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基础学(7.出离心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18:40

第六 出离心篇

 

        一  出离心的必要性

 

 什么是出离心呢?出轮回离烦恼的发心,名之为出离心。此种发心乃是小、大、金刚三乘佛法的基础,具足出离心的人才会精勤求解脱道,修行诸解脱法门。如诸小乘行者,以此发心为基础,而远离世间之贪染,悟四谛十二因缘而证道果。若一个修学佛法之人,连最基础的出离心都没有生起,或者都不懂其意,必然不能成就解脱道之修证。六道众生流转于生死轮回之中,皆是因不觉诸法实相,对诸虚幻假法生起实有的颠倒分别,进而起妄计执着,由此而造贪嗔痴等无边恶业,从而感受业集所起之苦果。世间五欲诸事,其本为苦之性质,然众生迷执以苦为乐,于五欲对境之中起爱取心,由是而引申诸苦,虽受诸苦烦恼所迫,亦沉迷其中不思出离。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有苦。大人有大人的苦,小孩子有小孩子的苦,老年人有老年人的苦,当官的有当官的苦,穷人和有钱人也各有其烦恼,总之不管是谁都有苦。众生的一切苦果业报,皆是由愚痴而来。众生于无始劫前法界本体自显之刹那,不觉本有自性,妄执有外境可得,如是转本性智光为凡夫见分,将觉性明现之妙用迷为外境,由是起能所二取之心,迷执转深,三粗六细等烦恼接连而起。由诸烦恼业因起所作业,诸因缘集起而受业果,故此世间五欲等事无一而不是苦,如是世人执苦为乐,岂非颠倒哉!

世人把一切欲望所引发的相似乐趣,当成是真实的而去追寻。无数众生穷其一生而追求五欲,但无论得不得到结果完全一样,任何人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快乐。不仅如是反而在生起执著那一刹那开始,烦恼痛苦就已经同时生起了,而造成烦恼痛苦的因就是执著五欲之故,所以要想断尽烦恼,出离轮回诸苦,就必须要认清楚五欲根本性质到底是苦还是乐。世人对五欲的追求是由执著而起,故任何由执著所摄的有求之心,皆为烦恼。如:执著希求金钱财富,而为了得到这些财富奋斗拼搏,甚至于不择手段,在此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烦恼痛苦。即使最后如愿以偿得到了自己追求的财富时,又会生起一种害怕失去的烦恼,继而为不失去所拥有的,用尽心思来维持保护。世间上有好多富翁,在他没有钱时,他睡在马路上都无所谓,没有丝毫恐惧。可是一旦有钱了以后就不自在了。白天有一帮保镖护着,晚上睡觉都经常换地方,不敢住在一个地方。住在防守严密的深宅大院里也感觉不安全,有一个小小的响动就吓得彻夜难眠。执著成为有钱的人,在没有具足财富时,时时刻刻被求不得苦折磨着,当最后如愿以偿了,又会被爱别离苦(害怕失去所喜欢的事物的恐惧,或已失去而生起的苦。)所逼迫。所以追求五欲从表面看好像是一种快乐,但仔细观察之下我们便会知道五欲的性质为苦,因此执著五欲之乐实际上是在制造烦恼。这种贪取五欲的心,本身是由痴烦恼所摄,故而以痴烦恼所摄持的一切追求全部是颠倒的行为。因此,要想远离一切烦恼痛苦,就当放下对五欲等执著的心,只有看破放下才能出烦恼河,离诸苦痛。

在古代很久以前,有一位非常有钱的大商人,其所具足之财富简直就是富可敌国。但他小时候因家境不好,生活非常贫苦,当时就悄悄地发誓,将来一定要成为一个富豪,因为他认为,只要有钱就有了人生的欢乐和幸福。因此在他年纪稍长时就外出打工,攒了一些钱后就开始做生意。因他本人很有作生意的天赋,再加上又勤劳吃苦,最终成为了当时最有钱的人。在全国各地开设了一百多家钱庄,而每个钱庄都有一个掌柜和一个账房先生,仅掌柜和账房先生就有二百多人,管理这二百多人的是他非常信任的总管。他虽然在事业上获得了成就,所拥有的财富几世都用不完,但他感觉到财富并没有如想象中一样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快乐,反而让自己疲于奔波和应付,一天到晚都要忙于生意的事情。每天都担心别人算计自己,为了令自己所拥有的财富能一直保持下去,时时刻刻都在经营算计中度过,甚至于在做梦的时候,还离不开这些事情的缠绕。这样的生活让他感觉自己的人生没有一点欢乐,于是他开始思维,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说是为了快乐,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快乐?获得金钱名利地位等显然不是真正的快乐,因这些自己都具足,但并不快乐。

某一天,他家的隔壁住进一对无有儿女的老夫妻,这老两口是以卖豆腐为生。一段时间后,他就注意到隔壁的老俩口生活虽然清贫,但却活得特别开心。其实,这老俩口无儿无女以卖豆腐为生,每天赚的钱刚好够自己的生活,而他们心中也很知足,所以没有什么烦恼。而这位富翁就想不通了,‘自己比这老两口有钱有势,而为什么就没有他们那种欢乐呢?’想到这里时,正好看到自己的总管走了过来,他就问道:‘为什么我拥有财富却不快乐,而那隔壁的老俩口没有钱却很快乐呢?’总管听到东家这样询问,便施了一礼回答道:‘您要想明白这个道理,其实也很简单,只要您在晚上把十锭黄金扔到他家门口,不出三个月您就完全明白了。’听从了管家的话,富翁就在当天晚上,真地扔了十锭黄金过去;而这个时候,老俩口正在盘算着明天的豆腐如何卖,突然听到院子里咚的一声,老头以为有小偷进了院子。顺手操起一根扁担就走了出来,刚一出门,觉得脚下一绊差点摔倒,老太太随后拿着灯也走了出来,这时看到老头子脚下有一包东西。老太太捡起包袱打开一看,老两口立刻就呆了。当俩人回过神来后,老头很镇定地把包袱包起来,拉着老伴儿回到屋中。这一晚上他们房间里的灯没有灭过,第二天一早,老俩口就开始盘算着如何把豆腐生意扩大,最后也付诸实际行动。雇用人买店面,在很短的时间内,老俩口就开起了一个规模不小的豆腐店,把方圆数十里的豆腐生意全部垄断了。而且也赚了不少的钱,后来又把远房的亲戚叫来帮忙,在亲戚的帮忙下又开了一个酒楼。老两口生意做得的如火如荼,也赚到了大量的金银。随着生意和钱财的剧增,老俩口也失去了往日的笑声和欢乐,每天都沉迷在对金钱的执著中;发生在老两口身上的事情,都一丝不漏地被隔壁的富翁看在眼里。他从这件事上彻底明白了人为什么会有烦恼,为什么拥有圆满的财色名利等也有烦恼的道理,打那以后,他就把所有财产交给了儿子,自己出家修道去了。据说后来这位财主获得了大成就。

世人追求五欲的快乐就如在舔刀刃上的蜂蜜,当蜂蜜的甜头尝到时,自己的舌头也割破了。所以因五欲而得到快乐,只是暂时和相似的,不是真正永恒的快乐,但依五欲而引发的烦恼却有无数。要知道对欲望的执着追求,就是烦恼生起的根源。五欲之乐只是相似而不长久的,故佛经中称之为‘坏苦’,因为这种五欲之乐的唯苦的性质,故众生在获得时虽能生起相似的快乐,但因其本质即为苦的缘故,最后就会变坏为苦。如:一个人站的时间长了就会觉得很累很苦,就会觉得若能坐下来肯定舒服快乐。当刚坐下来后会觉得很舒服,感觉很快乐,但若是就这样一直坐下去的话,又会感觉坐得很累,要是能站一会儿必然很舒服。又如,喜欢吃甜食的人,如果让他不停地吃的话,他就会觉得所吃的食物不像原来那么甜美了,而是变成了一种酸的感觉。再如,喜欢色欲的人,如果每天让他去干这一件他最喜欢的事情的话,他也会感觉到厌烦痛苦。这种现象的出现,是说明任何一种五欲享受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而成为苦的性质。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一切事物皆以苦、空、无常为其本质,故而一切欲乐才会变坏为苦。这种坏苦也被称为变苦。

众生所受的苦除了坏苦,还有苦苦和行苦。苦苦:一般是指病苦灾难等,因每一个众生因无始劫来的业因果报而感业受身,本来在五欲中就没有快乐可言,还要再面对这些病苦、灾难等折磨,所以这种痛苦都称为苦苦,其意即是苦上加苦;行苦:这种苦是由因缘流转所产生的苦受。一切因缘假法都会由流转变异而生灭,如外在的钱财、名利、地位等,还有自身的身体生老病死,这些事物随着因缘流转就会引发变易。如:身体会随着岁月的迁移而衰老,疾病增多苦不堪言。身外诸物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这种因缘流转的规律,在佛教称为‘行’。所以由因缘假法迁流变化而产生的苦就是行苦;除此三苦外,还有八苦等无量诸苦,每一个众生都受这种种苦的煎熬。而生命本身并非是断灭的,此生的生命结束后,会随着业力的成熟而投胎到其它道中。若此生造的恶业多,死后就会随着业力的牵引而堕入恶道,在恶道中经无量劫受无边之苦。纵然往生在天道,也会有天人五衰之苦,故佛说‘六道无乐事,三界犹火宅。’

由于从真实义上观知,三界六道众生无一而不苦,故若是具大智慧之人,应当了悟此义而精勤佛法之修证,以期证诸法如实义,获究竟解脱之果!

 

 

        二  出离心的修持

      

在每个生命体来说,轮回是肯定存在的,这是不争的事实,纵然有很多人不愿意相信,也不能由此而抹杀这个事实。而每一个众生在轮回中的业感果报也是真实不虚的,在无尽的轮回中,每个众生都为诸苦所迫,而无有自由,也是显而易见的。既然,我们认为有轮回的存在,而且也知道在轮回是纯苦无乐的,那么我等就应该为了改变今生后世的命运,而去追寻那真正的解脱之道。只有出离六道轮回,才能究竟地断除一切烦恼。若只求往生善道而享天福,如是还没有出离轮回,故还会在生死之中流转,有生死就不能免除苦和烦恼。即使转生天人也不免五衰之苦,故《亲友疏云:‘三十三天伎乐女,多时受已堕泥犁,速疾碜毒经诸苦,磨身碎体镇号啼。’在此生做好事修福善持五戒,就可以在来世往生三十三天享福。有无数美妙的天女侍侯,而且寿命很长。但是当天寿快享尽时就现出五种衰相(天人五衰:天人于寿命将尽时身体所现之五种衰亡相。即:一、头上之花(或冠)萎靡。二、腋下出汗。三。衣裳污秽。四、身失威光,或常瞬目,且身上产生臭气。五、不乐于本座,或违逆玉女。)天人虽然可以在天宫中享受妙乐,可一旦福报享尽就要堕入地狱受苦。在地狱里同样要遭受种种诸苦,而且地狱中万死万生,令罪人悲号不已。若此生修学佛法,或者行善积德是为了往生天道,这种发心只是增上出离心,不属于真正出离轮回的发心。所以真正修行佛法的人应当发起究竟的出离心来,而不是增上出离心。只有以真实出离心为因,才能趋入解脱道真实证悟。

虽然,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所感受的都是苦,但是若能在人道中修行佛法的话,那么这个人身就很有意义了。《三主要道颂云:‘暇满难得寿无常,修习能除此生欲,业果不虚轮回苦,思维能除后世欲。’六道众生中只有人才能成就佛法圆满的修证,纵使是天道众生都没有办法和人相比。所以说得到暇满的人身,要比天人之身都有价值。闲暇圆满的人身是非常稀有难得的,如佛陀曾经对阿难说:‘得人身犹如指甲盖上的土,而失人身犹如大地土。得到人身,且生在有佛法的国家犹如指甲盖上的土,而得到人身生在边地的犹如大地土。值遇佛法而深信犹如指甲盖上的土,虽得人身不信佛法者犹如大地土。’偈颂中言说之暇满:即指八无暇十圆满。[暇]是闲暇之意,即有闲暇的时间听闻修学佛法。反之即是无暇,也就是没有时间修学佛法。无暇有八种:生在地狱、生在饿鬼、生在畜生、生在佛前佛后、生在长寿天、生在边地、执有邪见、生为聋盲哑等。投生在地狱、饿鬼、畜生道的众生,是听闻不到佛法的,而且也因为受苦太多没有时间修学佛法。1地狱道的众生因不间断地受各种刑罚,所以除了感受痛苦外,不可能发起其它的心念来;2饿鬼道的众生整天被饥火焚烧,为获得食物到处奔走,纵然见到食物也会因为业力之故变成火炭猛火等,而受业火焚烧,所以也是痛苦万分,因此鬼道众生也无有时间听闻修学佛法;3畜生道的众生虽然在人间,但是因为其愚痴无智故也不能听闻修学佛法;4若虽非投生在三恶道,但却出生在佛未出世的年代里,纵然是获得人身也不能听闻到佛法,更何况能修学。若投生在这一期佛法的法运过后,也是属于无有佛法住世的时间,因此也不能遇到佛法;5即使生在有佛以及佛法住世的时代中,但却是生在无色界四空等天,由执著定境入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等四空定故,也不能值遇佛法;6虽然得到了人身,可是却在没有佛法的国家,如此不可能听闻到佛法;7或者虽然投生在有佛法的国家,但是却生在了有邪见的外道种姓中,因为具有邪见也不会修学佛法;8虽生而为人,但因业力故,成为了聋子、哑巴、瞎子等,如是亦学习不到佛法。所以,若是投生在上面这八种环境中,就没有值遇佛法的机缘,或者虽遇到佛法,但因无有闲暇时间修之故,也不是真正闲暇的圆满人身。也就是说得到人身,还要能听闻到佛法,闻而能生起信心,还能有很充足的时间修学佛法,这样的人身就是暇满难得的。遇到这样暇满难得的人身,是非常稀有的,因此我们应当利用如此难得的人身修学佛法。

以上的八无暇是一种概括,若仔细分别则另外还有两种八无暇,即是断缘心八无暇、暂生缘八无暇。前面的八无暇加上此二种共为二十四无暇。

暂生缘之八无瑕

1五毒粗重:嗔恨怨敌、贪爱亲友等五毒烦恼十分粗重的人,虽然进入了佛门也暂时生起了修学佛法的心,但由于自己内心中五毒烦恼力量强大,这样的人被烦恼控制不能修持正法。在修法时不能专注修法而且烦恼增上,如是亦不能成就佛法,每天都在造五毒恶业,故为五毒摄持而无法修学正法。2愚昧无知:由于自己的愚昧无知,对佛法甚深法义不能很好地忆持,亦不能随法义修学。由愚痴无知之故,随痴烦恼所转,不能与正智相应,故不能真正修学佛法。3被魔所持:虽然进入了佛门,但由于经常亲近修邪法的人,被魔知识诱导,心中充满邪见,故而不能修学正法。4懈怠懒惰:有些人虽然进入了佛门,但由于自己的懒惰,而不能勤修佛法,于佛法中的一切修证功德无有所得。由懈怠之故,内心中对佛法生不起一点意乐欢喜,是故亦不能精勤修学佛法。5恶业涌现:有的修行者很想实修佛法,可当他真正发心起修之时,由往昔业力之故,烦恼和违缘现前而令他无法修学,久之就会退失道心,反而对正法生起厌恶之心。这种是属于恶业涌现的缘故,出现此种事情就要先修忏悔法清净业障,否则无法修行。6为他所转:自己受他人的管辖不能修学佛法,如:居士自己虽然学佛,但家里人不学,由家人反对之故,而无有良好的修学环境,如此亦不能成就佛法。或自己是政府部门的领导,虽想学佛但因受职责所限之故而不能学习佛法。7求乐救怖:为了求世间的乐趣而学佛,或者是为了自己平安远离怖畏而学佛,这只是一种求佛庇佑相似性的学佛,以此类发心而学佛,亦无有实义,不能解脱轮回。这种人虽然入了佛门,但因发心不正之故,对佛法生不起定解,并且会由于往昔的习气影响,而行种种非法之行。8伪装修法:还有一些人是想在佛教中得到一些名闻利养,而假现修法相。这种人在表面上修得很好,可是背地里干的都是贪嗔痴等恶业之事。这样的伪修行人,由彼非真心学佛且行非法之行故,将来必定堕入恶道受苦。所以此种学佛于解脱道来说是无有是处的。

上面这八种类型的人,虽然在今生与佛法结缘了,但最终不能获得佛法的真实利益,因彼等只是种下了一种解脱的远因,所以这八种类型是属于暂生缘的八无暇。在当今汉地佛教界的在家居士,有大一部分的人是在这八类之中,但他们并没有真正觉察到,自己是属于暂生缘的八无暇之列,而不是真正符合成就佛法的暇满人身。

断缘心八无瑕

1为今所缚:世间上有很多人在一生中,为了自己的事业和养活家人的责任,在一辈子里都是忙碌不停,最后到死时,心中还挂记着好多的事儿。这样的人是与佛法无缘的,他一生中也不可能进入佛门修学佛法。他只会觉得拜佛修行的人一天到晚都‘不务正业’。2人格恶劣:从小养成了恶劣的性格,无恶不做,不信因果诽谤佛法,这种人的内心中无有丝毫善念,虽然能遇到善知识但很难走向正道,这样的人亦与佛无缘。3无出离心:有的人虽然学习了佛法,可是对现世的种种五欲盛事贪着不离,生不起一点的出离心,虽然知道轮回之苦,可是于内心中生不起丝毫对轮回的恐惧和厌离,由于不具备三乘佛法的共基之故,于今生中是无缘获得解脱道之修证的。4无有正信:如果对佛陀真实教法和善知识生不起信心来,则堵塞了佛法之门,不能趋入解脱道出离轮回。5喜爱恶行:世间有很多的人特别喜爱做恶事,而且他对做恶事很欢喜,这种人的身口意三门极不调顺,所以他们的所行是远离一切殊胜善法的,如此与正法相违,故为无缘。6心离正法:如果一个人的内心离开了正法的摄持就会颠倒行事,纵然已入佛门,也不能于自相续中生丝毫的正法功德。而若欲不离正法摄持,则必先通达正法,如是才能获得正法之摄持。7毁坏戒律:有的人进入了佛门后,不如法闻思修,不学戒定慧,故于自己所受之戒多有违犯而不自觉,如是将来只能堕入恶道受苦,不会得到解脱。8失毁誓言:修学佛法的人若不能坚守自己所发之誓言,经常退失誓言,毁坏三昧耶戒,如是便断除了解脱的希望。

以上所说之二十四种无暇,第一种是指那些得不到人身和遇不到佛法的人,而后面的暂生缘八无暇是指那些虽遇佛法,但不能具足成就佛法之相应条件的人,最后断缘心之八无暇,是指那些干脆不具解脱和修学佛法因缘的人。当今百分之七八十的学佛者都不具备闲暇的人身,他们没有时间修学佛法,只是与佛法暂时性的结了一个善缘而已。

假使具足了闲暇的人身,但不具备十种圆满,则亦不能成就佛法。

[圆满]共有二类十种差别,五自圆满、五他圆满。(1)五自圆满。1所依圆满:若想修学佛法就要有能修佛法的人身,若没有获得堪修正法的人身,则不能成就正法功德。虽然畜生也在人世间,不管它被人们多么宠爱,它连一句经文也念不了。假使你告诉它说:你念一句经文就能成佛,它也不会念,也不会知道什么是佛。所以今生能投生在人道,而获得闲暇的人生是学佛的所依圆满。2对境圆满:这是指生在有佛法住世的国家,佛法兴盛之地,是行者修学成就佛法的圆满对境。若生在无佛法的边地,没有修学佛法的环境,所以不圆满。(1、地界中国:这是指南瞻部洲的中央地带,就是印度佛陀成道的金刚座处,为地界中土;2、佛法中土:这是说有佛法存在而且兴旺的地方就称为佛法中国。我们中国是大乘教法的兴旺地区,所以是佛法中国。)3根圆满:投生在人道而且六根都圆满具足,无有残疾。若六根不具则不能出家,诸根都具足则可以出家修道,堪为成就佛法之法器。4意乐圆满:这是指投生在具正信之贤善人家,从小就对正法具足信心,对修学佛法有欢喜心。若从小就出生在业际颠倒的种姓中,如、妓女、屠夫等从小就以恶业为所依,而且所做之事都是恶业,故彼等不能对佛法生起意乐来。5正信圆满:如果对佛法不起信心,而对一切牛鬼蛇神有信心,也不能令我们出离烦恼诸苦。若行者对佛法没有具足真正的正信,则虽然信佛亦不能获得究竟解脱。而正信的生起依赖于正确的闻思修,故而如理地闻思佛法是解脱道的关键,没有如理的闻思则不可能生起正见和正信来。

(2)五他圆满:在《普贤上师言教》中云:1大师圆满。佛教徒的老师是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于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古印度示现成就了无上正等觉,成为了宇宙间唯一的大智者。佛陀彻悟宇宙一切诸法实相,而证悟究竟无生的境界。若是我们投生在无佛出世的暗劫,则必不能听闻到佛法。(一切诸法都有成住坏空四种阶段,一个大劫中有四个中劫,就是成住坏空四个中劫。只有在‘住劫’上才有佛陀出现于世间。佛陀出现之劫称为明劫,无有佛陀出世的劫叫暗劫。过去的现喜大劫中共有三万三千尊佛出世,随后就出现了一百暗劫无有佛法。暗劫过后具圆劫中又有八十俱胝佛出世,过后又出现了五百暗劫。五百暗劫过后,又于见喜劫中有八十俱胝佛出现于世度化众生,此后又有七百暗劫中无佛出世。在七百暗劫后的具喜劫中有六万佛出世,随后我们现在的贤劫出现,在此贤劫中有一千尊佛出世。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我等现在处于明劫之中,有佛陀出世而示现成就无上正等觉,建立广大教法,教化无边众生,破除一切邪执颠倒,开启众生自性之智慧,令出离轮回。如此能究竟利益众生之导师乃是三界独尊,无与伦比的,故生在释迦法运之中乃为导师圆满。2正法住世圆满:佛陀虽然出现于世,但若不说法,我等今日就不可能听闻到佛法。佛陀成道后本来要进入无生涅槃,由于梵天携千子及诸天神等请佛住世开演正法,故而释尊才未入涅槃,从禅定起广说诸法。佛陀四十九年说法度化众生,后于八十岁时显现了涅槃。他老人家虽般涅槃,但却留下了三藏教法住持世间,继续接引有缘众生。所以投生有佛法住世期间是为教法住世圆满。3时分圆满:我们现在所处的时期,属于正法和末法交替的之间,在这个期间还有正法可以听闻到,所以说是时分圆满。4自入圣教圆满:虽然生在有圣教住世期间,但若未对正法生起信心,亦不能归投正法而修出离,今既能正信佛法皈依三宝,则为入圣教圆满。5自缘圆满:虽然进入了佛门,若无有善知识摄受,也不能顺利解脱。所以皈依三宝后,若遇到真正具德之大善知识摄受,如此是为自缘圆满。又经云:‘善知识者,即是得道全分因缘。’若无有善知识摄受,以自己的智慧欲了达佛经是不可能的。现在有好多显密大德都在弘法摄受众生,所以要想依止一位善知识也不困难。虽不能承侍在身边,但亦可依其讲述的经论法要学习。

若具足了十圆满,远离了二十四无暇,这样就是得到了性相圆满的人身,此种人身是极其难得殊胜的,故而务必要使如此圆满的人身过得有意义。所谓的有意义就是要勤求解脱道,断除贪嗔痴。若得到了如此闲暇圆满的人身,还每天把时间浪费在世间无意义的琐事之中,如此是非常可惜的。世间凡夫之人也具足闲暇的人身,但他们却是以此人生造轮回之业,追求那些虚幻不实的东西,最后殃及后世。以是义故,行者当在初入佛门时,就要精进思维暇满难得这个窍诀,如是才能生起真实的出离心。

思维暇满难得、寿无常、业果不虚、轮回苦,这四个出离心的窍诀,有二种修学方式。1伺察修,即是在法义的摄持下,于现实生活中进行实际的观察和参悟。还有即是通过闻思经论而使内心生起此四种的体会来。2安止修,即是在打坐中以禅修的模式参悟这四种法义。开始坐时,先如法地按照打坐仪规坐好,然后观想自己的上师亦或者是某位佛菩萨在对面的虚空安住。明观对境之后,进而修供养修皈依以及发菩提心。开始正修时,当以祈祷的模式一边念诵修持仪轨,一边思维仪轨中所摄法义,如是令心专注在念修和思维之中即可。在修持出离心的四个窍诀中,当以伺察和安止结合而修最为圆满。若行者能如是修持,则必能生起真实的出离心,一旦具足了出离心这个基础,就能轻易地放下对世间的贪着,也能精进行持解脱之道了。

闲暇圆满的人身极为珍贵,纵然是世间最极珍贵之如意宝,也不能与之比拟。如《菩提道次第摄颂云:‘暇身胜过如意珠,如是得来只一次,难得易失如空电,思后应觉世间事。’此暇满人身得之不易,但却极易失去。人生一世数十载一晃即过,若真实了知此义当远离世间之贪着,精勤修学正法。另外,在这个世间上有好多生命的违缘,如天灾人祸、疾病等,都能轻而易举地夺走我们的生命。纵然你穷其一生呵护这个身体,也很难保证自己能活到寿终正寝。只要出现一个灾祸,或一个传染病,这个身体就玩儿完了。所以论中才会说‘难得易失如空电。’每个人出生到这个世间上就知道自己必定要死亡,死亡是一定要到来的,但是死亡的时间却没有固定的,任谁都无法保证自己能活到将来。世上有多少人连二三十岁都没有活到就死掉了,还有很多小孩子还没有来得及成长就夭折了。正所谓‘黄泉路上无老少啊’!!!

诸行者!要知道我们自己也是生死路上的无常客啊!每天看到有那么多的人死去,难道你真能无动于衷吗?难道真要为了获得世间那些虚幻不实的五欲之乐,就忽略了死无常这个事实吗?死亡是每一个有情众生都要面对的事情,难道我们能逃避掉吗?此生结束后还有来世,难道你真能不管来世如何吗?再说,世间诸事皆以无常而为体性,生活能凑合过去就可以了,为什么要贪着那么多的事情呢?俗话说:‘今日脱下鞋和袜,不知明日穿不穿。今日不知明日事,何须今日忧明日。’又如《大乘方便道论》云:‘圆满暇满身,后极难获得,勤修令不空。’修学佛法者最重要的是当下如何修学解脱道之法,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攀缘俗事和奢望未来之上。一旦当死亡到来时,再好的盘算和计划都会失效,拥有世间的财富和权利也不能解决这个根本问题,只有看破人生虚妄的本质,修学解脱道之法,才能获得究竟自在而无所畏惧。趁着死亡还没有到来,就要抓紧时间修行,今天该修的法就不要拖到明日。不仅如是,还要尽量在生活工作中把时间省下来,实实在在地发出离心修持解脱之法,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真正生起出离心的人,他会把佛法放在生命中第一位上,乃至于修持佛法比生命都重要。当今诸多行者,虽精进行善修行,但解脱道之暖相在他心中没有丝毫生起,多年后还是没有丝毫进展,这就是因为不具足真正出离心的缘故。还有的在家行者,不能善巧地将工作和生活转为道用,修行和生活格格不入。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在他们内心中没有把佛法放在第一位上的缘故,因此不能令生活和工作转为修行。若是将修行佛法放在第一位的人,纵然在工作时都会将一切对境转为禅修之所缘。没有具足这个条件的人,纵然打坐诵经也会将心散乱在世俗的攀缘中。是故,将佛法放在生命中第一位是转一切为道用的关键。

六道众生无论是哪一道都是不自在的,只要没有觉悟人生真谛,就会永远随着自己的因果业力而流转在轮回的洪流之中,无有一点自由,正所谓‘三界犹火宅,轮回如牢狱。’论云:‘如犯从牢狱,若有能逃时,于余事非等,速从彼处逃。如大生死海,若有能度时,于余事非等,应当处有宅。’修行佛法的人,首先要了知生在轮回中如囚犯一样,无有自由。如果一个囚徒,给他离开监狱的机会,他必然会什么都不顾地逃离。也不会因一些小事,耽误自己逃离获得自由的机会。修行解脱道的人也当如此,若有能出离三界轮回的机会就要珍惜,不要因贪著世间虚妄无实的事情,耽搁了出离轮回的唯一机会。如今很多在家修行者,虽然进入了佛门,也开始学习佛法了,但是并不珍惜这短暂的人生,经常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琐事上。例如,一些女居士,你若劝她们精进修法,她们老是说忙得没有时间,但是她们每天化妆做美容的时间却是很充足,早上起床后光是梳洗打扮就要用好几个小时。作为修行人,这样浪费时间是很愚痴的行为,因为即使你再打扮得漂亮,也不能以此成就解脱道的修证,当面对阎摩法王的时候,也不会因为你长得漂亮而不入轮回。世间人因为因果业报之故,不能深信修学佛法,这并不是很可惜,但若是已经入了佛门,也开始学习佛法了,还要这样不知死活地浪费生命,那实在是可惜!可怜!愚僧有很多曾经熟悉的人,岁数并不是很大,但已经死去好多年了,如果他们在生前能知道生命的无常和轮回的可怕,我相信他们一定会精进修学佛法。如果一个修行人每天念佛、诵经、念咒语,但若没有发起真正的出离心,不管你念什么都不可能获得究竟解脱。所以修行佛法成就解脱的基础就是——出离心。若没有具备真实的出离心,即使所修的是殊胜的法也无有是处。如《亲友疏云:‘如是无常非久故,无归无救无家室,生死圣人须厌背,并若芭蕉体无实。’总而言之,三界内所有的诸法都是刹那刹那生灭的无常法,都不能成为获得解脱的依靠。轮回中任何事物皆是以无常为自性的,财色名利,亲情、爱情等等,这些只是令众生沉迷轮回的因,所以,若此生执著这些,就会随此而造下继续轮回之因。一切世间法非是求解脱者的依怙处,只有厌离轮回诸事,才能坚定解脱道的修持,才能发起精进。一切出世间的圣者,他们无一不是由发起出离心而成就解脱道的,所以后世的修行者们,我们应该效仿先贤,通过如实地观修,打内心深处生起出离心来。如果今生不珍惜这个人生,一旦失去了就很难再得到这样的人生了,如《亲友疏》中又云:‘海龟投木孔,一会甚难遭,弃畜成人体,恶行果还召。’此《亲友疏》是龙树菩萨给他的一位弟子写的教言,此句是说明获得人生到底有多么稀有和困难。此中引用了一个譬喻,如一只盲龟,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之底,每一万年上来透一次气。在大海上漂着一块中间有孔的木板,逢此盲龟上来透气时,正好将头钻进了木板的孔里,这种巧合基本上是微乎其微。获得一个暇满的人身,其几率就和这个譬喻是一样的。这样难得的人身我们已经得到,但因无常迅猛刹那即至,因此当生精进修持正法。亦如经云:‘壮色不停,犹如奔马。人命无常,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人身不仅难得而且是极其短暂的,更何况在一生中还有诸多的灾难违缘等事,若贪著世间五欲则不能离诸烦恼,斩断轮回业因。如果想成就解脱道之证悟,当放舍对世间的执著。《亲友疏云:‘寿命多灾厄,如风吹水泡,若得瞬息停,卧起成希有。’又如《大游戏经云:‘三有无常如秋云,众生生死等观戏,众生寿行如空色,犹崖瀑布速疾行。’

在上文中,已经广泛地讲解了观修暇满难得和寿命无常此二窍诀,乃是生起出离心的关键修法。除此二种之外还有两个窍诀要修持,即是观察业果不虚、轮回苦这两个窍诀。此二窍诀的观修也是有伺察修、安止修二种。在伺察修时,先当精进闻思建立因果正理的教言,然后依逻辑如理思维,通过自我论辩的方式在自己心中建立起因果存在的观点,平时则可在随缘对境中将所建立之观点反复推理,当自己最终对因果轮回的观点不再有任何疑惑时,这个修法就已经成就了。当然这个窍诀的修持也是离不开安止修的,修持的方法和前二者一样。其实因果轮回的事实,愚僧在在本书的开头就已经通过论辩的模式证明了因果轮回的存在,所以在此处只需略微地讲述一下即可。如经云:‘纵经百千劫,所做业不亡。因缘汇聚时,果报还自受。’行者若此生不能出离三界轮回,必当因诸业因之牵引而投生各道,随善恶等业成熟而感受果报。我等众生在无量劫中造就了无边恶业,即使是在今生也造了无数恶业,一旦此生不能了脱,就会随业力而感召种种果报,纵使是过未来百千万劫,因果还会成熟。若行者能如理思维因果之真实和可怕,则必能生起精进心修持解脱道。反之,若行者为懒惰懈怠所摄持,这证明此行者必然不是深信因果之人。深信因果不虚的人,由深信力故必能严持戒律,勤修解脱正道。故凡是不能精进修行的行者,当从观修因果不虚而下手修持,如是则必能发起精进心来。安住于正法而修持的人,纵然面对死亡之时内心都不会畏惧,只会充满快乐。如《本生论中亦云:‘虽励不能住,何事不可医,能作诸怖畏,其中有何益?如是若观世法性,诸人做罪尤当悔,又未善做诸妙业,恐于后世起诸苦。临终畏惧而蒙昧,何能令我意不悔,我未忆做如是事,复善修作白净业,安住正法谁畏死!’什么样的人不会怖畏生死呢?有两种人:1、无知愚昧的人。2、证得解脱果位的圣者。前者因愚痴故不畏生死,并非如已获解脱之圣者由自在故不畏生死。前者唯随业力而受苦,而彼后者是无惧轮回的大自在者。凡夫不能识得世间诸苦,而以苦为乐,沉迷于生死之中不思出离,造种种业受种种苦,故若欲离苦就要安心于圣道修解脱法。又《中观四百论云:‘思念我必死,若谁有决定,此弃怖畏故,岂畏于死主。’只有于生死自在了,才能究竟得到大乐,而远离生死怖畏。修行佛法是要时时刻刻生起出离心的,只有这样才能安心于解脱道上,而不贪著诸欲乐事,临命终时才能自在面对死主阎摩法王无有恐惧。

若虽具足以上的修持和认识,但若不知轮回皆苦的道理,则不为圆满。当真正知道轮回中的一切欲事皆为苦之性质时,我们才会寻求解脱苦之方法。所以,知苦是发起寻求解脱苦的基础,若不知苦则必不能发起坚定的寻求解脱道之心。故《菩提道次第摄颂云:‘若不勤思苦谛罪,就难致力于解脱,不思集谛轮回续,难晓割断生死根。’如是,若修行者不能勤加精进思维轮回诸苦,而了知苦谛之真实义,则必然不能发起坚定的出离心来,于解脱道的修持也就不能专一而精进。佛陀所宣讲的小乘教法,就是以苦、集、灭、道四谛为基而建立的。而小乘教法最注重出离心的修持,故了知苦谛也是生起出离心的关键。只有知道了三界火宅唯苦无乐,才能积极地去寻找生起苦的根源是什么。如世间凡夫之人,他们不认为轮回是苦,所以也不会寻求断除苦的方法,而且也不会知道苦是从何处生起的。所以真正知道人生唯苦无乐的人,必然会观察苦从何处生起,以及寻求断除苦的方法。轮回诸苦都是由业集而生,由无始以来之业因汇集,才形成今生的业报之身。既然此生所受一切皆由业报所感,故唯有断除生起业集之无明,才能究竟出离轮回。欲破除无明唯有修持解脱圣道之法,而成就解脱道之关键就在于参悟诸法之自性,彻底明悟诸法无我、诸受皆苦、涅槃寂灭等真谛,才能破除无明痴暗。行者若能觉起思慧而行参悟,则一切法莫不显示无常之真相,如《大游戏经云:‘若有略能向内思者,一切外物,无不为显示无常。’所以,若行者真能时时内观审查自心,一切所见外物皆能为行者显现无常之理。《亲友疏云:‘爱别老病苦,斯等众苦处,智者应生厌,说少过应生。’所以修行的智者们都对轮回生起厌离,最后才能出离轮回。

有诸世间之人不欲舍离现世之五欲快乐,故不发心修持解脱道,而只重视今生享乐,不理后世之事。如是之人其实乃是真愚痴者,非为具智慧者,如《破四倒论云:‘此诸人寿极久百岁,此复初顽后老徒消耗,睡等摧令无可修时,住乐人中众生寿几余?’人一生的寿命最长不过百岁而已,此中真正能享受人生的时间则更短。如:从出娘胎到十五岁,这段时间中因为年纪尚轻不懂得生活。到五十五岁以后进入了衰老的过程,因衰老之故,身体各机能减退而诸病缠身,故为受苦的阶段,不能为享受人生。如此,从十五岁到五十五岁之间只剩下四十年,这四十年里可以说是享受生活的最好时间。但在这四十年中睡眠便占去了三分之一的时间,除了睡眠之外,为了生活到处奔波,也占去了大部分的时间,若这样算下来,我们一生中有多少时间是在享受生活?其实,每天之中只有吃饭和晚上才是放松娱乐的时间,也只是这么短的时间里才是在享受生活。如是观察则知,世间那些执著享乐而不修持出世间法者,实际上是很可怜的人,因为他们为了这么短暂的享乐,而不顾后世无量劫的轮回痛苦,实则为得不偿失啊!

诸修行者啊!出离心是佛法的基础,若不能生起真实的出离心,则一切所修无有是处。即使是受小乘戒律,都需要具足出离心才能得到戒体,若不具足则连戒体都不能得到,更不要说大乘戒的戒体和修法了。所以不具备出离心的人,连小乘的成就都不可能获得,更何况大乘的无上解脱之果?

 

解脱正因出离心,若具彼者能离欲,

亦能念死恒精进,取舍因果无错谬,

远离邪行及彼因,恒持净戒无亏损。

暇满难得寿无常,业果不虚轮回苦,

此四窍诀恒忆持,伺察安止轮番修,

具慧当思此中义,莫负闲暇圆满身!

第七 菩提心篇               

 

         一  菩提心的重要性

 

菩提心——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作无上正真道意、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无上心、道心、道意、道念、觉意。即求无上菩提之心。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当得速成无上菩提。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心,称为发菩提心、发心、发意;而最初之发心,称初发心、新发意。此菩提心是大乘道的根本。小乘与大乘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有没有菩提心。而此心为广大利益众生之心,菩萨依此心而得圆满福慧资粮证无上菩提道果。菩萨依此心的摄持历经三大阿僧祗劫行六度利益众生而无退失,故亦称为大道心。佛教的任何一个大乘教法都是以菩提心为基础的,若无有菩提心,大乘教法的殊胜便不会成立。故《华严经云:‘所说种种众譬如,无有能及菩提心。以诸三世人中尊,皆从发心而得生。’菩提心乃是一切修法之中最殊胜的法,菩提心乃法中之王。一切诸佛之所以得成道业,皆以菩提心为正因而得正觉。又一切诸佛福慧功德圆满亦皆因具足菩提心故,如《三昧王经云:‘日以满千百万俱胝刹土之七宝供养诸佛,然此功德不及大慈心功德。’假使有人以七宝供养无量无数诸佛,此功德广大难思,因以一钱供佛即可获得转轮圣王之报,更何况供养无量诸佛。此功德虽然广大难思,但不如生起菩提心的功德大。如《勇施请问经云:‘发菩提心之福慧,假令其有色相,尽虚空界皆充满,犹复盈溢不能容。’若有人能发起一念菩提心,所得之功德广大无垠,假令功德具实有色相,虚空亦无法容纳。在《菩提心释》中龙树菩萨亦云:‘一刹那发心,其福德如果色相,虚空无法容纳,佛陀无法衡量。’不仅菩提心之功德虚空都无法容纳,纵使是圆满的佛陀亦无法衡量其数量到底有多大。佛说:‘忘失菩提心而修诸法乃为魔业。’当今很多的学佛之人,虽然每天做着相似的修行,但却不注重菩提心的修持,他们内心中也期望自己能尽快圆满福慧资粮。但是因彼等无有修持菩提心故,纵然经历无数劫修行亦不会圆满福慧资粮,而且大乘教法殊胜的证悟功德也不会在内心生起。若欲尽快断除世间烦恼,则当以出离心为基础,以发起菩提心为本而行利益众生之行,如是方能获得究竟之快乐,如《入菩萨行论云:‘尽世间安乐,从愿他乐生,尽世间苦恼,由欲我乐生。愚人自作利,能仁为利他,依此二差别,何须多复说?’从此文中我们可以了知,菩提心发起的外相就是精进利益众生之行为。只有一心利益众生的人才能获得真实的快乐,十方诸佛即是如此。世间之凡夫为自利而做一切,诸佛一切所行皆为利他,故凡夫得不到快乐,而诸佛皆已究竟获得。有人说,法师啊!你在胡说什么啊?我们只有得到想要的东西才会快乐,你怎么说只有利益他人才能得到欢乐?说到这里,愚僧想问一下有这样想法的人,在这个世间,自私自利的人基本上占了百分之九十九,但这些人哪个因为自私自利获得了快乐?世上自私自利的人我见过很多了,但我并没有看到他们获得快乐,反而是每天为自己的一点执著饱受诸苦。自私的人不仅会因为贪心受苦,而且也会因为自己的自私,导致其他人不喜欢和自己来往。非常自私的人连真正的朋友也不会有,这种人实际上是非常孤独可怜的。另外,自私的人贪心也比其他人重,由于贪心特重之故,从来都不会获得满足。这样的人在一生中都跟随着贪心打转,内心中从来都没有真正自在过。贪心重必然引发求不得苦、爱别离苦等,这些苦恼时时刻刻困扰着自心,如此之人怎么能说是快乐的呢?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必然不会如那个自私的人。因为喜欢利他之人心胸都非常广大,没有什么看不开的事情,因不贪自利的缘故,所以就不会有那些求不得等苦恼。而且由乐助于他人之故,能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尊敬,也会结交很多好朋友。所以喜欢利他之人一生中会过得快乐,而自私的人一生中必然是不快乐的。愚痴的人因自私故,不择手段满足自己的私欲,在今生受他人厌恶,来世要堕入三恶道受苦啊!诸佛菩萨以无上菩提心利益一切众生,平等利益平等对待,无冤亲差别,故诸佛菩萨成就了究竟的自在安乐。这就是行菩萨道的行者和世间凡夫的差别之处。所以,欲证诸佛无上妙道者,当以悲心拔众生苦,以慈心与众生乐。故如《摄正法经云:‘欲获得佛果,学多法不成,唯当学一法。何唯学一法?此乃大悲心,何人获大悲,彼获诸佛法,了如指掌矣。’不管修学大乘哪一个法门,都不可离菩提心之摄持而修学,若离菩提心而修持者,所行绝非大乘行业。包括净土念佛法门也要具足愿菩提心,才能往生极乐世界。如《无量寿经卷下云:‘三辈往生之人,皆应发无上菩提心。’所谓菩提心者,虽广指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发心,但其体性乃是清净自性,故菩提心之自性者为诸法实相,如《大日经卷一住心品云:‘如实知自心,即为菩提。’欲生起究竟之菩提心者,当从本具清净之自性契入,令菩提心之本体现量现前,如是即为证得圆满之菩提心。若欲获得三世诸佛恒时加持,当发世俗胜义二菩提心,唯此二菩提心是与诸佛相应之关键。诸行者欲成就无上妙道不可少诸佛之护佑加持,故菩提心者乃为与诸佛相应之桥梁,亦是一切功德生起之地基。故经云:‘若人能发心,佛也恒加持,若得佛加持,彼人证正觉。’菩提心是大乘教法的不共殊胜之处,所以是一切大乘法门的共基,故凡修行大乘教法之人当精进修持菩提心,如是则大乘诸殊胜功德皆能具足。若言修大乘法,却不注重菩提心的修持,如是之人必是愚痴无智之可怜人。愚僧见今之佛教界中诸修行者虽知菩提心之名相,但并无有多少人发心修持菩提心,只是局限于理上的认识和口头上宣言。所以希望读到此书的有缘善信,善思念之!

 

       二 生起真实的菩提心

 

上文中已经简略地宣说了菩提心的重要性,现在宣讲菩提心的种类以及生起的限量。菩提心的因行四十二个阶位,其种类概括而说有两种。

(1)世俗菩提心:即是以世间善法为基础而发起的利他之愿行。如:由对他人的怜悯、同情等心,进而发展成真正的慈悲心,以慈悲摄持而起成佛利生之愿行。但若只懂得起世间善心等,不知将世间善心升华成慈悲,则不为世俗菩提心。又,世俗菩提心的生起之基乃是通达缘起世俗谛的定解。若无有通达缘起俗谛之密意,则所生起的利他之心只能称为相似的世俗菩提心。行者由通达世俗谛故,必能坚信众生皆曾为自己父母师长,对自己有莫大的恩德,如是行者方能发起究竟利益众生之心行。故若对此义无有定解,则所发利他之心必不坚固;世俗菩提心亦分为两种:1愿菩提心,即是从内心中发起一种成佛利他的誓愿。这种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愿,乃是发起行菩提心的因,例如,一个去朝圣的人,先有了去的发心,然后才会去身体力行。若所发的愿心并非是真实的,只是一种口头上的宣言,那么就不会有真实的菩提行。所以若行不精进,则必是愿心不实之故。而若想发心真实坚固,必当从参悟思维自己和无量众生到底是什么关系开始,只有真实地了知了众生和自己的关系,行者才能从内心中发起真实的利他之心。因此只有通达因果缘起等世俗谛,才能更好地发起世俗菩提心。2行菩提心,即是以愿菩提心为基础而发起的实际行为,如以四弘、六度等行利他之事,是为行菩提心。又泛指一切成佛利他而起之实际行持皆为行菩提心。

(2)胜义菩提心,此菩提心乃是由本性智慧而安立,故证得本性圆满胜智为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即是清净自心本性,此乃远离能所诸边戏论之觉性。

在实际修行中,不管行者所遇的是顺境还是逆境,都是能发起愿菩提心的助缘。若遇顺境心生欢乐时,当思念一切众生皆是自己无量劫来的父母师长,故应当依此缘起发起报恩之心来,祈愿一切众生皆获得如是快乐。若自己遇到逆境之时,当思维一切如母之有情众生亦会有如是逆境不顺之诸事,故当以报恩之心,发起代众生受业报之心。

另外,关于菩提心之种类,在《般若二万颂》中标出菩提心有四种:‘初学者菩提心,修治菩提心,见法性菩提心,解脱菩提心,不可思议菩提心。’1修治菩提心者,即是属于世俗菩提心所摄。资粮道菩萨之初学者菩提心,是刚入大乘行者所发之心;入大乘道的障碍通过加行道修行对治,以加行的方便集聚资粮消除了障碍,故加行道菩萨之发心为修治发心;行者证悟初地而圆满了布施度,因为见到法界胜义本性,故见道位的菩萨所具足的菩提心,称为见法性胜义菩提心;而修道位的菩萨之解脱菩提心,是通过修道而得的无漏智慧,解脱一切俱生障碍的菩提心;证悟无学道现前究竟圆满之无为法的智慧,住于不可思议的境界。能任运度化一切众生,所以这个菩提心称为‘不可思议菩提心’。此四种菩提心除第一种外,余三种皆为胜义菩提心所摄。

知道了菩提心的重要和种类,我等行者还应当了知如何能令菩提心坚固地生起,故弥勒菩萨在《经观庄严论中云:‘友力及因力,根力亦闻力,四力总二发,不坚及坚固。’此中之意即是说修学佛道之人,欲令菩提心巩固,当具足友力、因力、根力、闻力四种条件。1友力,所谓‘友’即是良师益友之意。而‘力’即是借助于良师益友帮助之力令菩提心坚固。初学者需依止善知识闻思佛法,由如理闻思故获得定解,具足定解信心坚固,随善知识所教如理行持愿行菩提心。如是此心乃由善知识之影响而发,故称为友力;2因力,所谓‘因’即是指往昔之因。若是在过去世就发起过菩提心的人,在今生修行时就很容易发起菩提心来,这是因为有前世发心为因之故。一入佛门便能随顺大乘法义发起菩提心来,这皆是因为往昔亦曾发起菩提心之故;3根力,所谓‘根’即是指善根之意。这是通过广行善法增长善根,由善根之力使自己自然而然发起菩提心,所以称为根力;4闻力,由闻思故对佛法生起决定解,而了知众生皆曾为六亲眷属,于此义理无有怀疑,故由闻法之定解力发起利益众生之菩提心,即是为闻力;此之四种菩提心生起之助力,是令菩提心坚固不可或缺之条件。因亲近善知识以及贤善道友,受彼等影响发起不坚固之菩提心,进而由闻力增上获佛法之定解,使信心坚固令前所发心得以稳固,继而由此信力广行善法,成就善根福德因缘,如是所发起之菩提心获得坚固而不退失。

此外,欲令世俗菩提心坚固,则当如实通达于无始劫来众生皆为自己父母之意趣,若不能对如是义理生起定解,则世俗菩提心不得坚固。欲使行菩提心获得坚固,除获得如上定解信外,还得时时刻刻观修苦空无常等意,如是则能精进行持行菩提心。

现再依六种差别释菩提心:

1以智慧通达空性:见一切众生于无生大空本性中妄生分别执着,而流转生死枉受诸苦,菩萨见此油然而起大悲。此大悲乃由证悟空性而发起,故为空悲菩提心。

2观待福慧二资粮:又分福德菩提心、智慧菩提心。依靠仪轨观修生起的菩提心,乃世俗菩提心,亦称为福德菩提心。依靠证悟空性而生起的菩提心,乃胜义菩提心,亦称为智慧菩提心。此中福德菩提心乃是成就智慧菩提心之因,二者为因果关系。

3观待三学:此可以分为三类,清净自心相续的戒律菩提心,安住本性的禅定菩提心,解脱障碍的智慧菩提心。在戒律中又分三种,摄律仪菩提心,摄善法戒菩提心,饶益有情戒的菩提心。

4胜解行菩提心:此乃资粮道和加行道的菩提心。所谓‘胜解行’是指依比量了悟法界自相,而获得甚深见解,依此见解摄持而行菩萨道,故称为胜解行。资粮道和加行道的菩萨虽然未究竟证悟法性,但因具足胜解之故,故能发起菩提心来。

5观待真俗二谛所分的菩提心:由观待俗谛而生定解,所发起之心为世俗菩提心。由了悟真谛所发之菩提心,为胜义菩提心。

6观待六度波罗蜜菩提心分为六位: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种菩提心。相应于布施的菩提心,能满足众生种种的心愿;相应于戒律的菩提心,是一切功德法宝所生之处;相应于忍辱的菩提心,不会被一切违逆之法所动摇;相应于精进的菩提心,于殊胜修行勇猛精进无有能毁坏者;相应于禅定的菩提心,不会被诸多分别执着念所动摇;相应于般若的菩提心,善能疗治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病根;

上文中已略说菩提心的种类,现在略说讲生起菩提心的限量。行者依诸法缘起之意趣,抉择一切众生都是自己无始劫来的父母,于此义理生起坚固的信心来,进而依此摄持在相续中发起利益众生的心来,而且无有忘失,无论在顺逆对境中都能不忘利益众生之本愿,如是便已经具足了生起世俗菩提心之限量。若只能在修法念经时发起利益众生的心,如此则不为生起世俗菩提心。这也就是说,达到了时时不忘利益众生的境界,即为真正生起了菩提心。若刹那生起利益众生的心,并不是很困难,但若要做到时时刻刻不忘利益众生,对于凡夫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令菩提心相续的关键是在于善知识、出离心、具胜解、根力等,若具足了这几个条件,则必能如上所说而生起不退之菩提心来。

坚固出离获解脱,虽断见思百八惑,

九次圣位超轮回,终止化城非究竟。

唯有了悟二无我,胜解空义起大悲,

既知轮涅空无相,何须化城而安住?

度生即是行自度,四相无生而无碍,

虽入轮回非沉溺,恒住涅槃现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