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伊甸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08:06
心灵的伊甸园[来源:高2010级8班[原创] | 作者:杨玲艳 | 日期:2010年4月8日 | 浏览86 次] 字体:[大 中 小]



                                                                ★★校园星级作文★★


    陶潜有三径就荒的松菊之地,因而能有“采菊东篱下”的闲情雅致;刘海粟有看过云卷云舒的心灵之窗,因而他有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淡雅儒气;诗圣亦有茅屋,因而他有“大庇天下寒士”的凌云清志;还有那一袭长衫的李太白,他有离不开的酒窑,因而他才能抱明月而长终!
    你,我,他也需要驻守一片心灵的伊甸园!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好一个听不见,好一个看不见,心灵净僻,灵动的是外乎冷血而溢馀热的激情,这不是孤独,更何以说是难以名状的孤独呢?我喜欢一种解释,是一种宁静恬淡的生活态度,孤独太微醺冷凝,咏春又太浮华空洞。唯有宁静,宁静祛除现实社会里的芜杂与烦琐,可以为自己留下一个竹深径幽的伊甸园供自己在忙碌后的月光下品茗,撷菊,让自己不至于太世俗化,功利化。
    孔说“古之人,外化而不内化;今之人内化而不外化”其意何如?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中说内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起决定作用的。由此推之,一个人想达到“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境界,诚有难度,当然想要像庄子一样看等生命,自然,生死,乃至行行色色的一类人,显得愈不切实际,我们没有他们那圣人般的至高点,但,我们可以活出自己的“味”儿。
    生命是一个过程,速度不宜太快,我们对待自然可能只是浮光掠影,对待虫鱼鸟兽,目睹稀世动物的濒临可能也是空乏其意。为何?兴许是极端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已将人的本性暴露无遗,人类的主宰作用日趋显现,而心中那最原始,最纯洁的情结,早已被洗涤的一无所有。年轻人可以狂一回,动不动来一句“PF”,实际是“佩服”。中年人也可绚一次,跨洋越海,进巴黎,上挪威,登富士。可我想说不论何时,何地,哪怕是在地狱也要为画一扇心灵之窗,驻守一片心灵的伊甸园。
    或许,像黛玉一样至死都能回归那“与子谐藏”的伊甸园,呼着“宝玉,你好……”而归去的人确实很少;或许,像清照一样有着千年孤独而还能在瘦弱黄花的灵魂深处觅归之人更是寥若星辰;或许只有忙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人;或许,只有路遥那《平凡世界里》的孙少平,才能略解其中味。
米万明钟吟“悠然把酒对西山”,范仲淹呼“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太白抒“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秋瑾也叹“秋风秋雨急煞人!……”他们都是有归宿的人,他们在自己的伊甸园里感受的是淡淡的孤独,纯纯的阳光,微微的秋,袭袭的炊烟……
    唯宁静是美,宁静是川端康成的未眠花,是三毛笔下无言的大漠,是东坡的竹林芒鞋,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心灵的伊甸园沉淀的是宁静致远的闲花,细雨,他们无声,它们宁静!

   教师点评:伊甸园本是人类居住的乐园,本文紧扣话题,引古论今,抒发出作者自己内心驻守的那一片纯洁而闲适的伊甸园,虽有缕缕孤独之味,却引发出了与众不同的内涵美。
                                                                   点评教师:李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