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一见的古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43:46

难得一见的古井

默认分类 2010-11-02 20:12:50 阅读1 评论0   字号: 订阅


          路过福飞路龙腰处,无意中发现此井,随手拍下,供博友欣赏。

古井后面的小庙(因关门没进去)
 

 

 

 

 

 

 
 井旁边的古榕树井圈
 
井水清澈见底,     附近居民说可以饮用,我品尝一口也觉甘甜。
 

       苔泉旁边两行字很模糊
 

  
 
  

 



 
 

 



 
 

西门外,西正街巷内有一眼大板井。路很难寻,问了路才辗转找到。大板井,正名叫作“溥博泉”。据《云南通志》载:“溥博泉在城西半里,俗称大板井,水洁味甘,供全城之饮。”

此井被列为建水甜水井之冠,流传有大板井“水味之美,贯甲全滇”之说,所以享有“滇南第一井”的美称。

用大板井水做出来的豆腐,称为“西门豆腐”,也是此间的一大名吃。可惜我们没有来得及品尝一番。

大板井井围很大,由六块弯曲石板和六根石柱拼接而成。难怪称之为“大板”。井旁有小石牌位,供的是井龙王。比起四眼井的水晶宫来,这里的龙王可就寒酸得多了。



 
 

来这里打水的人穿流不息,甚至还有水车前来。井水并不取费,任人享用。比起内地的人动辄收费来,这里的百姓纯朴得多了!

 

从大板井沿小巷继续前行,有小节井。小节井也称“小板井”。他的正名叫作“渊泉”。井内有泉眼冒出泉水。水质清澈见底,井内竟然有几尾小鱼娓娓游动,真是奇观。可见“水至清,则无鱼”怕也是杜撰而已。

 



 



  

小板井旁也有小庙,还有一位看庙的。规格又自然不同一些。打水的人也是珞璎不绝。据“云南通志”介绍,此井“井水甘洌,四时不绝”,其水质与大板井相似,但水温却比溥博泉低,而被列为建水凉水井之首。民间有“小节井前喝凉水,一点一滴凉心头”之说,不过我们未敢亲试。

 

从小板井,顺着来时的路返回到了西门城楼。穿过城门,进入城内,这条路称为“临安路”。临安路上虽没有大城市的繁华景象,一派小城风光,却也值得游览。

 



 
 

临安路上有指林寺。指林寺是滇南最早的禅宗寺院。始建于元年贞二年(1296年),明清两代均有扩建重修。

指林寺原有规模很大,有所谓“一坊、一殿、一阁、二庑、二塔”等建筑。现在这里是建水党校宾馆。但还保存着牌坊,和正殿。

宾馆门卫很客气,见我们是来旅游的,便放我们进去参观。牌坊和正殿依旧,而寺庙却不复存在矣。牌坊上额题写着“第一山”,不知从何说起。



 



 
 

从指林寺到文昌阁,中途又有一口古井。可见建水的古井几乎无处不在。文昌阁现为法院,禁止照相。所以只是看了两眼便离开了。

 

中午回到宾馆,还在二楼餐厅用餐。这次点的是针尖菜花生汤,草芽和辣子鸡。那针尖菜和草芽都是从未听说过的野菜。

 

午餐后,略事休息,拿着地图去找东门外的鸽子桥。

按地图查阅,在离鸽子桥最近的供销大酒店下车。然后边看图,边问讯去寻找鸽子桥。找到之后,竟然大吃一惊:桥下的沙拉河简直是条臭水沟,实在进不了镜头。鸽子桥到是座古旧的石板桥,然后架在臭水沟上,实在不登大雅之堂。难怪我们问讯的那些人表情都是怪怪的,连臭水沟,也有人稀罕?



 
 

然后,我们去寻找燃灯寺。路过茭瓜塘街,又见到了一处两眼井。这是一条旧街,民居虽旧,却也有得一看。



 
 

燃灯寺在东门外的燃灯寺街,是滇南著名的佛寺。该寺创建于明嘉靖年间门,在咸丰六年时毁于战火。现存佛寺是光绪四年(1878年)重建的。因此具有典型的晚清风格。

燃灯寺山门三间面阔,中间高耸门楼坊,两旁偏房稍矮。三滴水单檐歇山顶。大门檐下横匾写着“燃灯寺”三个字。两旁抱柱楹联是:“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漫游人”。

进了山门,第一进院正中是“三圣殿”。三圣殿后是第二进,正中是“大雄宝殿”。两殿都是三间面阔,悬山顶建筑。与资料介绍大不一致。也许我们所见,也已经不是晚清建筑了。



 



 
 

2008年9月16曰,三清宫工地上挖出一口古井,我笫一时间赶到现场,拍下了古井现场和井圈上的铭文,古井井圈为红砂岩石略呈鼓形,高49公分、井口55.5公分、圈壁厚度8.5公分,在其一侧凸刻三行二十一字行楷“李都史宅政和(公元1116年)丙申年三月三日□(挖)开此井大吉益利”。从我拍的片中看,□中这个字应该是(挖或掘)字。

三清宫

 

东晋大兴四年(公元321年)铭文砖
当时拍完古井后,我又在附近转了转,一居民告诉说在三清宫后5米处乱石中,有一块残砖,上面有字,找到后拍下了照片,砖面中间有古钱图形,四周为图案花纹,砖头侧面有“大兴四年”四字(东晋公元321年),距今1687年,比古井早571年。

长沙市在白沙井的四周建设了一个小小的公园,就称“白沙井公园”,在公园里建有凉亭,碑廊。每天,众多的市民或骑自行车或骑摩托车,甚至于有人开着小汽车到这里来舀取泉水,而附近的居民,特别是老人们则常到白沙公园来休闲和锻炼身体,更有不少外地的游客到这里参观和品尝用白沙泉水泡制的清茶。

         白沙古井牌坊历经了几多年代已难考究,人们常在此留影纪念


 

白沙源茶馆生意兴隆,里面的小车不少


 



                                   书画家饮水思源题词

 



                 白沙古井为长沙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沙泉水清彻透明,而且取之不尽

   

每天都有众多的市民前来舀取泉水



 “酒中牡丹”的古井贡酒,则要仰仗于得天独厚的古井之水。

这口古井,井水清冽甘甜,用它酿出的酒,色、香、味俱佳。据科研部门测定:这口井的含水层属于粉砂与粘土层,PH值7.7,硬度12.16,总碱度15.14,氯根为58,而且水中的锶、碘、溴、硅、钙等微量元素含量较高,为钠型优质饮用天然矿泉水,对人体有很高的保健作用。“水为酒之血”,这样的水质,恰恰是酿酒的最佳水质。这口古井,虽遇过多次干旱,但从未干涸过。

长期以来,这口古井在当地人民中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相传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南梁和北魏开战,魏国独孤将军守城战败,死前将金锏长戟愤然投入这口井中。从此,这口井的水质发生了很大变化。千百年来,当地人民一直用这口井水酿酒,酒香浓郁,引来多少墨客骚人千古佳话。

1998年,“千年古井”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井贡”被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佳酿千年传魏井,浓香万里发汤都”,如今,千年古井作为古井人的宝贵财富,已成为中国酒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古井人进行历史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摄影:斗牛)

在古井酒文化博物馆大殿的东南角有一口“宋井”。关于这口井,有着许多优美的历史传说。传说此井中藏有皇帝的黄马褂、井口被红碾盘覆盖着且不能掀、一掀会红遍半边天等等。1992年10月,古井人在修建职工文体馆挖地基时,在地下6米深处挖掘到了一口井,上面覆盖着一块红石板,经考古专家们一鉴定,果然就是传说中的那口宋井,距今已有900--1000年。现在,这口古井连同“古井园”中的“魏井”和“窖池”一起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五龙山上的一个村子据说村民都是看庙人的后代,庙到底是啥时候修的,我还真搞不清楚。千百年来,此庙一直香火不断,但也灾难不断,修了毁,毁了再修。最近的一次修复是近几年的事,整齐划一的格局证明现在是严格地按照过去来重复修建的,不过新盖的庙早已经没有了原来的韵味和意义,只是老百姓一个冥冥之中的精神寄托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