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以圣贤雅隐为题材的绘画--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0:28:19


明 张路 苏轼回翰林院图 卷 纸本水墨淡设色  纵31.8厘米 横121.6厘米  (美)私人藏  
  苏轼由于和王安石的矛盾,被朝廷贬谪,但不久又受重用,被皇上任命于翰林院。一夜忽被皇后召见,向他解释原委,并重申对他的信任,尔后皇后派人送苏轼回翰林院,并让侍从摘下自己座椅上方悬挂的一对金莲灯为他照明。此图表现的正是这一情节。图中主要位置是苏轼,一左一右两位侍从手持莲花灯,莲花灯亦安排在画面的醒目位置。苏轼在侍从的簇拥下缓步回宫,但仍恋恋不舍地向后回顾。人物用线细利率直,带速写之意。画风趋于豪放纵宕一类。画面无作者题款,传为张路作。



明 张路 听琴图 轴 绢本水墨  纵31.4厘米 横61厘米  (德)柏林东亚美术馆藏
  张路擅画人物,最早也成名于人物。其画笔势遒劲,用笔迅疾粗放,动感较强。此图原为大型册页,高居翰认为画中题材可能是“俞伯牙为钟子期弹琴”的故事,表现文人的雅逸生活。画中二人,一人弹琴,一人听琴,弹奏者专心致志的神态和欣赏者妙不可言的表情,颇为生动。人物面部刻画较细,衣纹线条粗细转折较为显露,反映了浙派晚期笔墨特征。

明 张鹏 渊明醉归图 立轴,纸本,设色,纵120厘米,横60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
该图绘一醉眼朦胧、微带笑意的老人,在侍童搀扶下,缓步前行。为表明老者身份,依照传统的表现手法,让侍者手执一株黄菊,以示其为“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人物神情飘逸,略带感伤意味,甚是传神。衣纹用笔痛快流畅,树木枝叶粗犷而有质感。自题:“酩然尽兴酬佳节,指(只)恐梅花催鬓霜。”更深化了图的意境。

明 钟钦礼 高士观瀑图 绢本墨淡设色  纵178厘米 横104厘米  (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图中危崖耸立,瀑布垂挂直落谷底,水雾弥漫。雅士于园林一角。凭栏观飞泉,神态怡然陶醉,超然清逸之趣溢于画外。山石全以斧劈皴出之,描绘树木勾点并用。整幅图有峻峭秀逸之气。

明 周臣 春泉小隐图 长卷 纸本 设色  纵26.5厘米 横85.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作是周臣画图的主人裴春泉隐居小憩的情景。画中环境清静幽美,确为理想的隐居之处。该图布局疏密有序,人物景致描写严谨准确,墨色富于变化。此幅图既有南宋院体风貌,又有自己特点。


明 朱见深 一团和气图 立轴 纸本设色  纵48.7厘米 横3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朱见深(1448—1487)明宣宗之孙,英宗之子,庙号宪宗,建元成化。画史称他长于诗文绘事,工画神像及山水小景。时作墨戏,以赐群臣。此画构图非常绝妙。粗看之下似一笑面弥勒盘腿而坐,体态浑圆。细看揣摩,却是三人合一。在佛的左耳处,有一老者的发髻,着道教的冠帽,面左侧坐;佛的右耳为戴方巾的老者,作儒家打扮,面右侧坐。此二人团膝相接,侧脸相对,手各持经卷一端。第三人则手持佛珠,手搭在两人肩上,头脸被遮,只露出光光的头顶,当是佛教中人。从朱见深的题跋中,可知画的内容和含意。晋朝高僧慧远,居住庐山东林寺,三十余年,送客不过虎溪。一日,陶渊明与道士陆修静来访,临行慧远相送,不知不觉间送过了虎溪,引起虎啸声声,三人相视大笑,世传为“虎溪三笑”。此画意在合三人为一体,“蔼一团之和气”。画法上,衣纹顿挫有致,似金钩铁画,细劲流畅,形象极其生动传神。在明宪宗的这幅画中,三教人物抱作一团,共论经书,组成和睦而又喜气的画面,正是当时“三教合一”思想的体现。

明 朱瞻基 武侯高卧图 纸本,墨笔,纵27.7厘米,横4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绘诸葛亮敞胸露怀,头枕书匣,仰面躺在竹丛下,举止疏狂。当是诸葛亮出茅庐辅助刘备之前,隐居南阳躬耕自乐的形象。人物高卧狂放的情态,刻画得很生动,线条洗练。墨竹用笔潇洒,得元人意韵。朱瞻基三十岁作此画赐给老臣陈暄,反映了明代前期,皇室对贤才的渴求心情。

清 高凤翰 草堂艺菊图 立轴,纸本,水墨,纵122厘米,横51厘米,淡设色。(日)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此图以疏毫写草堂,细笔写修篁淡菊、老梅乔松。一翁策杖而行,当为画家自写。景物简繁错落,各得其所,布置极为精当。尤为可观者,是以精秀之笔,写出萧疏淡泊之气,实为大家手笔。

清 髡残 云房舞鹤图 立轴 纸本 水墨 淡设色  纵90.8厘米 横26.4厘米  (日)泉屋博古馆藏
  相传云房寺曾是仙人出没的地方。画面上溪水淙淙,松涛歌啸,白云飘飘,仙鹤飞舞,一隐士结茅于此,追寻仙人遗风,“凭栏无限兴,传语去寻君。”不是仙中境界,也是人间胜地。此图作于借云关中,时顺治十七年八月一日。构图严谨,笔墨沉着浑厚,特别是湿笔皴擦更添无限幽深。

清 罗聘 丁敬像 纸本设色 纵108.1厘米 横60.7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丁敬像》是罗聘肖像画代表作之一。画中人物丁敬(字敬身, 浙江杭州人, 金农知友, 工诗书, 尤精刻印, 格调清劲朴质, 开创“浙派”篆刻艺术)倚杖坐石, 光顶高额, 脑后几许白发, 头颈伸得特别长, 造型夸张,“怪”中见美, 拙中含趣。

清 罗聘 净名居士像 立轴 纸本墨笔 淡设色  纵84.9厘米 横35.5厘米  (日)澄怀堂文库藏
  净名居士,即维摩诘,为神通广大的大乘居士,以“智慧辩才”著称,为敦煌壁画经变图之重要画题,历代大师如张僧繇、吴道子、李公麟皆擅写此。此图居士,广颐阔腮、双目微启、笼袖伏案,作沉思状。其造型与早期维摩诘造像之秀骨清像不类,而具儒士风度。衣纹以铁线描出之,根雕几案则用焦墨精心勾皴,紧劲奇峭得之于陈老莲,雍容则更胜一筹。

清 罗聘 易安像 立轴 纸本 设色 纵119.5厘米 横44厘米 (美)私人藏
    嘉庆三年(1798)初冬,罗聘幸遇老友易安,便绘此图以作临别纪念。图中以玲珑剔透的湖石为背景,石前立一老者,倾首嗅梅,神情怡然,有却尘俗之风骨。画家由彼此的君子之交,联想到唐代诗人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特录太白诗于画端。罗聘晚岁信佛,画风渐趋平和中庸,而画中瘦硬古拙之趣,则得陈老莲真髓。

清 钱慧安 烹茶洗砚图 立轴,纸本,设色,纵62.1厘米,横59.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此画在两株虬曲的松树下,有傍石而建的水榭,一中年男子倚栏而坐。榭内琴桌上置有茶具、书函,一侍童在水边涤砚,数条金鱼正游向砚前;另一侍童拿着蒲扇,对小炉扇风烹茶。人物线条尖细挺劲,转折硬健,师法陈洪绶而不受所囿,其技法已臻纯熟,仪容闲雅,设色清淡,为清末海上画派的风格。这是同治十年(1871),作者三十九岁时,为友人文舟所作的肖像画。

清 钱慧安 簪花图 立轴,绢本,设色,纵142厘米,横80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耸立两株青松,虬枝盘折,古藤披垂,气势非凡。松下湖石峻峭,芍药盛开。此图似是取意韩魏公邀客品赏芍药名品——金带之轶事。据说“此花开者,城中必出宰相”,后果如此言,品赏此花的人,后皆入相。此画用笔工整,以铁线描写衣纹,人物神态各异,均有生意。色彩古雅,韵味高远。

清 上睿 携琴访友图 长卷 纸本 设色  纵28.1厘米 横107.3厘米  旅顺博物馆藏  
  上睿,生于1634年,卒年详,清代画家。僧,字浔溶,号目存,又号蒲室子,童心和尚,吴(今江苏苏州)人。山水法王晕,花鸟师恽寿平,人物得古法,有唐寅的笔意。亦工诗。一溪横贯,水榭幽轩隔岸斜对,中有板桥,一老者及携琴随童,过桥去访幽居之友。构图简洁,境界开阔。景物聚散合度,虚实相生,人物虽小而刻划入微,引人注目。笔致松秀,色调清新。 自题“癸酉小春用文太史笔意,为友桐先生补图,蒲室子睿。”癸酉为康熙三十二年(1693),时年60岁用文徵明笔意作此画。


清 苏六朋 东山报捷图 立轴 纸本 设色  纵238厘米 横117厘米  广州美术馆藏
  苏六朋,生于1798年,卒年不详,清代画家。字忱琴,号怎道人,别署罗浮道人,广东顺德人。善人物、山水。画人物师法元人和清代著名画家黄慎。多以社会现实生活为题材,生动逼真。此图取材于南北朝时“淝水之战”的故事。东晋丞相谢安部署好战斗后,在东山松树下与客下棋,胸有成竹地等侯捷报,远处山间一骑兵急驰前来报捷。人物刻划精细,神态生动。章法严谨,墨色浓淡错综,显得清丽明净,有翩翩文雅之趣,是苏六朋传世的精美杰作。

清 苏六朋 太白醉酒图 立轴,纸本设色,纵204.8厘米,横93.9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写李白醉酒于唐玄宗(李隆基)宫殿之内,由内侍二人搀扶侍候的情景。图中省略布景,人物造型准确,李白戴学士巾,五绺清须,面部用工笔描绘,层层晕色,表情活脱若生,眉宇间流露出高傲之态,十分传神。李白身穿白色朝袍,朱色靴、带,色调鲜明; 内侍的服饰作皂帽、青杂色衣履,色调灰暗。以服装色彩明暗度的不同,烘托出李白高昂尊贵的气势。运思十分巧妙,多用方正之笔钩勒线条,设色富有层次。是作者于道光24年(1884)二月创作的名作。

清 汪圻 五老图 立轴 纸本没色  纵171厘米 横93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以宋代苏东坡等五学士聚在一起品评诗文为画题。以工笔细写人物,水墨晕染山水,取法没骨,具秀润挺秀之趣。双松耸立,工写兼备。人物皆以铁线描勾画衣纹,各具情态,或坐或立,均传神生动。整幅画韵清神足,反映了学士们高雅的精神面貌。

清 王树毂 弄胡琴图 立轴 绢本设色  纵90.6厘米 横50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根据本图自题可知这幅画的构思来自陈子昂愤而碎琴的典故,通过其孤独的境遇来刺砭埋没、摧残人才的弊端。画面上,作者避开碎琴的高潮情节,而是选择他遭受冷落的一幕。青年琴师席地而坐,正弹奏胡琴。对面的两人却显得漠不关心,一童子挟物返身欲走,另一拥羯鼓者则掉头他顾,无动于衷。热情的演奏和冷淡的反响所造成的深刻矛盾、知音难觅的孤独和人们之间的冷漠都被烘托得触目惊心。作者虽师法陈老莲,但笔法流利,设色温雅,人物的造型和结构比例准确,生动传神。画中除了必要的道具外,不画一景,更加强了失意落寞之感,不愧为古代人物画的精品。

清 萧晨 东坡博古图 扇面 纸本没色  纵18厘米 横51.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是绘苏东坡与友人一起鉴赏字画古玩的情形。人物高冕冠带,用线细力遒劲,形态生动准确,设色清淡典雅。构图疏朗,有很强的空间感,诗画相合,韵味悠长。

清 颜峄 秋林舒啸图 立轴 绢本 设色  纵140厘米 横81.8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图构思奇巧,清丽多姿。霜叶如丹,青松如染,朱青相映,枝干槎蚜交错,蛇曲龙蟠,山岩如盘,流泉有声,有高士舒啸于林泉间,侍者相从,车停于路旁。写景抒情较为真实。笔墨苍劲,山石用勾斫法,质理分明。人物鬓眉用勾勒提空法,刻划精微。画风颇类袁江。

清 禹之鼎 王士祯放鹇图 卷,纸本,设色。纵26.1厘米,横110.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根据王士祯放白鹇诗而画。图中天上月、空中鸟,地上人,神态俱备。笔墨流畅,风格秀雅。王士祯,生卒年不详,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清代著名诗人。

清 禹之鼎 王原祁艺菊图 卷 纸本没色  纵32.4厘米 横136.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中以较大幅面工写栽植于不同容器中的菊花,高矮欹正各不相同。主人公王原祁端坐在绣榻上,赏菊品酒。构图穿插有致,卷左二童子与卷右端酒瓮的童子,遥为呼应,使画面疏而不散。王原祁的面部刻画精细,以西法晕染,突出肖像效果,而其他人物则用笔简洁。画面不着背景,却韵味悠长,秀媚古雅。


清 禹之鼎 云林同调图 长卷 绢本 设色  纵35.8 厘米 横191.4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此图 卷是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高士奇40岁时在北京请禹之鼎画像、蓝深布景之作。中坐者为释常岫,浙江黄岩人。其左微笑侧坐相伴者即高士奇。右边松林中蓝深手执书卷款步而来。画家以傅神妙笔,描绘出各人的气质特征。肖像面部墨骨敷色受曾鲸影响。人物衣纹线条变化不一,或流动,或挺拔,因人而异,蓝深景布苍松泉石,与人物颇为合契,笔墨苍劲老辣,不失武林画派本色。


清 禹之鼎 幽篁坐啸图 绢本 设色 纵63厘米 横167厘米 山东省博物馆藏
禹之鼎(公元1647—1716年),字尚(上)吉,一字尚其,号慎齐,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康熙间供奉内廷。善画小像,亦能山水、花鸟。幼师蓝瑛,后出入宋、元。其写真多白描,秀媚古雅,一时名人小像,多出其手。康熙五十五年卒,年七十岁。
此图画清代诗坛领袖渔洋山人王士祯。王士祯临坐于铺有裘皮的盘石上,眉清目秀,长发朱唇,横琴未弹,若有所思,具有诗人学者气质。衣纹用柳叶描,颇生动;以水墨写幽篁,有元人法;石用披麻皱。溪流向远处淡化,令人遐思,皓月当空,更增寂静雅趣。作者录王维诗以烘托画意。画前提“幽篁坐啸”四字,款署“海宁门人陈奕禧”。画后题诗甚多,作者均系王士祯门人。禹之鼎另绘王渔洋柴门倚杖图卷,与此图不姐妹作,亦藏山东省博物馆。

清 张风,生年不详,卒于1662年,清代画家。字大风,号升州道士,上元(今南京)人。款喜署“真香佛空”“真香佛空四海”自称上元老人。擅长山水、人物、花卉,亦工肖像。无师承,全凭自意,得元人法。早年风格恬静闲适,神韵悠然,毫无妩媚习气。晚年笔墨变为瘦挺豪纵。精通画理,工刻印,能诗词。著有《双镜庵诗钞》、《上药亭诗馀》。并有论画书简四通辑入周亮工《尺牍新钞》。

清 郑蚊 越溪采薪图 立轴 纸本 水墨  纵137.8厘米 横71.8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郑蚊(1632—1683), 清代画家。字慕倩,号遗更生,安徽歙县人。善画山水,笔墨苍劲,得元吴镇意趣,画品在查士标与渐江之间。为新安画派名家之一。这是一幅带有历史性质的山水画,描写汉代郑弘在越溪采薪情景。画面右下端荒石疏树,芦苇边停靠着一叶扁舟。隔溪山峦突起,郑弘采薪而归,挑柴徐步于岩壑之中。全图以干笔见胜,侧锋取势,略施浓墨点簇,意境幽僻淡逸。

宋 佚名 采药图 立轴 纸本设色  纵54厘米 横34.6厘米  山西省雁北地区文物工作站藏
  此图绘神农山中采药满载而归的情景。神农头梳高髻,长脸高鼻;肩披兽皮,腰围叶裳,右手擎紫芝,左手携药锄,背负药篓。人像、衣着、执物均墨彩浓重,用笔厚实;坡道山石简笔淡墨,繁简对比,突出了神农的形象。图上承唐代人物画的传统,又具辽代民间画工的质朴风格。此图发现于山西省应县木塔内。

宋 佚名 虎溪三笑图 绢本 设色    纵26.4厘米 横47.6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绘三老在平远溪水处谈笑风生的场面。所画人物造型生动而准确,手法洗炼,情态传神。四周的山水、树林皆描绘得非常真实,这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美好的憧憬。

宋 佚名 槐阴消夏图 册页 绢本设色  纵25厘米 横28.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中绘一高士翘足高卧于榻上,袒胸露怀,超然洒脱。人物刻画细致,用线圆润细劲,设色极具古雅之意,腰带、鞋履、衣衫边褶、榻沿、案几,色彩呼应统一,整个画面有一种沉静、安逸的韵味。


明 唐寅 事茗图 纸本,设色,纵31.1厘米,横105.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 唐寅 悟阳子养性图 纸本水墨。纵29.5厘米,横103.5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画画前后两座茅庵,内有一老者端坐蒲团之上,身着宽袍,双手握于膝上,遥望天空,神态深沉。室内壁无一物,地上唯有一桌,上陈香炉及文房用具。庵后树木掩隐,小溪环绕,古老的石桥横卧,流露无穷古韵。画右如镜的湖水将画面的意境展开,杳无边际,笔简而意远,既有强烈的真实感,又有深远的意境。画尾有作者自题:“苏台唐寅”行书款,钤“唐白虎”朱文方印,画首下角钤“南京解元”朱文长印章。

明 唐寅 溪山渔隐图卷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唐寅 杏花茅屋图 立轴 绢本 设色  纵147.8厘米 横73.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图中悬崖巨壁,苍松盘曲,杏花茅屋,山泉溪流,二幽人隐士漫步道上,放眼望去,远山连绵,渔人舟楫,湖水荡波,笔墨温润,沉着而又活泼。自题诗:“绿水江桥夹杏花,数间茅屋是渔家;主人莫拒看花客,囊有青钱酒不赊。”诗、书、画相融,其间既充满生活情趣,又反映作者超脱世网,追求闲逸的意向。

明 唐寅《临李公麟饮中八仙图》                                                            唐寅到了晚年,家里变得“僮仆据案,夫妻反目,归有狞狗,当门而噬”。画家在给文徵明的信中说:“昆山焚如,玉石皆毁,下流难处,众恶所归,海内遂以寅为不齿之士,握拳张胆,若赴仇敌。知与不知,皆指而唾,辱亦甚矣!”可谓晚景凄凉。此画为唐寅临摹宋代画家李公麟的《饮中八仙图》,将八仙的风流倜傥表现得非常传神而生动。




明 万邦治 醉饮图 长卷,绢本设色,纵24.5厘米,横143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
杜甫有《饮中八仙歌》,所咏者皆为当时豪饮名流,即贺知章、李进、李适之、李白、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八人。该卷就是根据杜甫的诗意而作的。在流泉旁,林荫下,画八位高人醉饮之态;两个侍童一在倒酒,一在扶持醉者。地上散置着琴棋书画、葫芦酒罐,似乎始而论艺,进而痛饮,直至坐卧醉眠。兴未酣者仍举杯劝酒,不胜酒力者避而摆手,人物各具醉姿,形态生动。笔墨技巧有明显的浙派风格,为万邦治的传世佳本。

明 王世昌 高士访隐图 立轴 纲本 水墨 设色  尺寸不详  (日)私人藏  
  此画构图颇有创意,中景山坳转角处,一高士骑枣红马,衣着神态文质彬彬,仆人紧随其后,状若风尘仆仆;前景水牛背上伏一便装男子,有隐士风度,目光与高士视线相接,情景交融,主题突出。人物衣纹简洁挺劲,造型端庄透逸; 山石树木,笔法洒脱峭俊,墨色蓊翳。

明 王仲玉 陶渊明像(部分) 立轴 纸本墨笔  纵106.8厘米 横32.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仲玉,生卒年不详,洪武中(1368一1398)以能画召至京师。擅长人物画,作品仅有《陶渊明像》传世。 此图绘东晋名士陶渊明,神情淡逸,手持空白诗卷,似在构思。笔法秀逸,主以白描勾画,只在发罩、肩牦、袖口处略加淡墨渲染。衣纹的线条舒畅、潇洒、飘逸,有助于人物性格的刻画。画风继承了元代赵孟颊的白描手法,并更加细腻隽永。

明 文徵明 东园图 长卷 绢本 设色  纵30.2厘米 横126.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东园,原名太府园,是明代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的府第,因地处南京聚宝门内城之东,故又名东园。园内建筑宏丽,景致秀美,徐氏后人常在园中聚集当时名流游宴嬉戏。此图即是东园主人与文人雅士们在园中游乐的情景。图中虬松湖石,林木修篁,厅堂水榭,曲水栏杆,各尽其态。各种人物及活动,巧作安排,极其自然。构图疏密有致,笔墨谨细秀丽。


明 文徵明 桃源问津图(部分) 长卷 纸木 设色  纵23厘米 横578.3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全图画远山冈峦,叠翠连绵,溪水横流,树木葱郁,屋舍村字,掩映其间,有老者山道边策杖观瀑沉思,有妇人携幼拄杖于院篱门口问路,屋内四男子席地而坐,饮酒高谈。图中线条粗细旋转富于变化,墨色浓淡干湿,层次丰富。


明 文徵明 真赏斋图 长卷 纸本 设色画  纵36厘米 横107.8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写园林之景。画中左边一片太湖石,几占半幅,右后方画一幢茅斋书屋,屋里有客对坐,阅看书画古器,屋前有古桧高梧掩映。构图严谨缜密,境界幽雅清旷,画法精细而苍秀,是其晚年的得意杰作。


明 文徵明《兰亭修禊图》 金笺纸本 青绿设色
      此画描绘的是晋朝王羲之等人在兰亭溪上修禊,作曲水流觞之会的故事。修禊是古代的风俗。人们在阴历三月上旬要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兰亭修禊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与谢安等四十一人,在浙江兰亭修禊的故事。王羲之等人临曲水而洗涤,每人都作了诗文,王羲之作了序,记述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时欢乐的心情。在此图中,画家以兼工带写的方法勾画了曲水弯弯,兰亭环抱其中,临流水而坐的文人的衣纹概括,富于一种装饰趣味。人物的动态刻画上,也相互呼应,交谈状,吟诗状,顾盼状,情态各具。

明 夏葵 雪夜访戴图 绢本 水墨 淡设色  纵195.6厘米 横88.6厘米  (美)芝加哥美术学院藏
  夏葵,生卒年不详,活动在1405—1435年前后。字廷晖,钱塘(今杭州)人,夏芷弟。画山水、人物师法戴进。此幅绘冬季山水。写“雪夜访戴”故事,画东晋王徽之雪夜访戴逵,至其门,不入而返,人问其故,答日:“兴尽”(事见《世说新语》)。画学南宋马、夏画风,以斧劈皴刷山石,画树多露根,瘦硬曲折。

明 谢环 杏园雅集图 长卷 绢本设色  纵37厘米 横401厘米  镇江市博物馆藏
  谢环,生卒年不详,字廷循,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后以字行,知学问,喜赋诗。宣德年间征入画院,大被赏遇,授锦衣卫千户,后又升指挥。擅画山水,师张未起,并宗荆浩、关仝、米芾,洪武时已有盛名。《杏园雅集图》是他国内仅存的传世精品。此图作于明正统二年三月初一日,内阁大臣休假,大学士杨荣、杨士奇、杨溥及阁员五人雅集杨荣家的杏园中,宫廷画家谢环亦被邀参加并作此图,共画了二十四人之多,画家本人亦入画中,是当时仕宦生活的真实写照。图中人物面貌具有肖像特征,形象生动,画法工细,衣纹线条准确、挺劲而秀逸,富有质感。界画画法工细,色调艳丽,位置布置得宜。画法源自李唐、刘松年而又有所变化。




明 谢时臣 谪仙玩月图 纸本设色。
谢时臣(1488—1567)号樗仙,吴(苏州)人。是沈周、文徵明以后的吴派名家。善山水,得石田意而有变化,笔势纵横,设色浅淡,人物点缀,极其潇洒。在此画中,画家用流利的细线勾勒,然后用淡绿色略加晕染,将激流旋涡、惊涛拍岸的水势描绘得淋漓尽致,并与江上行舟和天上飞云构成一种强烈的动感。画中人物形象用笔粗率简括,抬头望月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

明 徐贲 峰下醉吟图 立轴 纸本 墨笔 纵63.9厘米 横32厘米  无锡市博物馆藏
  徐贲(1335-1393),明初画家、诗人。字幼文,祖籍四川,居毗陵(今江苏常州),后迁平江(今江苏苏州)城北,号北郭生。张士诚抗元,贲避居蜀山 (今江苏宜兴)。洪武七年 (1374)征起,官至河南左布政使,以军队过境,犒劳失时,下狱死。工诗,与高启、杨基、张羽齐名,称“吴中四杰”,亦被列为“十才子”之一。擅画山水,亦长于墨竹。传世作品有《秋林草亭图》《蜀山图》等。此图为徐贲作品,图中山峦层叠,杂树相陈挺立,山下茅亭屋字、板桥横立。画面清洒萧疏而又俊秀。

明 徐端本 杂画图(之一) 册页 纸本 每开 设色  纵29.4厘米 横39.7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徐端本(1438-1519),明代画家。又名史忠,宇廷直,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十七岁才能讲话,外呆内慧,人以痴呼之,自号痴翁,又称疾仙,亦称痴痴道人。所寓楼亦名曰“卧痴”。擅作云山图,兼善人物、花木,亦有奇致。此图册为徐端本的代表作。该图册多写山野逸士的生活情景,或溪边独钓、或小桥策行,或山村访友,或闲眺江天。刻画人物简练而意态自足,表现山水善于融会变化。在艺术旨趣上与元代以来的文人隐逸山水一脉相承,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却自具风貌,此选一幅。

明 曾鲸《葛一龙像》 纸本设色 纵30.5厘米 横77.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所绘的葛一龙,字震父,江苏吴县人,是与曾鲸同时代的一位著名文人。《葛一龙像》充分体现了画家的肖像画技法。这幅作品构图空阔,葛一龙侧坐斜倚着一部书卷,他的面部轮廓及五官以细笔勾勒,用笔凝练,稍用淡墨晕染;衣纹用细劲流畅的线条勾出,飘逸简括。精简的用笔和疏淡雅洁的格调,生动地体现出葛一龙沉静儒雅的性格特征。曾鲸作画注重点睛,这幅图上葛一龙的目光沉静,仿佛若有所思。

明 张路 山水人物图 册页 纸本 水墨  纵33厘米 横59.5厘米    (美)私人藏  
  该册页共六开,山水画四幅,人物画二幅,此选印其中山水画两页,之一写文人雅士泛舟于山间溪水;之二绘远山近峰连绵,渔人行走湖岸。作者师法吴伟,画山石树木笔墨粗放率意,人物刻画相对细腻。


明 张路 苏轼回翰林院图 卷 纸本水墨淡设色  纵31.8厘米 横121.6厘米  (美)私人藏  
  苏轼由于和王安石的矛盾,被朝廷贬谪,但不久又受重用,被皇上任命于翰林院。一夜忽被皇后召见,向他解释原委,并重申对他的信任,尔后皇后派人送苏轼回翰林院,并让侍从摘下自己座椅上方悬挂的一对金莲灯为他照明。此图表现的正是这一情节。图中主要位置是苏轼,一左一右两位侍从手持莲花灯,莲花灯亦安排在画面的醒目位置。苏轼在侍从的簇拥下缓步回宫,但仍恋恋不舍地向后回顾。人物用线细利率直,带速写之意。画风趋于豪放纵宕一类。画面无作者题款,传为张路作。



明 张路 听琴图 轴 绢本水墨  纵31.4厘米 横61厘米  (德)柏林东亚美术馆藏
  张路擅画人物,最早也成名于人物。其画笔势遒劲,用笔迅疾粗放,动感较强。此图原为大型册页,高居翰认为画中题材可能是“俞伯牙为钟子期弹琴”的故事,表现文人的雅逸生活。画中二人,一人弹琴,一人听琴,弹奏者专心致志的神态和欣赏者妙不可言的表情,颇为生动。人物面部刻画较细,衣纹线条粗细转折较为显露,反映了浙派晚期笔墨特征。

明 张鹏 渊明醉归图 立轴,纸本,设色,纵120厘米,横60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
该图绘一醉眼朦胧、微带笑意的老人,在侍童搀扶下,缓步前行。为表明老者身份,依照传统的表现手法,让侍者手执一株黄菊,以示其为“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人物神情飘逸,略带感伤意味,甚是传神。衣纹用笔痛快流畅,树木枝叶粗犷而有质感。自题:“酩然尽兴酬佳节,指(只)恐梅花催鬓霜。”更深化了图的意境。

明 钟钦礼 高士观瀑图 绢本墨淡设色  纵178厘米 横104厘米  (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图中危崖耸立,瀑布垂挂直落谷底,水雾弥漫。雅士于园林一角。凭栏观飞泉,神态怡然陶醉,超然清逸之趣溢于画外。山石全以斧劈皴出之,描绘树木勾点并用。整幅图有峻峭秀逸之气。

明 周臣 春泉小隐图 长卷 纸本 设色  纵26.5厘米 横85.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作是周臣画图的主人裴春泉隐居小憩的情景。画中环境清静幽美,确为理想的隐居之处。该图布局疏密有序,人物景致描写严谨准确,墨色富于变化。此幅图既有南宋院体风貌,又有自己特点。


明 朱见深 一团和气图 立轴 纸本设色  纵48.7厘米 横3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朱见深(1448—1487)明宣宗之孙,英宗之子,庙号宪宗,建元成化。画史称他长于诗文绘事,工画神像及山水小景。时作墨戏,以赐群臣。此画构图非常绝妙。粗看之下似一笑面弥勒盘腿而坐,体态浑圆。细看揣摩,却是三人合一。在佛的左耳处,有一老者的发髻,着道教的冠帽,面左侧坐;佛的右耳为戴方巾的老者,作儒家打扮,面右侧坐。此二人团膝相接,侧脸相对,手各持经卷一端。第三人则手持佛珠,手搭在两人肩上,头脸被遮,只露出光光的头顶,当是佛教中人。从朱见深的题跋中,可知画的内容和含意。晋朝高僧慧远,居住庐山东林寺,三十余年,送客不过虎溪。一日,陶渊明与道士陆修静来访,临行慧远相送,不知不觉间送过了虎溪,引起虎啸声声,三人相视大笑,世传为“虎溪三笑”。此画意在合三人为一体,“蔼一团之和气”。画法上,衣纹顿挫有致,似金钩铁画,细劲流畅,形象极其生动传神。在明宪宗的这幅画中,三教人物抱作一团,共论经书,组成和睦而又喜气的画面,正是当时“三教合一”思想的体现。

明 朱瞻基 武侯高卧图 纸本,墨笔,纵27.7厘米,横4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绘诸葛亮敞胸露怀,头枕书匣,仰面躺在竹丛下,举止疏狂。当是诸葛亮出茅庐辅助刘备之前,隐居南阳躬耕自乐的形象。人物高卧狂放的情态,刻画得很生动,线条洗练。墨竹用笔潇洒,得元人意韵。朱瞻基三十岁作此画赐给老臣陈暄,反映了明代前期,皇室对贤才的渴求心情。

清 高凤翰 草堂艺菊图 立轴,纸本,水墨,纵122厘米,横51厘米,淡设色。(日)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此图以疏毫写草堂,细笔写修篁淡菊、老梅乔松。一翁策杖而行,当为画家自写。景物简繁错落,各得其所,布置极为精当。尤为可观者,是以精秀之笔,写出萧疏淡泊之气,实为大家手笔。

清 髡残 云房舞鹤图 立轴 纸本 水墨 淡设色  纵90.8厘米 横26.4厘米  (日)泉屋博古馆藏
  相传云房寺曾是仙人出没的地方。画面上溪水淙淙,松涛歌啸,白云飘飘,仙鹤飞舞,一隐士结茅于此,追寻仙人遗风,“凭栏无限兴,传语去寻君。”不是仙中境界,也是人间胜地。此图作于借云关中,时顺治十七年八月一日。构图严谨,笔墨沉着浑厚,特别是湿笔皴擦更添无限幽深。

清 罗聘 丁敬像 纸本设色 纵108.1厘米 横60.7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丁敬像》是罗聘肖像画代表作之一。画中人物丁敬(字敬身, 浙江杭州人, 金农知友, 工诗书, 尤精刻印, 格调清劲朴质, 开创“浙派”篆刻艺术)倚杖坐石, 光顶高额, 脑后几许白发, 头颈伸得特别长, 造型夸张,“怪”中见美, 拙中含趣。

清 罗聘 净名居士像 立轴 纸本墨笔 淡设色  纵84.9厘米 横35.5厘米  (日)澄怀堂文库藏
  净名居士,即维摩诘,为神通广大的大乘居士,以“智慧辩才”著称,为敦煌壁画经变图之重要画题,历代大师如张僧繇、吴道子、李公麟皆擅写此。此图居士,广颐阔腮、双目微启、笼袖伏案,作沉思状。其造型与早期维摩诘造像之秀骨清像不类,而具儒士风度。衣纹以铁线描出之,根雕几案则用焦墨精心勾皴,紧劲奇峭得之于陈老莲,雍容则更胜一筹。

清 罗聘 易安像 立轴 纸本 设色 纵119.5厘米 横44厘米 (美)私人藏
    嘉庆三年(1798)初冬,罗聘幸遇老友易安,便绘此图以作临别纪念。图中以玲珑剔透的湖石为背景,石前立一老者,倾首嗅梅,神情怡然,有却尘俗之风骨。画家由彼此的君子之交,联想到唐代诗人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特录太白诗于画端。罗聘晚岁信佛,画风渐趋平和中庸,而画中瘦硬古拙之趣,则得陈老莲真髓。

清 钱慧安 烹茶洗砚图 立轴,纸本,设色,纵62.1厘米,横59.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此画在两株虬曲的松树下,有傍石而建的水榭,一中年男子倚栏而坐。榭内琴桌上置有茶具、书函,一侍童在水边涤砚,数条金鱼正游向砚前;另一侍童拿着蒲扇,对小炉扇风烹茶。人物线条尖细挺劲,转折硬健,师法陈洪绶而不受所囿,其技法已臻纯熟,仪容闲雅,设色清淡,为清末海上画派的风格。这是同治十年(1871),作者三十九岁时,为友人文舟所作的肖像画。

清 钱慧安 簪花图 立轴,绢本,设色,纵142厘米,横80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耸立两株青松,虬枝盘折,古藤披垂,气势非凡。松下湖石峻峭,芍药盛开。此图似是取意韩魏公邀客品赏芍药名品——金带之轶事。据说“此花开者,城中必出宰相”,后果如此言,品赏此花的人,后皆入相。此画用笔工整,以铁线描写衣纹,人物神态各异,均有生意。色彩古雅,韵味高远。

清 上睿 携琴访友图 长卷 纸本 设色  纵28.1厘米 横107.3厘米  旅顺博物馆藏  
  上睿,生于1634年,卒年详,清代画家。僧,字浔溶,号目存,又号蒲室子,童心和尚,吴(今江苏苏州)人。山水法王晕,花鸟师恽寿平,人物得古法,有唐寅的笔意。亦工诗。一溪横贯,水榭幽轩隔岸斜对,中有板桥,一老者及携琴随童,过桥去访幽居之友。构图简洁,境界开阔。景物聚散合度,虚实相生,人物虽小而刻划入微,引人注目。笔致松秀,色调清新。 自题“癸酉小春用文太史笔意,为友桐先生补图,蒲室子睿。”癸酉为康熙三十二年(1693),时年60岁用文徵明笔意作此画。


清 苏六朋 东山报捷图 立轴 纸本 设色  纵238厘米 横117厘米  广州美术馆藏
  苏六朋,生于1798年,卒年不详,清代画家。字忱琴,号怎道人,别署罗浮道人,广东顺德人。善人物、山水。画人物师法元人和清代著名画家黄慎。多以社会现实生活为题材,生动逼真。此图取材于南北朝时“淝水之战”的故事。东晋丞相谢安部署好战斗后,在东山松树下与客下棋,胸有成竹地等侯捷报,远处山间一骑兵急驰前来报捷。人物刻划精细,神态生动。章法严谨,墨色浓淡错综,显得清丽明净,有翩翩文雅之趣,是苏六朋传世的精美杰作。

清 苏六朋 太白醉酒图 立轴,纸本设色,纵204.8厘米,横93.9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写李白醉酒于唐玄宗(李隆基)宫殿之内,由内侍二人搀扶侍候的情景。图中省略布景,人物造型准确,李白戴学士巾,五绺清须,面部用工笔描绘,层层晕色,表情活脱若生,眉宇间流露出高傲之态,十分传神。李白身穿白色朝袍,朱色靴、带,色调鲜明; 内侍的服饰作皂帽、青杂色衣履,色调灰暗。以服装色彩明暗度的不同,烘托出李白高昂尊贵的气势。运思十分巧妙,多用方正之笔钩勒线条,设色富有层次。是作者于道光24年(1884)二月创作的名作。

清 汪圻 五老图 立轴 纸本没色  纵171厘米 横93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以宋代苏东坡等五学士聚在一起品评诗文为画题。以工笔细写人物,水墨晕染山水,取法没骨,具秀润挺秀之趣。双松耸立,工写兼备。人物皆以铁线描勾画衣纹,各具情态,或坐或立,均传神生动。整幅画韵清神足,反映了学士们高雅的精神面貌。

清 王树毂 弄胡琴图 立轴 绢本设色  纵90.6厘米 横50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根据本图自题可知这幅画的构思来自陈子昂愤而碎琴的典故,通过其孤独的境遇来刺砭埋没、摧残人才的弊端。画面上,作者避开碎琴的高潮情节,而是选择他遭受冷落的一幕。青年琴师席地而坐,正弹奏胡琴。对面的两人却显得漠不关心,一童子挟物返身欲走,另一拥羯鼓者则掉头他顾,无动于衷。热情的演奏和冷淡的反响所造成的深刻矛盾、知音难觅的孤独和人们之间的冷漠都被烘托得触目惊心。作者虽师法陈老莲,但笔法流利,设色温雅,人物的造型和结构比例准确,生动传神。画中除了必要的道具外,不画一景,更加强了失意落寞之感,不愧为古代人物画的精品。

清 萧晨 东坡博古图 扇面 纸本没色  纵18厘米 横51.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是绘苏东坡与友人一起鉴赏字画古玩的情形。人物高冕冠带,用线细力遒劲,形态生动准确,设色清淡典雅。构图疏朗,有很强的空间感,诗画相合,韵味悠长。

清 颜峄 秋林舒啸图 立轴 绢本 设色  纵140厘米 横81.8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图构思奇巧,清丽多姿。霜叶如丹,青松如染,朱青相映,枝干槎蚜交错,蛇曲龙蟠,山岩如盘,流泉有声,有高士舒啸于林泉间,侍者相从,车停于路旁。写景抒情较为真实。笔墨苍劲,山石用勾斫法,质理分明。人物鬓眉用勾勒提空法,刻划精微。画风颇类袁江。

清 禹之鼎 王士祯放鹇图 卷,纸本,设色。纵26.1厘米,横110.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根据王士祯放白鹇诗而画。图中天上月、空中鸟,地上人,神态俱备。笔墨流畅,风格秀雅。王士祯,生卒年不详,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清代著名诗人。

清 禹之鼎 王原祁艺菊图 卷 纸本没色  纵32.4厘米 横136.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中以较大幅面工写栽植于不同容器中的菊花,高矮欹正各不相同。主人公王原祁端坐在绣榻上,赏菊品酒。构图穿插有致,卷左二童子与卷右端酒瓮的童子,遥为呼应,使画面疏而不散。王原祁的面部刻画精细,以西法晕染,突出肖像效果,而其他人物则用笔简洁。画面不着背景,却韵味悠长,秀媚古雅。


清 禹之鼎 云林同调图 长卷 绢本 设色  纵35.8 厘米 横191.4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此图 卷是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高士奇40岁时在北京请禹之鼎画像、蓝深布景之作。中坐者为释常岫,浙江黄岩人。其左微笑侧坐相伴者即高士奇。右边松林中蓝深手执书卷款步而来。画家以傅神妙笔,描绘出各人的气质特征。肖像面部墨骨敷色受曾鲸影响。人物衣纹线条变化不一,或流动,或挺拔,因人而异,蓝深景布苍松泉石,与人物颇为合契,笔墨苍劲老辣,不失武林画派本色。


清 禹之鼎 幽篁坐啸图 绢本 设色 纵63厘米 横167厘米 山东省博物馆藏
禹之鼎(公元1647—1716年),字尚(上)吉,一字尚其,号慎齐,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康熙间供奉内廷。善画小像,亦能山水、花鸟。幼师蓝瑛,后出入宋、元。其写真多白描,秀媚古雅,一时名人小像,多出其手。康熙五十五年卒,年七十岁。
此图画清代诗坛领袖渔洋山人王士祯。王士祯临坐于铺有裘皮的盘石上,眉清目秀,长发朱唇,横琴未弹,若有所思,具有诗人学者气质。衣纹用柳叶描,颇生动;以水墨写幽篁,有元人法;石用披麻皱。溪流向远处淡化,令人遐思,皓月当空,更增寂静雅趣。作者录王维诗以烘托画意。画前提“幽篁坐啸”四字,款署“海宁门人陈奕禧”。画后题诗甚多,作者均系王士祯门人。禹之鼎另绘王渔洋柴门倚杖图卷,与此图不姐妹作,亦藏山东省博物馆。

清 张风,生年不详,卒于1662年,清代画家。字大风,号升州道士,上元(今南京)人。款喜署“真香佛空”“真香佛空四海”自称上元老人。擅长山水、人物、花卉,亦工肖像。无师承,全凭自意,得元人法。早年风格恬静闲适,神韵悠然,毫无妩媚习气。晚年笔墨变为瘦挺豪纵。精通画理,工刻印,能诗词。著有《双镜庵诗钞》、《上药亭诗馀》。并有论画书简四通辑入周亮工《尺牍新钞》。

清 郑蚊 越溪采薪图 立轴 纸本 水墨  纵137.8厘米 横71.8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郑蚊(1632—1683), 清代画家。字慕倩,号遗更生,安徽歙县人。善画山水,笔墨苍劲,得元吴镇意趣,画品在查士标与渐江之间。为新安画派名家之一。这是一幅带有历史性质的山水画,描写汉代郑弘在越溪采薪情景。画面右下端荒石疏树,芦苇边停靠着一叶扁舟。隔溪山峦突起,郑弘采薪而归,挑柴徐步于岩壑之中。全图以干笔见胜,侧锋取势,略施浓墨点簇,意境幽僻淡逸。

宋 佚名 采药图 立轴 纸本设色  纵54厘米 横34.6厘米  山西省雁北地区文物工作站藏
  此图绘神农山中采药满载而归的情景。神农头梳高髻,长脸高鼻;肩披兽皮,腰围叶裳,右手擎紫芝,左手携药锄,背负药篓。人像、衣着、执物均墨彩浓重,用笔厚实;坡道山石简笔淡墨,繁简对比,突出了神农的形象。图上承唐代人物画的传统,又具辽代民间画工的质朴风格。此图发现于山西省应县木塔内。

宋 佚名 虎溪三笑图 绢本 设色    纵26.4厘米 横47.6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绘三老在平远溪水处谈笑风生的场面。所画人物造型生动而准确,手法洗炼,情态传神。四周的山水、树林皆描绘得非常真实,这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美好的憧憬。

宋 佚名 槐阴消夏图 册页 绢本设色  纵25厘米 横28.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中绘一高士翘足高卧于榻上,袒胸露怀,超然洒脱。人物刻画细致,用线圆润细劲,设色极具古雅之意,腰带、鞋履、衣衫边褶、榻沿、案几,色彩呼应统一,整个画面有一种沉静、安逸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