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会明日召开 A股最大赢家(附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21:25:57
五中全会明日召开 A股最大赢家(附股)作者:来源:搜狐证券  2010-10-14 10:19:00 
财经时评:
  • 让房产税回归本义
  • 社评:货币战争引发新一轮资产泡沫
  • 货币战危害经济复苏
  • 感性财经:做多玉米
  • “拉菲”醉酒

  抢占高端制造业制高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十二五规划重点

  十七届五中全会将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有关专家透露,大

  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被明确为"十二五"规划编制的重点之一,相关产业的发展方向、战略重点和重大举措也将随之确定。其中,高端制造业可能成为重中之重。有关专家认为,高端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十二五"期间一定会有所突破,并形成若干个有独特优势的高端制造产业群。

  "中国制造"闻名世界,但是中国制造,尤其是高端制造业,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距离。十二五规划核心是抢占高端制造业制高点,将"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证券日报)

  中央密集调研引关注 港媒:战略性新兴产业成关键

  香港《文汇报》13日刊文说,近来,中央高层领导密集赴地方调研,在多个场合均强调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使之尽快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地方参与热情高涨,均表示要把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写入到地方的"十二五"规划中。有专家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很多独有的特色,特别是在提高创新能力上;热情高固然是好,但需政府正确地加以引导和平衡。

  文章摘编如下:

  为布局"十二五"规划,今年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多个场合均强调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中央其它高层领导赴地方调研中,亦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要内容。地方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热情也不断高涨。初步统计,目前已有十多个省份明确表态,要把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写入到地方的"十二五"规划中。

  粤百亿发展"头号工程"

  胡锦涛温家宝等领导人在地方调研中青睐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折射着中央重要的战略意图。9月胡锦涛赴广东深圳考察过程中,专门前往华为、腾讯、中兴、研祥、比亚迪等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而温家宝在浙江调研时亦选择了阿里巴巴、杭叉工程机械集团、西子富沃德电机有限公司等企业调研。中央调整结构的路向非常清晰:要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产业需与市场紧密结合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亦成为地方"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上海"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上海要成为中国综合实力领先、在若干领域跻身世界前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规模要实现翻番。广东更是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头号工程","十二五"期间安排了百亿元的财政资金,重点支持引导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典型的创新驱动型产业,各地积极参与是好事,但需正确地加以引导和平衡。新兴产业也蕴含着比较大的技术风险,如果政府把产业扶持的重心仅放在跑项目、争资金上,可能会蕴藏很多基础性风险。事实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不在争投资拉项目,而应是在提高创新能力上。

  与传统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很多独有的特色。冯飞提醒说,政府不应过多地将政策着力点放在大企业身上,具有创新性的企业、特别是高技术创新性的小企业才是应该关注的重点。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中往往创造出特有的商业模式,只有将产业和市场紧密结合,新兴产业才能可持续发展。(.中新网)

    "十二五"主攻"调结构":扩内需将成首要任务

      由于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强大的惯性,"调而不快"甚至"调后反弹"的情况在许多地方依然存在。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3日电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时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调整步入"深水区"

      环顾世界,审视国内,调结构面临的阻力和难度在逐渐加大。

      由于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强大的惯性,"调而不快"甚至"调后反弹"的情况在许多地方依然存在。

      步入深水区的结构调整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目前,投资仍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服务业增加值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仍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

      从外部环境看,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外部需求的扩张短期内难以恢复到危机前水平。随着外需收缩,贸易保护主义加剧,曾经严重依赖外需拉动的中国经济减速的压力越来越大。

      从内部环境看,原材料、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使低成本比较优势难以为继。而资源和环境游走在可承受的边缘,人口老龄化的逐渐到来,也使中国由传统劳动密集的优势向新优势的转变更为迫切。

      更何况,目前中国在信息化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又面临绿色科技领域的挑战。传统产业领域,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就开始面临发展低碳经济的巨大压力。

      "总体来看,中国的产业仍处在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如果不能把握趋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势必在新一轮竞争中拉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中国工程院院士、社科院学部委员李京文说。

      服务业将成"重中之重"

      国际上很多国家发展的经验表明,人均收入从1000美元到10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正是经济结构变动比较快的时期。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一个五年周期,"十二五"不仅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结构重构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之旅。

      未来五年,经济结构调整势必向更深更广领域进军。

      面对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失衡矛盾,扩大内需将成为"十二五"期间中国调整经济结构的首要任务。

      大国经济增长应主要靠内需支撑。北京大学教授刘伟指出,中国居民消费率较低,未来可开拓的空间很大。真正启动内需,关键是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这就需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

      作为扩大内需的一个战略重点,"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借助城镇化进一步拓展持续发展的空间。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3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各类城镇将新增3亿多人口。

      除了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还在于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日前透露,"十二五"中国工业领域的核心任务是以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其中包括重点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此外,服务业将成为中国产业发展的一个"重中之重"。

      "调整将成为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词。" 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劳伦斯·格林伍德指出。(东方早报) 政策制定者预期的变化是十二五规划中值得关注的重点

      "即将召开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将揭示出未来五年的政策框架。鉴于决策当局对未来五年外部需求的前景不太乐观,新的五年规划可能会强调促进内需和投资需求的政策以及高'质量'增长。"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最新发表的报告如是称。

      "值得关注的重点并不在于规划本身,而是其所揭示的中国政策制定者预期的变化。"高盛/高华10月8日发表的报告《中国"十二五"规划前瞻:政策制定者预期的变化是关键》预计,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可能会将城市化、提高居民收入、住房改革、收入再分配等作为政策重点,以体现其对未来五年社会和经济变化的预期。

      GDP增长目标或降至7%

      9月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被外界视为将于10月15日召开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的风向标。

      新华社对该会议的报道称:"会议指出,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高盛/高华的报告认为,与五年前起草"十一五"规划时相比,政府认为当前的全球经济增长环境出现恶化,除了外部需求疲软的风险(凸显出促进内需政策的重要性)之外,国内人口结构、土地和环境因素的制约可能成为关乎未来五年增长可持续性的更重要因素。

      高盛/高华报告指出,中国政府倾向于认为尽管增长的反弹已经使全球经济走出衰退,但复苏可能会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由于工业化国家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才能使增长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并缩小其产出缺口,中国政府有理由认为中国在"十二五"期间将继续面临外部需求的负面冲击。

      该报告预计,看淡外部需求可能带来的一个结果是,中国政府或在明年3月将"十二五"规划的GDP增长目标从"十一五"规划的7.5%下调至7.0%。

      投资贡献或仍超过消费

      高盛/高华的报告提出,中国政府需要在"十二五"期间不断提高居民收入,从而使得内需得以持续增长。

      对于目前的国内需求状况,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认为,由于大量低收入人群的存在,中国的整体消费能力极度受限。尤其是广大的农民工阶层,基本没有多少消费能力。

      "放到当前来看,如果欧美市场继续疲软,出口不畅,农民工的收入受到影响,基本的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他们的消费能力是无法拉动起来的。"孙立坚建议政府在"十二五"期间需要通过促进一些战略性的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制造足够多的就业机会,让低收入阶层有能力消费。

      高盛/高华报告则预计,未来五年内投资对总体增长的贡献仍将超过消费,因为不管从单位产出还是人均存量的角度来说,中国都需要继续增加资本积累,尤其是通过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的投资。

      报告认为,在2013年政府即将换届的情况下,改革(如利率、放开资本项目等)持续推进比显著加速的可能性更大。

      或推出工资集体协商制

      外界普遍预计,收入分配改革将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议题。

      高盛/高华报告认为,政府可能倾向于在"十二五"期间通过推出工资集体协商制并定期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但是,如果考虑企业对工资标准提高的反应(招工意愿通常会减弱,尤其是当工资增长超过生产率提升的时候),所得税减免可能是提高收入增长的更有效途径。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二五"期间,政府需要通过推进财税体制和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导致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状况。

      在具体措施上,王小鲁建议:一是尽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争取把全体居民基本纳入到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比如说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现在刚刚开始试点,最好争取在'十二五'期间能够取得一个突破性的进展。"他举例说,2009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只占城镇就业人数的57%、53%和41%。流动人口绝大部分没有纳入社会保障。在公共服务方面,比如医疗、教育、住房等,对于低收入和弱势群体的惠及比较少。

      二是纠正收入不合理的高收入问题。通过健全制度,杜绝腐败、公共资金流失、灰色收入、垄断行业过高收入等等不合理的现象。

      王小鲁表示,以上提到的财税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实际上就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城市化切忌"撒胡椒"

      高盛/高华报告称,城市化进程将成为未来十年中国增长的重要动力。政府将着力消除阻碍农民安置、农业规模化生产和城市服务业就业增加方面的体制性障碍,而这些政策措施应会为加快城市化进程以及扩大内需注入新的动力。

      但孙立坚认为,"十二五"期间,通过城市化的方式大面积铺开固定资产投资固然可以带来大量的工作岗位,但是当固定资产投入告一段落后,需要思考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各地都搞区域经济建设,到处都搞城市化,但是建设结束之后,某些偏远地区可能依旧没有经济上的竞争力,因此企业也不会到此进行投资。基建搭台,没有企业唱戏,经济照样无法发展起来。城市化肯定要进行,但是不能采用'撒胡椒'的方式来推动。"

      孙立坚呼吁在"十二五"期间,当城市化的过程开始由一线城市向外扩张时,做好前期的科学规划,"应有所重点。大跃进式的进行城市化,在拉动初始的基建需求之后,留下的只是形象工程。此外,还会给地方带来严重的债务问题。"

      孙立坚认为,这些年来沿海地区的"民工荒"问题与国内大面积地进行城市化建设有很大的相关性。在他看来,"民工荒"只是一种假象,其原因并非中国劳动力开始像日本一样逐渐减少,"这些劳动力只是转移到了内地的基建工程上而已。一旦基建结束,而内地新兴的城市又无法及时形成足够的工作岗位,他们又会重新涌向沿海地区。"  权威声音

      "十二五"主攻"调结构":扩内需将成首要任务

      由于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强大的惯性,"调而不快"甚至"调后反弹"的情况在许多地方依然存在。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3日电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时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调整步入"深水区"

      环顾世界,审视国内,调结构面临的阻力和难度在逐渐加大。

      由于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强大的惯性,"调而不快"甚至"调后反弹"的情况在许多地方依然存在。

      步入深水区的结构调整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目前,投资仍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服务业增加值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仍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

      从外部环境看,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外部需求的扩张短期内难以恢复到危机前水平。随着外需收缩,贸易保护主义加剧,曾经严重依赖外需拉动的中国经济减速的压力越来越大。

      从内部环境看,原材料、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使低成本比较优势难以为继。而资源和环境游走在可承受的边缘,人口老龄化的逐渐到来,也使中国由传统劳动密集的优势向新优势的转变更为迫切。

      更何况,目前中国在信息化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又面临绿色科技领域的挑战。传统产业领域,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就开始面临发展低碳经济的巨大压力。

      "总体来看,中国的产业仍处在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如果不能把握趋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势必在新一轮竞争中拉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中国工程院院士、社科院学部委员李京文说。

      服务业将成"重中之重"

      国际上很多国家发展的经验表明,人均收入从1000美元到10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正是经济结构变动比较快的时期。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一个五年周期,"十二五"不仅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结构重构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之旅。

      未来五年,经济结构调整势必向更深更广领域进军。

      面对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失衡矛盾,扩大内需将成为"十二五"期间中国调整经济结构的首要任务。

      大国经济增长应主要靠内需支撑。北京大学教授刘伟指出,中国居民消费率较低,未来可开拓的空间很大。真正启动内需,关键是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这就需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

      作为扩大内需的一个战略重点,"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借助城镇化进一步拓展持续发展的空间。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3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各类城镇将新增3亿多人口。

      除了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还在于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日前透露,"十二五"中国工业领域的核心任务是以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其中包括重点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此外,服务业将成为中国产业发展的一个"重中之重"。

      "调整将成为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词。" 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劳伦斯·格林伍德指出。(东方早报)

      五中全会最大看点是十二五规划

      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备受各方瞩目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将于10月15日在北京拉开帷幕。

      依照此前官方媒体公布的会议议程,在为期4天的会议中,中共中央委员们将讨论并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文简称"十二五"规划)文件稿。

      而依照过往惯例,五中全会落幕后,将择期公布会上所通过的"十二五规划"文本以及会议公报。

      对于即将召开的五中全会,国内知名党建专家、中央党校的叶笃初教授期待很高。

      他表示,原来中央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今年已经过了一半时间,"十二五"的制定应该是描绘出中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全景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他进一步认为,这次中央全会的召开,事关"十二五"开局,更关系到即将到来的建党九十周年以及十八大的召开。

      为此,在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即将召开之际,本报记者专访了叶笃初教授。

      "出战略"的地方

      《21世纪》:五中全会即将召开,在你看来,这次全会应该关注哪些要点?

      叶笃初:最大的看点应该是草拟很长时间的"十二五"规划了。在此前9月份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中央就决定将规划的修改稿提交本次全会审议。自1953年开始制定五年规划以来,每次五年规划都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确定了大方向。

      再加上"十二五"规划制定的时间点又比较特殊,原来中央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今年已经过了一半时间,"十二五"的制定应该是描绘出中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全景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据我了解,这次全会上,应该会集中听取讨论和审议通过"十二五"规划建议。

      这次"十二五"规划制定,也体现出中央新的发展思路。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早在7月2日政治局会议为五中全会作重要准备之中已然宣布,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9月28日的政治局会议又对此再次加以强调。"十二五"规划中有关民主、民生内容的估计会有所强调,应为这些方面的内容,同社会公众的关注程度是成正比例的。

      《21世纪》:我注意到在五中全会召开之前,包括胡锦涛、温家宝等在内的中央领导人纷纷到地方进行视察,这是不是为全会的召开听取地方的声音?

      叶笃初:的确,近一段时间,中央领导纷纷下到一线进行摸底调查,特别是倾听基层干部、群众对社会经济发展意见,主要针对大家至为关注的物价、住房、医疗、教育等突出问题展开调研。据我所知,中央领导在全会前夕下到地方调研已成为一种惯例,而且不同的领导会到不同的省份"蹲点",以听取不同的意见。这次因为要讨论"十二五"规划,自然更要重视地方的意见。

      《21世纪》:回顾近几年来的中共中央全会,无论是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十一五"规划,还是六中全会上对于社会和谐的部署,乃至去年召开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提到的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决定,在中共党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标识意义。

      叶笃初:没错,这固然与党章所赋予具有的地位有关,同时又因为它所作出决定的内容具有战略性质。在我们党内领导干部和搞党建的学者眼中,一直把中央全会视作是"出战略"的地方。

      这一点,从新世纪以来党的十六大后各次中央全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通过定期的政治局会议和中央全会这个平台,先后讨论和作出了包括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具体决策部署。虽然每次全会内容各有侧重,但在整体上紧密联系、互相衔接。所有这些,也构成了今后将要召开的十八大所赖以为据的重要背景。

      《21世纪》:除了"十二五"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备受各方瞩目的问题,就是有关人事变动的问题,你估计这次全会上是否会有所涉及?

      叶笃初:这个问题或许可能会涉及,记得四中全会召开之前就有过议论,不过对于人事变动事项,其实《党章》中就有着明确的规定,根据《党章》规定,中央委员的递补等人事变动,要根据条件和需要,须召开全会决定。因此,如果中央有大的人事变动,也会在全会上讨论的。

      "包容性增长"

      《21世纪》:9月16日,胡锦涛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提出要"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据悉,这是决策层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长"的提法。这样的概念,会不会写进五中全会的文件中,甚至写入"十二五"规划?

      叶笃初:我也注意到锦涛同志的这个新提法。一般而言,作为中央领导人在发言时说什么不说什么、怎么说都是有深意的,是由专门的写作班子反复琢磨的,不会随便说的,是做过详细深入的研究的。在那样一个场合提到"包容性增长"的概念,说明中央领导同志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与认识。

      不过,我倒是觉得媒体目前不必着急对这个概念做过多的解读,因为"包容性增长"是一个比较原则性的概念,在"十二五"规划中是否有所体现、怎么体现都是需要看到最后的会议文本才能评价。另外,在此前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中,其实对此也没有过多的强调。

      《21世纪》:另外,我们还注意到,近一段时间以来,总理温家宝频频就政治体制改革发声,据你分析,类似的议题会不会在五中全会上讨论?

      叶笃初:党的中央全会上,肯定要讨论很多的问题,但是具体讨论什么样的话题要以会后公布的公告为准。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几年中国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国家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可能也会考虑到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内容,毕竟经济体制需要政治体制做配套。另外,据我判断,全会上可能会讨论关于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1世纪》:好像不久前中央政治局的一次集体学习就是以这个为主题?

      叶笃定:是的,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的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就是"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研究"。锦涛同志在主持学习时对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了"三个最大限度"、"四点要求",这些都是新的提法,值得关注。从历史上看,在中共党内一直在讲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次更是提出要"着眼于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更强调要深刻认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个调子就比较高了。

      此外,近期党内抓的比较紧的是干部培训、干部素质的提高,习近平在参加一个干部培训班时提到了党内中青年干部的双向交流任职,这些都是党内进行改革的一些重要举措,也跟此前的四中全会提到的党建的公报相吻合。这些方面的内容,都可能在此次全会中有所涉及。  股市掘金"十二五" 把握调整路线图

      昨日盘中,连日涨幅巨大的煤炭板块出现调整,一度使大盘翻绿,但银行、地产等权重出现在板块轮动行列,再度推升指数刷新本轮行情新高。随着热点的轮动,以及"十二五"规划审议的临近,有关"十二五"规划的炒作热点开始浮出水面

      A股从中受益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将于本周五(10月15日)召开,会议将重点审议"十二五"规划纲要和总体框架。这一规划将决定中国经济未来5年的发展方向,也将决定A股市场未来5年最大的赢家。

      有关此次"十二五"规划的内容,众多研究机构的语气高度一致。不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平衡区域发展"、"产业升级"和"节能减排"等高频词汇将继续出现,"改善收入分配"、"战略新兴产业"以及"房改"等新的关键词汇也将出现在"十二五"规划中,而这些领域所涉及的行业将从中受益。

      "十二五"规划中所涉行业的亮丽表现,是规划风向标意义的最佳体现。"十二五"规划中,重点涉及了资本市场发展和涵盖人民生活的"衣食住行"各个行业,尤其是房地产及其带动的整个产业链,这个行业的大发展都非常真切地反映在了A股市场中。

      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上证综指涨幅超过125%,但证券、有色金属、医疗保健、电器设备、食品饮料、零售等六大行业的整体涨幅均超过400%。其中,证券行业的涨幅接近600%。

      把握调整路线

      在"十二五"众多的关键词中,最被看好的无疑是"战略新兴产业",国务院今年9月发布的公告中,已经明确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等7个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统计显示,7月以来,节能环保板块月K线持续收阳,截至目前,累计涨幅超过40%。而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的佼佼者--物联网的累计涨幅也接近40%。新能源板块更是一路高歌猛进,累计涨幅达到54%。

      此外,大消费也是研究机构推荐的重点。中信证券指出,调整收入分配和加快城镇化将是"十二五"的重点之一,而这两项任务需要提升公共服务、农民工的市民化,这将形成大量新增需求,并将给医药、零售百货、服装、食品饮料创造机会。

      最后,与城镇化同时进行区域发展则将开拓中西部的区域主题投资机会。瑞银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汪涛指出,未来几年政府将着力加快西部和其他内陆地区的经济增长步伐,加速这些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为实现这些目标,政府将通过倾斜的政策促进制造业向内陆地区迁移。区域发展直接意味着内陆地区将增加基建投资,兴建工业园区,并进行旧城改造。基建行业和制造业将获得快速发展。

      后市机会较大

      实际上,在"十二五"规划中,除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举措对A股市场具有指导意义之外,其所涉及的体制改革内容,也值得关注,多数改革内容也为资本市场提供了炒作热点。

      总结多家研究机构的预测,"十二五"规划可能通过七大改革,分别为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垄断行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土地市场和物业税改革。

      其中,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土地市场和物业税改革对A股市场有较大影响。

      汪涛指出,调整资源和能源价格以体现其相对稀缺性并减少对工业的隐性补贴。这虽然会提高下游生产商的成本,但会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国内上游的原材料、能源行业可能成为这项改革的主要受益者。

      "近期稀土行业整合正在积极推进中,这已经体现了国家对稀缺资源的态度。"上海一位私募人士对记者表示,最近两个交易日资源类个股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大幅上涨,但涨势有所疲软,待其试图调整之后,后市机会仍然较大。

      至于土地市场和物业税改革,市场人士指出,这一改革将有助于防止房地产行业出现大的泡沫。但这些备受争议的政策短期内将对房地产相关行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对于房地产股,投资者仍应保持谨慎,不能因短期内出现的上涨而贸然参与。(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