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油气争夺战:中日争东海 俄罗斯欲霸北极(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21:24:51

海洋油气争夺战:中日争东海 俄罗斯欲霸北极(2)

2010年11月02日 15:45能源【 】 【打印共有评论5

 

【封面故事2】

往事:中日东海的油气争端

中国东海的油气争端由来已久,重温这段油气开发的艰辛历程,也许可以从中窥见未来的解决之道。

文|本刊记者 李毅

1974年的一天,中国东海上海风阵阵、万里无云,一艘飘扬着五星红旗的勘探船劈波斩浪,飞速行进。尽管这样的好天气在海上难得一见,然而,萧汉强却已经顾不上去欣赏,他全部心思都放在船后快速追来的日本巡逻舰以及上空盘旋掠过的巡逻机上。作为当时地矿部进行基层调研的年轻干部,他还是第一次在海上和这些不速之客正面遭遇。

“这些不速之客数量很多,除了日本的海上保安厅还有美国第七舰队的军舰和飞机,”如今已年逾古昔的萧汉强仍清晰记得那段在海上与日、美巡逻部队缠斗的日子,“日本保安厅的飞机就在头顶像苍蝇一样不断盘旋拍照,有时突然从我们旁边俯冲掠过,距离近得可以把里面的飞行员看得清清楚楚,非常猖獗。”

时隔三十多年,萧汉强仍能清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我们当时都气愤得不得了,就用高压水枪向他们喷射,还用东西投掷,向日本人表示愤慨。当时他们坐在飞机里向我们拍照,由于飞得很近,我们也站在甲板上向他们拍照,作为他们无理骚扰的证据。有些船员向他们喊话,说我们是在中国的大陆架上进行正常勘探,你们走开不要干扰我们。”

如今,作为国土资源部海洋办原副主任以及国际海洋法专家的萧汉强,仍孜孜不倦地投身于海洋事业,并密切关注着东海油气争端的最新情况。在他看来,东海的油气争端看似利益相关方有限,应当容易解决,但四五十年来不但没有解决,却愈演愈烈,冲突加剧,这在世界海洋油气争端中都是一个特例。2010年3月,争吵了40年的俄罗斯和挪威,终于就北极海域的划界争端达成了协议。而中日之间自上世纪60年代起的争端,却始终难有实质解决:大国关系、军事问题、地质问题、海洋法的应用以及历史文化等问题纷繁复杂,使人们一番抽丝剥茧之后,仍将目光投在了海洋能源资源之上。

争端:因油气而起

1968年,始终致力于在东亚秩序建构中扮演关键角色的美国,却有意无意扮演了一回“麻烦制造者”的角色。1966年,受亚洲近海矿产资源勘察协调委员会(CCOP)的邀请,美国海洋研究所的“亨特”号调查船先后对中国的黄海、东海、南海都进行了勘察。

据了解,当时美国的调查飞机甚至飞到了作为中国内海的渤海,并对中国所有近海做了航空重力、磁力调查以及海上地震勘探、重磁勘探和水深调查,这些调查在当时都是很先进的。两年后,美国就连续发表了多篇论文,公布了中国近海海底资源的勘探情况,同时认为,中国的东海和南海是世界第二个波斯湾。中、日、韩三国纷纷开始进行海域划界分析与勘探,想尽可能多地获取海底油气资源。

据萧汉强介绍,日本从60年代获知美国调查结果后就开始进行大规模海上调查,不断侵略中国的沿海。那时中国海军建军不久,力量较弱,海洋调查也仅限于近海。此外,海洋的渔政、海监等管理机构均未建立。所以日本人肆无忌惮地进行空中和海上的调查,以致在70年代占领了钓鱼岛。

日本对钓鱼岛的侵占是逐步的。在初期进行科考,后来增设气象站。到了70年代初,日本的国有石油公司陆续向政府游说,要把东海按他们的理解和中国划一条中间线,并且将钓鱼岛完全划归日本,这一建议最终得到日本政府的认可。到80年代,日本开始宣布把钓鱼岛列入空中保护区和海洋保护区,直至近年开始正式宣布是其领海。

此外,在1974年,日本和韩国在东海的北部又成立了日韩开发区,两国由此划去了东海十几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国当时连续6次提出抗议,但两国仍继续进行勘探,包括海上地球物理勘探和海底钻探。

由于当时中国的抗议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中国政府最终决定:在紧邻该开发区的外侧钻探龙井一井以宣示中国在该海域的权益。

序幕:揭开东海油气的面纱

据当时指挥作业的地矿部老专家回忆,当钻探到海底2000多米的时候,就发现井内压力突然增大,巨量天然气在高压下向外喷涌,准备实施封井时却发现钻杆已无法取出。组建不久的钻井队伍一下慌乱起来,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井毁人亡。专家在关键时刻下定决心:炸掉钻杆强行封井。尽管损失很大,钻杆和钻头全部被封在井中,好在保住了油田。

也正是这一次惊险的勘探,使中国东海丰富而神秘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第一次与勘探队有了“正面接触”。 中国也由此了解到该井所在的龙井构造是一个油气含量很大的高压油气盆地,发现在日本提出的中间线中方这一边,有一个长垣构造带,这是一个类似于大庆油田所在松辽盆地的理想构造带。在油气地质工作者看来,这无异于一个天大的喜讯——东海油气宝藏的具体位置终于被确定了。

接下来的勘探进展也顺利得多,勘探队在龙井一井的地质数据基础上,成功打了平湖一井及周边诸井。由此,屹立东海的春晓油气田已经初具规模。

春晓油气田自建成以来,对中国沿海经济的发展贡献卓著。它直接为上海、广东、福建等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然而,六七十年代的中国,面对环伺的强敌与国内的动乱,仍坚持勘探调查工作,克服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巨大困难。

萧汉强向《能源》杂志记者回忆了新中国第一条钻井船诞生的艰辛历程:1970年4月,国务院专门召开会议,决定中国要拥有自己的钻井船及勘探队伍。于是,鉴于当时的国力与国际局势,决定改造、拼装一条船,从国外购进一条船,再自力更生制造一条船。

从1970年到1975年,中国首先改造了第一条双体钻探船。当时是由交通部提供了两艘五六千吨的货船,在上海浦东造船厂拼接起来,然后安装上一个五六十平米的平台以及一个井架,再架上一个兰州钻探机械厂生产的陆地钻机——这在当时属于能够打3000多米的大型石油钻机——这样就“改造”出了新中国第一条钻井船“勘探一号”。

但由于“勘探一号”不具备抗台风的能力,作业风险过大,之后就再没有使用。由此,新中国第一条钻井船在短暂服役后推出了历史。

由于改装钻井船难以胜任东海的勘探工作,大家就把希望寄托在了那条外购的船只上。当时的中国被西方国家封锁,对外交往很少。萧汉强的同事通过很多渠道才找到了新加坡一家造船厂的老板,这位华人船厂主表示愿意帮中国进行海洋勘探,并给予优惠价格。但由于他的船厂也只进行小型船只制造及修理业务,造不了钻井平台这样的庞然大物。因此这位老板情急之下找来美国一家钻井公司,把他的船厂进行改造后就地生产出了中国第一条外购的自升式钻井平台“勘探二号”。

有了“勘探二号”,中国东海才真正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于是,3000多名工作人员与20多条调查船只似乎在一夜之间汇聚到了东海海滨。据萧汉强回忆,当时的整支队伍,包括石油工人、船员和技术人员,组成了新中国的第一支东海大陆架油气勘探队。

与此同时,日本方面的勘探工作也在全速推进。萧汉强还记得,当时他们的勘探船队还经常在钓鱼岛附近海域行进,船员虽考虑到两国争议而没有登过岛,但中国的渔民都经常登上钓鱼岛休息。另外,当时中国的海洋调查船都在该岛附近做过初步的地质调查。日方只是骚扰尾随,并未派舰船阻拦。也正是依靠这支由渔船改装的海洋调查船队,中国才对整个东海包括今天已无法进入的钓鱼岛周边海域的地质情况有了初步、大致的了解。

钓鱼岛:宝藏中的宝藏

1966年美国对中国领海进行调查后,国务院认为中国必须对领海进行自主的全面调查。由此,中国当年就在天津成立了第一支海上地球物理调查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开始用渔船改装成调查船进行海洋调查。据了解,中国从六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近30年中,仅在东海的勘探调查就已经先后投入了至少30亿元,还不包括引进一部分国外设备所花费的外汇。而历尽艰辛的调查结果总算没有辜负萧汉强和同事们的心血——东海的油气远景给人以惊喜。

中国对领海进行全面勘探调查工作之后,得出的结论是,东海是一个具有良好油气远景的盆地。其地质构造被学界称之为“三隆三凹”,即由三个隆起带和三个凹陷带共同组成了整个东海盆地。第一条“隆”是浙闽隆起带,其连接的一个“凹”就是东海陆架盆地;再往东是从钓鱼岛一直往北直到韩国济州岛的钓鱼岛隆褶带,“凹”也就是紧邻它的冲绳海槽盆地;冲绳海槽盆地再往东就是琉球隆起带。因为考虑到当时中日两国对东海的分歧,而且中国的勘探技术和条件有限,所以中方的勘探活动主要在近海也就是东海陆架盆地这一区域。

据萧汉强透露,包括春晓、断桥、残雪、天外天以及平湖共5个油气田在内的春晓油气田所占海域共约2.2万平方公里。如果所有油气田都开发,一天的天然气产量大概可以达到700万立方米,一年可以达到25亿立方米。据他估计,东海的资源量大概有80亿吨油当量;黄海和渤海有油气显示,有含油层,但还没有找到好的油田,那里的资源量大概有72亿吨油当量。而整个南海约有350亿吨油当量,因此中国领海的油气资源量约有500亿吨油当量。

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许森安表示:“东海油气资源的形成过程,正好说明了钓鱼岛的珍贵与日本人的野心。”他认为,日本要抢钓鱼岛的目的有很多,但从能源角度来讲,其主要目的是要强占半个东海大陆架,从而划去中国东海油气资源的半壁江山。

从许教授展示的东海地质图上来看,自中国的上海、浙江、福建一直到冲绳海槽,其水深都只有140-180米。整个东海面积有77万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海域的水深都不足200米,属于标准的大陆架地形。也就是说,在遥远的古代,东海还是和中国大陆连成一片的,那时候中国大陆的沿海应该是在冲绳海槽以西。而古代中国大陆的黄河、长江、钱塘江、岷江等主要河流的入海口和冲击形成的三角洲都位于日本划定中间线的日方一侧,后来随着海平面上升,入海口才到了今天的位置。

因此,稍有地质常识的人都清楚,东海丰富的油气资源一定源自中国辽阔的大陆。在数万年的时间长河中,黄河、长江等主要河流从远在西北的雄山峻岭,到中部无垠的平原,再到东部沿海的丘陵地带,将所有地区的陆源有机物裹挟而下,冲击到东海中,再经过数万年沉积才形成今日的油气资源。远不是只凭日本一个海上孤岛,有限的大陆面积能够冲击形成的。

那么钓鱼岛周围海域真的有丰富油气资源吗?

萧汉强告诉《能源》杂志记者,由于钓鱼岛海域目前被日方封锁,无法进行详细勘探,但从地质角度分析,钓鱼岛周围2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油气资源前景非常好。“因为那个地方沉积岩厚度很大,而且连东海盆地周边的春晓油气田都已经产量可观,那位于盆地中心位置的钓鱼岛海域应该油气资源更加丰富,可谓宝藏中的宝藏。”

他指出,整个东海有77万平方公里,中国目前实际控制约45万平方公里,剩下的32万平方公里被日本和韩国分掉了。如果钓鱼岛最终归属日本,中国又承认了日本划的中间线以及日韩共同开发区,那么中国在东海所拥有的海域面积也就所剩无几,大概只有不到30万平方公里。而同样所剩无几的,当然还有海底的石油和天然气。

因此,当谈到东海油气争端未来的解决时,萧汉强用当年身为地质部领导的温家宝在“勘探二号”上的讲话,作为了解决原则。尽管时隔几十年,老人仍能脱口而出:“大家在东海大陆架勘探石油,不仅是为国家解决能源的困难,同时也在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甲午战争时,琉球和台湾都被日本占领,现在我们能在中国的东海大陆架工作,应感到光荣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