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梨花体到羊羔体,文学奖为何遭遇起哄式围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8:02:33
',1)">

近日,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诗集摘得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惹出争议,引发了人们对于诗歌创作的思考,网上网下无度的调侃甚至由个别作品铺陈到对人格,官品,文学奖项的攻击,质疑其公职身份…从梨花体到羊羔体,起哄式围观让"审丑"暴力愈演愈烈,文学批评变成毫无逻辑的情绪发泄,让不少爱好诗歌的人们很受伤。您觉得什么是好诗?时代需要什么样的诗和诗人?[欢迎讨论]


纪委书记获鲁迅文学奖遭遇话语暴力,"羊羔体"惹谁了?
纪委书记诗作获鲁迅文学奖将官员文学创作大讨论带入高潮 官员就不能参与专业评奖么?
近些年来,官员的文学创作总能引起轰动,从孟学农的《心在哪里安放》到青海的"诗人省长"吉狄马加,或褒或贬,不一而足。这次纪委书记诗作获鲁迅文学奖将官员文学创作的大讨论带入了高潮。有人将这种直白的诗体称作"羊羔体",认为是继"梨花体"之后又一"口水诗"的代表。车延高书记表示诚恳接受网友的各种意见,但希望批评瞄得准一些。
诗人车延高饱受争议,与其人生经历和创作没关系 他成了人们对某种文学现象的宣泄口
有网友在微博摘录其描写演员徐帆的诗作《徐帆》引起热烈讨论。一时间,"纪委书记"写"徐帆"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传言在坊间和网络上传开。大家都知道,这三个关键词背后会有多少种让人产生奇妙联想的东西:文雅点,可以想出"这种肥处添膘式的文学奖是文学媚权的典型写照";甚者可能将车延高的诗与某些酒足饭饱打着嗝和女明星打情骂俏的顺口溜扯上关系。于是,包括文学在现实中的地位及一直争议着的"文学奖的权威性和公正性"问题被扯了出来。
网上对车延高获奖的攻击多数是逻辑错乱的"街骂","街骂"竟然形成了某种公共舆论
话语暴力在"羊羔体"事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含沙射影、指桑骂槐,在有罪推定的基础上极尽羞辱践踏之能事。不需要讲证据,也无须谈逻辑,一切仿佛都是为了捍卫理想主义价值观的需要,"骂的就是你"。公共舆论可以质疑官员的公共权力,质疑文学奖项背后的学格与操守,但在面对具体公民的权利与自由的时候,在批判私权的时候须秉持最底线的善意与公平,一个靠身份标签和话语暴力而建构起来的舆论秩序是危险的。
娱乐归娱乐,文学归文学,时代需要什么样的诗和诗人?
调笑没有到车延高为止,有人又深情地搬出敬爱的鲁迅先生来说事儿 "鲁奖"有啥了不起?
人们在调笑车延高之余,又纷纷将矛头指向鲁迅文学奖以及背后的评委会:先生如果活着,是否会同意车延高获奖呢?进而言之,先生又是否认可以他本人名字命名的已延续五届的文学奖项呢?这次遭到质疑的获奖者不止车延高一人,这已经成了文学奖的常态,包括茅盾文学奖,每次奖项一公布多多少少都会遭到质疑,以余秋雨大师的逻辑来看任何质疑都可以归为"羡慕嫉妒恨",但质疑仍在继续,甚至愈演愈烈,已然不是余大师的防御方式所能阻止和控制的了,失控的是公信力。
车延高的"羊羔体"在网络时代走红不意外? 我们这个时代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诗和诗人?
对诗的评价见仁见智,一个人的学养,阅历乃至心情变化都会影响他对诗的欣赏和判断,这里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尽管诗的形式也是重要的,但好诗与否的评判标准取决于诗人是否在用生命、用真情、用爱去写,是否有直面现实和苦难的勇气。从这个角度看,正如鲁奖评语所说,难得"一个坚硬的纪委书记有如此柔软的心"。因此,我们这个时代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诗和诗人?这才是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
当"诗人"已沦为揶揄,挤兑文学青年的讥诮之词,我们的文学创作承受着怎样的舆论压力?
我们固然可以对官员诗人的获奖不屑一顾,但诗歌创作水平与关注程度的下降却是不争的事实。倡导白话文运动的胡适曾经提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陈寅恪在风雨如晦的五十年代有诗云"最是文人不自由"。文学艺术的勃兴与繁荣从来都不是在一律化的制度环境下诞生的,它必然要求多元化作为其发展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