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幕后到台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59:31

从幕后到台前

(2010-10-20 11:33:56) 

70年代到80年代之间,“文史哲话语”是当时公共讨论的主力。对文革的批判,对阶级斗争理论的否定,对未来世界的憧憬,集中运用了文学、哲学和政治学的话语,极少有经济领域的参与。然而从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变革,中国市场经济发展逐成定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其最初的内涵、作用已大大不同了。经济学的人性假设、概念框架、运思技艺,几乎成为人们讨论公共问题的出发点和终极依据。某种程度上,我们所面临的是一种情绪、一场运动,是一种意识形态层面的东西,它深入乃至统治着我们的人心,影响乃至重塑着我们的民情。

经过30年的经济快速发展撞击,人们发现,物质餍足未必是生活幸福的保证。而市场逻辑自然导向的社会分化,更让人对经由普遍竞争导向普遍富裕的梦想产生幻灭。于是,经济学的思考方式渗透到各门社会与人文学科,透过经济学家在大众媒体上的通俗写作,经济学常识逐渐影响到普通人的思考方式,经济学的地位和作用已经远远不止是一门单纯的社会科学。

不过,在政府官员、公众的心智中,这两种经济学是混杂在一起的。官员、一般民众在学校学习的是官方经济学。在校外,比如在大众媒体上、在财经作者的著述中,接触的则基本上是西方经济学。在中国面临转型时期,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改革或转型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经济学最终延伸至法治、政改的转型蓝图,赋予了经济学话语在公共领域中的吸引力,用“经济思考解释一切”的人物不断出现,比如那些从金融界、传媒界、地产界人士因此而进入经济学者行列的,就并不鲜见。比如:

从“财务分析师”到“经济学家”——郎咸平、谢国忠

郎咸平,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郎咸平作为世界级的公司治理和金融专家,主要致力于公司监管、项目融资、直接投资、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破产等方面的研究,成就斐然。谢国忠,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路桥系,1987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硕士,1990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同年加入世界银行,担任经济分析员。在世行的五年时间,谢国忠所参与的项目涉及拉美、南亚及东亚地区,并负责处理该银行于印尼的工商业发展项目,以及其他亚太地区国家的电讯及电力发展项目。

可见,郎咸平、谢国忠并不是彻头彻尾潜心研究经济学的专家,而是财务、金融分析的专家,但是他们从财务金融的角度解析中国经济却仍有独到之处。

媒体界转战经济界的“北胡南叶”——胡舒立、叶檀

胡舒立,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现任财新传媒总发行人兼总编辑、《新世纪》周刊总编辑、《中国改革》杂志执行总编辑,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财经记者出身,因报道犀利,频繁揭露暗箱操作真相,被誉为中国最危险的女人。叶檀,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2000年左右走出书斋,到报社撰写经济类评论,在《每日经济新闻》、《中国青年报》、《中国经济时报》、《上海证券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中国企业家》等刊物发表大量文章,从资本、金融、政治等各个角度解读房地产行业和中国经济。

胡舒立和叶檀均是从传媒界进入经济学界,同样不是扎实研究经济的学者,但是她们通过资深的媒体从业经验和独到的观察,深入解读中国经济,被誉为经济学界的“北胡南叶”以及“经济女侠”。

“地产证劵剑客”指点“经济蓝图”——牛刀、时寒冰

牛刀,中国房地产最具影响力的独立评论家,中国地产营销实战派,中国博客营销理论首创者,任职过大报版面主编,深圳晚报副总经理,深圳特区报地产主编,分众传媒副总经理,TIPTOP传媒CEO,自创牛刀工作室,投身地产策划,网络营销,图书出版等。时寒冰,中国财经传媒人联盟特邀观察员,《上海证券报》评论版主编(曾兼任新华社所属现代金报和现代快报评论主编),曾主编网刊《中国》,并曾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邀嘉宾发表时事评论,现负责中国证券网的评论。

牛刀和时寒冰都是“地产三剑客”之一,研究房地产、证劵起家,他们在房地产、证劵等方面的研究建树颇多,对中国经济的看法甚至可以并肩于知名的经济学家。

然而,以上人员的研究领域已经不局限于经济学,他们都是试图评论更多,比如时政、民生、文化等等现象,用行内的知识去分析行外的现象,往往令人耳目一新。那么,为什么有这种现象?

这是因为在目前,经济学占据公共领域的中心位置,还因其给出了未来的预期,甚至是某种转型蓝图。在经济学家笔下,以市场配置资源,同时也隐含了小政府大社会、法制体系等制度内容。改革开放使中国走上了通往市场经济的不归路,而恰恰是市场经济,为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与经济学的繁荣提供了可能性。中国经济学家在各种媒体上“露脸”的机会,可以说远超过任何从事其他学科研究的专家。经济学家在中国不仅仅是专门家,同时是布道者(Preacher)与先知(Prophet)(斯蒂格勒语),并且还是公众人物。

但是,正因为这些人物的出现,带动了经济学家干预公共领域,导致了传统经济学家因发言不当而声誉日渐式微。网络媒体上充斥着对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的指责,引起对中国主流经济学及主流经济学家的批评与反思。马克思曾说,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质,常会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情感,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由此可见,用经济思维去解读一切其实也并不是绝佳方式,学问需要潜心研究,当外行主导内行的时候,弊端还是比较明显的。但是,不是经济学家的“经济学家”的出现却还是带来特别的思考模式,比如经济学应该怎样广泛地惠及民生,而这又是传统经济学家无法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