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政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00:35
高福民   清盛期康雍乾三朝(1662~1795),也是桃花坞木版年画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年画画店作坊最多时达50余家,题材以描绘城市生活和市民风俗为主,尤以景物、仕女和文学、戏曲、历史故事为最典型,风格清新雅致,受西洋铜版画影响,注重透视和明暗技法运用。如将最为著名、影响较广的几种民间年画作比较:天津杨柳青年画因地近京畿,明显受宫廷绘画影响;山东潍坊、四川绵竹等地的年画更为接近广大农村地区,最能体现农民审美倾向,更显原始和质朴;而苏州桃花坞年画最受文人画传统和外来文化影响,其市民化的特征表现得最为明显。   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是雍正十二年(1734)宝绘轩刊印的《姑苏阊门图》(即《三百六十行》)大对屏,以左右双幅合成全景,相当两幅中堂大小,场面宏大。作品构图从城外向城内俯瞰古老雄伟的阊门,近处描绘了护城河两岸和吊桥上下繁闹的街市、各行各业的商号,河上穿梭往来的客船、货船、游船和鸣锣开道的官船,人物325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远处城墙街道绵延,舳舻帆樯林立,楼阁隐约,绿树成荫,还有高耸入云的报恩寺塔,有实有虚,有景有情,使人观之如身临其境。   类似题材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还有《姑苏万年桥图》,仅从庚申(乾隆五年,1740年)到甲子(乾隆九年,1744年)传世下来的就有四幅,皆鸟瞰式构图。其文化意义,显然不同于自命清高、超然物外的文人画,这是年画反映现实“俗”的优势和不可低估的价值——生动立体、千姿百态的城市日常生活历史地图。 晚明以来,在利马窦(1552~1610)、郎世宁(1688~1766)等西方传教士的影响下,基于实证主义的几何透视学开始影响我国的绘画,对中国绘画了解和掌握空间原理产生了很大作用,以致在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上有作者特意题款“仿大西洋笔意”、“仿泰西笔法”。桃花坞年画首先借鉴外来技巧,而又不失民族风格和本土特色,色彩厚重、古朴、细腻、和谐,整个画面以棕色为主,在制作上印本与笔绘相结合,具有文人画特征,艺术格调高雅。   这一时期表现江南景物的代表作还有《山塘普济桥中秋夜月图》、《狮子林图》、《虎丘胜景图》、《姑苏灵岩胜景图》、《姑苏石湖仿西湖胜景图》、《西湖胜景图》、《西湖行宫图》、《金陵胜景图》、《敕建金山江天寺胜景图》等,表现社会生活和历史故事的代表作有《清明佳节图》、《渔樵耕读图》、《陶朱致富图》、《灵台同乐图》、《雪中送炭图》、《孟母断机图》、《福字图》、《寿字图》、《麻姑献寿图》、《瑶池献寿图》、《百子全图》、《五子登科图》、《双桂轩弹琴图》、《帘下佳人图》、《游戏秋千图》、《琴棋书画图》等等。   日本美术界所称道的影响“浮世绘”的“姑苏版”主要指的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许多日本学者有专门论述,如口弘先生谓“(姑苏版)对浮世绘的发展具有相当的贡献”,小野忠重先生认为:“中国年画感动了日本的浮世绘画家……浮世绘的新构思,无不以此为参考。”成濑不二雄先生在《试论苏州版画》中论述得更为详实:“江户时代的长崎,输入很多苏州版画”,“开始应由于供应侨居长崎的中国人对年画之需要,随后因爱好者之留意而推广传至日本各地。”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前期作品,有相当数量在日本并视作艺术品得到了很好的保存,日本学者对此有深入的研究,这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可惜的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及此后清代后期的大部分作品,在我国国内荡然无存,这一消失是罕见的。与此相反,国外却存留甚多。1972年日本在奈良举办了一个《中国明清时代的版画》展,其中有清康乾及清后期桃花坞年画85幅,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几乎全有。在欧洲也藏有不少桃花坞年画早期作品。   在日本古典美术中,浮世绘的知名度最高。“浮世”乃指瞬息即逝的尘世之意。浮世绘是江户时代以江户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风俗画,主要包括版画浮世绘和手绘浮世绘(又称肉笔绘),其发展史和印刷业有密切的联系。浮世绘样式的发展主要是在木版画形式上进行的,因此,人们提到浮世绘,往往专指木版画形式,其中以刻绘美人画、歌舞伎俳优画和风景画居多。清代画家沈南频1731年(享保十六年)东渡日本在长崎作画传艺达两年之久,日本还出版了我国《十竹斋画谱》、《芥子园画传》等各种木版画谱,在浮世绘中还出现了模仿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作品。这种与中国明清版画在文化上的同源性,使日本艺术家们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为此而进行的尝试和努力,都与中国的同行颇为相似。如1765年天才画家铃木春信与一位俳号“巨浪”的高级武士合作,开创的新型多彩套色版画“锦绘”,首次采用了空摺、木肌理效果的新技法,所谓“空摺”亦被称为“拱花”,这些技法在中国版画中已被广泛使用。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与浮世绘的共同之处,还包括组画系列的形式、续绘的构成(数幅画面拥有相同的背景)之类。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对浮世绘版画的主要影响,首先是透视和明暗画法的运用,成为了在“西画东渐”的大背景下,向日本输入西画技法的“二传手”。如1740年日本出现了具有透视效果的“浮绘”,以线条方式来追求空间深度表现;而在中国俗称“西洋镜”的西方游戏具也就通过长崎传入东瀛,透过镜头可以看到描绘的风景画具有很强的透视效果,绘制的画片也因此被称为“眼镜绘”。这些版画中的西画因素比1783年司马江汉(日本早期西画代表性人物)制作的日本第一幅铜版画《三围景》要早40余年。成濑不二雄先生在《试论苏州版画》中提及“宝历五年(1755)左右,圆山应举以《姑苏万年桥图》为范本,作眼镜绘,活动于享保年间(1716~1736)的江户浮世绘师羽川冲信,模仿《寿字吉祥图》,制作《寿字江户名胜》。”日本艺术家们既有执著传统的精神,对自己的传统感到自豪与自信,同时又大胆吸收外来文化,具有开放意识和融合性,从而最终积淀起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传统。■ (作者系市政协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