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招牌”救不了老字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39:08
近日,全聚德、东来顺、同仁堂等几十家北京老字号,发起了一项让人哭笑不得的大行动:首次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外文招牌“海选”,意在塑造国际化的形象,向海外扩张市场、传输中国文化。
如此高调的行动,在笔者看来,要么是一场不可当真的商业秀,要么是病急乱投医。因为“洋招牌”救不了老字号。
首先,北京老字号谈国际形象、进军海外不自量力,如同一个高位截瘫人士高喊:我要学刘翔做跨栏冠军一样。北京的老字号,先解决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品牌形象、解决在本土市场的生存问题,倒是当务之急。
一份最新的调查显示,登记在册的200多家京城老字号,生意兴隆、效益好的约占20%;效益一般、经营平稳的占30%;经营困难、效益差的占40%;难以为继、濒临破产的占10%。
只有20%的企业效益好,这样的内功如何有精力对付海外市场或海外顾客?
其次,如果说没有“洋招牌”,确实是海外顾客了解企业与产品的障碍,那么中国的顾客应该不存在障碍了吧?为什么许多老字号连中国人也不愿意光顾呢?
如果仅仅是招牌的原因,那确实有些幼稚,或者是逃避问题。长期以来,老字号自恃清高,不思进取,抱着老字号的金字招牌睡大觉,才是大面积经营不景气的关键。
再次,市场竞争力取决于什么?归根到底是产品和服务,在此基础之上,再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与文化内涵,形成综合竞争力。
而某些老字号,没有审视自己的产品与服务是否符合市场的变化、消费者的需求,一味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实在是以偏概全。
一位老字号的负责人说:我们的中文招牌无论是读起来还是看起来,都符合中国传统的流畅、吉祥,但直译成英文就失去了中文的博大内涵了,我们十分伤脑筋。
拜托,先花点心思把你们店里昏暗的灯光、死板的店员表情、几十年一贯制的菜谱、地摊上批发来的餐具、某些店竟然还在使用的“买牌取餐制”……诸如此类等等先换了,再考虑你的“文化”好不好?
“麦当劳”的招牌本身是什么文化内涵?“必胜客”三个字本身又传达了什么文化底蕴?
如果不考虑内功的强化,只是盲目相信文化的魔力,就是把文化当成廉价的包装纸。骗骗猎奇而来、慕名而来、被旅行社批发而来的“一次性客人”还行,但基业长青是远远谈不上的。
北京的老字号中餐饮业占很多,但真正在北京红火的餐饮名店,大多是后起之秀,川湘粤鲁,火爆京城,口碑相传的私房菜,一桌难求,而且这些新字号文化品味也做的特色鲜明,氛围十足,而且与时俱进,早就把老字号甩在了身后。老字号们还好意思谈什么文化?唯一的优势早已不是优势了。
在上海,杏花楼、上海老饭店、绿波廊等老字号,都成功打入了海外市场,生意十分兴隆,一打听,人家在海外压根就没用“洋招牌”,什么原因?研究一下这几家店的产品与服务本身,答案不言自明。
想挣外国人的钱,先把中国人服侍好了再说;想进军海外市场,先在本土盈利了再说;想用文化提升附加值,先把产品与服务做好了再说;想换洋招牌,先把土招牌重新立稳当了再说。
否则,头痛医脚只会急火攻心,请老字号们“三思而后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