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一个城市的风尚(视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2:24:56
 每个城市都有被尊重的渴望,每个城市都有受尊重的理由。有的因为物产富饶,有的因为景色秀丽,有的因为名人辈出,有的因为历史悠久。深圳人为自己的城市提出怎样的期许?让深圳成为一个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的城市吧!——让我们的市民因读书而身心亮丽,让我们的城市因书香而充满诗意,让我们在这座书香浓郁的城市里,诗意地栖居!

  ——摘自《深圳读书月宣言》  

  

  新中国的最早一批股票在这里诞生,国内土地拍卖的“第一槌”在这里敲响,大陆第一家证券公司在这里挂牌……深圳,这座因改革开放而生的城市,“经济特区”一直是其被人所熟识的身份。有谁曾想到,这片曾被讥笑为“文化沙漠”的土壤,如今却正悄然换上一张新的城市名片——书香之城。

  618座公共图书馆(室),1495.36万册的藏书量,深圳每年用于公共图书馆的图书购置费达2000多万元,率先在国内实现每1.5万人拥有一个社区图书室的目标。如今的深圳,不仅是全国人均GDP第一,人均收入国内大中城市第一,同时也是连续20多年人均购书量全国各城市的第一。资料显示,深圳市民每年人均购书金额近300元,个人藏书量正以每年增加1000多万册的数量攀升。从2000年起,每年一到金秋11月,整座深圳就进入了长达一个月的“文化狂欢节”——深圳读书月。读书,正在成为这座过去以淘金而闻名的城市新的文化风尚。  

  今年11月1日,第十一届读书月即将开始,深圳读书月又将开始崭新的十年。

  渐入佳境

  时光倒回到1996年,第七届全国书市破例在非省会城市的深圳开幕。这个被其他城市视为亏本买卖的活动,没想到却在深圳热翻了天。曾任深圳新华书店总经理的汪顺安至今对当年的情景记忆犹新:为了控制购书者的数量,实行售票制,5元钱一张门票,即便如此,当天前来参观的市民还是多达10万多人,直到店小人挤“被迫关门”,但顾客仍恳求“门开一面”……10天之内,深圳书城的销售额高达2177万元,创造了包括订货总额突破3.2亿元在内的5项全国纪录,被媒体称为“1992年股市风潮后的深圳第二壮举”。

  人们这才发现,原来深圳人有着如此巨大的阅读需求和求知热情!时任深圳市新华书店办公室主任的何春华写下了《深圳人呼吁“读书节”》一文,认为:“这首先适应广大读书人的现实需要——深圳是移民城市,市民平均年龄低,知识层次较高,求知欲望强;二是深圳市场发育早,人才成长和使用中竞争机制起作用比例大,客观要求人们多读书,读好书。”1998年,深圳图书馆老馆长刘楚才等人《关于设立“深圳读书节”》的意见,摆在了时任文化局副局长王京生的桌面上。这个“节”叫什么名字好?王京生请来专家学者,议论热烈——“读书月”大家达成共识。2000年5月,深圳市文化局正式提交了《关于在我市举办“深圳读书月”活动的报告》,同年11月,第一届深圳读书月终于拉开了大幕。10年来,深圳读书月越办越丰富,从首届的50项主题活动发展到第十届的372项主题活动;市民参与人数也从第一届的170多万人次攀升至第十届的近900万人次,累计5590万人次。为营造全民阅读的书香氛围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副局长尹昌龙还记得,15年前,从北京大学毕业的他来到深圳,下了班的业余生活,除了歌舞厅和KTV,几乎就没有别的选择。宿舍外的地摊反复播放着《九月九的酒》,他感到了深深的孤寂:“我想念北京,想念北京的文化生活。”而如今,到了晚上8点,他可以选择到深圳中心书城的广场,去聆听名师大家们的免费讲座。这些名为“市民文化大讲堂”、“美丽星期天”、“深圳晚8点”的文化活动,囊括了各种人们感兴趣的话题,自2008年读书月期间开启以来,吸引了众多市民,广场常常座无虚席。类似的品牌性栏目,读书月孕育了不少,全国的名家包括台港澳的学者时常在各种活动中开讲。10年来,经典诗文朗诵、读书论坛、青工书屋、图书漂流、童话节、年度十大好书评选等活动深受市民的欢迎,其所形成的爱读书、读好书的文化氛围也渐渐辐射到了读书月之外。这几年到过深圳的读书人都知道,每一次进书城都能见到各种读书活动在开展,特别是双休日和节假日,有青年工人在听知识讲座,有少年儿童在说读书感受,生动而感人。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刚刚识字的儿童都把读书当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为了方便市民能随时随地阅读,深圳图书馆自主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台“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凭着身份证和100元押金所办的读者证,任何时间,只需要2分钟就可以让这个“市民身边永不关闭的图书馆”吐出你想要的书。

  已成品牌

  锤炼10年的“深圳读书月”如今已成为了深圳重要的文化品牌。2009年11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在深圳召开“全民阅读活动经验交流会”,高度评价和大力推广深圳读书月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授予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全民阅读先进单位”。这些年来,全国有60余个省市就举办读书活动来深圳“取经”。

  政府倡导、专家指导、社会参与、企业运作、媒体支持,是深圳读书月多年以来所坚持的运营模式。“深圳读书月”组委会主任、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京生认为,读书是每个人所应当享有的文化权利。“一个人,一个家庭,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倘若因为爱读书而受人尊重,总是一件特别让人骄傲的事情。”为了将深圳打造成为一个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的城市,深圳市委、市政府不惜投入25亿元重金在市中心的黄金地段打造了包括中心书城、青少年宫、图书馆、音乐厅在内的深圳文化CBD。4年前,经营面积达3.5万余平方米、目前世界上单店经营面积最大的书店——深圳书城中心城开业。书城总经理王芳介绍:“这是一家体验式书城。书城里平均1天半就有一项文化活动,还有风格餐厅、教育培训等等。”深圳人哪怕不买书,也喜欢来书城里逛逛,感受感受这儿的文化气息。

  事实上,管理书城的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是深圳读书月的总承办方。在政府出资金、出土地、出政策的支持下,读书月同时还吸引了中国移动、海洋王、万科、卓越、杭州银行、梦工厂等知名品牌企业共同参与,逐渐探索出了一整套较为成熟的市场运作模式。“市场运作的模式一来保障了经济收益,二来也能更好地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读书月的主角应该是公民,当老百姓真正把阅读当作了生活方式离不开的时候,这个城市自然就是阅读城市。”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在读书月专家研讨会上,肯定了深圳读书月“政府倡导、社会参与”的模式。

  为了让市民们自觉形成以读书为荣的价值观和以读书为乐的生活方式,读书月坚持“进学校、进机关、进军营、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的六进方针,在扩大全民阅读活动覆盖面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尤其作为一座移民城市,外来工数量多、年纪轻是深圳人口的一大特点。为此,读书月专门设立了“青工书屋”、劳务工子女图书馆,开展了“青工读书成才报告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北京大学教授李杨认为:“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家的感觉是和节庆仪式联合在一起的。读书月就是用这样一种仪式感来建立城市的精神和文化认同。”读书月的举办,在塑造深圳尊重文化、好学知礼的文明风尚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外来务工人员对于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更上层楼

  “十年磨一剑,这把剑如今已是剑光闪闪,剑锋犀利了。”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读书月组委会特别顾问谢冕说,十年前深圳似乎与读书无关,十年后的今天,“文化沙漠”正朝着“满城书香”的目标努力。

  如果说前十年,读书月在深圳这座荒芜的文化沙漠里种下了绿荫的种子,那么,如何才能保证这片树林的繁茂与生长不息,则成了深圳接下来要面对的问题。

  上世纪90年代,在面临土地、能源、人口、环境四大难题,经济发展陷入瓶颈之际,一向敢闯敢试的深圳人开始探索战略转型。如今的深圳,相对于飞速发展的GDP,更重视的是人民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指数。正像深圳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乐正所说:“‘深圳速度’不仅仅表现为经济总量的飞速增长或城市面貌的极大改观,而且表现为人们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的显著提高和改善。”而文化权利的保障,正是打造人民幸福生活,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之一。新世纪以来,深圳确立了“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将读书月纳入深圳城市精神文明发展规划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工程。

  深圳30岁,读书月也已经走过了10个春秋,正处于总结成功经验、再上新台阶的关键时期。据悉,《深圳读书月发展规划(2011—2020年)》正在制订中,记者发现,为了将全民阅读活动落到实处,规划中提出了一系列以数字量化的“硬指标”:

  ——市民图书阅读率从2009年的64.1%(全国该指标的平均水平为50.1%)提高到75%,高于全国、接近世界领先水平。

  ——读书月重点活动直接参与人数达到300万人次,总参与人数达到1200万人次。

  ——常住人口人均出版物购买金额、人均图书馆藏书册数,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倡导并实现市民“每人每天阅读1小时”。

  ——争取成功申办“世界图书之都”,形成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的独特的城市性格。

  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在读书月开启崭新的十年之际,我们有理由相信,深圳人将会在第二个十年迈开新的步伐,将深圳读书月活动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