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建交幕后台前秘录:44字公报是艰苦谈判结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2:48:00
2010-10-25 12:07  评论 条查看评论 【字体:大中小】
中法建交幕后台前秘录
1964年1月27日格林威治时间11时,北京和巴黎同时公布了中法建交联合公报,全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三个月内任命大使。”
公报极简短,中文仅四十四个字,却是两国幕后秘密运作艰苦谈判的结果。
1
-
戴高乐将军自故乡科隆贝教堂村东山再起,当选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于1959年1月再主爱丽舍宫后,在外交政策上独立自主,推行戴高乐主义,维护法国及西欧利益,与美国相抗衡。他欲在中苏关系交恶之机,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提升巴黎战略地位,于是委托参议员艾德加·富尔赴北京和中国领导人作半官方试探会谈。富尔是法国前总理,曾于1957年访华,主张中法建交。
富尔以漫游亚洲四国为掩护,于1963年10月22日——11月5日在中国逗留十五天,秘密和周恩来、陈毅六次会谈,并受到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国家主席刘少奇接见。
在风云变迁的国际形势下,与西欧大国、在联合国拥有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的法兰西建立外交关系,无疑正是我国的迫切企求。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对富尔来访十分重视,决定由周总理亲自主持与富尔的会谈;并指定由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张奚若出面邀请。
富尔于10月23日、10月25日、10月31日及11月2日,在北京和周恩来进行了谈判。
在中南海西花厅的会谈中,富尔强调:戴高乐总统不支持两个中国,法国如承认北京政府,那就是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是,巴黎与北京建交,不得先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鉴于此,周恩来表示,法国可以就下列三种方式择一作决定:
(1)法国先和台湾断交,再和北京建交;
(2)如英国、荷兰所采方式,先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3)先各设民间贸易代表机构,暂缓正式建交。
富尔强调说:“戴高乐将军指示,不得先与台北断绝外交关系为巴黎承认北京建立外交关系的条件。”并指明:“此系戴高乐总统谈判的底线。应由法国自己处理与台湾关系;但,并非搞两个中国。戴高乐将军从未忘记二战时同蒋介石委员长的友谊。”
富尔与周恩来彼此方案矛盾颇大,在钓鱼台,中法谈判一度出现僵局。
2
-
对北京巴黎交往及可能发展的关系,西欧和日本至为关注。台湾和美国更是焦虑不安,其情报特务机构和外交官多方刺探。富尔10月22日抵达北京的两天后,即24日,台驻美“大使”蒋廷黻即奉命拜访美国国务卿腊斯克,谈到外传法国将承认中共政府,腊斯克告蒋此项传闻完全无稽,法国外长在华府并未讨论此事。腊斯克称,富尔中国之旅只为促进中法贸易,并无多大政治意义;法国实无改变对中共政策之议。又说,戴高乐执行法兰西独立外交,法国如拟承认北京,并非必要同美国磋商。直至11月16日,法国政府发言人还声明:富尔访华纯为私人性质,并无官方任务;承认北京尚为遥远。12月9日,台驻美“大使”奉命拜访美国国务院主管远东事务助理国务卿希尔斯曼,被告知法国现在无意承认中共。国务卿腊斯克12月13日将赴法国出席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部长会议,蒋廷黻要求腊斯克代为向法国询问。希尔斯曼告蒋,法国政府已有声明,腊斯克不便再代台北提出。
3
周恩来考虑到法国与我建交决心真诚,其要求中方让步旨在减缓法国国内反对派压力以及应有较大空间对美国、台湾,决定对方案作出若干调整,但双方必须有书面为凭。与富尔几经磋商达致默契后,11月2日凌晨,中方向法方提出直接建交对案,以《周恩来总理谈话要点》的最后书面稿交富尔。其主要内容有:
(1)富尔先生代表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表达了恢复中法正常外交关系的愿望,中国政府欣赏法国政府的这种积极态度,并确认,中国政府对建立和发展中法关系抱有同样积极的愿望。
(2)中国政府根据中法两国完全平等的地位,从改善中法两国关系的积极愿望出发,提出中法直接建交的方案。
(3)中国政府之所以提出上述方案,是由于中法双方根据富尔先生所转述的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不支持制造两个中国的立场,对下列三点达成了默契:
1、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
2、法国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地位,不再支持所谓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
3、中法建立关系后,在台湾的所谓中华民国政府撤回它驻在法国的外交代表及其机构的情况下,法国也相应地撤回它驻在台湾的外交代表及其机构。
至此,中法建交原则框架已达成。
4
戴高乐审阅富尔报告后,同意富尔报告结论,批示外交部运作办妥。
-
北京四次会谈及在《周谈话要点》上的双方签字,虽原则已定,但具体问题尚多,亟待与法方磋商落实,陈毅元帅提名由能文能武的李清泉(驻瑞士大使)负责。
法国外交部派其欧洲司司长狄普·马歇到瑞士首都伯尔尼,于1963年12月12日开始同李清泉正式谈判。马歇说明,法方认为中法建交时机已经成熟;法国提议以公布联合公报宣布建交,取代北京所商定的互换照会方式。但,在程序及文字表述等方面双方争执不下。
1964年1月9日,马李第三次会谈。李清泉说明,如果法兰西政府实质上不坚持制造两个中国的立场,而仅为接受措辞有困难,中国政府可以删去有关句子。但是,联合公报发表后中方将对外发表自己的解释,法方要以复述中国声明的方式,予以确认。
这样,李清泉和马歇就联合公报的运作在瑞士首都秘密谈判,最终完全达成协议。
至此,法国对美、台玩外交辞令,也不坚决否认有关传言。直到联合公报发表前,戴高乐才将中法建交决定通知美、英、日本、西德,并于1964年1月19日委派潘切诺夫将军为特使,携戴高乐函飞台北。戴函一再表达对蒋的尊仰敬意外,明确复称:“法国政府将和北京政府建立外交关系一事,果属正确。”
1月24日,台湾向法国严重抗议。蒋介石则致函戴高乐,要求推迟与北京建交。但,美、蒋企求全落空。
5
1月27日,中法联合公报向全世界宣布。
-
1964年2月1o日晨,法驻台北代办贾唐接巴黎电拜访台“外交部长”。告知:彼奉法国政府训令通知贵方,法国正将中法建交有关事宜付诸实施。台方再询:“贵代办所告以上各节,是否即法国与我断交之表示?”贾唐答:“是!”。握手、鞠躬、告退。看来,所谓对老朋友的多情多义,在国际政治现实前只有靠边抛开。
台湾“行政院”当晚举行紧急临时院会,宣布自1964年2月10日起和法国断交。
1964年2月25日,中、法临时代办分别到达巴黎、北京。4月10日,两国同时宣布大使任命。5月31日,法国首任驻华大使吕西安·佩耶向刘少奇主席呈递国书。6月6日,我国驻法兰西首任特命全权大使黄镇将军向戴高乐总统呈递国书。
中法建交作业至此圆满完成。
来源:《党史信息报》镜周刊第604期2004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