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情”后患上“恐艾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08:06
A女士本来有个非常幸福的家,可几年前的一次“一夜情”彻底地毁了这个家。

  一次偶然机会,出差在外的A女士邂逅了一名风度翩翩的男子。在没有家庭约束的异乡,A女士和这名男子发生了“一夜情”。回家后,过了段时间,该男子一天突然告诉她,自己被查出感染了艾滋病。

  这消息像惊天霹雳般搅乱了A女士平静的生活。她上网查了很多艾滋病资料,联想到自己最近起了些皮疹,于是认为自己已经有了艾滋病症状,非常的恐惧。

  随后,A女士先后在深圳以及国内的大城市做了多次检测,虽然医生都告诉她没有测出艾滋病,但她依然不放心。有一次,她在网上看到一个资料,说是在非洲的肯尼亚发现了一种罕见的艾滋病O组类型,于是她开始怀疑自己感染的就是这种罕见类型,实验室没有给她检测出来。

  她再找到市疾控中心,艾滋病科医生告诉她,O组这类罕见类型,目前仅在非洲一些国家有少量出现,感染的地区很集中,这些国家之外,在其它大洲还没发现这种类型的艾滋病。为了消除A女士的顾虑,市疾控中心专门用可以检出O组的进口试剂多次为其检测,也没有查出问题。

  对检测结果,A女士不相信,坚持认为她这类型的艾滋在国内检测不出来,要求到国外检测。可国外检测机构不接收她的血样,建议她在本国检测。从此,A女士就活在了疑神疑鬼中,总担心自己发病,担心传染家人。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变得鸡犬不宁。

  B先生情况相似,他听说嫖娼是感染艾滋的高危行为,回想起自己曾有过一次嫖娼行为,顿时害怕起来。将网上罗列的艾滋病症状一一往自己身上安,感觉自己得了艾滋。到处检测没查出来,他都不信。他反反复复问:“我真的没感染艾滋病吗?”后来发展到每天打电话给防艾医生,得到肯定答复才能安心上班。

  C先生情况更糟。他是外来劳务工,总怀疑生活中很多事都会感染艾滋。由于住集体宿舍,牙刷和杯子是统一放的,他老担心会不会有人拿错他的牙刷,如果用的那人是艾滋病患者就麻烦了,所以他老把自己的牙刷到处藏,但这样也觉得不保险。他出去做足浴,又担心洗脚的服务员会不会洗过艾滋病感染者的脚,“万一她的手破了感染了,传给我怎么办”。他反复去检测,每天都活在自己设定的各种可能性中,活在恐惧里。

  市疾控中心的石医生告诉记者,他们每年要接听上万人次的电话咨询,其中有三分之一都是“恐艾”者打来的。

  石医生总结了“恐艾症”的特点:一是一般都有诱因,或有过偶尔高危性行为,或对艾滋病一知半解,他们特别敏感和恐惧,有的甚至一看到“艾”字就心惊肉跳,感到身体不适,非常焦虑、抑郁。二是“恐艾症”人群中有相当多的人文化层次不低,他们通过网络了解到各种各样艾滋病的知识,甚至是一丝蛛丝马迹和非常小概率的事情,就往自己身上套,疑神疑鬼。网上许多知识本来就有误,他们也全盘接收。有人甚至开设专门论坛或成立QQ群,互相结为“恐友”,以切磋“防恐”经验。三、躯体化。怀疑自己患艾滋病后,一些人会在意识和行为上强迫自己接受,甚至心理引导一些躯体化现象,比如肌肉酸痛,皮疹等,就更认定自己有病了。

  专家分析

  市妇女儿童心理咨询中心的张主任指出,这是由于过分的担心、焦虑、恐惧,精神压力过大,没有及时得到有效的排解,加之接收了很多不正确的信息等而导致出现心理学所说的疑病症。

  疑病症又称疑病性神经症,指对自身感觉或征象作出患有不切实际的病态解释,致使整个心身被由此产生的疑虑、烦恼和恐惧所占据的一种神经症。以对自身健康的过分关心和持难以消除的成见为特点。患者怀疑自己患了某种事实上并不存在的疾病,医生的解释和客观检查均不足以消除其看法。

  他们出现疑病症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内心出现了担心与恐惧心理;他们有过一夜情或婚外性行为以后,他们的内心自然而然有些担心,担心家庭其他成员发现他有过这样的“不光彩”行为,从而处处把神经这根弦绷得紧紧的。而这样的事情属于自己的秘密又没有办法和亲朋好友说,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敏感、失眠、食欲不佳等症状,导致个人身体抵抗力、免疫力下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身体小问题。

  由于没有办法把内心的担忧排解出去,只能通过自己在网络、书本寻找解决的办法,而找办法的时候自然就把自己定位在已经患病了,同时,吸收到的知识表明患艾滋病的人免疫力低下,容易得常见的感冒什么的,这样就产生了恐惧心理,让自己的精神压力更大,失眠等症状加重,抵抗力和免疫力更低,身体出现问题的地方更多,进一步自我确定是患艾滋病前期了,从而导致疑病症发生。

  专家建议

  张主任说,对于这种患者,主要是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他们可以带上自己的全部病史和检查资料到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心理治疗,采取相信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讨论不适症状和担心患病的理由,配合心理咨询师弄清问题,找到病源。患者有必要全面了解疑病观念及相关的躯体不适的来由,这既需要医务人员的机智和技巧,也需要患者与家属的信任和耐心。

  另外,患者也应该调整自己的紧张情绪,善于用愉快释放紧张和压抑;培养自己对生活和从事工作、活动的稳定兴趣;正确地进行自我认知与自我规范;在自己的人际交往中获得支持,缓解不良情绪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