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会公报未写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15:54
五中全会公报未写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010年10月26日 13:37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大中小】 【打印】共有评论0条
“发展就是硬道理”增添新内涵
此次全会公报中,近年来在中央重要文件中几乎从未缺席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没有被写入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芦 | 北京报道
10月18日,忙碌了四天的京西宾馆重归平静。
这天,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在此落幕。会议增补习近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并发布了《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据悉,绘制中国未来五年蓝图的“十二五”规划建议稿将在全会结束后十天左右发布。而此次全会公报,则是对规划的一个指导性意见。
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说:“中央全会只是做一个建议,和规划本身是有区别的。全会勾画一个大的蓝图,更加具体和量化的内容由国务院来做,还需要一个过程。”
从这幅蓝图来看,全会之前呼声很高的保障和发展民生问题成为公报中的最大亮点。而公报涉及问题之全面,也是此前历次筹划五年规划大计的五中全会所未见的。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见了
叶笃初特别提醒说,在公报全文中,“每一段话的分量不同,有主从关系。”而最能体现规划思路转变的,是关于“发展就是硬道理”的表述。
自从邓小平提出“发展就是硬道理”,这一直白而有力的表述就被当做党政工作的主线。从公报内容来看,如今主线依然适用,只是内涵发生了变化。
此前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关于“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表述比较简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在此次全会公报中,近年来在中央重要文件中几乎从未缺席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没有被写入。中央党校学者辛鸣注意到,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这样的经济发展指标在此次全会公报中也不见了,只是继承了五年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表述。
取而代之的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叶笃初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虽然不再表述,但这个中心并没有动摇。只是,我们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看来,这个变化可谓水到渠成:“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是社会结构性转型,而不是纯经济问题。”因此,他认为,把社会发展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十二五”和此前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最大不同。
从公报内容来看,相比十六届五中全会,民生问题是一个全新的表述。公报直接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目标,并将具体途径细化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等。
公报发布后,这部分内容收获热烈反响,首次进入全会文件的“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成为人们热议的对象,“民富”也成为各网站出现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从3300字到4600字
作为统筹未来五年国家发展路向的政治文件,全会公报涉及的话题不仅仅局限于民生。
从“九五”就开始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然是规划的“主线”,且此次公报的表述语气更为迫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而十六届五中全会只是简单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对文化体制改革,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深化”变为现在的“加快”。公报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则是个全新说法。同时,公报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也是此前所没有的。
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表述则保持不变,表述为“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在受访专家看来,从过去的经济转型到现在的全面转型,此次全会完成了对科学发展观的一次丰富。
竹立家对本刊记者说:“对于什么是科学发展,这次几乎都点出来了。”
叶笃初注意到一个细节,此次全会公报4600多字,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3800多字,十五届五中全会公报只有3300多字。“五中全会公报篇幅逐步扩大,这反映出我们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和充实。”
变化还体现在细微之处。此次公报指出,要“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叶笃初说,这句话的提出是有一个过程的。“最开始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然后提到经济社会,之后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前面再加上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现在又提出要提高这‘三性’。”
规划“松绑”
竹立家观察到,此次全会还有另一大特点:过去的规划是约束性规划,“十二五”规划是预期性规划。
叶笃初认为,这个变化从“十一五”就已开始。据他介绍,“十一五”之前都叫“计划”,而非“规划”。
名称改变,使规划本身更具方向性意味,而减少了指令性内容,量化的指标也开始改变。
在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通篇没有出现具体数据指标。叶笃初说:“‘十一五’以来的规划建议,越来越有空间,这次还有比较大的空间留给规划去做。”
竹立家认为:“随着经济社会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的发展空间扩大了,同时也面临新的问题,因此对社会发展不应有太多规划约束。”这种放松无疑是良好的,“中国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很强,而对社会发展来说,放开约束才能使它更健康地成长。”
相比规划指标的放松,规划过程也在同步“放松”。
叶笃初介绍,从十七大后,党的中央全会不光有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参加,还会邀请基层党代表和专家学者列席。“这已形成一个格局。”
此次公报提到,全党要“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在叶笃初看来,“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过程中,这一点已开始有具体体现。
今年5月到8月,北京市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的过程中,开展了“建言‘十二五’,共话新蓝图”活动,动员公众通过网络、电话、短信、邮件等多种形式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
党的角色在主动转变
从此次公报的内容,叶笃初还读出了另一层意味。在给规划“松绑”背后,他隐隐看出“党的角色在发生变化”。
叶笃初反复提到公报中的一句话,“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
“政治文件里也会有比喻,但过去像这样的语言不多,这次的文风确实有变化。”对各个时期中央文件都十分熟悉的叶笃初说,“这不仅是文风上的改进,整个公报给人一种很强烈的感觉,党的角色在主动转变。”
从原文来看,此次公报对党自身的要求着墨颇多,甚至专门用一段文字来论述党的建设,这在以五年规划为核心的五中全会公报中非常少见。
公报中“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要增强忧患意识”,“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均是延续了十七大报告的一些表述。其中“树立正确政绩观”,甚至在专门研究党建工作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中也未出现。
除了单独对党建问题进行论述外,公报专门用一个自然段提出要“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同时在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的使“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的基础上,此次还增加了“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
由于“十二五”规划是纯粹的社会经济建设内容,并不涉及政党责任,因此叶笃初认为此次公报对党的责任的表述有特别的含义。
“中央全会带有决策性质,执政党的建议带有指导性,因此全会文件可以说是执政党进行号召发令。但此次全会公报更多表明了党的责任,甚至对党员的要求都有表述,这是一个责任的担当。”■
相关专题: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
特别策划:
为淡化GDP目标的五中全会鼓掌
欢迎订阅凤凰网资讯电子期刊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外媒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 经济发展问题成焦点
外媒高度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
外媒声音
五中全会再提改革 中国提前进入改革深水区
【博客】专家!向说爱你不容易
【博客】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擂啥鼓角?
“十二五”未提具体GDP目标 不再强调高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