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气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36:47
中国的气候        中国气候类型多种多样,东半部是冬季盛行大陆季风,寒冷干燥;夏季盛行海洋季风,湿热多雨大陆性季风气候。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西北地区则因地处内陆,为海洋季风势力所不及,是内陆干旱气候。       中国气候区划分为气候带、气候大区和气候区3级:中国大陆绝大部分分属从中温带到南亚热带的各气候带,仅东北北端属于北温带,台湾南部、雷州半岛以南及云南南部局部地区分属北、中及南热带。       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为地理纬度和太阳辐射、海陆位置和洋流、地形、大气环流。这四者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1.地理纬度和太阳辐射        由于纬度不同,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就有显著差别,导致太阳天文辐射南北各异,使中国气温冬季南北差异大,夏季差异小,是气候具有纬度地带性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领土南北延伸约50纬度,各地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形势西藏高原最高,新疆盆地次之。东部地区最低值在川、黔,由此向东、向北又逐渐增加,至华北、内蒙古一带接近新疆盆地,东南沿海及东北地区略低于新疆盆地。中国各地辐射平衡值,除北纬40°以北地区冬季出现负值外,大部分地区全年均为正值。年均辐射平衡值以海南岛为最大,川黔地区最小。       2.海陆位置和洋流        由于海陆物理性质不同所导致的中国下垫面热量状况的差异大。受地形和下垫面的影响,大陆的升降温都比海洋快,是变化的主要原因。中国内陆地区常年得不到海洋气流的调节,气流的大陆性表现非常明显。中国沿海洋流有太平洋西部的黑潮暖流和自渤海南下至台湾海峡的寒流。       3.地 形        中国为多山国家,地形对中国气候影响颇大。青藏高原对中国气候的影响最为明显,高原本身不仅通过对周围大气的直接加热和冷却作用,形成独特的高原寒冷气候,明显地破坏了气候按纬向呈地带性分布的一般规律,还通过和大气环流的相互作用,影响到周围地区的气候特征。中国季风结构复杂亦与青藏高原有关,中国东部主要是海陆季风。对流层上层有冬夏间西风和东风带的季节交替,它们相互影响和制约,加强和扩大中国东部季风活动范围、影响其进退速度。       中国许多东西走向的山系亦对南北冷暖气流的交换起屏障作用,常成为气候区域的分界线。山地还通过对局地气流的阻障作用改变了气温和雨量分布。       4.大气环流        在上述因素作用下形成的东亚季风环流是影响中国气候最直接的因素。冬季高空基本气流为西北风,低层自北向南分别盛行干冷的西北、北和东北季风;夏季高空北纬30°以北为西风,以南为东风,低层自南向北为湿热的西南季风和偏南到东南风,因而形成了随盛行风的转变,在环流、天气系统、气团性质等方面都发生明显变化的气候特征。中国的季风气候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南部。由于海陆的物理性质不同,特别是热力作用的差异,冬季亚洲大陆是冷空气的源地,形成冷高压,冷空气从大陆向四周辐散;夏季陆地加热迅速,形成热低压,暖湿空气从四周海洋吹向低压中心。这种冬夏相反的盛行风向的变化,带来了明显的气候季节变化,这一变化就形成了中国的季风气候。       冬季大陆上的冷高压于9月形成,中心位于蒙古。冬季风随季节变化而逐月加强,1月最强盛,每隔7~10天冷空气爆发南下,至华南地区24小时可降温12~16℃,有时伴有中到大雨。海南岛亦可降温8℃以上。冬季风只盛行于低空,因此冷空气很难越过青藏高原,而是沿高原东侧及其以东流向中国东部地区。在北部多大风晴天,至江淮及其以南地区运行缓慢;在云贵高原地区常形成静止锋,表现为大范围的阴雨天气。       夏季4、5月亚洲大陆升温迅速,形成热低压。影响中国的夏季风来自3个源地:第1支源于南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第2支源于澳大利亚北部的东南信风;第3支源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即为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东南季风和南季风。它们深入到中国东北地区的西北部及内蒙古的北部,成为中国夏季风的北界,它与从西北来的冷空气相遇后形成一条雨带,带来了充沛的降水。通常以这条雨带的进退表示夏季风的活动。东亚夏季风进退有两次急进和一次速退,从华南到华北以北地区约需4个月之久。       中国气候的形成与演变受大气环流及其季节变化的影响。其基本特点如下:          ①干湿季明显,四季分明;          ②雨季起讫规律性明显;          ③东部近海多雨,西部干旱少雨,南方比北方多雨;          ④中国北部冬干冷、夏湿热,温度年变化与日变化比南方大。中国南北各地温度和湿度相差大,冬季比夏季相差更大;          ⑤冬季中国东部地区比同纬度世界各地气温低。夏季的气温比较高,但不如冬季的差距大。 中国的寒潮        寒潮是中国冬半年(9月至翌年5月)危害较大的灾害性天气。当聚集在高纬地区的强大冷空气迅速向南移动并侵入中国时,常使沿途剧烈降温,并造成大风、雨雪等天气。中国中央气象台从全国大范围的角度出发,用日均温的过程总降温高于10℃和温度负距平(低于平均值的数值)的绝对值高于5℃,或者过程总降温高于7℃和温度负距平的绝对值高于3℃作为标准以及影响的地区范围来确定是全国性寒潮还是区域性寒潮。       寒潮的爆发在低层大气中表现为冷性高压的加强南下。侵入中国的寒潮对应的地面冷高压路径可分为西方、西北方、北方、东北方4种。其中以西北路径为最多,约占60%,势力一般较强。       在中国由寒潮所引起的降温分布受地形的影响很大。一般而言,寒潮对北方的影响强于南方,西北、华北、东北的北部是受寒潮影响较强的地区,过程降温值平均12~14℃;但江南的南部到华南北部的南岭一带,寒潮降温也会达到和三北北部相同的强度,平均为12~13℃。平均而言,中国每年出现寒潮的次数约为6次,但各年差异很大。影响中国的寒潮主要出现在10月至翌年4月,各月出现寒潮的总次数,以11月最多,即平均每年有一次。       寒潮的侵袭,往往在不同地区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急剧的降温往往带来冻害、低温冷害,尤其在中国南方,常使越冬作物及耕牛冻死;寒潮影响到南岭以南,又使热带经济作物遭受严重的、甚至毁灭性的灾害。寒潮带来的早、晚霜冻对农业生产危害亦很大,春季寒潮容易造成倒春寒。寒潮地面冷高压南下常常造成大范围大风。当寒潮袭击并伴有暴风雪时,对北方广大牧区的放牧威胁严重。 中国的气旋        气旋是影响中国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全年均可发生,以春季最为频繁,常伴有暴雨或大风等天气过程。在中国发生发展起来的、或从中国境外移来对中国天气有影响的温带气旋,亦称锋面气旋。       中国气旋的生成源地有明显的地域性或季节性:         ①由于中国上空有南北两支对流层锋区,因此在锋区下方的气旋生成地区也分南北两带:一在北纬45°~50°,主要集中在贝加尔湖东南方;另一在北纬28°~35°的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         ②由于气旋多数生成于西风带高空槽前部的下方,因此从青藏高原移出的高空槽或高原东侧的西南涡向东移动时,在中国的中部和东部常有气旋生成。         ③在地形造成的低气压槽中和山脉的背风坡容易产生气旋。       根据气旋生成源地和移动路径,通常把中国气旋分为5类,即蒙古气旋、东北气旋、黄河气旋、江淮气旋和东海气旋。       蒙古气旋大多发生在贝加尔湖的东南方。多出现在春、秋季,冬季最少。气旋形成后,向东移入中国,常在东北地区发展加深,造成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大风、沙暴、吹雪和降温等天气,降水量一般不大。       东北气旋亦称东北低压,主要来自:         ①由蒙古气旋东移到东北地区发展而成,造成的天气主要是大风和扬沙;         ②黄河下游、渤海和长江中游、淮河上游地区产生的气旋,向北偏东方移动进入东北地区,是东北地区夏季重要的降水天气系统,常造成东北南部的大雨或暴雨;         ③东北地区本地发生的低压较弱小,仅在夏季产生一些雷阵雨天气。       黄河气旋是在黄河流域生成的气旋:         ①发生于河套北部,夏季此类气旋可给内蒙古中部和华北北部地区带来较大的雨量;         ②发生于晋陕地区,仅能产生一些零星降水;         ③发生于黄河下游华北平原地区,多出现在夏半年。这类气旋约有30%能在中国境内发展加深,当气旋东移或进入东北地区时,往往造成渤海和辽东半岛大风,气旋中心所经之地常有大雨或暴雨。       江淮气旋是长江中下游、湘赣地区及淮河流域产生的气旋的总称,主要发生在春夏季节,是造成江淮流域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       东海气旋主要生成于东海的中南部海面,这类气旋基本上都向东北方向移动,在中国近海发展加深的仅占东海气旋总数的10%左右。在气旋发生发展过程中,会给东海带来阴雨、大雾天气,或出现突发性的大风。如气旋在近海北上发展时,大风可影响至黄海南部,持续1~2天。 中国的台风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强烈的气旋性涡旋。中国南海北部、台湾海峡、台湾省及其东部沿海、东海西部和黄海均为台风通过的高频区。华南沿海受台风袭击的频率最高,占全年总数的60.4%,登陆的频数高达58.1%;次为华东沿海,约37.5%。登陆台风主要出现在5~12月,而以7~9月最多,约占全年总数的76.4%,是台风侵袭中国的高频季节。台风的强度随季节变化而有差异。最大风速大于50米/秒的特强台风出现的频率以9月份为最多,其次为10月,再次是11月和8月。       据统计,影响中国台风的初始位置相对集中在4个海区:          ①南海中北部海面,6~9月主要集中发生在北纬15°以北海面;          ②菲律宾群岛以东和琉球群岛附近海面,台风发生的高频区主要在这一海域北纬15°以南;          ③马里亚纳群岛附近海面,6月和11月形成在群岛以南附近海面,7~10月集中在岛的周围;          ④马绍尔群岛附近海面,10月发生数最多。台风发生密集区随纬度和月份有明显变化,绝大多数发生在北纬10°~20°,最北和最南分别在北纬30°和北纬2°左右。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台风影响严重的国家之一。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潮对人民生命财产威胁严重。登陆中国的台风,在台湾均达强台风等级;其次是8月份在浙江登陆的;在广东登陆的台风虽然最多,但其平均最大风速并不强;10月份登陆海南岛的台风较强;登陆福建的台风,常先经台湾省受到削弱,登陆台风较强的出现在9月。中国各省、市、自治区除新疆外,均直接或间接受台风影响而产生暴雨。中国近海15个省市中,11个省市最大雨量的影响系统是台风。台风降雨也有其有利农业生产一面,可解除干旱或缓和旱象。台风雨是中国降水系统之一。东南沿海各省的台风降水约占全年总量的20%~30%,7~9月则可达一半以上。由于台风区的强风、气压特低和中国沿海有广阔的大陆架及浅海区,极易引起风暴潮的发展。中国的梅雨             中国的梅雨是江淮流域气候的重要特征。每年春末夏初江淮流域均有一段雨量特别充沛、相对湿度大、云多、日照时间短、地面风力较小的连阴雨时期。因此时正值江南梅子黄熟时节,故俗称“梅雨”,又因此时多雨阴湿,物品极易受潮霉烂,故又有“霉雨”之称。       6月行星风带显著北移,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也北移到北纬20°附近,这时大陆低气压已强大,而且青藏高原热低压建立,西南季风加强,但中纬度地区的冷空气仍可常常南下,雨带多出现在江淮流域,形成梅雨。       梅雨时期的天气形势有3种不同的情况:        一是梅雨形势持久稳定,雨量较集中,易造成内涝和水灾,形成长江流域较突出的多水年份;        二是梅雨时期的形势很不稳定,系统变化快,雨区范围变动大,旱涝现象不突出;        三是春末夏初阶段江淮流域不仅没有持续的大雨和暴雨,而且降水也不多或者很少,即空梅或少梅,易造成干旱。       中国的梅雨主要指发生在湖北宜昌以东,北纬26°~34°的江淮流域。每年大致是6月中旬入梅(或称立梅),到7月上旬出梅(或称断梅),一般约持续一个月,但每年情况不一样,入梅早的可在5月中下旬,晚的可到7月初,前后可差40天,出梅早则在6月中旬,晚者在7月底8月初,前后差一个半月。   中国的干热风     干热风是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灾害性天气。在中国有干热风、热风、干旱风及热干风等不同称呼。干热风主要危害在于高温低温环境造成冬、春小麦及棉花等作物生理干旱,影响产量。       中国发生的干热风,一般与东亚大气环流的演变过程密切相关。干热风可分为干旱的高温低湿型和雨后高温猛晴的雨后青枯型两类。发生干热风的主要地区有华北平原干热风区和西北干热风区:       华北平原干热风区北起长城以南,西至黄土高原,南自秦岭、淮河以北,东至海滨,这一地区亦为中国冬麦主要产区。其中冀、鲁、豫危害最重,沿海地区较轻;苏北、皖北一带干热风危害也颇频繁。       西北干热风区主要包括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及新疆盆地,是中国春小麦主要产区。一般低洼盆地、沙漠边缘、谷地、山脉背风坡等受害较重,而丘陵薄地、沙地、阳坡地危害轻。同时,随海拔升高,危害程度也逐渐减轻。       在中国,干热风天气从4~8月均可出现,约2~4年出现一次危害严重年。5~7月发生的干热风对小麦危害最大。中国小麦受干热风的危害,东南部早于西北部。危害的轻重程度地区间、年际间均不相同。  中国的冰雹     冰雹和它所伴随的雷暴、大雨、飑线及龙卷等,是中国经常出现的灾害性天气之一。中国冰雹分布范围之广,年降雹日数之多,降雹季节之长,所造成灾害之严重,在世界亦很突出。       中国多雹地区主要分布在高原和山区。青藏高原为世界年雹日数最多、多雹区范围最大的高原;天山、祁连山、阴山、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等大山脉地区次之;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年雹日再次;沙漠地区、中国东部平原地区及沿海最少,年雹日数一般都不超过1天。       中国的降雹一般出现在春、夏和早秋。随夏季风的进退,从早春到盛夏,多雹区(特别是雹灾区)有从南向北、从东向西推移的特点,秋季后又反向移动。因而,中国北纬33°以北和青藏高原的降雹一般发生在4~10月,但南方则四季都可能降雹。       中国东部南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尤其长江中下游和黄淮地区,虽然要在1~2年或几年才观测到一次降雹,但多出现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节(如麦收季节),又常形成大雹块并伴有雷雨大风,因此,造成严重危害。这种强雹暴呈条、带,离散分布在很大范围内发生,一日可影响几省数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