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教育的使命看“减负” 中国教育新闻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19:18

从儿童教育的使命看“减负”

www.jyb.cn 2009年02月23日 作者:孙云晓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孙云晓

  儿童教育的全部使命可以概括为12个字,那就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发现儿童是发现儿童的特点及其规律,解放儿童是打破对儿童的各种束缚,发展儿童是促进儿童全面协调成长。这三大基本原则应当成为检验和评价教育得失乃至成败的重要标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其危害在于它不仅无视儿童的特点、泯灭天性扭曲其发展,而且有可能从根本上摧毁下一代的创新能力,因此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焦点问题之一。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可能带来“童年恐慌”。所谓“童年恐慌”,是指儿童因面临巨大压力而不能理解、不能承受所导致的一种较强烈较持久的焦虑心态。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与学习有关的压力是他们面临的最主要压力,并呈逐渐增长的趋势。巨大的学习压力扭曲了儿童的学业动机和人格发展,导致儿童认知需要缺乏、竞争需要强烈、人际关系不良,使儿童失去快乐、童年过于短暂,甚至导致儿童厌学、厌恶生活,导致有些儿童采用极端手段来逃避压力。我们将这一现象称为“童年恐慌”,并认为“童年恐慌”的现象正在整个社会蔓延。

  反思“童年恐慌”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父母过高的学历期望和不当的教育方式,是导致“童年恐慌”的一个直接原因。相关调查数据显示,91.7%的父母希望孩子获得大专以上学历,其中54.9%以上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到博士学位,但大学扩招到今天,高校入学率也只在23%左右,能获得博士学位的更是少之又少。

  第二,教育评价指标单一,学校过度追求升学率,是导致“童年恐慌”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52.2%的儿童认为学校把提高升学率排在最重要的位置,40.2%的小学六年级学生、60.9%的初三学生、73.9%的高三学生持这种看法。

  第三,社会上扭曲的价值观念和舆论导向,是导致“童年恐慌”的深层原因。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些浮躁心态和狭隘的成功标准给儿童带来了负面影响,如媒体对高考“状元”的热捧和对十几岁孩子考大学的宣扬,都将追逐所谓“成功”的压力直接对准了儿童。

  毫无疑问,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各级政府刻不容缓的重大职责,因为实施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是政府。为此,我对政府主抓教育工作具体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改变观念,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学习观、成才观和成功观。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开阔视野、了解社会、发现自己的潜能优势,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逐步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确立现代的成功观,成功就是发展,成功就是选择,成功就是和谐,确信人人可以成功,确信自己经过努力是充满希望的。

  第二,改变考试制度,将“指挥棒”由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特别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高考,应当倡导“三个注重”:注重考查学生高中3年的一贯成绩,注重考查其综合素质尤其是社会实践能力,注重考查独特优势和创新能力。同时做到“两个扩大”,扩大高校自主并且多次招生的权力,扩大考生自主并且多次选择高校的权力。

  第三,改变学校管理,用制度来切实推进和保障素质教育的实施。如严格限制考试次数,一个学期的每门功课考试,中学一般不超过4次,小学一般不超过2次。小学生每日只上半天知识课,另外半天参加各种兴趣活动和体育活动。中学生每年要有一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军训活动,列入学期课程。中小学校每年都要组织春游、秋游和夏令营活动,同时倡导开展修学旅行等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

  第四,改变用人制度,打破唯高学历是用的怪圈,为各类各级人才提供就业机会。重要措施之一是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加大各类专业的培训,大力推广证书制度,使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就业求职最重要的凭证。

  改革可能遇到风险,不改革将孕育更大的风险。许多调查研究发现,今天中国的中小学生,年级越高想象力越低,原因是年级越高应试倾向越严重,越束缚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此可怕的恶性循环如果不下决心打破,将成为我们民族未来的巨大隐患。面向未来,该是我们下最大决心的时候了!

  《中国教育报》2009年2月23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