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老字号”打造成奢侈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8:25:53
把“老字号”打造成奢侈品
——访金建华
2009年09月11日
本报记者 潘真
“十里洋场,这一茬的国企老总留下的不多了……”上海市商委前主任张广生,退休后着手写关于南京路“老字号”的书,就想到“培罗蒙”总经理金建华。
我认识金建华,是在去年3月的全国“两会”期间。新当上全国政协委员的他,着一身深色隐条“培罗蒙”西服,好像公司的形象代言人。市政协主席冯国勤向市委书记俞正声介绍他时,也拿这个上海“老字号”说事……
起意写这位国企老总,是因为听说是他带领“培罗蒙”走出困境、走向辉煌的。采访在8月31日进行。
记者:先讲点“老字号”常识吧,恐怕太年轻的读者已经没有这个概念了。
金建华:上海从前有170多个“老字号”,我们纺织品服装行业更是“老字号”林立。光商业系统,黄浦区有“培罗蒙”,静安区有“亨生”,卢湾区有“启发”,虹口区有“德昌”,四家“老字号”齐名,被誉为上海服装业的“四大名旦”。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们“培罗蒙”就享有“西服王子”的美称。上海西服的发源地,就在虹口的北四川路。近一个世纪以来,发生过多少精彩故事啊!其实,“公私合营”后到“文革”前,“老字号”还是蛮吃香的。
可惜,“文革”中破坏得太厉害,“老字号”被当做“封资修”来批,到“文革”结束已经面目全非了。今天,很多“老字号”被遗忘、被淘汰。纺织品服装行业最惨,商业系统一些有代表性的“老字号”,现在几乎听不到了。
记者:这些年,振兴上海“老字号”的口号一直在喊,但似乎成效不大。您看症结在哪里呢?
金建华:我去年在全国政协会议上递交过一个提案,就是关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认识、定位“老字号”的问题。我提出,扶持“老字号”要有三条措施:一要把“老字号”看作“民族品牌”,设立专项发展基金,来振兴“老字号”;二要落实常设的“老字号”名牌产品博览会;三要有支持创新发展的政策。国家商务部对我的提案很重视,回复将“部分实施”。
症结么,我想是理念不对。发达国家把“老字号”当文化遗产,我们这里却是当一般企业。每一届政府对“老字号”的认识差异也很大,有的主张发展,有的主张维持。当文化来做,情形当然就完全不一样了。
记者: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全民穿西装,“培罗蒙”应该很吃香吧?
金建华:计划经济时代,“老介福”、“培罗蒙”一直是很吃香的。到“老介福”买料子,不托人还买不到;到“培罗蒙”定做西装,要凭外事办公室的介绍信。再往前说,北京的“红都”就是1956年为了让首都人民也穿上西装,“培罗蒙”抽了一批师傅迁过去的。1974年,“红都”享受处级待遇,而“培罗蒙”属黄浦区服装公司管,经理不过是科级。
1980年代,全上海只有30多家服装厂。1988年是个高潮,上自政府官员、下至民工,都信奉“做人要有一套西装”,不管料子贵贱,总之要有一套西装。那时候买西装是要排队的,经理好当啊!但好景不长……
记者:现在,全上海有多少服装厂?北京“红都”还在吗?“培罗蒙”的规模呢?
金建华:国有的、民营的、个体的、合资的,加起来超过3万家!一台缝纫机就可以上了嘛!服装行业的市场竞争,比饮料行业的还激烈。“红都”还在,但已经改制成民营企业了。“培罗蒙”已成长为拥有多家子公司的大中型商业企业,我们通常讲“四大板块”——以“培罗蒙”品牌为主的西服产业,以“老介福”品牌为主的纺织品产业,以南京路旅游纪念品商厦为主的旅游产业,以南京路福利彩票中心为主的新型产业。
记者:“培罗蒙”能够在大浪淘沙中生存下来,而且成为“老字号”的一面旗帜,很不容易。您说说,有哪些经验?
金建华:中国是强势政府,“民族品牌”一定要争取政府的支持。这是第一条经验。你看韩国前总统金大中的葬礼上,所有的车都是韩货。所以,我在很多场合都说,中国领导人就应该穿“培罗蒙”。上海的老领导黄菊出国都是穿“培罗蒙”的。他说,我出国,穿外国品牌不大像样;我是中国领导人,一定要穿中国品牌。第二,企业内部要创新。不创新,“老字号”没有出路。
记者:要创新,领军人物很重要。1992年,您出任“培罗蒙”经理,“年方”36岁,是黄浦区最年轻的经理。十几年来,您是怎样带领“培罗蒙”走出困境、走向辉煌的?
金建华:我1981年进“培罗蒙”,从采购员做起,后来做过营业员、业务员。让我当副经理,就是去接老经理班的。当时“培罗蒙”在外面名气仍旧很响,但生意做得并不大。店堂只有80平方米,职工不足100人,还是传统的前店后工场的手工作坊;加工企业在奉化,就是店里老师傅们的家乡,所谓“奉帮裁缝”,十几个女工聚在一起手工操作、踏缝纫机。手工作坊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库存的积压商品倒高达450万元。
我一上任,就想把“培罗蒙”做大做强。我的第一个动作是,召集“培罗蒙”十大老技师,在瑞金宾馆开了个工艺改革研讨会。会上,我提出,“培罗蒙”西装衬头还是几十年前用的黑碳衬、棕毛,虽然挺括,但太笨重,穿着不舒服;而国外早已采用既挺括又轻薄的复合衬了。还有,手工缝制一套西装需要60小时,电脑控制的流水线只要60分钟,而且针脚还比手工的整齐。老师傅们反驳说,那就不像“培罗蒙”了。老经理也固守底线,就是手工缝制。这种心情可以理解。所以说创新最难,因为要扔掉旧的东西嘛。但我坚持,“培罗蒙”要不要改革,市场说了算,消费者说了算!
研讨会后,“培罗蒙”就从意大利、德国、法国引进了先进设备和工艺,大量采用英国、意大利、德国的高级面料、辅料、衬料,还邀请世界著名服装大师来讲课、培训……这样,一步步解决了“培罗蒙”的工艺创新。
记者:“培罗蒙”早就是上海服装系统第一家获得ISO9002国际标准认证的企业,现在又瞄准了“上海市质量奖”。据说在评审中,有评委提问:“培罗蒙”的标杆是什么?
金建华:“杰尼亚”,我们把意大利的“杰尼亚”当标杆。那是靠纺织起家的一家百年老店,后来做西装,在亚洲年销售3亿欧元,全部是高级量身定制。我在外滩18号看到,一套西装卖16万元人民币,开始不免怀疑那是暴利,可仔细一看,人家的纽扣是镶钻的,一副纽扣起码值5万吧,那么精工细作的一套西装卖16万应该是合理的。真正高级的西装,附加值高,比女装要贵得多。
“培罗蒙”是靠高级手工定制起家的,1949年之前就已是为民国政要、富商巨贾定做西装的著名品牌了,之后又成为国家外交官的服装定制品牌。手工定制,是服装制作的最高档次,世界上最奢华的服装品牌都是因为手工定制而身价不菲。“培罗蒙”有那么好的传统,怎能不发扬光大?所以,我们正在努力把这个“老字号”打造成中国的奢侈品服装品牌。我们的很多订单来自国内外名流,“培罗蒙”服装成了馈赠来宾的指定礼品。我们还准备与香港、东京“培罗蒙”(由当年上海“培罗蒙”老板的徒弟经营)联手,开发国际市场。
记者:现年81岁的“培罗蒙”已被上海市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留意到,两年前您接受采访时说过,要建立培罗蒙文化艺术设计中心。这个中心,怎么到现在还不见踪影?还有您梦想中的上海顶级地段的旗舰店呢?
金建华:唉,选址成问题。
在英国,有一条叫Silver Row的小街,开着60多家精品西服店,虽然每间店面都不超过50平方米,貌不惊人,却深受英国政要和皇家贵族的青睐。
在上海,可能出现类似的精品街道吗?拿出人民广场、南京路这样的钻石地段给“老字号”?你这个“老字号”能赚钱吗?可是,历史文化遗产再不继承,很快都要消失了,到时候再想振兴就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