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已经结束-︻┻┳═一★-搜狐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6:09:15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已经结束

标签: 经济建设  经济发展  人民  楼市  需求  分类: 哲学 2010-08-14 11:56

     

 

    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三个转变,其中第一个转变就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为什么要提出这个转变?是因为中国经历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大搞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经济、文化这三者本应齐头并进。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必然导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严重失衡。当时这种搞法后来总结为“极左路线”。所谓“极左”,就是不“中庸”、不协调。
    毫无疑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针对“极左”路线提出来的,是对过度强调政治而对经济建设用力较少的纠偏,使之达到中庸和谐发展的状态。可是这个提法,也很明显的不中庸和谐,将政治、文化、人的发展等放在了“边缘”的位置。就政治管理而论,它只具有权宜的治政理念品性,而不具有长期性、根本性的发展战略方针的品性。不过,从“矫枉”必须“过正”的观点看,当时这个提法无可非议,因为政治管理是很注重权宜之计的。
    但是,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长久的治国理念是值得深思和拷问的。
    经济发展不等于政治发展,经济发展不等于文化发展,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不等于人的发展。长期把经济建设置于中心的地位,其结果必然导致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的滞后,出现不协调甚至畸形的发展格局。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念容易使人们加重对“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庸俗化认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这个哲学观念本来是针对人的意识的起源讲的,属于生物哲学的范畴。如果把这个哲学观片面引用到人类社会发展中来,把“精神”置于“物质”的脚下,人就会成为物质或金钱的奴仆。当代中国社会物欲横流,人成了金钱的奴隶。金钱这只魔爪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不仅经济生活要受它的左右,政治生活也要受他的左右。党内的严重腐败与人格的物质化、金钱化大有联系。
    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是人的精神的发展。追求物质是为了生存。但一般动物也能靠自己的劳动获得生存,何况人是高等动物,更何况现代人追求的物质不是一般动物猎取的自然物质,而是文化物质,即人们运用自己创造的文化精神再与自然界有机结合,创造出新的物质。人为什么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道理就在这里。所以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发展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发展。一个不经过学习、教育、改造的人是自然人而不是文化人。人的一生学习、修养的目标是使自己成为一个文化人,包括道德文化和自然科学文化,且应把这些文化运用于生活之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话证明人的发展和建设比经济发展和建设困难得多,需要的时间长得多。缺衣少食一年两年内可以解决,要把社会道德提升一个层面或许要十年八年,医治社会道德的沦丧就更加困难了。就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和精神观看,人不是纯粹的物质,也不是纯粹的精神。人是自然物质和文化精神相统一的活的生命有机体。搞经济建设,人这个生产力是前提,是决定的因素,且这个人应当是有道德有知识的人。没有这样的人,经济建设也搞不上去,即使一时上去了,又很快会垮下来。
    现今中国的经济总量,是靠股市楼市、加工贸易、金融操控堆砌起来的GDP“膨胀”。透过现象看本质:中国就像一个肥大而虚弱的胖子,实体工业经济近几十年以来并没有得到实质性发展。量变也没有产生质变。几十年前,中国造不出像样的发动机、CPU芯片、精密机床仪器……现如今中国还是造不出来。中国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却根本没有能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业竞争力,更没有能力转化为国防竞争力! 

中国经济是在付出不容忽视的社会环境代价和自然环境代价之后,实现了持续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但是,从已经过去的历史实践看,“中心论”执行以来并非一点没有问题。由于各地执行当中往往容易导致经济发展凌驾一切的错误和拜金主义,在指导中国经济多年高速增长的同时,它的正确指数和人民满意度近年呈明显下降趋势。03年在中国广东省出现了一种人类从未见过的烈性传染病,闻所未闻的传染烈度和高死亡率严重威胁到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在人民切身利益遭受严重威胁的紧要时刻,有的政府官员首先想到的不是人的生命而是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他们认为预防传染病固然重要,经济建设则更重要。为了不影响广交会和进入广东省及中国大陆的旅游客数量,干扰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他们居然瞒天过海,不准媒体报道,不许科研人员深入研究(有社会责任心的专家不得不将病原体样本送境外研究)。还从教科书上找了一种传染性和普通砂眼差不多的已知疾病(即所谓“非典型肺炎”),作为对这种人类未知传染病的“权威诊断”,搪塞人民群众。如果后来不是中央果断纠正错误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政府在发展战略上适度调整了一切工作都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让路的错误观点,糊涂官们的作为势必使中华民族陷入一场空前的大浩劫。
    “非典”实践的深刻教训推动了领导层对传统发展观的再认识,推动了科学发展观新思路的建立,坏事变成了好事。更多的人因此认识到:民生幸福不仅需要人民普遍的经济富裕,而且更需要人民普遍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价值,超过经济建设和经济利益;健康的生命存在,包括科技服务创新能力在内思想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人民拥有的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态,是人民根本利益当中,比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核心部分,是人民最需要的第一财富。
     经济学家通常回避一个事实:办利国利民的好事可以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干祸国殃民的坏事同样可以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甚至发展得更快。有个时期,中国假冒伪劣产品铺天盖地,这一方面给人民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甚至健康损失,造成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却又让一部分人获取暴利,先富起来。劣质产品或者使用寿命大幅缩水,或者根本就不能用,迫使消费者多次重复购买,造成市场销售暴增。反映的到国民产值上,自然也是成倍的增长。这就是干坏事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例子。此类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
     贪污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可二十多年来,在中国处决、监禁贪官人数占全世界处决、监禁总数三分之二还多的打击态势下,贪污腐败的官僚居然前赴后继增加了两百倍以上。而且人民深恶痛绝的贪污腐败,还成了一些地方的经济建设推进力。有的官员还提出“无娼不富”,发展“二奶经济”拉动内需,公开主张用腐败手段推动经济发展。事实上,多年来大量国有资产被私人占有,大量的权钱交易,造就了大量的官僚暴发户。暴发户挥金如土的奢侈消费,加上每年挥霍七千亿元人民币的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和私用占大头的公车消费,每年竟然给中国的一、二、三产业提供超过一万亿元的额外收入。考虑到乘数效应,由此增加的就业机会不下两千万个。腐败一方面祸国殃民,一方面又参与推动经济,提升国民收入。有意无意用这种惹得天怒人怨的方式发展经济,还能再持续几十年吗?
     破坏社会人文环境,可以让一部分人更快富起来。破坏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可以让一部分人甚至全体人民更快富起来。有的地方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肆无忌惮无法无天。而中国这样的地方,实在太多。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世界第一,但同时至少还有一个第一,就是对大气环境和水环境的破坏规模世界第一。前一个第一是好事,后一个第一就不是什么好事。二十多年来,中国癌症发病率呈逐年不断增加趋势(现在已经达到美国人的二分之一强)。癌发病率增加的第一位原因,是环境破坏和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中国烟民占世界烟民总数三分之一,对经济发展、就业贡献之大,引发肺癌之多,世界第一)造成作用于人体的各类致癌因子大幅度增加。近年中国每年新增癌病人高达二百万左右,从八十年代到现在,超过三千万中国人被癌病夺去生命。其中有近千万条人命,牺牲于某些企业和个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如果我们对此再不警醒,再不下大决心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加倍保护好我们的环境,不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那么未来三十年内,我们付出的人命代价,还将比已经过去的三十年,再翻一翻。
     物价的增长,对经济发展和GDP增长的贡献也是很大的。八十年代初买一碗面条一毛钱,现在同样质量一碗面条要两元多,涨了二十倍。即使面条年销量不增加,它折算成GDP也提高了二十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一定幅度的上涨也许合理,但是某些上涨就不合理。中国国民产值从七千亿增长到现在的二十多万亿,提高了三十多倍,人均收入也大致增加了这么多倍。但是与民生关系极大的教育收费增加了六十倍以上(高中、大学段收费增加了百倍以上),医疗收费增加了八十倍以上,明显超过了广大低收入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医生开药吃回扣,医院高收费,使人均收入增加了几十倍的中国人,却越来越看不起病。中国医疗业的公正性,已降至世界倒数第四位。每年有百分之三十的群众,生病住不起医院。按这个比例推算,每年死亡的八百万中国人中,至少有一百万,不是病不治,而是无钱医。医疗收费八十倍以上的狂涨,每年夺命几十万上百万,可是这样缺德的医疗业,却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每年对国民产值贡献超过一万五千亿元,超过石油化工产业,超过房地产业。
     更叫人哭笑不得的是,小偷也为经济发展作了贡献。他偷了钱要消费,直接扩大了内需。更了得的是,让小偷猖獗一点,搞到人人自危,家家防盗。一个新兴的防盗产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就创造出来了。中国的防盗产业规模世界最大,年产值近千亿,提供就业岗位几百万。几千亿元价值的各类防盗产品,作为“财富”,进入普通人家。像这样的“财富”和需求,一个社会是多点好还是少点为好?
     现在世界上有极个别城市,因为黑社会势力猖獗,经常出现枪击斗殴。有少数市民为保命,上街不得不穿上防弹背心。如果这里的政府把发展经济放在最高位置,他可以出坏点子,暗中纵容歹徒射杀市民,射杀妇女儿童,逼迫所有市民都不得不购买防弹背心。这时一个巨大的经济增长点就培植出来了,仅此一项即可使城市的GDP增加好几个百分点。如果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国家这么干,加之产业带动的乘数效应,国民产值增量可达万亿元以上,人民也可以更快富起来。但是对人民负责的政府,怎么能用这种下三烂手段让人民致富?怎么能容忍用伤天害理的办法发展经济?幸好,中国官员的求富胆子,绝大部分还没有这么大。但是,中国用伤天害理手段致富的官员之多,早已世界第一。如果以经济建设为纲的发展思路今后长期不变坚持下去,与防弹背心产业类似的给人民制造新痛苦以培植新需求推动经济发展的产业,将层出不穷,难以遏止。
     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情况,总的说来是:成功大于失败,正确多于错误。但是,这个结论只代表过去,不代表将来。作为在一个时期相对正确的“中心论”,在一个时期相对正确的富民为本的发展观,如果继续坚持下去,那么成功与失败,正确与错误的位置关系,将来必定会颠倒过来。
     改革前阻碍中国发展的头号思想阻力,是制造无穷内耗的阶级斗争狂热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心和纲是一个概念),是治疗阶级斗争狂热病的特效药。过去认为这个药应当坚持服用一百年。实践证明,这个看法不准确。特效药不仅能医病,而且有毒副作用。特效药把中国人的阶级斗争狂热病已经基本治好,服用三十年左右即可。再延长服用,毒副作用就会超过治疗作用。

这些年,我国在发展建设中,抓经济建设这手硬,抓精神文明建设这手软,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甚至可以说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影响可持续发展,影响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影响中国社会当长治久安。人们虽然认识到这已经是一个失误,但并没有猛醒,并没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认真解决这个问题。在管理运行中仍然只重视经济建设,不重视精神文化建设。
2003年10月,中共第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新的治政观念被概括为科学发展观,并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个提法是很有哲学高度的。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理论上讲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法的矫正。经得起理性的推敲和时间的检验。这个提法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科学,完全可以取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提法。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发展思想的又一次大进步,大飞跃。它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道德法纪(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卫生环境建设,文化教育建设,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五大建设为手段;以实现人民根本利益持续最大化增加为目标。是按照客观规律,统筹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避免以头痛医头的思路发展经济,让中国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发展观。
     五大建设是为人民服务的五大手段。而在五大服务手段中,有没有唯一起中心作用或者唯一起基础作用的手段呢?在非常时期有,在平常时期没有。非常时期指战争时期,动乱时期,经济崩溃时期,法制建设遭遇重大挑战时期,特大自然灾害时期。在平常时期,五大建设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在科学发展思想的统揽之下,不存在单一的基础建设。它们是严格的互为基础的关系。每一个建设,都是其他四项建设赖以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
     中国经济建设跑了二十多年的快车,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治建设却被当作次要任务远抛在后头。这种不协调已经使中国逐渐进入法制建设遭遇重大挑战的非常时期,一方面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另一方面道德滑坡违法犯罪激增,人民对国家政治服务的满意度不升反降。这种人气大伤的混乱局面,严重威胁到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改变这种局面,不仅符合党和政府的利益,也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像中国这样社会经济制度大转型的国家,一时的道德法纪混乱也许难以避免,但是长时期处于道德混乱的非常时期则祸国殃民,人民和执政党都不能容忍。我认为,在思路正确、措施得当的情况下,中国可以用五到十年度过这个非常时期。这个新思路要求在今后五到十年内,党和政府必须把政治建设放在压倒一切的中心位置,用政治建设去带动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建设。各级政府,不仅要努力开拓,坚决支持一切与政治建设目标一致的经济建设,抓好经济建设这个社会工作的重心,而且要敢于用铁碗手段,坚决压制、取缔一切与政治建设相背离的经济建设。党和政府,要把游戏规则制定好执行好作为自己的天职,把当好社会经济制度的裁判官和执行官,保护好人民的合法权益,反腐肃贪,打黑除恶,团结人民,最充分地调动起所有劳动者参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作为自己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这里所说的政治建设,当然不是以前那种在人民内部制造内耗,粗暴剥夺人民民主权利的政治斗争、阶级斗争。恰恰相反,政治建设正是指凝聚人心、团结人民的建设,维护人民民主权利的建设。政治建设的内涵就是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由少数人的思想变为绝大多数人的觉悟,变为不可违背的公众意志和国家法律。它不仅包括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组织建设,执政能力建设,而且包括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组织建设,法律制度建设。它使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团结,使国家更充分地调动人的积极性,更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使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建设安装上功率更强大的发动机,更快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首先是“人”这个概念。“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不问马。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科学发展观并不否认经济发展、GDP增长,它所强调的是,经济发展、GDP增长,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认识到是人在创造和改变这个世界和社会,我们通过劳动和生活营造的这个世界也必将服务于为人类提供更加适宜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使人类向更加智慧、仁爱、强健、完美的方向发展。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最根本的是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我们无法设想,在一个工业文明高度发达但人们利益存在严重对立和冲突的社会里,人与自然的关系会处于“田园牧歌”式的和谐状态。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发展,首先是建立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的良好人际关系。其次,要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党群之间、各阶层之间、不同地区人群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其三,必须关注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最根本的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即提高人的教育水平、文化品位、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

    总之,上述三个和谐发展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不是抽象、空洞的口号,必须落实到发展的每一项措施中,贯彻到改革的每一个行动中。

以人为本思想是我们党摒弃了旧哲学人本思想中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理论缺陷,借鉴国际经验教训,针对当前我国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种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而提出来的。这种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快速运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它忽视甚至损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这种发展观“见物不见人”,其实质是一种“以物为本”的思想,它和以人为本所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发展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强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科学发展观并不否认经济发展、GDP增长,它所强调的是,经济发展、GDP增长,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为了谁”和“依靠谁”是分不开的。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只讲根本目的,不讲根本动力,或者只讲根本动力,不讲根本目的,都不符合唯物史观。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同时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胡锦涛同志说,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胡锦涛同志所有关于以人为本的论述,都十分明确地指出,我们所讲的以人为本,是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本,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某个人、某些人。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新论断,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新发展观的本质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新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自然、人、社会三个部分构成的,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

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是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环境。发展,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人———为了人在更好的环境里生活。发展依靠什么?当然依靠的也是人。然而,这个简单的道理,曾一度变得模糊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以征服自然为目的,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动力的传统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使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转化为毁害人类自身的力量。人们在试图征服自然的同时,往往不知不觉地变成了被自然征服的对象。例如,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资源浪费、城市缺水,这一系列问题都向人们发出警示:人类的行为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必将遭到自然的惩罚。今年上半年非典毒魔的肆虐,也是自然界对人类的一个警告。其实,恩格斯早就告诫我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而今天,我们依然在“交学费”。这一切告诉我们:决不能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找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找到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道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其中之一就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际上,只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了,生态系统保持在良性循环水平上,人的发展才能获得永续的发展空间。

  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的25年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我们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一是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亟待扭转。近年来城市困难群体的出现,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现实极不协调。二是在很多人眼中,发展似乎就是增长,从而造成了经济高增长、社会低发展的失衡局面。我国经济发展了,经济结构调整了,但社会结构却没有相应调整,社会事业还没有得到相应发展。三是在经济日趋活跃、社会利益日益多元化的情况下,社会经济秩序的规范问题变得日益突出起来。四是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经济发展要讲究“效率”,社会发展要讲究“公平”。现在的情况是,一些地方往往只重视效率,不重视公平。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只有经济发展而没有社会发展不叫全面发展,同样,只有经济和社会发展而没有人的发展也不叫全面发展。新发展观突出发展是以人为本,正是抓住了发展的核心和本质。为此,要逐步增加各项社会发展、生态资源、环境建设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大对社会管理和公共卫生、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尽快形成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就是要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去看待人力资源在这个社会合理的配置和人力资源组成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对于社会的未来理想模式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然后统筹现有的人力资源能够发展什么产业,以达到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目的。同时,我们应当逐步引导人力资源朝着更富竞争力、创造力、综合能力更加全面协调组成方向发展。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效率越来越高,农业已不需要更多的人口,我们必须为节省下来的劳动力重新找到实现社会价值的岗位,我们的经济运行模式必须与人力资源的配置结合起来,来完善和发展我们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

  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最根本的是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我们无法设想,在一个工业文明高度发达但人们利益存在严重对立和冲突的社会里,人与自然的关系会处于“田园牧歌”式的和谐状态。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发展,首先是建立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的良好人际关系。其次,要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党群之间、各阶层之间、不同地区人群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其三,必须关注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最根本的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即提高人的教育水平、文化品位、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

总之,上述三个和谐发展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以人为本是贯穿于三个和谐发展的一条基本原则。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不是抽象、空洞的口号,必须落实到发展的每一项措施中,贯彻到改革的每一个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