的话,美国联邦储备局会在公开的货币市场买入短期债券(其实也可买长期债券和股票的),叫“公开市场操作”,用这种方法向市场注入资金,通过放松银根增加货币供应,使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降低到预定的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市场参与者都立刻享受到减息的好处(我们的央票只对银行发行的),因为你可以把你手上的债券按一个较高的价格立刻卖出去套现。因为美国的金融市场很发达,只要控制了银行间隔夜拆息利率,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和各种债券,甚至股票的价格,都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美国的“加息”与“紧缩流动性”是一回事,主要是通过控制货币供应来调节市场利率,只有在个别的情况(贴现窗),才直接控制利率的高低。
  而中国的加息和减息,并不是靠控制货币供应来调剂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而是直接控制银行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因此,在中国可能出现存贷款利率上升(加息),而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不变的情况,这在美国是不可能发生的。我们的“加息”,实际上是“提高存款基准利率的上限,同时提高贷款基准利率利率的下限”.所以,在中国“加息”与“放松流动性”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加息与减少央票发行同时进行的结果是挤掉了黑市信贷的空间.正常银行贷款的利率虽然上升,民间借贷的利率却会大幅下降;长期存款利率虽然上升,活期存款利率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不一定上升.因此,这种“加息”方式的受益者是亿万存户和百万中小企业,并不增加对境外“热钱”的吸引力,但因为金融市场的稳定性提高,可能增加对长期投资者的吸引力.后者对稳定金融市场是有益无害的.
  当然,稳定金融市场的目的并不是要把股市炒上去,让高位入市的投资者解套(同时把一批新的人套住),而是要恢复和加强金融市场的正常功能,提供一个稳定的市场环境,让投资者能够从容不迫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让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情况从容不迫做出理性的融资决策.对投资者来说,不确定性就是风险,“有怀疑,抓现金”(卖股票)永远是金科玉律.对企业来说,利率高低不是致命的问题,资金链断裂才是致命的问题。加息与减少央票发行同时进行,就是要为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同时避免负利率产生的过度信贷,以消除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潜在的金融危机.当然,这也有助于控制有效需求,有助于提高资源分配效率,所以对股市总体上说是有利的.
  很多金融界专业人士也把加息看成负面因素,一方面可能对中国的“加息”与美国的“加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理解,另一方面,还有一个资产定价模型的情结.因为很多MBA教科书都把discounted future cashflow作为股票定价模型,而考虑贴现率的时候以银行贷款利率为基准,没有参考民间借贷利率.如果把民间借贷利率考虑进去,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加息与减少央票发行同时进行,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cost of capital)是下降的,所以股市的估值反而应当上升.“加息”(与减少央票发行同时进行)会使股市估值上升,这是当前中国特有的资产定价模型.明白这一点,对基金经理很重要.最近地产股回升很多,主要原因就是就是传闻被允许发债券,债券的利率高于银行基准利率,但低于民间拆借利率.如果春节前广州火车站的车票提价,同时增加车票的供应量,民工所付出的(真实)票价很可能是下降的.
  前面说到,货币政策的调整(加息与减少央票发行同时进行),是要为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同时避免负利率产生的过度信贷,以消除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潜在的金融危机,并不是要把股市按原路炒上去(托市).这与亿万散户的期望是差别很大的,一般情况下, 散户的操作是不断卖出已赚钱的强势股但保留已亏钱的弱势股, 结果手上留下的全是弱势股, 俗称"套住了",大市涨的时候自己手上的股票涨的慢, 大市跌的时候自己手上的股票跌的快, 最惨的是, 当股市终于等到反弹带来新的机会的时候, 发现已没有现金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卖掉亏钱的股票对散户来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俗称"割肉"是一个很确切的比喻, 赚钱的时候, 我们赚的是数字1万, 10万, 100万, 1000万, ......, 但是亏钱的时候, 我们亏的是实物, 一枚戒指, 一辆本田, 一套住宅, 一栋别墅......
  巴菲特的成功就在于能抵御人性的贪婪与恐惧,坚持价值投资,中国至少有一亿巴菲特的信徒.对于专业基金管理人来说,要学习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并不难,因为他们管理的不是自己的钱, 所以钱在他们眼里只是数字, 不会转化成实物, 因此, 相对而言更能客观看待市场. 问题是,基金不是按长期绝对回报,而是按天按月的相对回报排名次的,在市场环境如此不稳定的情况下,一位坚持价值投资的优秀的基金经理,可能还没有等到他的投资理念开花结果,已经离开他的位置了.巴菲特曾经说过,即使美联储主席在他耳边悄悄说“明天要加息!”,他也不会该变投资决定.中国的基金经理能这样吗?看看最近一次突然提高准备金率之后股市跌了多少?所以基金被迫猜政策变化,被迫“抱团取暖”,所以有“某某基金被围剿”的传闻.
  中国股市的“维稳”不是一个简单的“救市”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牛市”和“熊市”问题,也不是“经济好股市一定好”这么简单.(2001-2005怎么解释?)因为这是一个发展中的市场, 并且是一个半封闭的市场, A股不只是上下波动厉害,结构性的变化更厉害,上一波的龙头股不一定是下一波的龙头股,股市几个月就换一副面孔.中国的资本市场要继续发展,要防止“大起大落”,必须从|货币政策|资产定价|个人理财|三方面下工夫.短期来看,货币政策的影响是最大最明显的,但货币政策的调整来得快去得快;资产定价的理论和实践,是证券业发展与成熟的核心.这次传说中的“基金遭围剿事件”实际上是一个里程碑,没有相当的理论功底和操作经验,基金经理不敢特立独行的.结果如何,不久就会见分晓,随着中报业绩的公布,基金业的重新洗牌马上就要开始了.
  货币政策和资产定价问题,即使职业经济学家和职业投资人也难以把握,并不是理论有多复杂,而是要面对一个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感受和体会才能融会贯通.对于亿万散户投资者来说,市场固然眼花缭乱,理论也并不简单,怎么办呢?谁来做“投资者教育”呢?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个人理财的工作主要是由证券公司银行保险公司独立理财顾问的理财师完成的,他们的理财师队伍人数众多经验丰富,有很多的产品可供选择,并且不需要面对如此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国需要培养百万理财师,从长期来看,理财师可能成为中国最热门的职业之一,因为中国有全世界最大的客户群.但是,中国不可能在短期内培养几十万合格的理财师的(理财师需要学徒式的培训,CFP和RFP只是理论部分),少数优秀理财师忙于应付高端客户,亿万股民不可能等到大量理财师成长起来才买股票,才做个人理财的.
  对于散户投资者来说,我认为一个可行的理财方法是挑选几家“好公司”的股票,并采用 "随波逐流式"投资组合管理.中国的股市未来可能还会剧烈波动,下不保底上不封顶,但只要中国经济能继续保持10%左右的高速增长,一定有一部分中国上市公司的利润能保持高速增长,关键是找到这些企业,并在适当的时候买进他们的股票.能在市场低迷时买好公司的股票是投资者的福气,寻找“好公司”当然也要下功夫,但可以忘掉CPI,忘掉准备金率,忘掉次按,忘掉大小非,忘掉加息,忘掉。。。。。。,专注公司业绩!寻找“好公司”不是去寻找所谓的“黑马”,而是去关注“白马”-----过去三年业绩稳定增长,且各方面继续看好的公司--这其实是不难的,可以买跟自己理念接近的基金,让基金经理去选股.
  所谓"随波逐流式"投资组合管理, 就是永远保持一半现金一半股票(包括基金),并且利用股市的波动调整投资组合:在股市暴升时必须减仓套现,因为现金的比例少于一半;在股市暴跌时必须加仓,因为现金的比例多于一半.表面上看起来像"长抓短炒",但是实际上,既不长抓也不短炒,关键在于控制股票持仓比例, 只要总的仓位应控制在50%以下,就能有效控制风险. 很多人对于保留一半的现金觉得很不过瘾,因为他们觉得现金会被CPI(尤其是猪)吃掉,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人民币现金是全世界最好的资产,关于这一点,我在下回有详细的分析.我们买股票是因为股票有投资价值,我们“随波逐流”是因为股市急剧波动,不是因为农产品涨价.如果预期农产品涨价,可投资农产品期货(把保证金付到50%以上),不能因为农产品涨价而买股票(或房子,猪肉涨价你买房子干什么?),哪怕是农业股也要待价而估.
  毛主席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前面说到,美国次按问题的根源是居民的投资理财行为----买了买不起的房子,如果只是居民的消费行为----租了租不起的房子,是不会有次按问题的。去年<<时代周刊>>的封面是中国股民,这说明什么呢?如果大家不是“满仓等暴跌”,或者“满仓等暴升”,如果大家只是买业绩好的“好股”,并且只是半仓操作,换句话说,如果很多人采用"随波逐流式"投资组合管理, 股民的个人理财帐户可能要好看很多(当然也就上不了封面,这是唯一的损失),而股市也会稳定很多.货币政策也好,资产定价也好,股市最终的决定权还是掌握在亿万股民手中的--这是最幸福的事!这是最痛苦的事!--对于这一点,我的体会是很深,很深,很深的.
  
科学发展观呼唤中国的发展经济学(四)
  让人民币为人民服务--中国崛起的金融战略
  我们常听到“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说法,按传统经济学的观点,通胀高的国家货币应当贬值,为什么我们一边高通胀一边快速升值呢?国内外经济学家的共识是,因为贸易和资本帐户的“双顺差”导致人民币价格低估.可是为什么经过我们一轮名义汇率升值和通货膨胀上升之后,“双顺差”不仅没有下降,而且愈演愈烈,以至于外管局要兴师动众堵截“热钱”流入呢?是什么原因导致人民币如此值钱,甚至于“对内贬值”的情况下,对外还越来越值钱?为什么海外的金融界人士(如罗杰斯,胡立阳)普遍看好中国的股市,但国内的基金经理普遍不看好A股?为什么中国老百姓普遍感觉自己的收入和财富增长赶不上物价上涨?为什么中国GDP增速全球第一,而股市表现到数第一?
  早几年前,国内外都有人怀疑中国的统计数据有水份,高估了GDP的增长速度,现在这种声音已经很少听见了.事实上,我们的GDP增长速度是大大低估了,把很大部分本来应属于GDP的商品和服务增长,统计到了CPI中去了.CPI揭示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动:今年的猪肉比去年涨了多少,大米比去年涨了多少,汽车比去年涨了多少,衣服比去年涨了多少,家居用品比去年涨了多少,水电煤气比去年涨了多少,等等,然后再加权平均.我们的CPI统计中并不包括消费品(和服务)质量的迅速提升.这个问题在十年前并不明显,因为那个时候我们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质量”并不重要;这个问题十年后可能也不那么重要,因为到那时,大部分商品和服务的质量都已达到国际水准了.
  可是在眼下,“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迅速提升”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你觉得你今年用的手机性能跟三年前的手机相比怎么样?电脑呢?汽车呢? 彩电呢?衬衣呢?水果呢?住房呢?。。。几乎每一样消费品的质量都在迅速提升。十年前不是这样的,那时候是“有”和“无”的问题,现在是“好”和“差”的问题。“有”和“无”会明白无误地表现在(实际)GDP的数字中,但“好”和“差”却不表现在(实际)GDP的数字中,更可能表现在CPI的数字中-----今年的水果比去年涨价,很可能是因为质量的改善(新的优良品种的价格比老的品种可能贵几倍),但在经济统计中表现为CPI的上升而不是(实际)GDP的上升。如果把我们的CPI指标改为价格/性能比,我们的CPI数字可能大不一样.因此,在现阶段,CPI不完全是“虚”的,其中包涵着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改善。
  
  如果上述观点成立(这是可以实证的),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人民币在国内高通胀的情况下还要继续升值---因为我们的产品质量在改善.即使有高通胀和货币升值,华为和三一重工的产品在国外仍有竞争力,康佳海尔格力的产品在国内仍有竞争力,因为他们产品质量在改善.同样的环境下,为什么珠三角和长三角的许多企业失去竞争力,因为他们的产品质量没有改善,或者根本没有自己的产品.所以,王石劝大家不要急着买楼是有道理的,因为三年后楼房的质量可能比现在又高了一个档次。同理,有人因为担心CPI而买用不着的车或彩电也是不合算的,因为明年的汽车和彩电质量比今年更好.只要产品质量快速提升的过程没有结束,人民币升值的过程就不会停止,这个过程可能还有十年的时间--这就是传说中的经济“起飞”阶段--从人均2,000美元到10,000美元的发展阶段.
  
  中国经济体系当然只有一个,但衡量中国经济增长的指标不止一个,比如说GDP吧,至少有三个: 实际GDP,名义GDP和按美元计算的GDP。我们平常所说的GDP增长率,是指按可比价格计算的GDP“实际”增长率,这个数字去年是11%多一点,今年可能是10%多一点;考虑到今年的物价比去年上升超过8%,今年的“名义”GDP比去年可能增长将近20%。比如说,统计局公布2007年第一季度的GDP是51354亿元,2008年第一季度的GDP是61491亿元,这都是按当时价格计算的,如果把两个数字直接比较,我们就得到“名义”GDP增长率,大约是19.6%,将近20%。但是,统计局正式公布的2008年一季度GDP增长率为10.6%,这是“实际”GDP增长率。
  
  名义和实际GDP之间有一个9%的差距,这就是“GDP Deflator”,比PPI和CPI都高,说明通胀的来源在于上游产品涨价,因为我们的GDP是按“生产法”即“生产领域的增加值”来计算的.如果采用“支出法”来统计,并根据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加以调整(美国好像是用这种方法?),我国的实际GDP增长速度很可能超过15%.今年第一季度我国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超过20%,这个数字与按“生产法”计算的名义GDP增速接近,说明流通领域的通胀并不严重,这可能与物价管制有关,但也说明通胀的根源在上游原料价格上涨,不在于工资的上涨.事实上,今年上半年,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速在14%左右,远低于名义GDP的增速.名义GDP增长率接近20%,再考虑到今年人民币兑美元可能升值10%,那么,按美元计算的中国GDP增长率,今年可能达到30%!从去年的3.4万亿美元增长到4.5万亿美元.
  
  老百姓对实际GDP增长的感受是明白无误的,你去年没有车今年有了,去年没有手机今年有了,去年没有彩电今年有了,去年没有工作今年有了,这些变化没有人会忽略.但是你去年的手机没有MP3今年有了,去年你买空调没有人帮你安装今年有了,去年你到证券公司买卖股票没有人给你提供市场信息今年有了,去年买的葡萄有核今年没有了,去年的杨梅又小又酸今年的杨梅又大又甜,等等,这些变化在生活中可能有感觉,但我们不是很在意(除非你出国两年再回来),但是变成CPI的数字我们就很在意了.至于人民币升值呢?老百姓是感觉不到的,除非你经常出国,但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企业倒闭),我们却能从电视报纸网上每天看到.所以,美国人(如罗杰斯)所看到的中国GDP是明白无误地增长了30%,但中国老百姓能体会得到的顶多只有12%--这就是中国经济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原因.
  
  那么,老百性感受不到的这18%(18%-12%)的GDP增长“藏”到哪里去了呢?怎么才能让中国老百姓能亨受到更多经济“起飞”的成果呢?这是中国的发展经济学要仔细研究的核心问题.毕竟,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亿万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了人民的富有和幸福。从这个角度出发,经济理论研究和政府政策的目标应当瞄准亿万家庭收入和财富的增长及风险的下降,而不是GDP或CPI的微妙数字变化,更不是某一两种商品的价格波动.
  
  人民币对美元每升值10%,我们的外汇储备相对于人民贬值1000亿美元(假定外汇储备以美元计算的回报率为4%).另一方面,人民银行有十几万亿(来自准备金和央票的)人民币现金,这十几万亿的闲置资金,每年要付出3000亿人民币的利息。这两部分现金每年需要付出的成本接近一万亿人民币——并且随着准备金率的上升而加速上升--不断收紧流动性的结果让人民币变得稀缺,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更大,结果,外管局天天为天天增长的相对于人民币天天贬值的外汇储备发愁,人民银行天天为天天增长的锁在保险柜里的人民币付出天天增长的利息发愁。而缺乏现金(民间借贷利率超过30%)的企业加紧从海外寻找流动性(热钱),进一步增加外汇储备,进一步增发基础货币,再进一步增加准备金……如此螺旋式上升……不是吗?
  
  三十年持续不断的市场化改革和十几亿人的勤奋努力,才使我们的经济体系进入了“起飞”的阶段;十几年的摸爬滚打牺牲了好几代楼民股民“先烈”,才建成了现在规模的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现在有人竟然因为石油和粮食涨价,造成了CPI指数的上升,所以要通过紧缩货币供应,不惜一切代价(希望)把CPI打下去--这些代价包括上述的每年一万亿人民币,包括股市和楼市蒸发的十万亿以上财富,包括经济放缓所带来的失业和收入增长速度的下降,包括创业版的延期推出,包括央企重组和经济结构转型速度的放慢.假定通货膨胀真的因此而降到零,我们会得到什么呢?我们并不会得到便宜的石油,因为我们的需求减缓并不代表其它国家的需求减缓,即使全球石油需求真的下降,石油输出国一定会因此削减产量(或制造点紧张局势)以维持油价;我们也不会因此得到更便宜的粮食,因为我们的粮价的涨幅远远落后于成本的涨幅,也远远落后于国际粮价的涨幅.
  
  我们能从流动性紧缩中得到的唯一可能的好处是,价格下降了但(服务)质量也下降了的电脑汽车彩电衬衣住房餐饮。。。还记得“兰州拉面事件”吗?--价格没涨,但面少了,牛肉见不到了,碗小了,服务员的笑脸变得勉强了.这就是我们付出无数的代价所要得到的结果吗?即使CPI真的因此降到零,下面的路怎么走呢?歇几年之后,实在不行了,再放松流动性,再通胀,然后再紧缩......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如果问题出在石油和粮食上面,我们为什么不直接面对石油和粮食问题.对于那些石油产量不够而外汇储备又不足的国家,这是一场很大的危机,除了勒紧裤带(像我们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一样)之外,别无选择.但以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即使石油涨到三百美元一桶,也不会存在外汇短缺的问题.留着那么多外汇干什么?每年损失一万亿人民币!
  
  我们可以为友邦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也可以与世界强国合作解决世界石油供应的问题,这两方面的努力都有助于中国的发展与和平崛起,但绝对没有必要因为别人可能挨饿而勒紧自己的裤带(紧缩流动性).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必常为“用N亿双鞋子换一架波音飞机”难过,我们为什么不用上海的几层楼去换波音飞机?我们为什么要限制外国人买楼呢?我们真的缺乏土地去盖几万块钱一平方米的楼吗?(还没有所有权的)就因为他们是“热钱”吗?“热钱”来买我们10万元一平米的楼,将来走时我们5万买回来有什么不好?像当初美国人把洛克菲勒大厦卖给日本人一样!我们为什么不让外资承接大小非减持的股票,或让外资参与浦发再融资,然后把所得的外汇去换美国加洲的葡萄干澳大利亚的羊肉法国的红酒意大利的领带?
  
  我们为什么不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呢?降低生产资料的进口关税直接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消费品的进口关税直接有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虽然按美元计算的GDP按30%惊人的速度增长,但人民的生活水平收入水平财富存量并没有得到相应提升,只有税收和外汇储备的增长超过了这一速度,这种发展模式需要尽快改变.只有让人民币为人民服务,才能提高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才能增加人民的财富同时降低风险--把十几万亿的人民币现金锁进央行的保险柜显然是与此背道而驰的.如果我们把单纯紧缩流动性的方式改为“加息,减少央票发行与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同时进行”,就可以保持经济稳步发展,就业和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又可减少国际收支不平衡和国际“热钱”的冲击.与此同时,充足的流动性和市场化的利率有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如前所述,资本市场天生就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的功能.
  
  站在全球的角度,中国采用“加息,减少央票发行与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同时进行”的政策,会产生“进口物品,出口通胀”的效果,一方面有助于其它各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另一方面也会加重他们的通胀压力,从而“迫使”他们采取更为严厉的紧缩措施.事实上,世界各国目前所采取的经济竞争战略正是“让自己增长,让别人紧缩”,美国如此,俄国如此,欧盟如此,日本如此,印度巴西皆如此.大家都把通胀放一边,忙于解决内部的问题,希望“挺”到别人挺不住,不得不紧缩的那一天.因为大家都明白(只有我们的经济学家不明白),全世界有近三十亿的人口努力从不发达国家进入发达国家,希望享受原来只有不到十亿人口享受的生活,必然导致资源的短缺,必然导致油价粮价攀升.
  
  各国的应对之具体方法可以千差万别,但从功能上说只有两种:控制有效需求,或者提高有效供给。既不能控制有效需求又不能增加有效供给的国家必定遭受重创,以被动和痛苦的方式(为全世界)节约资源;能够控制有效需求但不能够适当增加有效供给的国家可以自保;如果一个国家能够不控制有效需求,完全依靠大幅度提高生产能力和有效供给(包括进口)而达到供需平衡,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在全球石油与粮食危机中“崛起”了!中国是有机会“崛起”的,因为我们正处在生产能力急剧上升的“起飞”阶段(集中表现在产品质量的上升),因为我们有庞大的外汇储备,因为我们的农村和农业还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农产品涨价是中国社会最大的潜在风险, 但同时也是中国经济今后十年最大的发展机遇.
  
科学发展观呼唤中国的发展经济学(五)
  从宏观调控到综合治理--目标是为了中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经济改革的起点, 三十年来农民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这种改善主要是来自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的收入, 以及国家的免税和扶贫政策, 农村本身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 究其原因, 农产品价格太低是最重要的问题, 按现在的农产品价格水平, 中国农业仍然是属于高风险低回报的行业, 难以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打压农产品价格不仅无助于解决农产品的供应问题, 也阻碍了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因为农业部门的利润率远远比不上房地产和金融行业, 银行信贷和社会资源不会流向农业, 很可能还会反方向流动, 从农村流入城市, 从农业流入地产金融业. 只有放开农产品价格, 让农业成为有利可图的行业, 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才能让社会资源自动往农业倾斜, 农产品供应才能长期有保障, 新农村建设才能实现.
  
  农产品涨价是中国社会最大的潜在风险, 但同时也是中国经济今后十年最大的发展机遇: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来看,没有比粮食涨价更可怕的事情了,因为它最容易带来工资-物价的恶性循环,造成经济和社会的不稳定;但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没有比放开农产品价格和加大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更重要的事情了, 如果说过去十年的经济增长主要由房地产带动的话, 今后十年的经济增长一定是由农业发展带动.在政策没有大的失误, 农产品产量也没有大幅滑坡的情况下, 猪肉和粮食涨价说明对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说明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内需起来了,内需成了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是政府和经济学家盼望了许多年的事.以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 新增一万亿农业投入并不需要加重财政负担, 只要扶持100家农业企业上市就可以了,既支持了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又为“热钱”找到了方向,同时也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完善, 一举几得.(资本市场与GDP和CPI形成良性互动)
  
  放开农产品价格,短期内可能会加速物价上涨,但如果宏观调控采用前述“加息,减少央票发行与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同时进行”的政策组合,把银行存款利息与CPI挂钩,让实质利率为正,老百姓心里有数就不会心里发慌,就不会担心自己那点辛苦钱毛了(通货膨胀预期下降),就不会被迫去消费,被迫买高价楼高价股还要被迫到香港去喂鳄鱼.更重要的是,有了一个稳定的市场前景,楼市和股市也就不会“大起大落”了,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将使中国经济体系中潜在的生产能力(尤其是农业生产潜力)很快会发挥出来,使“资本市场与GDP和CPI形成良性互动”--GDP高速增长,内需强劲,物资供应充足,股市和楼市繁荣,通胀(随外围环境的变化)保持在世界平均水平,人民币随着产品质量的改善稳步升值.
  
  由此可见,宏观调控与经济增长并不矛盾的,关键在于怎么调控.把宏观控制与经济增长对立起来,或者,把宏观总量控制与微观企业营运环境割裂开来,都是错误的.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为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而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是为了增加人民的财富和增强抗风险的能力.从这个目的出发,我们的货币政策不能单纯考虑CPI的微妙数字变化,而是要考虑到对经济效率和资产价格的影响.CPI对低收入居民的生活可能会有负面影响,但可以通过政府直接补贴得到缓解,经济效率和资产价格才是对全体人民的收入和财富起决定作用的.为了同样的目的,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也不只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还应当包括产业政策和地区发展策略,国有资产和外汇资产管理,以及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策略,因为他们也是直接影响经济效率和资产价格的.更加重要的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各方面应当配套.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是要取消宏观调控而是要加强宏观调控,但加强宏观调控的目的是为了让市场机制发挥正常的功能,并弥补其不足,而不是要替代市场机制的功能.因为我们还不是一个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许多的市场功能(包括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还是不完善的,需要政府多方面的努力去加以完善,其中也包括政府作为市场的参与者直接调控市场,因为政府既是市场监管者,也股市最大的股东,还是唯一的土地拥有者.这就是中国特色,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的,飞速发展中的大国.我们既不能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搞价格管制,也不能生搬硬套美国的货币政策,搞美式教条,而是需要许多的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所以,我们需要中国自己的发展经济学.
  
  比如说,如果政府觉得楼价涨得太快,就应该增加土地供应,而不是增加交易成本.增加交易成本会使交易量减少,当楼价上涨时让它涨得更快,因为在卖方市场中买家要(实际)承担交易费用,当楼价下跌时让它跌得更快,因为在买方市场中卖家要(实际)承担交易费用.深圳楼价过去一年多的表现就是一个经典案例,交易税的上升实际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现在如果要防止楼价过度下跌,降低交易税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同样的道理,去年股市涨得太快,是因为流通市值不足,股票供应量不足,政府应当减持国有股,增加股票供应量,而不是加印花税增加交易成本.所以,我们的宏观调控,不止要调控经济周期,而且要调控资产市场的波动.为了与传统的“狭义宏观调控”区分,我建议把“广义的宏观调控”叫作“综合治理”.中国自己的发展经济学,就是对中国进行“综合治理”的学问.
  
  没有足够信息和理论推演为基础的经济政策, 推行过速往往带来数以百亿千亿的损失, 象QDII和港股直通车;犹豫不决又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像货币政策和国有股减持问题。如果在去年股市和楼市狂热的时候大幅加息和收紧流动性,并且加快国有股减持,我们现在的处境可能完全不一样.今年股市大跌,是因为大小非解禁增加了股票供应量,同时不断提高准备金率造成了市场资金不足,减少了对股票的需求量.在股市和楼市双双下跌时继续收紧流动性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可能造成许多投资者资金链断裂,人为制造一场金融危机.过低的利率和汇率,过高的准备金率,限制大小非减持,增加物业交易税等,都是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的,也是与宏观调控的本意相违背的.所以,我们需要中国自己的发展经济学--对中国进行“综合治理”的学问.
  
  目前各界对于减税的呼声很高,因为税收的增幅多年来超过GDP和居民收入的增幅,长远而言不利于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减税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但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暂时不是减个人收入调节税的时候,而是减各种交易税的时候,如进口关税和物业交易税等等.降低交易税有助于降低CPI,有助于资产市场的稳定,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率,这是我们当前最希望见到的.但是,财政政策是不能取代货币政策的,就好比企业的成本控制不能取代现金流管理一样.企业的成本控制是一个细水长流的工作,一旦企业的现金流因为银行突然紧缩贷款而出现问题,靠即时削减成本并不是有效的方式.因此,“紧货币,松财政”的思路是不对的,流动性的过度紧缩并不能靠匆忙的减税措施弥补,反而可能会产生新的矛盾.中国的税制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详细深入的探讨.所以,我们需要中国自己的发展经济学.
  
  经济“起飞”阶段的另一个特点是“城市化”,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对于对老城市的基建构成巨大压力,而旧城改造往往是费钱费时费力又不讨好的,因为它破坏了原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为什么我们不创建全新的大城市呢?以新建的特区“长珠潭”为例,这个地方的地形地质结构以丘陵和红土为主,既不适合大工业也不适合大农业,但水源充足交通方便,很适合建成各种经济作物的“种植园”.加上科技文化教育娱乐发达,很适合建成“科技园”和“庄园式”大型高档住宅区,让全国的财富富豪们和知识富豪们聚集,与岳麓书院的先人们和共和国元勋们比邻而居,既享受简单悠闲的家庭生活和价廉物美的社会服务,又可与伟人们精神交流。“种植园”+“科技园”+“庄园”与原有的城市和城市居民混然一体,让城市和乡村水乳交融,我们就看到了一幅“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发展模式.
  
  “长珠潭”完全有条件建成一个五千万人口的全新的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成为中国进入发达社会的一个典范。当然,这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详细深入的探讨.发达社会的核心是“智力经济”,既包括农业水利医学艺术工程财经等专门的技术,也包括策划管理执行等综合技术,而比这些更重要的是战略思考和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地处“长珠潭”中心位置的岳麓书院,几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开拓型领袖的摇篮,在中国近代的历史变革中起了独特的作用.在中国经济进入“起飞”阶段,中国社会正要跨入现代化门槛之际,岳麓书院能否再造辉煌,为“长珠潭”,为湖南,为中国培养出具有超前眼光和“敢为天下先”勇气的新一代领袖人物呢?
  
  二十年前我第一次去美国,接待单位是密西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名义上我们(还有一位同事)是访问学者,实际上是去学习一套统计分析软件。从电视上我们看到美国人都是西装革履衣冠楚楚,为了不给中国人丢脸,我们从单位借钱买了身西服穿上才上飞机。 到美国时已经是深夜,我们下了飞机后,在零下二三十度寒风凛冽的机场上等了近一个小时不见人来接.等所有人都快走光了,才发现在我们的对面还有一位美国青年,他怯生生地走上来问道:“Are you Mr. Zou ?” 我说“Yes”, 然后问他,为什么现在才来,他说他早就来了,早就看见我们了,但不敢上来打招呼,因为他以为我们是日本人,只有日本人才一天到晚西装革履衣冠楚楚的。
  
  第二天下午,密西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的主任在家里开"PARTY"给我们接风,我们商量,昨天闹了笑话被误会成日本人,今天我们一定要穿的像美国人,入乡随俗嘛。于是我们穿着牛仔裤旅游鞋(就差没戴牛仔帽了),兴冲冲去赴约。可是,一到主人家的院子里就傻了眼,只见二三十个美国男女(没有一个年青人),男的西装革履(皮鞋察的贼亮, 头发梳的溜光),女的浓妆艳抹(衣着却庄重典雅),主人夫妇一见到我们,高兴地迎上来,说,为了欢迎来自远方的中国客人,他们把密西根大学所有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都请来了,然后,上上下下看了我们两眼。我们当时的尴尬,真是难以言状,好在美国人过一会儿也就忘了我们的衣着,忙于讨论中国的经济改革了。
  
  事情过去很多年了,我仍然记忆犹新。有时我想,如果我们上飞机前不买西服,不买牛仔裤,就穿着平时的中山装,会怎么样呢?不是省了很多的尴尬吗?反正美国人想要了解的是中国经济,我们穿的像个中国人不是更有代表性吗?我们要学的是软件,穿着中山装就不能学吗?一定要穿西服或牛仔裤?-----问题恐怕还是出在自信心上面吧!同理,2008年成为中国经济学家最困难的一年,并不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有多严重,自从1983年我开始观察中国经济问题以来,现在的问题是最不严重的.摆在中国经济学家面前的问题,其实也没有美国和其他许多国家那么严重.中国经济学家真正面临的难题是,美国的教科书里没有提到过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如热钱大小非央票等),所以不知道问题有多严重.二十年前我们给美国教授讲中国经济,二十年之后,我们等着美国教授的学生们给我们讲中国经济吗?中国人如果有信心,为什么不建立自己的发展经济学呢?
  
  中国的经济问题,本质上还是一个发展问题:通胀的问题只有在发展中才能解决,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为了又好又快的发展.中国经济要又好又快的发展,中国要崛起成为一流的世界强国,一定需要“综合治理”,一定要有自己的经济发展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有一个“中国的收入分配”课题,已经持续二十年了,在国外的学术界同行中颇有影响,据说最近开始进入“中国的财富分配”领域。如果这个课题的研究能与宏观经济政策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相结合,也许就是中国发展经济学的开端吧!毕竟,要建立中国的发展经济学,对中国的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的资料收集和整理是最重要的基础,因为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中国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是为了增加中国人民的财富和增强抗风险能力.至于经济理论,古今中外皆可借鉴,既包括弗里德曼也包括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管仲的经济思想.
  
  ***********************************************************
2010年10月22日 邹艺湘注:  
  1)此文作于2008年8月,已收入邹艺湘著《中国崛起的金融战略》第一版和第二版。现在原文照抄,不做任何修改,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文中我提到需要研究和参考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管仲的经济思想,这是我很久以来的想法,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抛砖引玉.论坛里许多网友的历史知识常常让我目瞪口呆。  
  2)管仲的文治武功比孔老二强了千万倍,资历也比他老,然而,孔老二高居庙堂之上,作为万世师表,受朝野膜拜,而管仲的画像据说只有在民国时期的妓院中才能找到,因为,管仲是官妓的发明人。什么原因使得管仲被埋没两千多年呢?  
  我以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管仲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他的目的是让齐国富强,所以,既要讲礼义廉耻,更要讲利。而“圣人”是不能讲“利”的,所以,管仲不是圣人,不能与圣人同列。   
  不“讲”利当然是不难的,但不“重”利却是很难的,也是不符合动物本性的。结果就产生了“伪君子”、“假道学”、“衣冠禽兽”,等等。李宗吾先生把它加以理论化之后,便形成了“厚黑学”这门学问。自“独尊儒术”的那一天开始,“厚黑学”便产生了。   
  其实,早在独尊儒术之前,韩非子对儒家的治国思想已经批得一塌糊涂。秦始皇基本上是采用韩非的思想治理国家的,当然具体的政策由李斯制定,而大的框架已有商鞅建立。中国的统一和国家体制的建立,可以说是法家的功劳。两千多年来,中国这家“公司”的管理体制其实没有多大变化,“百代皆行秦政”,改变的只是公司规模和管理人员队伍。    
  但是,法家有两个致命的弱点,这两个弱点给中国人带来无数的灾难,也给法家本身带来灭顶之灾。   
  法家学说中最大的问题有两点:第一,不把人当人看,甚至不当动物看,只当自私的机器看。    
  法家只看到了人在争权夺利的时候的残酷,忽略了血源关系对人的情感和行为的影响。其实,任何动物都有两重性,既有残酷争夺的一面,也有舔犊之情。前者让现存的个体能够生存下去,并且是强势基因的个体能够生存下去,后者让种群的强势基因能够持续遗传。事实上,不具备这两种素质的生物种群要么已经灭绝,要么正在衰退。比如大熊猫,在外既不争,在内也不刻意照顾幼仔。    
  而儒家正好与法家相反,过分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而刻意忽视利益关系。正因为如此,法家在治国方面成功,而儒家在治理家庭方面比较成功。    
  当国家事务与家庭事务不可分时,最典型的是皇帝更替的时候,法家一筹莫展,既不能保证国家的和平过渡,也不能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更保证不了治国理念的延续。吴起、商鞅、李斯等法家的代表人物都死于皇帝的更替,惨绝人寰。  
  法家学说中第二个大问题是不把物质当商品看,只重生产不重交换,重农轻商。    
  第二点与第一点是密切相关的,因为法家把百姓看作“耕战”的机器,而商品交换给人带来太多自由,培养油滑之风气。法家的这种思想与两千多年之后的“割资本主义尾巴”不无关系,因为领袖是法家,最喜欢的书据说就是《商君书》。    
  直到今天,中国人住的房子中,有一半以上都是不能买卖的。所以,能买卖的那一部分当然要贵得离谱了。  
  儒家轻视劳动和劳动人民,当然不会对生产和交换感兴趣。在儒家眼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当然除了皇帝和贵族以外。道家要么是住在高山之上跟猴子一样采野果的哲学家,要么是装神弄鬼的江湖术士,都是不从事生产的,当然也不考虑交换。佛家都是出家之人,不是在庙里等着香火钱就是出外讨饭(化缘),跟生产活动完全无关。    
  只有法家是推崇“耕战”的,所以,在法家治理之下,国家一般都会强大。但因为法家反对商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许多不能得到价值实现,只能用于军事,所以,发家治理之下人民是否富裕是一个未知数。所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缺乏商业文化的,对商业的轻视甚至仇视是中国未能进入资本主义的重要原因。    
  与中国不同,欧洲的许多国家尤其是荷兰和英国对交换和贸易极其重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便着重于分工与交换,尤其是国家之间的分工与交换,这是他们后来居上超过中国的主要原因。    
  中国要想富强,必须摆脱道儒法的制约,从研究管仲开始。后人把管仲归入齐法家之列,是有点本末倒置的。更可能的情况是,道家儒家法家兵家商家农家墨家都从管仲的思想和实践中受到启迪,然后在某方面加以夸大,以得到理论上的传播和成就某方面的功业。如果不是从个人的成就而是从国家富强的角度来考虑,研究管仲才是最重要的,因为管仲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
作者:邹艺湘 回复日期:2010-10-22 21:59:19 
    亚当斯密的思想与管仲的思想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都是把人当人看的----既有争利的一面,也有情感的一面。所以,亚当斯密既写《国富论》,也写《道德情操论》。  
  如果说,齐国的富强主要得益于管仲的思想和管治的话,英国的富强与亚当斯密的思想也是大有关系的。  
  但是,美国的强盛与弗里德曼却没有什么关系,反而是与J.P。摩根有关系。   如果中国的经济学家多研究管仲、亚当斯密和摩根,中国经济前景无限。  
  如果中国的经济学家从儒法道和弗里德曼寻找灵感,中国经济前景堪忧。  
  2011年是一个重大转折点。
作者:邹艺湘 回复日期:2010-10-22 23:00:35 
  略论管仲的功与过
  胡显中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先秦诸子的地位不可谓不高,但大多是坐而论道的布衣之士,笔下纵有千言,手中却无寸柄。如孔子长期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却无功而返,直到56岁时才当上鲁国的大司寇,代理宰相职务,惜为时仅3个月,根本不可能积累丰富的从政经验。荀子也只当过一次地方小官,没有全面治国从政的实践。孟子曾经向齐宣王、梁惠王反复宣传自己的治国理论,却被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不受欢迎。至于韩非子、墨子等等更是远离庙堂。由于他们没有从政的实践,当然也就无力贯彻自己的政治、经济主张,更无法检验自己学说的正确与否。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不能不让人为之惋惜。
  
  在先秦诸子中,管仲和商鞅大概要算是例外了。他们二人不仅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而且身居要职,手握重权,因而有可能贯彻自己的政治、经济主张,实践自己的理论。实践的结果,也大获成功,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理论的正确。若细分一下,商鞅虽然在事业上成功了,但从他个人的角度来看又是失败者(最后被保守势力车裂而死);而管仲则不然。他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称霸中原,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管仲在位的时间更是长达40余年,功成名就,既是学识丰富的思想家,又是政绩斐然的政治家。这在先秦诸子中也可说是独一无二了。
  
  从前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当然是夸大其辞。依笔者之见,一部《管子》倒真可以作为治理国家者重要而有益的参考。该书有三分之二的内容涉及经济问题,所论范围也十分广阔,诸如对外贸易、宏观调控、价格、市场、货币、垄断等等,几乎把所有的经济问题都包揽无遗。因此,也可以说,《管子》是一部古代的经济学全书。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和管仲本人早年的经历有关。据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管仲曾与鲍叔牙合伙经商。正是早年的经商实践,使他积累了许多关于经济方面的感性知识,为日后治理齐国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管仲担任齐国的宰相以后,立即向齐桓公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又说:“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即使在今天,“以百姓为天”、“以人为本”这样的话也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而管仲在2600多年前就能够提出如此深刻的政治理论,实在是非常可贵的。
  
  为了贯彻“以百姓为天”的治国理念,管仲又提出:“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为了顺民心,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富民、利民的措施,因而使齐国的经济繁荣、民风纯朴、综合国力空前强大,为齐桓公的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他还非常强调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名言就出自这位大思想家、政治家之口。从此以后,这句名言被中国历代进步的思想家反复传诵不已,也为历史上一切开明的政治家奉为圭臬。管仲治齐的辉煌业绩赢得了孔子的极高评价:“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
  
  俗言:“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管仲当然也不例外。孔子在高度评价管仲功绩的同时,也不无遗憾地批评他在执政的后期,个人生活太奢侈、讲排场,有违“礼”的原则,有僭越之嫌。因此,孔子讥曰:“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这是其一。其二,管仲更为严重的过失在于,他在位期间,没有安排好接班人。对于这一点,宋代的大思想家兼文学家苏洵在《管仲论》里分析得非常深刻。简而言之,就是:当管仲病危之时,威公(即齐桓公)问之相,他仅仅指出:竖刁、易牙、开方三人非人情,不可近,却没有举贤者以自代。殊不知当他去世之日,正是这三人弹冠相庆之时。由于出现了权力真空,这三个家伙便共同挟持齐桓公,为所欲为,倒行逆施,使管仲苦心经营40多载、已然好端端的齐国顿时大乱。尤为可叹的是,曾经叱咤风云、威风一时的齐桓公,最后也惨死在这伙人手里。真是令人扼腕而叹!这个结果,无疑是一大历史悲剧,也是作为杰出政治家的管仲留给后人的一大教训,值得后人深思!
作者:邹艺湘 回复日期:2010-10-23 00:24:07 
    管仲与商鞅最本质的差别在于,一个是以民为本,一个是以君为本
  2011年中国最大的转变是从国富到民富,大致上相当于从商鞅思想往管仲的思想转变。  
  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基本上都与管仲的思想有关,汉唐的所谓“外儒内法”实际上就是管仲思想的另一种表述。  
  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名相”,基本上都是管仲的粉丝,尤其是诸葛亮。   “宏观调控”这个词应该源于凯恩斯,无非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而已,与管仲的“综合治理”不可同日而语。  
  不只是中国需要综合治理,美国也需要综合治理。
作者:邹艺湘 回复日期:2010-10-23 15:34:07 
    作者:风中歌声 回复日期:2010-10-23 10:14:13    
    对经济学的分析可看,利率和股票的不足信。什么是利率?银行是存款者和贷款者的桥,利率差是它收的过桥费。我们知道现代的企业基本都是负债经营,加息就会增加运营成本,这就是拿企业利润补贴存款者,在经济下行的风险下这么做对吗?  
  =============================================================================
  本次加息在细节上做了许多安排,负面的影响应该不大,但到底有什么正面影响也很难说。因为通胀的压力主要来自农产品,而农产品涨价既是坏事也是好事。从摸着石头过河的角度来说,这次加息不是一个败笔。  
  但是,从综合治理的角度来考虑,目前是升值比加息的效果要好。升值可以缓解内外压力,而加息会强化升值压力。所以加息的过程走不了多远,但升值的路还刚开始。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建立经济与股市的良性循环。
作者:邹艺湘 回复日期:2010-10-23 16:21:04 
    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中国的通胀压力更大,但是,那时候升值的压力没有现在这么大,因为美国的经济情况还不错。所以,那时候采取加息同时放开流动性的方式,比升值的方式要好,目的在于控制需求增加供给。  
  现在美国仍然没有摆脱地产与银行的恶性循环,美国一定会大印钞票,索罗斯们一定会大炒特炒人民币升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采取升值不加息的方式才能缓解内外压力,加息这步棋应该留待以后适当的时候再用。  
  不要以为美国的问题真的很严重,美国的金融难题24小时就能解决。美国人之所以作茧自缚,也是因为纠结于弗里德曼和凯恩斯之中。如果采用管仲的“轻重之术”,美国的问题马上烟消云散。
作者:邹艺湘 回复日期:2010-10-23 16:39:31 
    我不知道所罗斯是否读过《管子》,因为外国人一般只知道孔子和孙子。  
  如果索罗斯读过《管子》,一定会崇拜得五体投地,对中国的看法一定会大变,因为他的思想与管仲是神似的。  
  管仲的“轻重之术”与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本质上是非常接近的。  
  这并不奇怪,从“逐利”的角度来说,两千七百年前的中国人与现在的中国人和美国人或欧洲人没有什么差别。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作者:邹艺湘 回复日期:2010-10-23 16:48:15 
  明确信号:索罗斯携近90亿美元驻扎香港  
  2010年10月23日11:49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胡洁   
  觊觎中国的国际大型对冲基金们,正在史无前例地将触角伸向香港。其中最为瞩目的,当数与香港颇有渊源的金融大鳄索罗斯。  
  上一次正面交手,还是那场13年前的亚洲金融风暴。其时,索罗斯远在大洋彼岸,遥遥观望笼罩香江之畔的慌乱。最终,其横扫东南亚四国的威风却在此处铩羽。  
  现如今,昔日对手再次照面。不过这一次,香港第一高楼国际金融中心(IFC)中,金管局坐镇顶楼,往下30层,索罗斯是初来者。  
  低调回港  
  IFC二期的35层,似乎成了大楼的中转站,上上下下的银行家们总乐意穿过这里的长廊换乘电梯。但电梯拐角处那片被白色木板围得严严实实的办公区却很少引人注意。  
  这片办公区约400平方米,没有门牌号,透过门缝,黄色灯光映射下“施工中”的标识甚为醒目。电梯旁指示牌上标着 “SFMHKManagementLimited”,也就是市场热传下月即将开幕的索罗斯香港办公室。  
  “很高兴地说,我已经退休了。”香港民众清楚记得,2月份来访的索罗斯如此回应关于未来投资的提问。事实上,同一周,索罗斯公司的两名纽约基金经理戴霁昕和 JamesChang也抵港开始了香港办公室的实地考察。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公司注册处的信息显示,3月24日,总部位于纽约、由索罗斯担任主席的SorosFundManagementLLC以1港元的注册资本创办了这家香港公司。而在其9月30日的股份申请表上,香港公司总共40000001港元的股款总额中,索罗斯的纽约母公司获分配3500万份股份,即3500万港元。  
  从一开始便加入考察团队的戴霁昕成为SFMHK的三位董事之一,他迄今已为索罗斯公司服务长达10年。另两位董事分别为2000年加入索罗斯公司的MaryannCanfield,以及GavinDavidMurphy。  
  除去以上信息,索罗斯的香港办公室的图谱在逐渐拼接。JamesChang,这位前TigerAsia对冲基金公司董事总经理也将从纽约调任;台湾人蔡笃昀,这位美林自营坐盘交易部的董事总经理也盛传获邀加盟,但香港证监会持牌记录表明,他目前仍属美林(亚太)有限公司。  
  据市场分析,索罗斯此次带来的资金约为80亿-90亿美元,占其基金规模的三分之一。  
  专门从事外汇对冲的香港汇策金融市场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虞堂笙认为,“索罗斯应会把握当前资金泛滥和不断升值的人民币机会,除了H股的投资机会,更有可能是通过从大型咨询机构取得的QFII名额进入A股市场。此外,善于期货操作的索罗斯基金亦会从事固定收益产品的交易。”  
  有消息称,索罗斯两个儿子、现任索罗斯基金副主席的JonathanSoros及RobertSoros将在下月香港办公室开幕时赴港主持,但索罗斯本人尚未确定会现身。  
  亚洲机遇  
  索罗斯本年度在港股的第一笔投资,是本月4000万美元入股四环医药。  
  此前的7月份,香港上市的中国淀粉被传获得索罗斯4000万股投资;今年5月,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卫哲称,索罗斯去年第三季度买入集团股票成为该公司三大流通股股东之一;而对于美国上市的百度,索罗斯自2006年买入6000股后,2007年更是投入5000万美元。  
  索罗斯对中国概念股的系列投资,似乎与其以往在外汇市场翻云覆雨的形象颇有不同。  
  对此,同在IFC二期大楼中的西班牙对外银行高级经济师夏乐认为,与香港金管局的对弈之后,随着国际经济局势的变幻,索罗斯对香港的投资策略从货币投机套利转向持有单只股票的较长期投资。  
  香港汇才投资分析部则认为,索罗斯投资策略的基础是接受市场的无序以及低效。虽然对中国的投资大多是对单只股票的投资,但他并没有转变投资策略,只是根据既定投资策略的基础,找出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其中的错误,寻找获利的机会。  
  索罗斯上周仍为英国 《金融时报》撰文,发表对当前全球汇率之争的担忧。不过,对于中国,他建议人民币每年升值10%是可以接受的。  
  此外,索罗斯基金还计划今年在北京设立常设机构。加快在港或京、沪布局的还有富达基金、英国最大对冲基金之一的GLGPartners等国际大型对冲基金和养老基金。  
  花旗的报告显示,近期资金由香港流向内地的情况仍然持续。过去一个月内,中国基金吸引了高达11亿美元的资金,位列全球第一。  
  一周前还对外表示“未发现大规模热钱流入香港”的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于10月21日公开表示,对资金持续的大规模流入,香港市场表示担忧。
作者:邹艺湘 回复日期:2010-10-23 21:18:06 
    2011年最大的主题是人民币升值。
作者:邹艺湘 回复日期:2010-10-23 21:26:40 
  老鲁:逐条批驳人民币升值有害论(转载)    
  升值有利有弊, 但是我认为总体是有利的。而有害论者认为总体是有害的。本文算是站在有理论一边对辩论的总结。其中反驳理由部分来自自己的研究(参看我的博客:http://lcguang.vip.bokee.com/ ),部分来自网友,特别是天涯经济论坛的网友的发言。
  
  1. 升值后, 产品如按人民币报价,则价格高了,出口就会减少; 如果按美元报价, 成本就高了,出口就亏损。
  反驳理由:
  1) 大多数产品出口减少是暂时的,库存完了, 还是要买中国的。 因为只有少部分产品,越南、柬埔寨等国家可以同中国竞争—因为劳动力成本低。 但是大部分产品,即使人民币升值了,价格高了,中国还是没有竞争对手。现在中国产品价格低,比如电饭煲,微波炉,是因为中国企业相互竞争压价。升值等于统一提价, 不影响国际竞争力。我们应该学学三家国际铁矿石巨头,不要老想着薄利多销。
  2) 可以提高美元报价啊?升值后, 原材料(比如石油和铁矿石)进口就相对便宜了, 成本应该会降低。
  2. 1985年,日元升值后,日本经济发生严重衰退, 中国不能重蹈覆辙, 应该顶住升值压力。
  反驳理由:
  1) 日本经济兴衰,成也因为技术扩散, 败也因为技术扩散。 日本后面有亚洲四小龙, 亚洲四小龙后面有中国,日本和美国比有成本优势, 和四小龙和中国比, 完全失去成本优势。 这是它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中国后面有谁? 有越南、柬埔寨? 它们的经济规模太小, 技术含量更低。 影响不会太大。
  2) 日元后来的升值的幅度远远超过西方国家的期望, 这是由于市场的原因,不升值, 成本太高,它自己也受不了。
  3) 日本经济衰退还由于缺少创新。当日本人因为升值有钱而买下洛克菲罗中心的时候, 美国又搞出互联网, 一下子又把日本甩在后面。中国应该接受的教训是:要主动进攻—技术创新, 而不是被动防守——抵制升值。钱多了就可以进口更多更先进技术, 更好支持国内技术创新。
  3.内需不足,出口减少会使农民工大批失业,这对劳工不利(张五常观点)。
  反驳理由:
  1) 其实中国产品中国人用, 不会过剩,只是因为穷人多, 买不起, 所以就过剩了。中国自己的事情不是都干好了,没事可做了。相反,农田水利, 荒山造林, 沙漠改造, 垃圾收集,废物利用……要干的事情多着呢。 农民工失业是政府在这些方面投资太少, 由于政策原因, 民间投资也少。如果改进政策, 比如开放农村宅基地和土地市场, 保证什么荒山都会绿化好。乡村会和城市小区一样。要解决就业问题,我们不能老是眼光向外。
  2)改造自己大好河山, 有积累, 子孙后代受用。 赚老外的钱没有积累,反而加重国内污染。部分农民工从血汗工厂回到家乡美化河山是好事。
  3)没有失业的农民工,收入会更高,因为成本低了, 企业毛利高了, 就有加工资空间了。
  4. 人民币升值了,外汇就贬值了,中国有两万多亿外汇储备, 损失太大。
  反驳理由:
  1)2万多亿不是大数, 中国一年进口加出口数字相加就是3万多亿。其中出口是1万亿。加如升值10%,外汇储备损失就是2000多亿, 但是一年进口就少付1000多亿, 五年, 十年内, 要节省多少进口成本?
  2)外汇储备中很大比例是美元和美债,为了它们不贬值就抵制升值, 这和股市期市庄家无意, 这不是一个理性的政府应该考虑的。
  3)全世界货币都在贬值,美元美债贬值更厉害, 要是早拿这些钱买成资源买成技术多好? 现在还不晚。
  5. 人民币升值了,资源产品进口成本不会降低, 因为外企会抬高价格。
  反驳理由:
  1) 你不升值人家也会抬高价格, 如三家铁矿石企业。升值了, 境外资源企业的股权就便宜了, 我们可以多买他们的股权。 日本就因此得益。
  2) 石油和铁矿石报价是面对全球所有以国家的, 不是单独针对中国都, 太高了,其他国家受不了,需求降低会拉低价格。
  3)人民币升值后, 会有大量境外投资资金获利出逃,外资出逃(用人民币换外汇)后, 按道理,我们用外汇换回的人民币要注销。注销部分人民币就能更快减轻通货膨胀。
  6. 已经有大量境外资本潜伏在中国股市和房市, 升值后, 这些资本会拉高出逃,不仅大赚,还会导致中国房市股市暴跌, 造成经济危机(郎咸平一直这样警告)。
  反驳理由:
  1)出逃不是减轻升值压力吗? 那好, 我少升值一点就是。 难道我们只有在两个极端做选择, 就不能做折衷选择? 加如值压力的作用是涨30%, 出逃打压压力作用是跌10%, 我们升值20%左右就是。
  2)潜伏外资和每年进出口3万亿比,还是小数字。让人家赚点也正常。和潜伏外资比,毕竟我们手里人民币更多。
  3)股市房市涨跌主要取决于信贷政策。危机不是必然的。没有外资出逃, 也可能出现危机。
  6A. 如果存在升值预期,境外资本流就会不断涌入, 于是加重房地产泡沫。
  反驳理由:那就折衷一下, 一步升到不太高的位置, 让流出资本稍许超过流入资本就是。
  7. 凡是敌人反对的, 我们就要拥护, 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美国人没安好心, 我们不要上当。
  反驳理由:
  1) 避开政治因素,从经济角度看, 中美主要是协作关系——我们要人家的高科技产品, 比如电脑芯片, 电脑软件, 技术专利, 人家要我们的日用品。其次是竞争关系, 比如在工程机械市场, 粮食市场。 美国消失了, 中国会好过些吗?没有CPU和Windows我们连上网都不行。 中国消失了,美国也不会好过些。
  2) 看看三家铁矿石巨头:淡水河, 力拓, 必和必拓,他们应该是典型的竞争对手吧, 但是现在也协同抬价了。美国产品占据高端市场, 中国产品占据低端市场,经济协作应该更容易。
  3) 中国买美债多了, 也就是美国人欠中国人的钱多了, 这连许多美国人都看不过去了, 因为再这样下去, 美国总有一天会不得不赖账。 参看这篇讲演: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develop/1/379618.shtml
  我以为奥巴马还是有正义感的, 他不想赖账,不想做恶人,所以希望美国多生产,减少外债, 这是他希望人民币升值的原因之一。
  8. 中国可以多印钞票,对内贬值, 这样相对美元就不用升值了。
  反驳理由:
  1) 这在表面上是减轻升值压力了, 但是却对中国经济造成巨大伤害。这样做,除了汇率升值所具有的所有不利因素外,还增加了一个不利因素:进口成本不会降低, 企业更难过。 进口成本降低的好处哪里去了?被印钞票的政府拿走了。本来这个好处是属于所有人民币持有者的, 但是,钞票多了,通货膨胀了, 原来人民币持有者不但没有增加财富,其财富反而遭受通货膨胀的压缩。政府如果拿这些钱搞面子工程,大家就更惨。当然, 如果这些钱运用得当, 效率高, 那也说的过去。从过去的经验看,政府花钱的效率就是低些。
  2) 事实上, 中国也这样做了,效果很差。 2009年的宽松信贷资金是哪里来的?不就是印出来的? 结果导致巨大房地产泡沫。反之,如果汇率升值, 少印钞票,升值的好处让原来的人民币持有者分享了,其结果就是藏富于民。
  9.我们内需不足, 不能减少出口。人民币升值后, 中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就少了,出口就更困难了,要保持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我们需要维持现在这种出口格局。
  反驳理由:
  1) 这种格局是通过低工资维持的。不要忘了人类或国家的最终目的——个人或大众的幸福。当然竞争力也是需要的,没有竞争力就不能生存, 也就缺少以后的幸福。 中国劳工辛苦了这么多年, 中国有钱了,也该给中国劳工加工资了。不升值(等于继续低价倾销),毛利太低,加工资就困难得多。我们应该在竞争力和劳工幸福之间做适当权衡, 应该增加劳工工资比重(注意:美国职工工资占GDP50以上, 中国这个比例不到15%)。
  2)中国税收太重,工资太低,可以通过减税和加工资增加内需。不是行不行, 而是愿不愿。
  3)要提高国际竞争力,科技创新是更好途径。升值将迫使企业技术更新,产业转型。
  4)现在真正干活的人赚不到钱, 腐败者和投机者能赚钱, 这样下去, 中国人哪有心思好好干活,哪有心思搞科技创新?升值了, 减少出口了,中国人就更多为自己消费生产了,外汇储备就少了, 其结果就等价于把过多的外汇储备拿回来自己花。只要花得适当,竞争力提高了,外汇还能赚回来。
  10. 美元的背后资产是美国科技实力,丰富矿产,先进文化…., 人民币背后的资产与之相比,并不那么庞大,人民币发行规模也不少,所以人民币应该贬值, 而不是升值。
  反驳理由:
  1) 美国的许多技术和矿产是不卖的,用美元买不到,所以美元也就没有那么高的交换价值。
  2) 美国人口袋里装的是信用卡, 中国人口袋里装的是钞票。美国杠杆交易,透支交易多,等于放大了美元数量。所以相对同样的经济规模来说,中国需要的货币更多。
  3) 是否升值,要看顺差和外汇储备。我们储备多了,借钱给别人花, 那还不如自己花。你们看看自己周围,有钱人贷款买房子,搞上市卖股票,那都是把未来的钱拿到现在花, 有钱的越有钱;没钱的人把钱存银行, 买保险, 没钱的更没钱。 国际上也一样,把现在的钱留着未来花最终还是落后。请大家看看陈志武教授的《金融的逻辑》, 他对借贷有很好的解说。
  4) 我们并没有认为人民币应该只升不降。如果人民币发行太多,通货膨胀严重,该贬值的时候也应该贬。就算10年后应该贬到10:1, 那么在这以前, 保持较高汇率, 比如5:1, 那也对中国有利, 因为这段时间我们得到更多, 付出更少。在汇率问题上应该灵活一点,主动一点。
  11. 美国人通过广场协议,搞垮了日本,不久又沉重打击欧元, 现在又要通过汇率打击中国经济了,我们不能听它的, 束手就范(郎咸平的阴谋论)。
  反驳理由:
  1)广场协议要求日元升值30%, 但是结果它后来升值了100%。 为什么, 尝到升值好处了, 有钱了, 可以说不了, 可以买进洛克菲勒中心了.....。日本经济兴盛主要是因为美国的技术扩散,衰退是因为这些技术进一步扩散到东南亚和中国,他们自己缺少科技创新,在互联网时代落伍了, 所以日本出口优势减弱了。其次是因为不适当的信贷政策和经济组织结构--这些结构也妨碍了科技创新。
  2)2008年年底前后的美元大涨欧元大跌完全是因为不同货币利息不同的原因。经济危机来了, 投资资金要撤退了,银行要收缩银根了,本来从低利率货币流出的资金现在要回流, 于是低利率货币大涨, 高利率货币大跌。 涨的最厉害的是日元。 跌得最厉害的是澳元。参看 http://www.blogchina.com/20081027620556.html。
  经济平稳发展了, 比如现在,澳元涨,日元跌。这哪里是阴谋在起作用?阴谋论者用政治来解释经济问题,总是把简单的问题看复杂, 把复杂的问题看简单!
  3)可能美国有人希望打击中国,但是美国总统是民选的,他还是要先考虑民众的利益。
  12 我们也是大国, 要有主权意识, 不能人家要我们升值就升值。
  反驳理由:
  1) 国内要求升值的呼声一直存在。
  2) 那也不能总反干啊?那人家要我们买美债我们不是买了很多?升值和减持美债是一致的。
  【天涯博客】本文地址: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
  感谢参于讨论的网友——他们的发言让我认识更全面。
  欢迎辩论双方补充。   
作者:邹艺湘 回复日期:2010-10-24 00:09:21 
    美国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管仲的“轻重之术”。  
  它要达到两个目的.  
  在国内,是要阻止楼市进一步下跌,以免再次伤害金融体系。  
  在国外,是要收购低估的资产。  
  一旦国内经济情况改善,美联储会收回美元。
作者:邹艺湘 回复日期:2010-10-24 00:21:07 
    中国的应对之法有三个方面.  
  一方面让人民币升值,自抬升身价,不要贱卖资产。  
  另一方面要控制信贷规模,包括美元信贷规模,预防97式亚洲金融危机。  
  第三,通过IPO和再融资大量发行新股集资,尽量让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尤其是供应短缺的行业,如食品蔬菜业。  
  中国的农业需要几万亿的投资,这是一次最好的机会。
作者:邹艺湘 回复日期:2010-10-24 00:29:24 
  官山海,通轻重  
  2010年02月01日 06:41中国产经新闻报  
  被称为“春秋第一相”的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他的经济思想体系完备,博大精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并初步形成体系的经济思想。
  文/姜健
  
  管仲,名夷吾,字仲,公元前685至前645年,担任齐国相国达40年,有“中华第一相”的美誉。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更是卓越的经济学家和改革家,可谓春秋经济改革第一人。
  
  正是由于他厉行改革,实施了包括经济改革在内的“一体之治”,才使齐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从而为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反映管仲思想的我国古代第一部行政百科全书——《管子》,洋洋近20万言、23卷、86章,其中有2/3是阐述经济改革问题的。这不仅在同时代的先秦诸子百家中绝无仅有,而且就是包括后来直到明清为止的我国古代诸多思想家在内,也称得上是特立独行、卓绝千古。
  
  为了促进当时齐国的农业生产,管仲推行了一系列富农政策。其中,最重要、最有齐国特色的农业政策是均地分力、与民分货。所谓“均地分力”,即把公田的土地,经折算分配给农民,实行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这种经营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所谓“与之分货”,就是劳动者与土地所有者按一定比例分别获得土地收益,变劳役地租为分成制实物地租。这一政策,实质上是改变了奴隶占有制和领主占有制的井田制,随之而来的是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和剥削方式,这在当时,无疑是划时代的重大改革,也开启了后世土地承包制的先河。
  
  管仲不但重视农业,还结合齐国实际,大力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从而使得齐国的经济在列国中独树一帜,呈现出工商型经济的鲜明特色。其中,最重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工商业政策是“官山海”——推行国家盐铁专卖制度。因为盐、铁是生活必需品,又是军事战略物资,用量极大。所以管仲认为,由国家管理、垄断盐铁资源,无疑是富国的有效途径。在食盐方面,首先齐国政府明确其属于国有;然后在食盐生产上实行官督民产,规定百姓在特定时间(每年冬季十月到次年正月的农闲季节)、特定地域(北海即今渤海湾沿岸)煮盐;最后齐国政府设置盐官,统一收购、统一运输、统一销售(包括国内的计口配盐、用盐对外贸易)。在铁方面,首先明确铁矿资源国有;然后实行官督民营,“三七”分成制。国家把铁矿开采交给百姓承包,并根据产值按三七比例分取利润;最后在销售上,政府运用轻重之术,控制其价格。齐国管仲推行的官山海政策,是后世国家盐铁专卖制度的源头,影响中国达2600多年之久。
  
  在金融流通方面,管仲强调运用轻重之术加强宏观调控。“轻重”主要指物价高低。低为轻,高为重。“轻重之术”是国家操纵或利用物价高低而进行的理财方法,对国民经济进行整体调控和干预,达到治国安民之目的。管仲的轻重之术,包括价格论、货币论、商品轻重关系论。
  
  价格论。管仲认为商品价格的高低,决定于市场上这种商品数量的多少和供求关系,即“物多则贱,寡则贵,散则轻,聚则重。”(《管子》)还认为,固定不变的价格是不存在的,如果价格恒定不变,就无法调节流通。只有价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才能发挥其自发的调节作用,从而促进商品流通。
  
  货币论。管仲把货币看成是流通手段,要求执政者通过对货币的控制,掌握住粮食等重要商品,以影响其他商品的交易,从而进一步搞好经济调控。《管子》说:“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故善者执其通施而御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
  
  商品轻重关系论。从一种商品来看,管仲认为其轻重取决于该商品量的多与寡、积与散,集中于国家或流布于民间,以及流通的塞与通等多种因素。从不同商品来看,管仲把谷物、货币从万物中独立出来,指出三者关系中的轻重规律:“币重而万物轻,币轻而万物重。” “币重则谷轻,币轻则谷重。”(《管子·山至数》)《管子·乘马数》说:“谷重而万物轻,谷轻而万物重。”  
  (作者单位:临淄齐文化研究中心)  
作者:邹艺湘 回复日期:2010-10-24 13:53:00 
    2011年的第二大主题是农产品涨价。
作者:邹艺湘 回复日期:2010-10-25 08:52:10 
  农产品炒作高潮迭起 已初显“轮动”迹象  
  2010年10月25日01:51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李少林 陈莹莹
  
  各路资金抢购 苹果续演涨价大戏 第2页:新高又见新高 “糖高宗”牛气冲天 第3页:初显轮动迹象 农产品炒作难言退潮  
  各路资金抢购 苹果续演涨价大戏  
  什么人都来了,做蔬菜生意的来了,养猪大户也来了,湖南的、浙江的、江苏的,全国各地的都涌到栖霞来了。”  
  今年来我们这里收购苹果的经销商比去年多了两倍都不止,几乎每天都有人来收购点询问,并愿意出高价让我们代收。”胡大宝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山东栖霞的953个行政村几乎村村种植苹果,每到苹果成熟季节,外地商贩就会出现在大大小小的村庄,但今年尤其多。这让做“代办”生意的胡大宝们忙得不亦乐乎。“不懂行的老板也来收苹果,往年真的很少见,有点儿邪乎了,但他们都说今年苹果会赚钱。”胡大宝说。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栖霞桃村镇的一条乡村马路上看到,马路两旁收苹果的“代办点”非常多。“这些点往年都是没有的,今年的‘代办点’至少是去年的两倍。你看,就随便搭个棚,铺个布,就开始收果子了。”胡大宝指着这些代办点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说。  
  当地一位做水果生意20多年的胡姓经销商说,今年来收购的经销商实在太多了。“什么人都来了,做蔬菜生意的来了,养猪大户也来了,湖南的、浙江的、江苏的,全国各地的都涌到栖霞来了。”他分析认为,这可能与甘肃、陕西等苹果主产地因受灾、干旱等原因减产有关。  
  这位经销商感慨说,僧多粥少让他们这种小经销商的日子很难过。“听说,前阵子有个山西煤老板在栖霞一下子就收了几千万的货,现在我们这些小资金收苹果越来越难了。这些大老板出手阔绰,苹果的价格自然就高了啊!”  
  胡大宝说:“今年出口的苹果价格也涨得厉害。咱们这儿的苹果一般是出口价格定了,国内的价格也就随之定下了。今年刚刚开始,咱们这儿苹果的出国价格就是3块左右一斤了,所以国内的价格肯定也低不了。”  
  他说,这种收购价再加上冷藏、运输等成本,到明年销售的时候,零售价可能会在每斤七八块钱。而目前市面上卖的大多是去年的苹果,价格并不算高。  
  今年第一次来山东栖霞收购苹果的蔬菜经销商钱老板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我的一些朋友就是做苹果生意的,听他们说苹果从2006年开始至今,几乎每年都有50%的利润,所以我今年也来试一下。”  
  钱老板笑称,做生意就和炒股票一样,每种投资机会都要考虑,去试试。“而且,不管怎么说,水果和蔬菜还是有相同的地方,不会耽误我的蔬菜生意。苹果比其他水果的储存时间、销售季节都要长。”  
  “做生意肯定是有风险的,我们也做好了亏本的心理准备。今年的苹果价格真是出人预料的高啊。到底是亏是赚,我们现在心里确实没底,只能等明年了。”  
  除了蜂涌而至的外地经销商,今年栖霞本地的资金也加入这场“苹果混战”。胡大宝说:“今年很多果农也开始收苹果了,以前给别人冷藏苹果的也收苹果,反正大家都像疯了似的。我们隔壁村有两兄弟今年啥都不干了,投入全部家当来收苹果。”  
  苹果的如此“疯狂”也带动了宾馆、冷库、工人工资的水涨船高。苹果经“代办”收购后通常需要送到冷库冷藏,以保持新鲜并贮存至次年合适的时候销售。由于今年收购苹果的经销商太多,对冷库的需求一下子凸现出来,栖霞当地大大小小的冷库便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但经销商魏攀对此并不看好:“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外人不清楚,当地的果农和老百姓还不清楚自家苹果的产量么?产量就这么大,为什么还要建那么多冷库。我敢说,今年的冷库肯定要空出不少的。”  
  各地经销商的蜂拥而入让栖霞当地的住宿餐饮业着实火爆了。中国证券报记者找了好几家宾馆,都没有找到空房。一个小宾馆的老板娘说:“全满了,一间空房间都没有。不仅仅是我们家,附近的宾馆也都爆满。全都是来收苹果的,今年还真是有点儿‘邪乎’了,我感觉全国的人都来了,估计今年苹果的价格肯定不低啊。”  
  与苹果涨价最直接相关的就是工人费用的上涨。胡大宝说,“去年我们请工人包装、整理苹果,最多就是50块一天,可是今年出到100块还不一定能请到工人呢。”  
  但与经销商和代办们的热情似火截然相反的是,果农们并不着急卖苹果。当地果农张大爷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往年这个季节,苹果应该差不多都收摘完了,但今年他们当地的苹果最多只收了一半左右。  
  中国证券报记者10月19日在当地一些村民的果园里看到,确实有大片的成熟苹果还挂在枝头上。“今年家家户户都种苹果了,来收购的人又多了,都盼望能卖个好价钱,肯定想留着苹果观望观望呗!”一位村民说,因为今年雨水太多,不少果树开了花没结果,很多人家都减产了。  
  许多经销商抱怨说:“没办法啊。现在去,果子也收不到,总不能去人家园子里硬抢吧!”他们只能三三两两地聚在租住的旅馆聊天、消遣。  
  “实在收不到的时候,我们就会派人到马路边拦下果农的车,抢在别人前面把苹果收了。”胡大宝无奈地摇头。  
  “一个蔬菜大户今年炒大蒜赚了800万,全部拿来收苹果了,不看苹果质量,也不问收购价格,有多少要多少。800万啊!”在被誉为中国苹果之都的山东栖霞,为各地经销商收购苹果的“代办”胡大宝说,今年几乎全国各地的经销商都来栖霞抢苹果了。  
  胡大宝说:“在以往,一级的普通红富士在行情最好的时候也就每斤2块5。现在快3块5了,还不一定收得到呢。”而苹果价格在10月23日霜降之后就会大幅下降的现象在今年并未出现。一位经销商10月24日表示,目前当地苹果基本都摘完了,但价格一点也没降,他的收购任务还有50万公斤没有完成。这与五六天前中国证券报记者在当地调查采访时的价格一样,而当时还有一半左右的苹果没有采摘呢。  
  苹果价格飙升的同时,“棉花糖”也上演着疯狂大戏。郑州白糖主力合约10月22日收盘创下历史新高,现货市场价格在国储抛糖的情况下依然强势走高,11月中旬提货的广东金岭糖厂仓库糖价报6830元/吨。郑州棉花期价同样在10月22日创下历史新高,而大批资金已囤积新疆,抢棉大战激战正酣。  
  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专家、业内人士认为,在供求缺口因素的作用下,流动性充裕带来的游资炒作使得农产品价格轮番疯涨。从此前的“蒜你狠”、“豆你玩”再到目前的“糖高宗”、“苹什么”,今年农产品牛市行情呈现品种轮动态势,资金炒作极为活跃。而且,这可能还不是疯狂的最后时刻。那些存在供求紧张情况、国家市场调控能力比较弱的品种很可能成为下一个炒作对象,大豆、豆油或将成为接下来涨价的品种。
作者:邹艺湘 回复日期:2010-10-26 12:01:18 
  范蠡平粜法与李悝平籴法比较的经济学分析   
  作者:李维林 赵梦涵 文史家园   
  [摘要]范蠡的“平粜法”与李悝的“平籴法”是我国古典经济思想的精华,其不仅在古代的治国理财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平粜法与平籴法的基本内容,分析比较了二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论述其所具有的进步性与局限性以及其借鉴指导意义。     
  [关键词]平粜法;平籴法;传统经济思想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经济思想中,范蠡的“平粜法”与李悝的“平籴法”是很有借鉴指导意义的传统经济思想精华。其所体现的宏观调控思想与实践,不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到了调剂粮食供求、平抑粮价、稳定农业、保证消费和充实财政的作用,实现了各自富国强兵的战略目标,且对后世调控思想与政策的制定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一、背景分析     
  范蠡的平粜法与李悝的平籴法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提出的关于调剂粮食供求、平抑粮食价格的调控方法。其思想的产生是与当时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的思想特征紧密相连的。   
  范蠡,字少伯,原为楚国宛三户(今河南南阳市)人,其生卒年月不详。但从他曾辅助越王勾践灭吴雪耻推断,他是春秋后期人,晚年已跨入战国初期。由于范蠡主要活动在春秋后期,由此推断,“平粜法”大致是在春秋后期提出的。我国春秋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前期阶段。这个时期,政治上分裂动荡,诸侯争霸;经济上是封建私有制经济产生的时代。该时期经济思想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没有明显的重农抑商思想,各国统治者大多都比较注意处理好农商的关系,甚至采取利商政策,以取得商人对国家的支持与帮助。范蠡是春秋战国之际一位深谋远虑的战略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位农商并重、精通经济事务和经营谋略的理财家。他才思敏捷,善于观察事物的变化,探讨自然界和社会经济事务的发展规律,并以此指导经济活动。他传奇般的复杂经历和在事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范蠡的财经管理思想,是我国春秋战国之际社会经济深入发展的产物。作为一个理财家和政治家,他积极主张农商并重的管理政策,实现富国强兵的战略目标。作为一个商业家,他主张实行利商政策,鼓励商业的发展,发挥商业在经济生活中的积极作用。作为一个思想家,他力求从事物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上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并以此作为指导国家财经管理政策的基础。虽然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但其探讨问题的思想深度和在治国中取得的成就,已足以证明其思想价值和社会作用并不在管仲之下,其思想精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   
  李悝(约前450~前390),又叫李克,魏国人,战国前期著名政治家,先秦法家创始人和奠基者。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在中国古代主张优化产业结构以富国强兵的思想家中,李悝是一位特重农业的思想家。他以“尽地力之教”,即主张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对地力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地力的投入产出效率,极大地强化了魏国的农业;又以平籴法有效地调节了粮食流通,并促进了农业的健康发展。     
  二、平粜法与平籴法的经济学分析     
  范蠡和李悝都不同程度地认识到价格机制对粮食生产、经营、消费者的影响及其可能引发的经济后果、其社会作用及对国家战略目标实现的影响,并在不同程度上思考了影响价格波动的内在动力,这些涉及到中国古典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在平粜法与平籴法的内容中都大致显现出来。   
  范蠡在平粜法中指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也。上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这里所说的二十、九十,是指每石粮的价格。据《越绝书·计倪内经第五》云:“籴石二十则伤农,九十则病末。”说明当时是以石为单位表示粮食价格的。   
  范蠡平粜法的思想基础是经济循环论。从循环论的观点出发,他认为流通领域中的粮食价格,也是在农业生产循环论的影响下上下波动循环进行的。“八谷亦一贱一贵,极而复反。”这种认识虽然并未科学地反映出价格波动的规律,但他承认价格波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却有助于使他在价格管理上提出一些比较符合或接近客观实际的价格管理措施。首先,范蠡认识到,虽然市场粮食价格的波动是随着生产周期循环进行的,但市场粮食价格波动又反过来影响到粮食的生产和流通。只有价格处于合理状态,才有利于农业和商业的全面发展。以此而言,虽然他是从价格波动与农商的关系上来分析问题,但却明确指出了粮价不合理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并进一步指出,因价格问题,无论农、商哪一方受到损害,最终都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范蠡虽然认为价格波动,特别是粮食价格波动是客观存在而又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但他同时也认为粮价不能放任自流,而应通过经济措施,使之保持在一定的幅度之内。这是他提出国家调控粮食价格波动幅度即提出平粜法的客观基础。   
作者:邹艺湘 回复日期:2010-10-26 12:04:28 
    另外,在如何管理价格的问题上,范蠡不主张以行政措施固定粮食价格,如像西周那样,市场商品价格完全由贾师决定,强制性地让价格固定在某个水平上,而是主张采取经济措施,“平粜齐物”以控制粮食价格的波动幅度,使之处于“农商俱利”的状态。这就是以国家的收放政策,影响粮食价格的变动,“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从而使粮食价格保持在比较合理的水平上。这种管理方法是符合市场经济特点的,说明范蠡既看到了商品价格的波动是商业经济的必然现象,也认识到加强商品价格管理的必要性。   
  李悝强化农业、富国强兵的改革思路和措施是非常全面而系统的。他不仅重视农业生产,而且很注重粮食流通与消费。他认为,必须通过对粮价的调控,处理好农民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既促进农业,又保证消费、稳定社会的目的。为此,他提出了以财政性的收放政策调剂粮食供求、稳定物价的平籴法,并以此作为充实国家财政、富国强兵的一项重要措施。李悝在平籴法中,首先指出了粮食价格的波动对农民和消费者的影响,说明了实行平籴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他还以算账对比的方法详细地分析说明了五口之家的自耕农在战国时期的粮食生产与消费情况,指出了农民常困、缺乏种粮积极性的原因在于入不敷出,并由此提出国家调控粮价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由此提出了调控粮价的平籴法。“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除社间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余千五十。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舆此。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劝耕之心,而令籴至于甚贵者也。是故善平籴者,必谨观岁有上中下孰,上孰其收自四,余四百石;中孰自三,余三百石;下孰自倍,余百石。小饥则收百石,中饥七十石,大饥三十石。故大孰则上籴三而舍一,中孰则籴二,下孰则籴一,使民适足,贾平则止。小饥则发小孰之所敛,中饥则发中孰之所敛,大饥则发大孰之所敛,而粜之。”这条资料真实地反映了战国时期一般自耕农的生产经营状况:粮食的产量,粮食的价格,国家的农业税率,农民的收支情况,国家以平籴法对粮食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以及以财政性的收放政策对粮食调控的运作方法。通过李悝对各项指标的细化与量化,初步显示了中国古代计量经济学的某些特征。这使我们深感一个战国政治家对当时农业和农民情况了解的全面与深透。这种精神就是今天也是值得我们应当很好地借鉴和发扬光大的。平籴法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实现了富国强兵的战略目标。“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从平籴的角度讲,李悝认为“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也就是说,粮食价格过高或过低,对农民和消费者来说总有一方会受到损害,而这种损害都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为了调剂粮食供求,使粮价波动在各种不同情况影响下大致能保持平稳,李悝在平籴法中提出,按年成丰歉和灾情大小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收放政策。具体做法是,把丰收年景分为上熟、中熟、下熟三等。上熟年份每百亩收余粮三百石,中熟年份每百亩收购余粮二百石,下熟年份每百亩收购余粮一百石。把灾荒年分为大饥、中饥和小饥。大饥则把上熟收购余粮抛出,中饥则把中熟所购余粮抛出,小饥则把小熟所购余粮抛出。这样,即使有灾荒也会因有储备而保持粮食供应,使社会保持稳定。平籴法既有籴,也有粜,以籴储备,以粜救灾,籴是为了将来的粜。在这里,以收放调剂粮食供求、平抑粮价调控的思想得到完整体现。    平籴法首先有助于协调粮食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国家以较合理的价格采取适时的收放政策,既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也有利于保证社会的粮食消费,做到“民不伤而农益勤”。其次,有助于调剂供求,平抑粮价。供过于求时收购,有助于扩大粮食的销路,促进粮价的回升;供不应求时投放,有助于增加市场粮食的供应量,防止粮商囤积居奇,操纵粮价。再其次,平籴法有利于充实国家财政。李悝虽然没有明讲平籴法的目的是为了充实国家财政,但其财政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国家在丰收年景收购余粮,基本说来是低价收购的。按《管子》的说法“民有余则轻之”,丰收年景,粮食多,粮价自然便宜。而到灾荒年景,国家抛售粮食,即便低于市价,但肯定比丰收时收购价格要高得多。这一反一正的差价,自然转化为国家的财政收入。平籴法既有助于增加国家的粮食储备,也有助于国家通过粮食投放取得一定的利润,“行之魏国,国以富强”,这说明平籴法的财政效果是很大的,确实促进了魏国的强大。
    
  三、平粜法与平籴法之比较分析     
  范蠡的平粜法与李悝的平籴法的相同点是二者都认识到农业在古代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都高度重视农业,都认识到粮食价格的波动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影响及其由此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同时也都认识到粮食价格的波动对农业生产与流通的影响,都认为粮价不能放任自流,而应采取必要的国家干预政策,即都主张以国家的收放政策,调控粮食价格,并认为调控的力度以不损害农业生产和保证社会流通为宜;二者都特别强调价格对促进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都不太强调行政强制手段对控制粮价的作用。
  
  二者的不同点是,一是调控的对象不同。平粜法注重协调农商关系,要求粮价波动既应有利于农,也应有利于商,使农民和粮商都有利。即既不损害农民种田积极性,也使商人有利可图。而平籴法则注重协调农民与消费者的关系,这个消费者包括商但范围大于商(《汉书》韦昭注:此民为士、工、商),要求粮价波动使农民和消费者都可以接受,既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又有利于保证社会粮食消费。二是调控价格的幅度不同。平粜法主张粮价调控在一定幅度之内,要求“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平粜法比较接近对价值规律的认识。因为,范蠡认为,价格波动不能废止,只能控制在一定幅度之内,使之不要离开价值过大,这说明他认识到客观上存在一种适当的价格波动幅度,它的标志就是看其是否有利于农、商的全面发展,而这一点只能通过适当的调节措施来实现。以此而言,即使范蠡认识不到价值规律的概念及作用,但至少说明他在管理市场粮价问题上是符合这个思想方向的。按照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从整个商品流通过程上看,总价值和总价格应该且必定是相等的。但是价格反映价值并不是以静止孤立的形式进行的,而是在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中实现的,个别的局部的商品价格不能完全反映商品价值是毫无疑问的。范蠡承认价格波动不能消灭而只能调节,说明他初步接触到商品的价值只能在价格波动中实现这样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所以,范蠡是在自发地运用价值规律调节市场价格,虽然其不曾也不可能认识到价值规律这种概念。平籴法则要求粮价要调控在一定水平上,做到“价平则止”。即价格达到农民与消费者都不受到损害、都可接受的水平即可,这样的价格标准比较固定,价格波动幅度的特征不明显。三是调控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平粜法主张以经常性收放政策控制粮价波动的幅度,方法比较原则,可操作性不强。平籴法则强调丰收年景收购储存,灾荒年景投放救灾,其措施更为具体,可操作性强。而平粜法的财政性效果不如平籴法明确,因此,平籴法的实际效果更大一些。四是对商的态度不同。从对商业的态度上讲,平粜法是利商的,明确主张“农商具利”;至于平粜法如何利商表述得比较模糊。如果政府只是从政策上提出限制粮价波动幅度,而这种波动幅度为农商均可接受,并不直接参与粮食的收放,那对农商的积极性会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如果政府根据情况直接参入对粮食的收放,那就很难做到农商具利。因为,只要政府直接参入市场粮食收放,就必然要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并分割一定的市场利润,这就不是利商而是抑商。所以,如果从范蠡提出的“农商具利”的思想出发,范蠡的平粜法只能是政策上的调控,而非实际措施上的调控。李悝虽然没有激烈批评私商的不法行为,但,平籴法是抑商的。首先,平籴法占有了相当大的粮食市场份额,减少了私商的市场空间;其次,平籴法通过平抑粮价使私商的利润减少。五是背景不同。平粜法产生于春秋后期;平籴法实施于战国前期。二者虽然都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阶段,但前者是由统一走向分裂的政治局面,后者则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政治局面。从经济基础上看,前者是封建制的产生阶段,后者则是封建制的确立时期。这种背景差别,也同时决定了平粜法与平籴法思想内容的差别。因为一定历史时期的背景是该时期思想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基础。平粜法之所以有利商思想,是因为我国春秋时期政府与商之间、农商之间的关系尚比较协调,而战国时期则是由于形势发展的需要,各争霸国家的统治者大多看重农战,认为商业的发展不利于农业的稳定与发展。   由此,重农抑商的产生便有了客观基础。李悝平籴法中的抑商色彩便是基于这种背景产生的。六是思想基础不同。平粜法的思想基础是经济循环论。从这种观点出发,范蠡认为,经济法则同自然法则一样,都是对立面的互相转化循环进行的。由此,则认为农业年成好坏也是循环周期性出现的。 而这种转化是渐进式的。“天下六岁一穰,六岁一康,凡十二岁一饥。”他把这种循环式的丰歉年成同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说对应起来。“故岁在金,穰(丰年);水,毁;木,饥;火,旱。六岁一大饥”。事物总是好到一定极限便开始逐步向坏的方向转化;坏到一定极限便开始逐步向好的方向转化。他认为,价格的波动也是随着粮食的丰歉而上下波动循环进行的。由此,他认为,这种价格波动对农商积极性的影响,应通过平粜法加以调节是必要的。而平籴法的思想基础则是“尽地力之教。”李悝虽然也认为年成有好有坏,粮食产量有丰有歉,但他认为这种丰歉非完全取决于客观因素的作用,而是看其能否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利用率。他指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也如之”。平籴法是根据生产效率的好坏所引发的供求矛盾而进行调控的。李悝认为,合理的粮食价格对稳定农业生产力、激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有积极作用的。而不合理的粮价常常是因为某些客观因素造成的,因此,政府的调节是必须的。平籴法强调国家对粮食的调控价格必须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农民的利益为代价。从这个意义上讲,平籴法是李悝尽地利之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农民的一种激励机制,是“尽地力之教”的体现。七是对主客观作用的认识不同。范蠡重视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必然性,认为人的主观行为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发展的需要,既然他认为周期性的循环论是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形式,由此也就认为,平粜法就应按粮食价格的周期性的波动进行调控。“八谷亦一贵一贱,极而复反。”他指出,只有按规律办事才能取得成效。“必有以知天地之恒制,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而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主观行为是必定要失败的。因此,“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而李悝在主客观的关系问题上,既承认客观,更重视主观,尤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地力与人力的关系上,更强调人力对提高土地利用率的作用。在调剂粮食供求、稳定物价方面,则更注重政府的调控政策。所以,他所制定的平籴法,比平粜法内容更为具体,可操作性强,成效显著,为历代史家所肯定。
  
  总之,产生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平粜法与平籴法,是我国古典经济思想的精华,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借鉴指导意义。二者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农本论、调控论、价格机制论是其思想的共同特征。他们的不同点是,平粜法比较注重于政策指导性的调控;平籴法是政府直接以粮食收放参与调控。平粜法是主张利商的,而平籴法则具有抑商色彩;平粜法主张按一定的价格幅度调控,而平籴法则要求达到“价平则止”;平粜法主张农商具利,而平籴法则把农本论与人本论统一起来等等。这对我们今天特别是建立与发展有关农业调控理论与实践,是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作者:邹艺湘 回复日期:2010-10-26 14:05:57 
    作者:索亮 回复日期:2010-10-26 12:22:48    
    老鲁的那个帖子,是不是一厢情愿的意味比较多吧。
  =====================================================================
  学术界里面支持人民币升值的人是很多的,但是,企业界里面反对升值的更多。  
  央行倾向于升,商务部倾向于不升。  
  总之,内外纠结。
作者:邹艺湘 回复日期:2010-10-26 14:11:11 
    最终,汇率的决定力量是经济体系的竞争力,而竞争力决定于效率或者说,全要素生产力。  
  可是,决定全要素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就因时因地而不同了。  
  所以,要“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的学问,就是发展经济学。   提高中国全要素生产力的关键,首先是让生产要素进入市场。  
  劳动力进入市场这方面,过去十年有很大的进展,  
  但是,土地进入市场方面还只是刚刚起步,只是城市商品房进入市场,  
  城市小产权房呢?  
  农民宅基地呢?  
  十八亿亩耕地呢?  
  几十亿亩丘陵呢?  
作者:邹艺湘 回复日期:2010-10-26 15:07:56 
    房价的问题,粮价的问题,根源都是土地问题。  
  综合治理的核心,是土地的治理问题。  
  说到底,中国人纠结在土地上了。  
  关于这一点,其实中国人不应该奇怪。  
  “有土斯有财”+“人为财死” = “人为土地死”  
  =井田制、一条鞭法  
  = 第一,第二,第N 次土地 革革革****命命命
  = 人民**公*社
  = 小岗村
作者:邹艺湘 回复日期:2010-10-26 15:27:55 
    遗憾的是,除了杂交水稻和玉米种子的改良之外,江南农村的农业生产方式与两千年前并没有多大差别。跟南宋时期相比可能还有些退步,像稻田养鱼,稻田养鸭,桑基鱼塘这类的生态农业模式,在南宋时已相当普及,现在反而成了新生事物了。  
  反而是北方的旱地农业和大棚农业由于资本的大量投入而有相当的进展,所以,现在的粮食、饲料和蔬菜更多是从北方往南方运而不是相反。所谓“鱼米之乡”、“锦绣江南”等等,现在更多带有艺术的成分。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   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北方的平原比较容易解决交通和机械化问题,而南方丘陵地区很难采用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然而,中国的三大丘陵区(江南丘陵区、浙闽丘陵区和两广丘陵区)却正是中国雨量充沛、阳光充足、生态条件最好、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  
  “湖广熟,天下足”什么时候成为过去了呢?  
  处于生态条件最好,人文环境也不差的几亿人,为什么要背井离乡“北漂”“南下”“东奔”“西跑”,终生努力为一蜗居而不可得?  “人尽其才”方面,虽然做的不够,但观念已深入人心。  
  “地尽其力”方面,则因为“十八亿亩红线”而作茧自缚。  
  耕地既没有用好,荒地仍然荒着,草原在退化,水土在流失,河流在污染。  
  同时,城市供地严重不足,然而菜地却在消失。  
  。。。。。。
作者:邹艺湘 回复日期:2010-10-26 19:05:37 
    尽地力之教  【释义】:战国时代,李悝关于发展农业的经济思想。     
  【史实】:《汉书·食货志上》记李悝向魏文侯提出“尽地力之教”的建议:将一部分荒地分给农民,国家因此增加什一之税的收入。据《太平御览》卷八二一引用的《史记》逸文,李悝指出:“必杂五谷,以备灾害,力耕数耘,收获如寇盗之至。”就是说,尽地力之教,在农业种植上应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如若一种作物受到自然灾害,还有其他作物可以收获,耕地要深,除草要勤,收割时要象防备寇盗到来那样迅速,以免遭受损失。这些都是很好的农业技术经验,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很大的作用。    简论李悝经济思想的现代意义   
  中国期刊网2009-5-5来源:《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9年第1期供稿文/徐叔华 陈丕横  
  [导读]李悝的经济思想对解决当前的“三农问题”、经济、社会问题仍具有现实意义。  
  摘要:李悝是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法家学派创始人,其“尽地力之教”和“平籴”的经济思想分别从生产和消费领域探讨了如何发展农业的问题。虽然现代中国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在经济环境、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但两个时期的农业生产却同属小农范畴。因此,李悝的经济思想对解决当前的“三农问题”、经济、社会问题仍具有现实意义。  
  当前,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受阻、投资萎缩,经济增长缓慢,国家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2008年上半年,我国物价上涨是由成本推动,其根源在于农产品价格上涨。为防止我国经济陷入“滞涨”,必须提高内需和控制农产品销售价格。李悝是两千多年前的改革家,其“尽地力之教”及“平籴”思想不仅论述了如何解决农产品价格过高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的问题而且使农民保持了种田的积极性,对于今天中国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现实意义。  
  1.李悝经济思想与我国农业的小生产中国有13亿人口中,8亿是农民,由于我国实行将耕地平均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制度便决定了中国将在长时期内保持小农生产。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分析,必须把这8亿农民中的大部分变成市民,农业施行机械化大生产、专业化协作,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才能够实现现代化。我国进行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也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的过程。17大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也就是说到2050年时,8亿农民基本上已经变为市民了。可见城市化建设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而在这一定时期内中国农业还将保持小农生产,这是经济发展规律决定的。我国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农业国家,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对全局有决定性作用。如果允许资本快速消灭小农,农民将被迫非农化,风险非常高。如果选择小农合作发展道路,农民自主非农化,风险可以控制。原因有三:第一,大量失业农民涌进城市,城市还不能一下吸纳如此多的劳动力。一国工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需与经济的发展同步,短时间内建设可容纳8亿人的工厂是不现实的。进城农民工找不到工作,失业问题转化成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政局不稳,社会动荡,经济衰退,反过来失业更加严重,以致恶性循环。第二,若迅速让农民进城,这些农民将失去其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而这些农民由于受教育水平低,只能提供简单的劳动,依靠简单劳动获得的报酬在物质产品并不丰富的中国生活是艰难的。2007年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全国农民工月平均工资为1210.9元。现阶段我国农民工大概2.1亿人,当8亿人都涌入城市必然引起劳动力供求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供给过剩,工资自然下降,并进一步导致农民的贫困。由于我国社会保障还不完善,住房难、治病难、教育难、养老难等难题困扰着城市中的大部分白领,更何况收入低几倍的农民?第三,农业资本家占据大量土地进行机械化大生产,富了资本家却贫困了农民,必然导致本来已经很高的基尼系数继续提高,2007年我国基尼系数已经高达0.47,已经高于国际警戒线0.07,若继续提高很可能造成社会动荡,然后影响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更加贫困。所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可一蹴而就,小农生产在一定时期内仍将是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国家各项农业政策的制定必须以此为基础,才能保障农业顺利的发展。李悝是法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战国初期法家代表人物。曾任魏国上地守和中山君相,后任魏文侯相,在魏国进行改革变法。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功臣,实行法治。经济上推行“尽地力之教”和“平籴”政策,极大地强化了魏国的农业。李悝的“尽地力之教”主张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对地力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地力的投入产出效率,论证了如何在小农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农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他不仅重视农业生产,而且很注重粮食流通与消费。他的“平籴”思想认为必须通过对粮价的调控,处理好农民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既促进农业,又保证消费、稳定社会的目的。只有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才能即提高了农民种田积极性又抑制通货膨胀。李悝所处的战国时期的魏国和现在中国都是农业人口数量庞大并占总人口的半数以上,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是农业最普遍的生产方式,所以二者在解决农业问题的方法上具有一致性。李悝的经济思想是在小农生产的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防止通货膨胀的学说,而增加农民收入恰是解决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防止通货膨胀恰是我国经济运行的目标之一。所以,李悝的思想对现阶段解决我国经济、社会问题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2.“尽地力之教”有助于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在生产上,李悝提出“尽地力之教”,他认为农业增产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而充分发挥土地潜力的关键在于“人勤”。他为魏国算了一笔帐,“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除山泽邑居叁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可见,李悝认为农民勤奋劳动是增加土地产量的根本。为充分发挥土地的经济效益,他又提出如下几项具体办法。第一,“必杂五种以备灾害”就是说要种植各种粮食作物,以防种植单一作物容易遭受灾害。第二,“力耕数耘,收获如寇盗之至”就是说要精耕细作,加强田间管理,在收获时要抓紧时间抢收,像防备强盗来抢劫那样,竭力避免风雨灾害对已成熟作物的损害,减少损失。第三,“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抓果碗,殖于疆场”即农舍周围要栽树种桑,菜园里要多种各种瓜果蔬莱,以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要想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必须利用每一寸可耕地并采取多元化经营,这样不仅规避风险而且可以将农作物种植于适合其生长的土地上。以上思想的核心是在农业生产中既强调人勤又要注重方法,通过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有限的耕地生产出最多的农产品。这些思想能有效帮助我们提高农产品的种类和产量,对我们解决当前我国“三农问题”中的“农业问题”有重要意义,通过让“农民勤奋”和提高“土地生产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现今的“农业问题”。在当前中国的经济环境下,发挥农业生产中人勤的作用有两点内涵:一、提高农民种田积极性。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最根本方法是提高种粮农民的收入即提高农产品价格。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差距持续扩大,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已经扩大到3.5:1,所以大批农民闲置耕地涌入城市打工,又由于农民工工资的持续增加就进一步导致了更多的农民进城打工。进城打工替代乡下种田这种“替代效应”如果不及时改变必定对我国农业发展造成重要影响。所以,解决当前“农业问题”首先要提高农产品价格,农民种田收入提高了,种田也就有积极性了。二、提高农民的素质。培养懂农业技术、农业经营的现代农民。农民只有打破传统,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需求,才能大幅提高收入。在农业生产中土地和劳动力是两大基本因素,中国耕地面积大概18亿亩,而从事农业的人口却高达8亿,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亩。相对于农村劳动力,土地更是稀有资源,阻碍农业发展的瓶颈是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不足而非劳动人口不够。所以现阶段我国应将注意力放在提高土地的产量上而不是积极的施行机械化大生产将农业劳动人口赶走。要想提高农业生产率,科技种田是唯一选择,农业科技的发展重点应在以下几方面:①采用遗传工程和转基因高新技术对动植物育种技术进行重大变革,创造对人类有利的新品种,促进农作物和畜、禽、鱼品种向更加优质、高产、高抗逆性、广泛适应性的方向发展,并生产出大量产品,供人们消费。②利用高新技术大力研制和生产生物性的肥料、农药、兽药、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品,在较短的时期内,取代对人畜有害、造成环境污染的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③采用高新技术,应用新型材料和节水设备,对传统的灌溉工程技术和设备进行革新改造,推进农业水利化。④采用高新技术和现代设备,人工创造适宜动植物生长的条件和环境,发展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⑤采用高新技术装备农业,研制新型机械和农具,革新原有机械设备,使机械作业更加合理、科学,提高效率,减少浪费,降低成本。这样便能尽地之力,开发土地的潜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技术创新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根本方法。
  
  3.“平籴”思想与“三农问题”在粮食消费、分配上,李悝提出了平籴思想。他指出“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由此可以总结出:李悝认为粮食分配的核心问题是粮食价格问题,粮食价格的制订必须要兼顾生产者与消费者两方的利益,价高伤民,价低伤农。然后他又通过对当时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条件下农民的收支状况的分析,得出农民不积极从事农业生产的原因,并最终也会损害士、工、商的利益。他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一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一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除社间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余千五十。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钱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劝耕之心,而令乘至于甚贵者也”。李悝根据具体分析认识到,农民辛勤劳动一年尚不能温饱,就必将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不劝耕之心”。而农民种田积极性减退又必然导致农产品供给减少,农产品价格提高,又会伤民。因此,李悝主张“平籴”,即平抑粮食价格,使粮价既不太贵,又不太贱。既要使购买粮食的市民能承受得了,又要要保证农民的利益,提高务农的积极性。“使民毋伤而农益劝”,这就是国家平抑粮食价格的原则和目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始积累是靠“工农业剪刀差”长期侵占农民利益而来,农产品价格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又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农民靠土地仅能勉强维持生存。由于籴甚贱,农民种田积极性普遍不高,又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已经有超过2.1亿的农民放弃耕地进入收入高的城市打工。虽然我国平均耕地仅1.4亩,土地相对紧缺,在部分地区却出现了大片荒地的现象,最终伤了“农”。由于农民收入低、农业效率差,“三农问题”便因此产生。近年来,国家先是取消了农业税又逐步提高农产品价格,以保证农业健康发展。但是随着农产品价格的提升,劳动力的价值也必然增加,劳动力便要求提高工资,于是企业运营成本增加,各种商品的价格普遍上涨,通货膨胀难以控制,可谓“籴甚贵伤民”。受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严重萎缩,大量出口型企业破产,经济增长趋缓。若国家继续提高农产品的销售价格,我国经济很可能面临滞涨危险。李悝的“平籴”思想兼顾农民和工商业者的利益,既提高农民收入又有效防止通货膨胀,是解决当前经济困境的重要方法。为解决危机,必须把维持经济增长的动力从依靠出口转移到依靠国内消费上来。由于农民收入一直偏低,他们的消费倾向高,所以提高农民收入对应对危机更有效。要提高农民收入最直接的办法是提高农产品价格。在农产品价格方面,政府应积极扩大财政支出,还利于民。一方面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另一方面为防止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应维持或降低粮食市场价格,以保护工商业者的利益。国家通过财政支出保护大多数百姓的利益,不仅有助于我们摆脱经济困境还有利于我们解决“三农问题”,因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道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国家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还利于民,才能扩大内需,保持经济稳定、健康的增长。从现实看,可有效防止通货膨胀、刺激消费,应对全球经济危机;从长远看,“平籴”思想是经济平稳发展和“三农问题”解决的必要方法之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主要力量应是农民。最关键的是要帮助农民提升能力,保护农民、组织农民、武装农民头脑,增强农民经济实力。我国农村人口基数较大,减少农民是一个长期过程,农村经济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要保护农民分享收益,而不应借现代化之名抢农民饭碗。李悝的“尽地力之教”和“平籴”思想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农民增收、防止通货膨胀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我们解决“三农问题”、经济社会问题的良药。

作者:邹艺湘 回复日期:2010-10-26 22:03:52 
    概括李悝的农业经济思想:  
  1)提高土地生产率。包括开垦利用荒地,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套种农作物以降低风险, 等等,“尽地力之教”。  
  2)平抑物价(“平籴”)。因为粮价低伤农,粮价高伤民,粮价波动太多既伤民又伤农,只对奸商有利。  
  可以看出,这也正是我们现在需要做的。    
作者:邹艺湘 回复日期:2010-10-26 22:27:46 
    问题在于怎么做,谁来做而已。  
  这两个问题都没有解决,不只是技术上没有解决,连思想问题都没有解决。  
  比如说,农民的宅基地是不能买卖和抵押的,所以,城里人是不能到乡下买房的。  
  比如说,大资本是不鼓励下乡的。  
  既然如此,没有资本和技术的农民有可能解决中国农业问题吗?  
  靠中国补贴下的小农能解决中国农业问题吗?  
  姑且不谈农村现代化问题,也不谈农业补贴有多少真的能到农民手中的问题。  
  是否缘木求鱼?!    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需要新的商业模式,也需要形成几家大型企业集团,就像中国石油、中石化、万科、中信证券、华为 等等 这样规模的公司。  
  现有农业公司严格说来只是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的公司,或者农地出租公司。  
  几乎所有农业类公司的盈利状况都不太好,这里面有政策的原因,也有商业模式的原因。  
  现在的“农业”公司,都是按“工业化”的方式来组织的,好处是容易形成规模,坏处是没有利用生态效益。对于大型农业项目来说,来自生态方面的利益很容易超过农产品的收益。
作者:邹艺湘 回复日期:2010-10-27 11:31:39 
    农业的工业化有其价值,尤其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新疆的农垦区,可以通过机械化提高大宗农产品的产量。  
  这种模式源于美国,改革开放初期,有一个叫“韩丁”的人把它带到中国,作为“四个现代”中农业现代化的样板工程加以推广。  
  北方农业的发展,北粮南运的出现,与此密切相关。  
  但是,农业工业化的局限也是很明显的。首先,它对南方丘陵区不合适;其次,即使在北方,它的直接成本和社会成本也会越来越高,因为它本质上是高能耗和污染环境的。  
  所以,中国的农业问题是很严重的。  
  南方农业自“小岗村”以后毫无长进,且农业灌溉设施老化。  
  北方农业面临美国巴西大宗农产品的强烈竞争,大豆已全线失守,小麦也岌岌可危。  
  更加严重的是六十亿亩草原的退化,直接威胁到北方几亿人的生存环境。
作者:邹艺湘 回复日期:2010-10-27 11:49:30 
    唯一的亮点是杂交水稻,使得中国在大米的单产和总产量上都大有长进,并且不是靠能源消耗和污染环境得来的。  结果很可能是,除杂交水稻以外的所有农产品都会涨价。  
  农产品涨价不只是2011年的一大主题,很有可能是今后十年最大的主题。  
  当然,也有可能是最大的机会,  
  如果能找到应对之策的话。
作者:邹艺湘 回复日期:2010-10-28 11:22:27 
    前面说到,由于水稻还有玉米品种的改良,中国现在谷物的单产在实际上居于前列。  
  中国人的口粮问题早已解决,在每年一万斤的粮食产量中,约四千亿斤是用来做饲料的,中国真正短缺的是饲料,其次是蔬菜水果。因为随着农民进城和居民饮食结构的变化,肉食和蔬菜水果的消费量趋于上升,而谷物的直接消费量下降。  
  所以,真正涨价比较多的是肉蛋奶,尤其是蔬菜。大米、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产品的涨价是有限的,即使有人炒作,也很容易通过进口来平抑。国价上,美国的农业生产能力仍然有巨大潜力,随着美元的贬值,对中国的出口会大幅增加。  
  另外,巴西在农业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对中国来说是福音。巴西人口只有中国的1/9 可耕地是中国的3倍。  
作者:邹艺湘 回复日期:2010-10-28 11:43:29 
    巴西的农产品对中国来说就像中东的石油。  
  中国曾经是一个石油出口国,现在一半以上需要进口。  
  中国的粮食自给率现在还有90%,十年以后不会超过50%.  
  并不是说,中国的九百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养不活十三亿人,而是说怎么能让十三亿人和他们的子孙后代活得更好。  
  如果进口大豆和牛肉能让中国人活得更好,为什么不进口呢?  如果大宗农产品可以放开进口,中国的农业就可从粗放型向精细农业转型,食品可从追求温饱向追求品味和健康转型,农村的发展也可从生产型走向生态文明。 
作者:邹艺湘 回复日期:2010-10-29 14:42:25 
    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彻底解放思想,需要新思维。  
  想依靠“官僚 + 农民”来解决三农问题,或者想通过行政手段来控制物价,都是没有前途的。  三农问题是民生问题、就业问题、环境问题、土地问题、政治问题,  
  如果说, 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所谓“三农”问题是中国面临的最重要问题, 支持的人会很多, 反对的人会很少. 因为13亿中国人中的一半是农民, 剩下的另一半每天都离不开农产品.   
  中国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是有目共睹的, 从农村基本建设到农民低保到粮食补贴到农民工的就业, 可以说能想到的都想到了, 能做的都做了. 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赌的, 中国的粮食问题基本解决,13亿人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绝大部分村庄都通了公路, 义务教育完全普及.   
  那么, 我们现在谈三农问题, 到底是在谈什么问题呢?   
  是在谈农产品涨价?是在谈农业现代化? 新农村建设? 农村城市化? 消除城乡差别? 保障农产品供应? 农民工就业? 增加农民收入? 增加农民消费? ……  
  答案很可能“都是”。  
作者:邹艺湘 回复日期:2010-10-30 12:59:32 
    但是,如果我们问,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呢?  
  是缺钱吗?  
  是缺人吗?  
  是缺地吗?  
  是缺政策吗?  
  是政府管太多吗?  
  是政府管太少吗?  
  是技术太落后吗?  
  是农民太懒吗?  
  。。。。。。    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农业缺乏适当的商业组织。  
  无论要达到的目的有多少,  
  无论问题有多复杂,  
  无论大家的观点有多么不同,  
  要解决生产、流通、就业问题,商业组织才是才有效率的,  
  这个问题听上去简单,实际上可复杂了。  
  跟美国完全不是一回事。
作者:邹艺湘 回复日期:2010-10-30 22:04:03 
    “村”“镇”“乡”当然不是商业组织。  
  曾经的“人民公社”是一个生产组织,不是商业组织,但是不成功。  
  现在的农业合作社可算是商业组织,只是松散的联合体,没法发展的。  
  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本质上还是剥削农民的,农民根本不可能有积累去改善种植或养殖技术,当然也不可能有动力去保证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