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圣贤的‘师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16:16
梦的衣裳个人图书馆

    古代中国,视教育为民族生存的命脉,四五千年前已经开始了有组织的教育活动。随着中国文化的不断积累,到春秋战国时期,“私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组织形式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一批民间私学大师。中国古代教育家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见解,这些思想在今天仍闪烁着智慧光芒。


    在教学思想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即看学生的所作所为,了解学生的经历,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
 
    孔子注意观察了解学生,对学生的性格特点了如指掌,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孔子有的放矢,循循善诱,不千篇一律的说教。即使是对学生提出的同一个问题,孔子也并不是简单的给出一个统一的答案,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做出不同的回答:
 
    据《论语·先进》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在处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问题上,孔子主张温故而知新 学思并重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孟子强调教学方式的变化,重视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
 
    “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东山篇》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认为学生的个性存在差异,天赋禀性不同,因此教学的方法也因人而异,反对用同一个模式来束缚学生,主张通过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孟子认为应该在教学上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而求得理解。同时,古代的教育家也意识到,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增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他们强调教学要注意阶段性和节奏感,要顺其自然,符合事物发展的自认规律。
 
    荀子主张通过思维活动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篇》
 
    荀子对教师提出了多方面要求
 
    中国古代教育家根据自己教育实践的经验,对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荀子认为,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教师要有尊严,能使人敬服;二、教师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三、教师要具备有条理有系统的传授知识的能力;四、教师要了解精微的理论并且能够解说得清楚。
 
    “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严师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荀子·致士》
 
    荀子提倡学生超过老师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文章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