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峰:提升文化事业效率?加强内容产业建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1:53:12
学习贯彻《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之一 陈少峰:提升文化事业效率 加强内容产业建设 法制建设是解决文化系统工程的关键 人民网记者 陈叶军 2010年08月17日09:06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

  为更好地学习贯彻《意见》精神,人民网理论频道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


  重视多种层次类型的文化建设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可分为哪些类型?我国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面临哪些挑战?陈少峰表示,当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了文化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果,未来前景广阔。但是,文化体制改革需要拓展深度和广度;同时,注意不同层次类型的文化发展和建设。

  陈少峰说,文化建设可视为文化应用领域的发展,包括五个主要部分即积累型文化、提升型文化、支撑型文化、满足型文化和竞争型文化。所谓积累型文化,就是在自然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传承传统的文化精华,针对未来文化发展进行必要的积淀,如奢侈品和设计能力的积淀、优秀价值观的弘扬。但是,传统文化只能作为资源基础,不能替代当代文化的积累和发展。

  所谓提升型文化,也就是精英文化和主流价值,以及公民的文化素质,需要持续提升。所谓支撑型文化,是制度文化和支撑发展的文化,如法治和商业文化,这方面需要进一步重视和推动。例如,三鹿给中国的国家形象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所谓满足型文化是指民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和文化产业,这个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所谓的竞争型文化是指一个机构、一个城市或者国家在软实力竞争方面的地位,这方面需要加大文化建设。

  陈少峰表示,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了文化建设,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特别是国家重视软实力、事业转企改制、培育市场,国家政策和金融支持发展文化产业和提升文化竞争力等方面都具有新的发展,而且未来前景广阔。

  陈少峰说,当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主要面临的问题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度和广度需要拓展,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需要重视传媒的变革,对广电中的事业和产业进行分流发展。需要培育市场主体才能形成国际竞争力。

  另外,转变观念也很重要。发展文化需要重视以上不同层次的发展,而不能仅仅重视提升型文化或者仅仅依靠老祖宗带来的文化积淀。向历史回归、祭祖、场馆浪费、跟风等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主要是观念陈旧造成的。

  文化建设的方法论转型

  曾几何时,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远远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产业领域普遍呈“小、弱、散”状况,文化产品匮乏,进口远远大于出口,现实中充斥着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舶来品和替代品。广大文化工作者常常感到困惑,为什么身为文化资源大国的中国却是文化产业小国?陈少峰表示,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进行方法论的转型,并加强对国际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而在陈少峰看来,中国虽然历史文化悠久,但是称不上文化资源大国。因为文化资源中的第一资源是人力资源,而我国人力资源中的高端人才开发和培养处于初始状态,缺乏高端人才,也就缺乏制作精品的能力。

  此外,陈少峰表示,我们国家文化产业的弱点是内容产业比较弱,文化制造业比较强。这说明我们一直是以制造业为主来经营文化产业,这是一种方法上的弱势。

  随着持续化的文化体制改革,我国正在释放出文化生产力的活力,今后文化内容产业的竞争力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我们对于国际文化产业竞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仅仅依靠照搬传统文化题材、忽视家庭文化产业,是难以形成国际化品牌的”,陈少峰说。

  提升文化事业效率和内容产业的竞争力

  目前我国国有文化事业和民营文化事业发展状况如何?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何贡献?

  对此,陈少峰表示,文化事业方面在基础设施和公民基本权益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场馆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文化事业机构整体上缺乏战略目标设计、绩效考核和效率意识,机构官僚化现象比较突出。今后主要应当围绕如何提升文化事业的效率来深化改革。

  “应当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民间和企业参与文化艺术事业的投资和资助活动。各类民间博物馆可以集中打造私人博物馆城”,陈少峰说。

  长期以来,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性质相混淆,事业的职能和企业的功能相混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如何着力解决这个体制弊端?

  对此,陈少峰认为,传媒垄断制约了内容产业的收入和竞争水平,因此应当进一步开放。一方面,对传媒进行事业和产业的分流,比如教育电视台应当是纯公益的,中央电视台应当区别为国家台纯公益和产业集团两大类别。

  另一方面,应当允许民营资本参与传媒平台的建设和投资,适当地进一步开放民营传媒产业。

  文化与科技双驱动的时代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文化在推动经济发展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又有何特殊作用?陈少峰表示,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文化与科技双驱动的时代。因此,一方面要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文化产业来提升制造业。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重视文化的支撑作用,特别是在企业文化、品牌、企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企业社会责任以及高端产业的文化提升方面做出新的探索和努力。

  同时,陈少峰认为,既要重视经济增长,也要重视公平分配,尤其是要重视人力资源,提升人力资源的价值,同时重视穷二代问题的解决,避免弱势群体陷入恶性循环。

  新形势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加强文化战线领导班子建设,加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如何加强文化战线领导班子和人才培养?

  对此,陈少峰表示,人才培养和事业发展、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考虑,可以确立如下目标:

  第一是行政一把手要综合推动文化、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第二,将文化产业管理作为一级学科。第三,既然文化产业是战略性产业,主管经济和文化的各级官员应当接受系统的培训。第四,着力培养文化产业的高端人才,尤其是开放文化产业MBA和EMBA。第五,文化事业的人员应当进行系统的文化、文化事业管理和文化产业的培训。第六,政府扶持文化产业资金中的专项资金不能都用以补贴产品,应当拿出一大部分来培训教师、企业家和各类从业人员。

  加强法制建设是解决文化工程的关键

  文化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产业属性,作为继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又一次涉及全局性的深刻变革,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政治、社会领域的改革密切相关,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的某些领域,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积极充分地调动各方面的有利因素,做好这项系统工程?

  陈少峰说,文化自身是个系统工程,要建设好文化这个系统工程,首先,不能仅仅局限于主流价值,还要关注如何让青少年在娱乐中接受文化提升。因此,传统的寓教于乐应当改变,在教育中应当培养素质和想象力,在娱乐领域不能简单说教,可以向好莱坞动画电影的价值取向学习。

  其次,在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播时,更应当重视中国当代文化的提升和传播,避免被视为历史文化很丰富,当代文化不足取的结果。

  再次,需要重视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和选择的多样性,并且把引导性和满足性结合起来。

  又次,加强法制化建设是解决文化内外部系统工程的关键,特别是结合文化活动中所涉及的广泛的社会影响,建立法制化的管理体系,解决知识产权保护。逐步减少行政命令,发挥法制化管理的作用,严厉打击某些SP欺诈和各种不法活动。

  最后,建立文化领域的分级管理机制,避免公共文化领域因低俗化现象而采取过多的行政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