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知识(第一部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44:11
 1、篆刻知识概述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篆刻的“篆”字,古时写作“瑑”,从玉字旁。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为“竹”。其实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到了秦始皇时,将全国书体作综合整理,书分八体,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书时,称为“缪篆”,从此便明定篆书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体。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也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学。而此治印之学也有人直接称为“刻印”、“铁笔”、“铁书”、“刻图章”等。


2、篆刻的演变周玺印        秦朝以前,不论官印或私印都不称为印,统称为“玺”。  这是中国印章最早的名称。玺有大有小,大的几寸见方,小的只有几分。印质有铜有玉。玺印采用大篆、籀文,布局松而不散,舒展自如,气势雄健挺拔。小玺则比较清丽。  秦汉官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混乱的六国文字作了改革,制定了统一的字体——小篆。在当时社会,小篆是规范用字,因此也是印章上的规范用字。   秦印的形式与以往不同:四周多采用“田”形框。印文平均分配在框内。  秦汉印印文多用谬篆,刻白文。  唐宋以来的官私印  唐代印章仍用篆体,但和六朝以前有很大区别。   唐代因用印色直接盖在棉纸上,官印一律采用朱文,当时也有人用隶书入印。   宋代官印接近唐代。但到金代则用“九叠篆”入印。宋元私印变化很多,用途广泛,质地除铜、玉外,又增用象牙、犀角之类。当时并且以能看到朱红印泥印在书画作品上,产生艺术效果。   明代官印也沿用“九叠篆”,尺寸比宋代、元代更大。多数是阔边粗朱文。   清代官印半边用汉篆,半边用满文。常设正规官,官印是方形;临时派遣的官,官印是长方形,叫做“关防”。
3、篆刻的发展高峰         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二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篆刻发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这种形势到了元未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呈。在这一时期文彭、何震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的作用。文彭系文征明的儿子,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灯光石”冻石可以当做治印材料。经过他的倡导,石材被广泛的应用。在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篆刻艺术流派纷呈现,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艺术家,一时间篆刻艺术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  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4篆刻流派 徽派  徽派从何震开始,后有以下几位:   巴慰祖(1774~1793) 字穆青,又号垢道人。   胡唐(生于1759年) 又名长庚,字子西。   董洵(生于1740年) 字企泉,号小池。   苏宣,字尔宣,号泗水。   汪关,字尹子。   程朴,字元素。   朱简,字修能,号畸臣。  以上都是远追秦汉,自出新意的高手。  徽派的印章特点加强了对秦汉印长处的吸取,篆法简洁,章法平正。刀法多采用冲刀,线条凝练。浙派  浙派名家最著名的为:   胡震(1814~1860) 字不恐,号鼻山,师事丁敬   奚冈(1746~1803):字铁生,工山水   浙派的特点,用刀多采切刀法,线条粗犷,运刀任意不羁。给人老辣痛快的感觉。西泠八家  西泠八家有以下八位:   丁敬(1695~1765):字敬身,精隶书   黄易(1744~1802):字小松,善画并工隶书   奚冈(1746~1803):字铁生,工山水   陈豫钟(1762~1822):字俊仪,工画兰竹,善制小印   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善古隶   钱松(1818~1860):字叔盖,曾摹刻古印两千余方   赵之琛(1781~1852):字献甫,善画花卉晚清名家  晚清名家有以下多位:   赵之谦(1829~1884):号益甫。曾苦工汉印、瓦当   吴昌硕(1849~1908):字仓石,为近代罕见之书画印全精大师。是上海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   黄士陵(1849~1908):字牧甫,治印初学皖派,后力宗周秦印玺。印风平正中见流动。
 5、篆刻工具
【工具】  [刻刀]  初学可备大小适中的一把,能备有大小不同的数种更好,除选购外,可用废钢锉、废白钢车刀改制。为防滑手须缠以纱绳。刀尾宜磨成亦方亦圆,可崐作处理印面的辅助工具。  [印泥]  以西冷印社及漳洲的产品为最好。如果无条件可用一般的办公用品(但不可用海绵印泥)。印泥宜放瓷质印泥缸中,须常用牙质或塑料的印筋搅拌。  [印床]  初学用印床便于动刀,但熟练者常不用印床,以便执石之手灵活转动配全合受刀,印床有木制、金属制多种,自制印床价廉实用。(只要买一付元宝螺丝)。  [笔墨 砚刷]  笔一般以5、6号圭笔为宜。刷子可用旧棕丝自扎,也可用旧牙刷、旧油画笔代替,用以钤印前刷清石章底部残剩的石屑。  [印规]  帮助钤印时定位的工具,类似于木工用角尺,可自制。钤印后印规暂不称动,如钤得不清晰,可将印章紧贴印规重复钤印。  [纸]  复印印稿可用薄而吸水的毛边纸、毛太纸等,钤印可用连史纸、薄宣纸。  [砂纸、镜子]  磨印石开始可在废砂纸、水泥地上磨,然后再用砂纸磨至细洁为度。(可备铁砂、水砂粗细不同的两种)小镜子用来反照印文。  [印筋]  搅拌印泥用,可用牙、骨制品,也可用旧塑料牙刷柄,但不可用金属的。
6、选印石、用印石的基本知识 这里介绍的是适宜青少年学刻用的普通石章:  青田石  产浙江青田。最名贵的是“封门青”冻石,一般印石中以青田石最易受刀。  寿山石  产福建寿山。最名贵的是“田黄”,价同黄金,呈黄色半透明。  昌化石  产浙江昌化。最名贵的是“鸡血石”。因石质红斑鲜艳如鸡血而得名。但一般昌化石常含有铁质的砂钉、易伤刀刃。  其它还有浙江宁波的大松石、山东掖县一带的菜石、磨刀石(又称羊肝石)及目前开采的石源,很多采用爆破,故出售的普通石章往往有裂纹,还有以蜡填嵌裂口的,需要仔细选择。  【石章抛光法】  石章抛光就是把表面粗糙的印石经过处理,使之细腻光洁的简单工艺。  方法如下:  (一)先把经过600号水砂纸打磨过的石章,用0.02左右的金相砂纸打磨至细洁无纹路,然后在一块猪、羊皮里层涂上一层极薄的上光膏(俗名抛光绿油),最后把细石洗净石粉,稍干后在膏面快速擦试至光亮即可。  (二)把经过600号水砂纸打磨过的石章,在金相砂纸上加一滴工业油液,将细石反复磨擦至光亮即可。  石章抛光的首要条件是砂除表面纹路,其细腻程度决定印石的光亮度。无钮印石宜磨成平顶的“六面光”形式,除篆印的一面,各棱宜以砂纸轻抹至不刃手为度。
 7、关于印刻的基础知识

【怎样写印稿】  写印稿前须磨细面,如磨石时力度无法均匀,会出现印面倾歪斜,须注意变换印石方位,初学者写印稿方法如下:  一、反写法:先将印稿设计在透明度较好的纸上,翻过纸侧依照“反稿”用铅笔摹写上石,再用毛笔复写一遍。如临印,可将印谱倒头放置,在选临的印拓边置一小镜,即依镜中印章样摹写上石。印稿上石后,宜用镜子对照原作仔细审视,作进一步的修正。  二、水印法:1、先将毛边纸(或毛太纸等)复于印面,在手掌中压一痕迹,然后在纸透上压痕范围内用浓墨临写或设计印稿2、将墨迹干透的印稿复于印面。注意固定不使纸石浮移位。3、用干净毛笔在印稿上施以不太湿的清水,再用干净的毛边纸吸干多余的水分。4、复二三毛边纸于印稿上,用指甲均匀地研磨后揭去印稿便成。(如印文不清晰,可用笔稍加勾描掌握水印法的关键是:经细砂纸磨平后印面残剩的粉质不要去。以浓墨写印稿,宜待墨稿干透以后再湿水,以微湿均匀为要,刻者可在不断实践中逐渐改进方法。  【怎样摹印】  在临刻前,我们应做一项重要的基本训练──摹印。方法是几乎透明但又不透水的描图纸蒙于印拓上,用手轻轻压住纸不使移动,然后用小号圭笔蘸墨(或碳墨水、绘图墨水),依原印线条摹写。要尽量将每个字中笔划的起笔、收笔、转折这些最微妙又最能反映原印精神的细节,摹写和接近原作,同时细心体会,记住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这对于以后创作是大有益处的。(摹前须以肥皂洗手,并用纸垫手,以免油腻污纸而难以上墨)。  摹印右列各印,白文摹字的线条,以细线勾边。如果用腊纸坯或透明又微透水的纸摹印,只要将纸与印花大小相等的印石在掌上压下痕迹,(摹印纸与印谱间可衬托一层不透水的透明玻璃纸以保护印谱)摹下后用水印法翻印上石,并且用墨笔稍加修描,即可临刻。初学宜选工整一点的满白文入手。  【执刀法】  执刀如同执笔,一般是无定法的。各种执刀都有利弊。无非是适应刻者的习惯。看篆刻作品的好坏,并非观摩操作表演。但采用适合自己习惯的执刀法可有助于刻好印。编者喜欢采用的执刀法,如同执钢笔。一般青少年都易接受。是以拇指、食指、中指执定,无名指、小指辅于中指之后,角度约45°。靠上述三指的关节收送,由右下方朝左前方刻去,运刀方向不变,像打拳一样便于向外发动。熟练后还可变换刀刃角度、方向,随意运刀加工细节之不足。  【运刀法】  篆刻是书法与雕刻艺术的结合,故前人称刻刀为铁笔。前人谈刀法,名目繁多,近乎玄虚,实际上运刀法不外冲刀和切刀两种。  “冲刀”以刀角须要刻之线条推刀向前,并用无名指紧抵石章边缘,以控制运刀速度,但这“冲”并非一冲了事,而要一节一节地冲,可免直冲不够凝重之弊,冲角度较小,约30左右。  “切刀”执刀角度较冲刀直,至60左右,切刀所切线条较短,依靠角一起一伏,将长线条分段,以若干重复动作完成。因纯用切刀缺乏气势,一般宜冲切兼用,依靠全身之虚劲,通过肘腕运到指间,而不是靠手臂大动作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