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必须学会和中国共享知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5:14:46
欧盟必须学会和中国共享知识 Dirk Jan van den Berg

周三中欧峰会上漂浮的外交疑云恐怕转移了诸位看客的视线,人们可能忽视了欧洲各国未来面临的真正挑战:能否继续作为全球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得以存续。

中国的货币政策和中欧之间不平衡的贸易关系所引发的摩擦给此次亚欧峰会蒙上了阴影,会谈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此外,会议议程上的关键性议题,比如北京方面在放开政府采购一事上仍对欧洲公司持保留态度,以及欧盟不愿意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等问题,并不能决定欧洲各国的命运──真正能决定欧洲命运的是对知识的开发和利用。

中国的崛起对欧洲作为世界创新枢纽的领导地位已经构成了威胁,但此次亚欧峰会并未着力解决这个问题,也没有抓住机会去构建一个本应很有意义的合作伙伴关系。如果欧洲还想保持其在经济上的领先地位,那么它务必“锁定”更多和中国的商贸合作关系,这些合作应以科技为先导。

Agence France-Presse
欧盟委员会负责科研与创新的委员盖根-奎因问题的关键在于欧洲各国的领导人是抓住这个机遇以刺激经济增长,还是白白浪费大好时机。

当前的预兆并不好:多数欧洲国家的政策停滞不前,各国战略大都聚焦于国内问题,较少涉及国际问题。除了布鲁塞尔方面还能带来一些增长的动力以外(主要是透过欧盟2020战略),整个欧洲大陆均处于发展停滞状态。

毫不夸张地说,欧洲正面临着创新危机,就像欧盟委员会负责科研与创新的委员盖根-奎因(Maire Geoghegan-Quinn)在周三所宣称的那样。这种现状是一幕潜在的悲剧,因为此刻,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正在浮出水面,有望将中欧科技合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然而,这个机遇最多还能存在5-10年,之后中国的创新机制就会赶超欧盟。想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这对双方来说是互利互惠的),欧洲人的思维方式必须做出根本转变,同时还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要明白机会为什么稍纵即逝,你必须理解中国迅速崛起为一个科技大国的现实。当前中国每年的研发投入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左右,这一比例是十年前的两倍。到2020年,这一数字会赶上美国,达到2.5%左右(欧盟各国的平均水平约为1.8%)。而从科研出版物的数量这一指标来看,中国已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的科学知识生产国。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目前的总体科学实力有时候是被夸大了。各种担忧持续不断(且并非毫无依据),比如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否充分鼓励个人的创造性(这一点对取得科学上的重大突破尤为重要),中国人是否缺乏系统思维以及中国企业能否吸收大量研究成果等。

上述担忧意味着中国未来的成就能有多大还不确定。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们正在见证世界科技新秩序的诞生。

首先,北美和欧洲统治科学界的时代已经结束,这一点对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都有深远的影响。其次,专业技术知识的扩散有助于构建一个全球化的知识共享体系,而中国的三百多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则能充分利用这种资源。

而这种转变又能促成一种强调跨国协作的合作模式,这将重新定义21世纪的研发领域。目前在中国大约有1200家外资研发中心。对中国来说,关键是要继续争取爬到研发价值链的高端。中国的各大企业将变身强大的创新机器,成为欧洲同行的竞争对手。如果忽视了这一点,我们是要担当风险的。

在机会消失之前,欧盟又该如何确保与中国的合作成果不会凭空蒸发呢?首先,通过落实欧盟2020战略等方法来强化创新链上的每一个环节,从研发到科研成果的商业化。我们还要抓紧调整国家战略,改革研发和创新机制。

在这个关键时刻,欧洲各国和欧盟的领导人无休止地讨论方案和计划是远远不够的。停止空谈,开始行动吧。我们必须立刻行动起来,当务之急包括制定一份详尽合理的预算方案,以便顺利地实施计划。

欧洲各国必须利用现有的优势,并让以下二者发挥协同效应:中国的增长需求和欧洲的工业、研发以及咨询业的潜能和目标。欧洲的优势包括高质量的研发成果、进行跨学科研究的能力(这使得研究越来越有效)以及一批在国际上知名的大公司。这批世界领先的专业公司包括制药业巨头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和阿斯利康(AstraZeneca)以及食品和营养学领域的雀巢(Nestle)和联合利华(Unilever)。

在食品和营养学领域,中国还需要国际专业技术的支持,因为其国内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有待提高:农村地区的粮食产能还低于关键规模(critical mass),食品质量无法达到出口要求。由于缺乏强有力的质量保证体系,中国目前还无法解决上述问题。

如果欧洲能提升自身的表现,并能成功应对当前面临的历史性挑战,那么令人信服的价值主张几乎可以在任何一个科研领域生根发芽,包括生物技术、医疗技术、纳米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药品制造以及创意和设计产业。

欧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如果我们能够赢得挑战,就能够得到丰厚的回报:这不仅可以加强中欧双边合作伙伴关系,还能确保中国遵守世界贸易和投资的规则,同时也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石。

欧洲各国的领导人会设法抓住这个机遇,还是会让它从指间悄悄溜走呢?

(编者按:Dirk Jan van den Berg为台夫科技大学校长,曾先后担任荷兰驻中国和欧盟大使、欧洲大学IDEA联盟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