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海老板到为民支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4:08:48

从商海老板到为民支书

李淑霞 本刊记者/张金学 2010年10月22日09:13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从商海老板到为民支书--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他,是一位亿万富翁,在商场摸爬滚打、诚信经营,成就了财富的梦想;他,曾经是一名军人,绿色军营培养了他雷厉风行、不怕困难的坚强性格;他,又是一位农村党支部书记,怀着对哺育他成长的那片土地的深厚情感,受命于艰难之时,把带领家乡父老过上好日子作为自己最大的事业;他,还是一个有着大爱之心的赤子,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他的大义之举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他,就是富有传奇色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创先争优的楷模、河北省枣强县大营镇芍药村党总支书记王文忠。


  在北京,王文忠有几套300~500平方米的好房子,宝马、宾利之类的好车也有几辆。在中国对俄服装贸易市场——北京雅宝路,他拥有6家门店,经营着6个皮草品牌,固定资产超亿元。

  每天上午,王文忠睡到10点多,起来喝杯奶,吃点早餐;11点多到公司转转;然后就是找地方喝茶、会友、打高尔夫球。周末的时候陪着孩子玩玩,享受天伦之乐。十几万块钱一斤的西洋参和冬虫夏草,他每天拿几根泡水喝。

  这是王文忠2007年9月之前的生活。

  王文忠1962年出生在甘肃省庆阳县驿马镇板堡村。3岁那年,因家境贫寒,父亲将他送给挚友王秀新,也就是王文忠的养父收养,从此王文忠来到了芍药村。1980年王文忠参军入伍,在部队入了党。退伍后,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他做生意从小到大,越做越好。1995年王文忠在北京有了自己的公司,全家移居北京。

  可是,在2007年9月,王文忠必须做出一个选择,这个选择跟养育他的芍药村密切相关。

  来自家乡父老的呼唤

  王文忠在北京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日子过得舒舒服服,可他的芍药村老乡们的日子却不好过。

  2007年9月之前的芍药村,只有一条出村的土路,不到两米宽,坑坑洼洼,高低不平,下大雨的时候出不了村,村里的孩子都没法去上学;全村只有一眼吃水机井,年久失修,每个月只有两次放水的时间。有些村民常常接不到水,只好用小车装上塑料袋,到别的村去拉水。

  村民戴秉月说:“当时我们村穷得那个劲儿,就别说了。孩子们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都没人到我们村提亲。当时有个顺口溜:大破‘芍药’你别提,吃水还不如吃油咧!村民没有主心骨,党群干群关系紧张。俺村上访特有名,尤其是冬天农闲的时候,只要有人一领头,呼呼啦啦一群人就去上访,镇上、县里我们都去过,最多的时候有200多号人……”

  谁愿意受穷?谁愿意低着头过日子啊?可是又有谁愿意领着这个贫困农村的百姓往前走呢?乡亲们想起了为人厚道又有能力的王文忠。戴秉月是第一个打电话让王文忠回来的。他说:“你快回来吧,你要是不回来帮大家,老少爷儿们快要拉着棍子去要饭了!”

  一面是蒸蒸日上的事业,一面是望眼欲穿的乡亲,王文忠几夜都没有睡好觉。终于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回去,带领着乡亲们去创业,让他们尽快过上好日子!

  身体力行打井修路

  2007年9月21日,王文忠放下自己的企业,瞒着妻子走马上任。上届班子留给王文忠的资产,除了一个不出声的大喇叭,就是8000元现金和3万元的欠款。村委会和党支部连办公地点都没有。

  王文忠把自家还是土炕的老房子收拾了一下,这就成了他临时的“家”和村里的办公室。在这间曾是他婚房的旧房里,王文忠开始了一段新的人生历程。他拿出6000多块钱买了桌椅板凳、传真机等办公设备,还在村里的路口装上了几个大喇叭,又给每家每户安了个小广播,用来召集大家开会。他上任后的第三天早上,村里的大喇叭开始播放国歌。村民们好奇地走来,参加王文忠上任之后的第一次村民大会。在会上,王文忠向全村的父老乡亲做出了郑重的承诺:“我王文忠回来不是为了当官,也不是为了发财,我回来就是为了给乡亲们干事。我绝对不拿、不贪村里的一分一厘!”

  第一次村民大会决定的,就是解决村里困扰乡亲们多年的吃水难和行路难的问题。初步预算,需要100多万元资金。对于经济基础薄弱的芍药村来说,这绝对是个天文数字。王文忠当场表态:“钱由我出!”工程按计划开工,打井、修路同时进行。王文忠号召全村每家出一名义务工,任务就是挖管道沟。

  可第一天到工地干活的只有五六个人,大多数村民还在观望。王文忠第一个来到工地,拿起铁锨就干起来。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这一幕,村民们都看在了眼里。第二天、第三天,王文忠还是第一个来到工地。乡亲们坐不住了,三个五个,成群结队来的人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达到300多人。大家都说:“书记出钱又出力,我们老百姓干这点活又算什么?”

  打井修路的时候,正赶上连阴天,天冷水凉,王文忠穿着雨鞋带头刨水沟、筑路基,好几次累昏在工地上。每当乡亲们含着泪恳求他休息时,王文忠都说:“大家都这么干活,我在一边看着,心里不自在。乡亲们的情我心领了,现在正是在节骨儿眼上,我不能回去。”整整58天,王文忠没有离开过芍药村,没有离开过工地。

  2008年1月3日,在村道路通车剪彩仪式上,村民们敲锣打鼓,扭起了秧歌,王文忠却抱着从北京赶来祝贺他的朋友,哭了。

  心与心的碰撞,心与心的交融,使芍药村的干部群众拧成了一股绳。在短短的58天中,芍药村的乡亲们喝上了自来水,走上了柏油路。

  用能让老百姓致富的人

  上任初始,芍药村问题成堆,困难如山。村班子调整了成员结构,吸收了大批年轻力量。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又把村党支部改建为党总支,下设裘皮服装加工、无公害蔬菜大棚及生态养鸡等三个合作社,把党支部建在合作社上,把党员安排在创业一线。同时,又相继建立健全了民兵连、妇联、青年突击队、文明办等12个村级基层组织,使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他还在芍药村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大学生村官创业党支部。

  在用人上,王文忠一视同仁。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管是姓什么,都是一家人,谁有能力,有本事,有公心,能让老百姓发家致富,就用谁。”就这样,王文忠带着这些人开始了芍药村由乱到治、由穷奔富的历程。

  芍药村过去之所以上访不断,主要的原因是村里的财务不公开,账目混乱。上任后,王文忠走访党员群众求计问策、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了《党支部工作制度》、《村干部行为规范》以及《村规民约》等16项规章制度。特别是在村财务管理上,严格实行账目公开制,规定村内财务的收支,都必须有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会计3人签字;重大支出,还要有村民代表签字,才能生效。

  在执行制度上,王文忠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前任村干部把村西的300多亩土地占为己有,老百姓怨气很大。王文忠经过多方努力,把这300多亩土地依法收回,并在这些土地上建起了蔬菜大棚和养鸡场。村民们心服口服地说:“有这样的村干部,咱老百姓有盼头了。”

  教村民学会自己“造血”

  “村容村貌的改观还不能从根本上摘掉乡亲们的穷帽子。干事就得干在点子上,治穷就要把穷根拔掉,只有群众富裕了,日子才能有奔头。要实现富民目标就要发展经济。”话语中,王文忠流露出一个成功商人所独具的睿智和胆识。

  2008年一个雨后初晴的早晨,村里召集村民开大会。会上,王文忠说:“今天开会,是要选贫困户,把咱村最困难的户选出来。” 王文忠的讲话让大家感到既新鲜又激动。上一次村里开大会,是选劳模,这一次,居然是选生活最困难的。原来,王文忠为使村民早日脱贫致富,筹划成立裘皮服装专业合作社,他独创了“8+2”的脱贫致富模式:把入股的30户村民分成3个小组,10户人家结成一组,其中8户是既有钱又有劳力的家庭,2户是村里比较贫困的家庭,他们没钱但可以出力,入体力股,年底平均分红。这个模式就是让富户帮穷户,在致富道路上实现共同富裕。

  2008年3月16日,芍药村第一个合作社——裘皮服装加工合作社正式成立。王文忠个人出资1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给合作社无偿使用,风险自己承担,不要利息,更不参与分红。同时,他千方百计为合作社搞培训、传技术、跑市场、拓业务。经过近两年努力,到2009年底,就实现产值2000万元,效益近200万元。今年初,他们又投入200万元建厂区、上设备,预计今年产值可突破3500万元。

  在裘皮产业初试成功的基础上,王文忠又想方设法邀请中科院、农业部和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来村指导生产,发展高效农业。在他的努力下,芍药村在2008年9月成立了无公害蔬菜大棚合作社,迄今,蔬菜大棚达到30个。每个大棚一年纯收入达到3万~5万元。2009年4月,芍药村又成立了生态养鸡合作社,入社村民47户,年纯收益60万元。

  如今,王文忠独创的“8+2”脱贫致富模式有力地推动了芍药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裘皮服装卖到了俄罗斯;蔬菜大棚、养鸡社每天生产的新鲜蔬菜和鸡蛋销售到周边市县,供不应求。

  报效国家的赤子之心

  王文忠怀有一颗助人为乐、报效祖国的丹心。他在北京做生意成功以后,始终关注着社会,情系着需要帮助的人。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举国同悲。14日下午,正在北京医院输液的王文忠含泪看完汶川地震的电视画面后,来不及办理出院手续就立即赶回村里,迅速组建了他任队长的河北省第一支由农民和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特殊抗震救灾队伍,乘坐飞机星夜赶往成都灾区。在灾区的日日夜夜,王文忠个人出资60余万元,带领他的队伍辗转于成都、彭州、都江堰之间,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自费采购物资,安抚灾民。为了更好地带领大家抗震救灾,5月18日,他们决定成立临时党支部,全面协调抗震救灾工作。

  2010年3月,我国西南地区遭受严重旱灾,看到灾区群众艰苦的生活状况,王文忠四处联系给灾区捐款打井,最后通过中国红十字会给云南省云龙县团结彝族乡捐款10万元。

  2010年4月14日,当得知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后,王文忠又立即从北京赶回芍药村,当晚就组织了18人的农民党员抗震救灾突击队,带着30万元的抗震救灾物资赶往玉树灾区。由于高原缺氧,加上70个小时没合眼,王文忠晕倒了。武警总医院的医生告诉他:“你这是心肌缺氧,不能在这待着了,必须马上回去,否则会有生命危险。”王文忠还是选择了留下。他说:“我不能当逃兵。我们是来抢救生命和财产的。还没做什么,怎么能走呢?”

  女儿的短信和乡亲们的锦旗

  3年来,王文忠大部分时间是在村里,一心扑在了芍药村的发展上。2008年2月,王文忠迎来任职后的第一个春节,他接到了女儿从北京发来的一条短信:

  “爸爸,快过年了,别人家都有过节的气氛,我多么希望我们全家人开心地在一起,现在你不常回家,我跟妈妈、弟弟三个人是多么想念你……芍药村的人需要你,我们也需要你。”

  后来,女儿来到了芍药村看望王文忠,目睹了芍药村天翻地覆的变化,女儿感慨道:“爸爸,你真伟大!”

  在王文忠的旧房里,最醒目的是满墙的锦旗:“人民的贴心书记”、“自富不忘家乡贫、捐筹造福一方人”……这是村民们对自己书记的一种特殊褒奖。3年的时间,在王文忠的带领下,芍药村的乡亲们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500元增加到4500元,芍药村成为了“省级文明生态村”、“全国抗震救灾模范集体”、“河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王文忠被省、市、县命名为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被衡水市命名为“十大道德楷模”;2010年6月,在中央文明办组织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中,荣登“中国好人榜”。

  王文忠说:“我们的目标是实现5至10年规划,就是让农村走向城市化,我们的理想就是家家有楼房住,家家有好车开,年年有存款。”

  王文忠的名片是自己设计的,正面印着鲜红的党旗,背面则是怒放的芍药花。

  在王文忠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字:“凭良心做人,凭本事做事。”王文忠说,这是他的座右铭。

  与王文忠面对面

  记者:听说您就任芍药村党支部书记后,曾偷偷流过泪。是什么事让您这么伤心?当时后悔没?

  王文忠:我没回村里之前,村里又穷又乱,是个上访村。回村之后,我在处理遗留问题的时候,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有时一些群众不理解更不支持我。比如处理前任班子的经济问题和占用农民的土地等问题,要想让方方面面都满意是很难的。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心里觉得很委屈,也流过泪甚至偷偷跑回过北京,最后我还是留了下来。但对回来担任党支部书记,我一直没有后悔。

  记者:在您一开始担任芍药村党支部书记时,家人和朋友是不太了解和支持您的。现在他们的态度怎么样?

  王文忠:现在都非常理解,非常支持。当初家人反对我到村里来,不是不支持我做事,而是担心我的身体在农村顶不住。一些朋友则认为,你王文忠不缺吃不缺喝,在北京繁华的大都市生意做得不错,生活水平也挺高,为什么到农村这个地方找这个罪受?你回来图的是什么?大家一直画个问号。现在,大部分的朋友,不仅理解我,而且坚定地支持我。以前当面骂我“你小子有神经病”的几位老朋友诚恳地说:“今天看来,你所做的一切,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当今社会很多人都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别人。我们要学习文忠这种境界和精神。”

  记者: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和一位成功的商人,您认为部队和商海的经历对您任职党支部书记有什么帮助?

  王文忠:帮助太大了,不光对我任职党支部书记有帮助,对我整个的人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19岁入伍,部队培养了我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和气魄。假如没有部队5年的磨炼,就没有我的现在。军旅生涯让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的灵魂得到了净化和洗涤。

  经商之后,在部队锻炼的这种精神和意志品格一直在我身上延续。我经商,不是一帆风顺的。最早在镇上打工,一个月只有30元钱,骑着自行车找货源。中午自己带干粮,渴了就到老乡家要口水喝。下雨天,就得扛着自行车……是部队的锻炼,使我能够坚持下来。

  记者:您担任芍药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为村里修路、打井、办合作社垫付了700多万元的资金,将来您会收回这些资金吗?

  王文忠:村里老百姓都知道,这钱我是要收回的。其实这些钱捐了也没什么,但是不能让村民们认为王文忠来了,钱袋子来了,不用劳动就能过好日子,绝对不能给老百姓这种印象。要给村民一个压力,促使他们想办法致富。

  记者:一些媒体称您为“亿万村官”,您也从不避讳自己拥有的财富。芍药村从破旧落后到今天的繁荣发展,您认为与您雄厚的经济实力有多大关系?

  王文忠:芍药村的发展变化和我的经济实力是有一定联系的,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比如说,我回村最迫切解决的问题就是行路难和吃水难。村里没有集体收入,我要是没有经济基础,这些事都不好解决。但有钱还是要靠大家共同干,三年来,村里的各项建设,全是乡亲们义务劳动干出来的,都是无私奉献,没有一分钱的报酬。我认为,农村党支部书记就是群众的当家人和带头人。当家人要具备什么素质呢?就是时时刻刻把老百姓的事装在心里,把老百姓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去想去做。带头人就是做任何事都要带领大家去干,要身体力行。不能说我是领导,我一指挥,张三李四你去干这个他去干那个。可能偶尔一次两次行,时间长了就不好使了。你这个带头人,为他们解决了困难,让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开心,他们就会支持你,就愿意一心一意地跟着你干。这也是乡亲们最令我感动的一方面。

  记者:从汶川大地震到玉树大地震,您都是第一时间赶到灾区,捐钱捐物之外,还冒着生命危险奋战在抢险最前线,社会普遍对您赞许有加,但也有人认为您是“富人作秀”。您是怎么看待类似评价的?

  王文忠:对这些评价,我觉得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赞许的人有他的道理,怀疑的人也有他的道理。我就是在尽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我不在意别人怎么评价我。我做事要对得起我自己的良心。如果一定要说这是“作秀”的话,那么我呼吁更多的“富人”都来“作秀”,这样我们的社会会更加和谐稳定。

  记者:您是如何处理生意人和村党支部书记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平衡生意与村里事务之间矛盾的?

  王文忠:我担任党支部书记和生意人的身份是不矛盾的。我从不刻意隐瞒身份,也从不避讳。这3年,可以说我把90%以上的精力都放在了村里,公司的事我可以委托其他人去处理,但村里的事不行。我既然是村支书,就要做好村里的带头人,这个别人代替不了。农村的发展,不仅仅是有钱了才是发展,关键是村民的思想、观念和意识要有真正的转变。村民需要有人带头去教他们如何做事,如何做好事。

  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我的公司每年少了30%的收入。但人的一生,不能光冲着钱去。我从小是吃苦受穷长大的,与其在自己的财富后面加零,还不如做一些对社会更有意义的事情。我所失去的和村民得到的实惠相比,我觉得值!

  记者:芍药村现在已经步入正轨,村民也富起来了,您还会在村里任职多久?如果您失去了巨额财富,还会继续担任党支部书记吗?

  王文忠:只要村民信任我,党员选举我,我会继续在党支部书记这个岗位干下去。我觉得我的财富的多与少,对我在村里工作,没有什么影响。我的事业干了十几年了,已经步入正轨,有一个完整的团队。生意的好坏,也不会影响我在村里的工作。2008年经济危机,我的北京的一个工厂停了,赔了不少钱,但一点儿也没影响村里工作的进展,村民活动中心、学校和幼儿园都是2008年干的。

  记者:村里成立了全国首个大学生村官创业党支部,创立这个支部的初衷是什么?现在的工作进展如何?

  王文忠:我们县当时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活动,考虑到村里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要,我们跟县委组织部申请,共要了5名大学生村官。一个大学生力量太薄弱,这5名村官组在一起成立了一个创业党支部,形成了一个堡垒,握成了一个拳头,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思想开展活动。他们都有专业知识,他们需要机会。今年大学生创业党支部搞大棚,在试验5个新品种。如果成功了,做出效益来,可以让他们扩大、推广,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形成一个产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好。给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把在学校学到的东西施展出来。他们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文化知识,可以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

  记者:到今年9月21日,您就任芍药村书记整整3年了。这3年最欣慰的事儿是什么?下一步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什么?

  王文忠:我回来以后,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有了很大改变,但最欣慰的是改变了乡亲们的思想和精神面貌,提高了他们的素质,我和父老乡亲们的距离越来越近了。我回来以后,村民的思想和以前有很大变化,之前他们是没有希望,现在是充满了干劲。下一步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发展企业,发展经济。老百姓只有真正富了,生活才能真正幸福快乐!

  记者:当支部书记您一定有很多酸甜苦辣,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办法。在这里,请对全国众多的村支书谈谈您的感想?

  王文忠:农村党支部书记,首先是党的一面旗帜,这面旗帜要始终飘扬,要鲜红鲜红的,不能给党旗抹黑。第二,自己的心要和百姓的心连在一起,只有带着一颗爱心、用一颗真心去为百姓做事,才能把农村的工作做好,才能得到百姓的信任。第三,做事要带好头,放下私心,带着一颗公心去做,没有做不好的事。概括起来说,就是必须有一颗大公无私的心,有一颗爱心和有一颗负责任的心,这样农村工作就能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