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类哺乳动物的出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10:31
从吃小昆虫的少量的“肉食的”原始食虫类,沿着各种不同的适应辐射方向发展,有的后来变成素食,有的杂食,其中有一支向完全吃肉的方向发展,以其他动物或动物尸体为食,这一类动物称食肉类。在食肉类中也有少量的种类后来又是以杂食为主了,如熊、大熊猫等。食肉类大部分陆生,适合于森林生活,也有适合于在水中生活的,如海豹、海象等。

    食肉类的特点身材灵巧。在牙齿和四肢的构造上明显表现出来适应于吃肉和捕捉其他动物。如犬齿发达、门齿齐全、有一对由上、下臼齿特化适合于切割功能的“裂齿”。除了特化成裂齿的臼齿以外,其他臼齿大多简化或退化。由于肉食的程度和种类不同,因此牙齿的变化也很大。四肢一般在趾端有尖锐的爪,行动的方式有跖行式、趾行式或者变成水中游动的鳍。

  食肉类的发展历史很长,至少从古新世到现代都有它们的代表。最古老的食肉类称古食肉类,到始新世时发展成很多种类。到了渐新世随着古有蹄类的衰亡,几乎完全为新兴的新食肉类所代替。这一类古老肉食类的骨骼构造原始,头骨大部分比较长,不像后期的种类头骨较短而高。牙齿发育完全,真正的“裂齿”还没有形成。

  在始新世时由古食肉类发展出一支新食肉类。新食肉类的构造都比较进步,具有一对发育完好的“裂齿”。“裂齿”由上颌的第四前臼齿和下颌的第一臼齿组成。脑子比较发达,身体较小,最早的新食肉类可以小古猫类为代表也就是所有新食肉类的祖先。它最早发现于中古新世,始新世较为繁盛,由小古猫类发展出真正的新食肉类。我国这一类化石有内蒙古渐新世的古灵猫,始新世的小古猫等等。

  从渐新世以后,新食肉类非常繁盛,大体可分成两大类即猫形类包括猫、灵猫、虎等;另一类称狗形类包括狗、熊、鼬等。这些动物都各自有它发展的历史。我国这类化石很多,尤其在上新世初期,广泛分布在山西、甘肃等地三趾马红土中保存有很好的食肉类化石;在华南更新统洞穴堆积中常常有丰富的大熊猫化石。大熊猫今天的分布区域仅限于四川西部和北部:但在1—2百万年前大熊猫分布地区可达秦岭北坡陕西蓝田和北京周口店等地。

  第三类称鳍脚类。这是一些适合于水中生活的食肉类。现在生活在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沿岸的海豹、海象等就属于这一类动物。海豹的牙齿构造简单,食物以鱼和贝壳为主,颈短,后肢和尾巴相连、永远向后,在陆地上不能向前移动,前后肢都具有5趾、趾间有蹼,适于游泳。虽然它们在水中游泳自如,但在睡眠、交配和产仔的时候,仍在陆上生活。

  最早鳍脚类的化石发现于太平洋沿岸中新世早期的地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