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禹书》考辨之我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11:12
《夏禹书》考辨之我见http://q.sohu.com/topic/46111091       非常感谢回大古华光先生,他为我提供了非常珍贵的个人收藏资料,使我得以对中华文明、文字的起源产生了愈来愈浓厚的兴趣。

        关于《夏禹书》的网上资料已在前几篇日志中初步整理完毕,下面我需要做的是,做出自己的分析见解,这是一种我养成的、认为非常适合我的习惯,不迷信古人,不迷信专家,自己去实践会有更大的收获。对于《夏禹书》等一系列上古古文的考辨,我将分为两步走;第一步包括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从文史资料、实物器型、书迹真伪等方面做出大致的判断,第二步将在其他工具资料齐备后,从训诂学方面做出考究。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所以这篇日志会不断的修改完善,最终做出恰当的评判,也有请各位老师朋友多多批评指导,不胜感激。

        一 我对古籍中关于文字起源记载的分析:

A 关于文字起源的史书证据:

1许慎(约58年—约147年),《许慎·说文解字序》: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有二代,靡有同焉”

     这一段清晰地记载了文字是历经伏羲氏、神农氏,到皇帝时期才由他的史官仓颉依鸟兽蹄爪之迹创造的,功用主要是进行朝廷事物的宣教决断和占卜。并指出“文”、“字”、“书”三种概念:“文”指最初表示事物的形状,象形字;“字”指由“文”孳生出来的符号;“书”指写到竹帛上用以说明像其事。另外指出:经历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王(夏禹、商汤、周武王)时代,文字笔画的增减变异很不统一,那么我们首先要辨明的是从皇帝到夏禹之间经历了多长时间?从夏初至今有4079年,从夏初至东汉末年共为2290年,两千年的时间应该说实物(竹帛)保存下来(若不是深埋地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为我们进行《夏禹书》的考辩非常困年。

2 成公绥(二三一年――二七三年),西晋文学家:《隶书体》记载 : “皇颉作文,因物构思;观彼鸟迹,遂成文字”。

卫恒(?—291年),西晋书法家:《四体书势》记载:“昔在黄帝,创制造物。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盖睹鸟迹以兴思也。因而遂滋,则谓之字,有六义焉”,“自黄帝至于三代,其文不改”。。。。。。“黄帝之史,沮诵仓颉,眺彼鸟迹,始作书契。纪纲万事,垂法立制,帝典用宣,质文著世”。。。。。。“观其措笔缀墨,用心精专,势和体均,发止无间。或守正循检,矩折规旋;或方圆靡则,因事制权。其曲如弓,其直如弦”。。。。。。“信黄唐之遗迹,为六艺之范先,籀篆盖其子孙,隶草乃其曾玄。睹物象以致思,非言辞之所宣”。。。。。。“昔周宣王时史籀始著大篆十五篇,或与古同,或与古异,世谓之籀书也”。。。。。。“邕作《篆势》云:字画之始,因于鸟迹。苍颉循圣,作则制文。体有六篆,要妙入神。或象龟文,或比龙鳞”。。。。。。“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

     这一段首先说了自黄帝至夏商周,官用的文字形体是一样的(汉朝人因为不识称作蝌蚪文),到了秦朝,改制为秦篆后才废弃的;那么根据近年发掘的考古竹简应为蝌蚪文,甲骨文是不是作为古代巫师占卜用的另一种文字呢?这只是我的一种大胆推测,待考。其次,其形容古文是这样的:以形声会意等为造字的主要方法(六书),其笔势平和形体匀称,行止没有间隙,有的字恪守法度遵循规矩,笔势转折回旋,有的变通不局限规则,根据字形的不同而相应权变;其曲笔就像弓一样,直笔就像弦一样。文中用了几个比喻,其中笔画长长地下坠,象雨从天上降落,值得注意!还提到,这种古文是皇帝、尧时代遗留的笔迹,籀文大概是他的子孙,隶草为其曾孙玄孙,很明白的说出了字体的演变过程。明确指出其是不同于周朝的籀文的!周朝的籀文只是部分与古文相同。另外,提到仓颉古文有六种体式需要注意。

4 《夏禹书》最早传于宋代的《淳化阁帖》,因为当时去汉晋已6、7百多年,古文识别更加困难,释文出现是有可能的。

5 韩非子·五蠹》说:“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仓颉固以知之矣。”《荀子·解蔽》说:“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6 《论衡·对作》篇:“造端更为,前始未有,若仓颉作书,奚仲作车是也。”《论衡·订鬼》:“及仓颉作书,鬼夜哭。”徐《中论·治学》:“仓颉视鸟迹而作书,斯大圣之学乎?”

7 《易传·系辞下》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8《春秋元命苞》: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淮南子·本经》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二 《夏禹书》辨伪的历史根由及意义:

认定《夏禹书》是伪书的观点是从宋代才开始的,为什么在这之前没有出现这种观点呢?而到了今天古文字学家们认定它是伪书的更甚,原因是什么?看一下上面河南博物院在今年09年11月份重新整修后的新馆“中原文明之光”展厅的前言,说“中国的文字原在甲骨,出于殷墟”,我们或许能得到一点答案(虽然我是河南人,但我更尊重的是历史)。

第一,夏朝无史可考,年代确实太久远,考证起来有一定难度;第二,甲骨文作为官方认可的论断,要想彻底*,需要勇气、需要充足的证据,要冒很大的风险,可能会牵扯到某些利益上的一些考虑。但是,新的证据毕竟出现了,这是不容忽视的,真相已经浮出了水面,真理就要吹去蒙在它上面的尘沙,这是一个多么惊喜的,令人震惊的事情!因为历史可能就此要改写,中国的文字史、文明史、书法史,我们的祖国是多么的伟大、历史多么的复杂,我们印象中茹毛饮血的年代存在一个怎样的文明发端,这是一个神秘的探索,是一个学习的开端!任务很重,但就像冰山的一角,她会给我们一个多方面的启示,探索文明的意义,振兴中华的一个新思维模式,对于社会文化的振兴、以及各方面的促进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此,真要感谢回大古华光、马贺山等尊重历史,追求真理的先生,为解读历史做出的重要贡献,历史不会忘记他们!

        三 《夏禹书》各种实物证据的真伪分析;

       

(图片说明:1图~4图潍坊甲骨文相关新闻图片资料,其中2图、3图为夏禹书甲骨;5图、6图为搜狐博友回大古华光先生收藏了良渚玉器上的夏禹书资料;7图为史传的夏禹书拓片资料)

四 从书法鉴定方面做出的个人详细分析;

        五 我对《夏禹书》的释文与释义:

首先将其他释文附上:

A 《大观帖》释文:“出令聂子星纪齐春其尚节化”。

B 《四库全书•钦定淳化阁帖释文》释文:“出令聂子,星纪齐春,其尚节化。”

C  直译为“生地严子,留皮齐春,新尚往还。”意译为:“生地聂子,堕进齐春,欣尚往来。”现代白话文译为:“荒野聂人,到了春天,喜欢往来。”记录的是聂人的生活习俗。

D “生雨严子,坐行参禹,其尚邑勾”。“禹”,“其”“邑”等字不太明显,有人认为原籍本身或摩勒之时残损所致。正文四言,三句,字体有学者认为有东周风韵。

E “生而品足,星纪齐春,其尚也久”。应即甲骨文。全篇明白如话,而且押韵,意即知足常乐。(其中《国学论坛》的
艅艎认为第一字是“鸟”,第二句的第三字是“三”。)

F 马贺山释文:“出鸟,聂子坐引参,屯矢尚干巳”。释义:进入鸟地,夏禹跪下并引导众人参拜[列祖列宗]。储存弓箭是为了崇尚捍卫疆土和祭祀活动。[夏禹书]记述了夏代就已经将对外战争和祭祀祖先神灵列为帝王最重要的活动。[左传。成公十三年]中明确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实际上,在夏朝已经是这样了。由此可见[夏禹书]的内容是研究夏代的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 
    夏禹书
 传奇的来历:

  夏禹书,传说为治水有功的夏代王室的祖先——大禹所制书体或所书字迹,即钟鼎书或蜾匾篆,总共只有12个字。

  众说纷纭的译文:

  千百年来夏禹书无任何识别出的释文流传下来,所以被称未界千古之谜;甚至赋予神话般的传说,更加增添了它的不可辨认的神秘色彩。是中国八大无法破解的古文字之一。

  《大观帖》译其全文“出令聂子星纪齐春其尚节化”。这显然无法通读,学术界也不认可。

  《四库全书•钦定淳化阁帖释文》释为:“出令聂子,星纪齐春,其尚节化。”

  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夏禹书其中5个是古彝文,7个是甲骨文。译文现有多种说法,一说直译为:“生地严子,留皮齐春,新尚往还。”意译为:“生地聂子,堕进齐春,欣尚往来。”现代白话文译为:“荒野聂人,到了春天,喜欢往来。”记录的是聂人的生活习俗。

  还有一说译为“生雨严子,坐行参禹,其尚邑勾。”

  “禹”,“其”“邑”等字不太明显,有人认为原籍本身或摩勒之时残损所致。正文四言,三句,字体有学者认为有东周风韵。

  生雨严子:是反映作者起早贪黑、风雨无阻的事业的艰辛,以及对自己和家人的严格的近乎苛刻的要求。

  坐行参禹:是言,言行讲究,克勤克俭,遇到问题经常自我反省。参,参省者也。

  其尚邑勾:尚,为赏之祖文;邑,为城邑;勾,为久的胞文。于是“其尚邑勾”的意思正是“其赏邑久”,意思是在如此艰苦的状态下所获得封赏的城池以及诸侯国会长久兴旺的。认为作者自己是为了抒发因功获赏的心情,而抒写的。反映了他付出所得的自豪感,自己以先前得严谨敬业,披荆斩棘的艰辛事迹,迎来了帝王的封赏,而且进一步希望自己的丰功伟绩因自己的艰苦卓绝,而坚实可靠。

  还有人以为它所对应的现在汉字是:“生而品足,星纪齐春,其尚也久”。应即甲骨文。全篇明白如话,而且押韵,意即知足常乐。(其中《国学论坛》的艅艎认为第一字是“鸟”,第二句的第三字是“三”。)

  重要的意义:

  由于混合使用古彝文和甲骨文,夏禹书比仓颉书还要难以解读,说明了夏文化已经具有了高度的复杂性。汉文《夏禹书》的语言洗炼,比《山海经》更甚,当为早于《山海经》之作,字形成过程的原始形态,如果可以证明夏禹书的真实性,则说明汉字的形成当在夏代开始。马贺山则认为, 夏禹书]是祖先留给后代子孙的一笔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夏朝的传世文字,而被一些人视为伪书,或说后人伪托,或说是张三李四杜撰,这些都 是一些不实之词,经不起任何推敲,我劝说伪者该实际一点,[夏禹书]总共十二个字,究竟哪伪?哪些字是甲骨文之后的字,[夏禹书]有没有甲骨文之前的字,这对研究甲骨文和金文的专家学者来说,易如翻掌,杀鸡焉用宰牛刀.[夏禹书]释文:

  出鸟,聂子坐引参,

  屯矢尚干巳。

  [夏禹书]释义

  进入鸟地,夏禹跪下并

  引导众人参拜[列祖列宗]。

  储存弓箭是为了崇尚捍卫

  疆土和祭祀活动。

  [夏禹书]记述了夏代就已经将对外战争和祭祀祖先神灵

  列为帝王最重要的活动。[左传。成公十三年]中明确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实际上,在夏朝已经是这样了。由此可见[夏禹书]的内容是研究夏代的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夏禹书]是自源文字,书内未发现一个古彝文字.

  其他解释:

  耶鲁大学李辉博士的翻译是“旨临,圣形见,循升,奉献,赏生亡”。信息传达,神圣的形体出现,循着(轨迹修行得到)升华,奉上祭品,在出生和死亡过程中得到回报。



扩展阅读:
1.马贺山[寻找夏朝文字]

潍坊“甲骨文”(上)

    历史往往会有惊人的巧合。110年前,潍县(今潍坊)古董商人一行三人晋京贩卖“龙骨”,被时任国子监祭酒兼团练大臣的王懿荣辨识为商代甲骨文时,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远离殷商甲骨文产地河南安阳的故乡潍坊地区,也埋藏着甲骨文,而且是早期的甲骨初文:有商代的、夏代的,甚至更早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

                                 无意中的“大发现”


 邓华是我市一位知名的收藏家和作家。在他的收藏室里,保存着两块珍贵的藏品。说起它们的来历,要从19年前讲起。


 邓华先生自1986年开始涉足收藏,是潍坊收藏界较早的一位。1989年春,有位古玩商贩送来一块莱州玉璧和一片刻有各种奇怪符号的莱州玉残片。莱州玉其实就是莱州产的滑石,硬度极低,这两件东西显而易见是史前文化(新石器时期)的产物,经了解是昌邑市出土(昌邑处潍河下游,毗连莱州),来人说还有满满一坑带刻划符号的这类莱州玉残片,问邓华要不要?由于当时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只觉得滑石制品档次太低,没有收藏价值,便谢绝了。十年后,当邓华开始关注古文字时,对此追悔莫及,回想至今,仍心有余痛,所以将这两件古物一直保留着。


 前期收藏中,邓华还有另外两件印象较深的事,一次是1993年参加故宫博物院和北师大历史系联合举办的文物鉴定培训班,回潍后到青州苏埠屯考察了一次,在该村住的一位退休老干部告诉邓华一个讯息:附近曾出土过一坑甲骨文,很久没人要,后来被外地古玩商贩以每片十元的价格全部买走,当时邓华惋惜不已,记忆尤深。另一次是1994年5月,那时潍坊刚刚出现古玩集市,地点在胜利桥与保安桥之间的芳菲园,听说有个安丘人用尼龙编织袋背着两个猿人头骨化石兜售,说是在汶河里挖沙发现的。围观的非但无人购买,反而嘲笑他拿死人骷髅换钱,那人遮遮掩掩地摆了一会儿就离开了,去向不明,这件事也使邓华遗憾至今。


 就在这一年,从潍县一中离休的于明珠校长却幸运地在芳菲园古玩集市上得到一块硅化的甲骨,上面契刻着五个象形文字,该甲骨文出土于寿光岳寺李村弥河沙滩里,据送甲骨的青年农民讲:“这里还挖出过另外几片甲骨,有的有字,有的无字,还有石斧、石铲等物”。


 1999年,邓华将潍县古董商人向王懿荣贩卖甲骨文之过程详细调查后,撰写了《甲骨文发现之初的一段疑案》。后来,他又从多方面调查了关于甲骨文的情况,并写出多篇论述甲骨文的文章在权威刊物发表。


 这样一来二去,使邓华对殷商甲骨文的出土与发现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也产生出一系列疑问:商朝约600年历史,盘庚迁殷到河南安阳建都,仅仅是后300年的事;那么,商朝前300年有无甲骨文,商之前的夏朝有无甲骨文?夏朝之前有无更原始的文字?总之,中国文字产生的源头在哪里?距今多少年?


 此后,邓华先后出版了《清代大收藏家陈介祺》、《潍县陈氏世家简史》、《斋吉金录》(全套8本)等书,展开对陈介祺的研究。陈氏收藏的青铜器中,就有大量商及商以前的古文字。


 邓华正是在这种影响下,才确立起探讨中国文字起源的信念。


                                 甲骨初文初露端倪


 文字是人类社会文明的载体。文字的发明与发展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心智水平的衡量标准,是文明形成时期最重要的标志。


 考古发掘证明,从龙文化时期,山东就有卜骨出现,夏商时期更为普遍。近几年又在济南大辛庄与恒台史家遗址都发现了带有刻划符号或文字的甲骨,而且这两处遗址和青州苏埠屯、寿光古城、薛家岭遗址等都出土过大量带铭文的商代青铜器。


 近十几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铁路、公路、高速公路、调水工程、大面积的城市建设以及农村开山、挖沙场、建蔬菜大棚等,都在大规模、大面积、高深度地动工,陆续出土了许多古代文物和甲骨。出土的文物大部分被收走或买卖;唯有那些“烂骨头”多数未引起人们注意而随意丢弃或重新掩埋。


 采访中,邓华先生告诉记者,有几位“拉乡”收购买卖古玩的农民曾对他讲,在白浪河上游的马宋、营丘、古城一带都出土过数量不等的带字甲骨。其中,家住东郊的杨玉德(农民,*)五年前在白浪河水库南的营丘村旁、白浪河沙滩里亲自见到沙场包工队挖出一批杂骨,有很硕大的,也有碎的,有带字的,也有不带字的,沙场的人并不在意这些东西,杨玉德递给他们几支香烟,拿走了其中五六块带字的。据讲述人回忆:刚出土时,这些骨头很软,像面条似的,一捏就碎,但晒干后,变得像石头一样硬。后来,他以极低的价钱转卖给清池一位谭姓古玩商贩,老谭以又很低的价格卖给潍坊市内几位文化名人。这几位文化人对到手的甲骨文将信将疑,所以又不在乎地转赠给别人。


 邓华说,那些出土的甲骨文送来送去,至今已难觅其踪,但潍坊市楹联协会主席、作家兼书法家高宝庆还保存着一片,他曾亲去拜访,并仔细查看过那片藏品。另外,高先生还有一片大的,上面契刻着17字,长约25厘米,送给了文物出版杜苏士澍社长,这两片可作为潍坊白浪河流域出土甲骨文的确切见证。


 白浪河中游的营丘村,是龙山文化遗址,邓华前往调查时,该村包过沙场的一位滕姓老人回忆说,两年前也曾见过一块出土的大甲骨,后来被人买走。


 另据邓华了解,在白浪河上游,昌乐县马宋镇河西遗址附近,农民用推土机挖蔬菜大棚时,挖出一堆古动物骨头,有七块契刻着符号式的古文字。其中两块是有明显火灼点的卜骨、三条肋骨、一块髋骨,还有一件贝片。


 浞河是白浪河的一条支流,起源于清池镇以南古斟寻国附近,以夏初古寒国国君寒浞命名,足见此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邓华说,根据他的调查,近几年,当地农民在浞河挖出的淤泥里先后发现过三只不同种类的贝壳化石,里面分别契刻着不同的符号或文字。另外,这里还出土过两块不同时期的甲骨文,是另一位焦姓农民(也是*)在修公路的土堆里捡到的,其中一块三角形的黑色甲骨上刻着九个简单字符,似乎是商朝甲骨初文;而另一块石化的象牙残片上刻的似乎是大篆体文字,这大约是西周大篆字型,是由商代甲骨文向西周金文过渡字型,字体已颇具书法韵味。


 前不久,有位在潍工作的寿光朋友给邓华提供了一个信息:王高六村的一位农民家里有块带字的骨头。王高镇地处弥河下游,在古城北七公里,距薛家岭遗址仅两三公里,这块三角地带差不多有同等古老的历史文化渊源。闻讯后邓华迅速驱车前往查访,果然见到这是一块硕大的卜骨,一端有烧焦的痕迹,整个卜骨都被涂过朱红颜色。该物长约22厘米,正面上下契刻着几组文字,背面下方只刻有两个大字,另外还见到五片刻有图画文字的碎骨片。根据骨头的形态和字体,它应该属于夏末商初的甲骨初文。


 在近十多年里,邓华先生利用写作空余时间,自驾车跑遍了潍河、浞河、白浪河、丹河、弥河到淄河流域,先后寻找到许多带文字的古陶片,也搜集到七八十块不同材质的(胛骨、肋骨、碎骨、动物头盖骨、象牙、鹿角、贝壳等)带契刻文字的甲骨,其中大部分目前还难以确定其具体契刻年代,但基本都是已硅化的甲骨,从石化程度看,它们的年代都应在四五千年以上。

潍坊“甲骨文”(下)

    “潍坊甲骨文”疑似“夏禹书”

    今年五月份邓华在青州古玩市场上先后发现了两块硅化的甲骨。其中一块长21.2厘米,据推测可能是小象的肋骨,尖端有十几个火灼点,显然是占卜灼烧点,下面有8个大大的象形文字,骨面布满冰纹开片。另一片是极小的肩胛骨可能是古人为了便于佩戴,在上端钻了一个大大的孔。骨面上均匀地契刻着两行12个以曲线为主组成的古文字;下部阴刻着四道平行的波浪纹做装饰。这块肩胛骨长9.6厘米,上部窄处1.8厘米,下部宽处(崩掉一角)应为4厘米(如上图)。此外,还发现了一片椭圆形的薄骨片,骨片也已硅化,长3.2厘米,宽2.3厘米,上面刻满一个脸谱样的图案,估计是氏族部落的图腾。


    最令人叫绝的是那片带钻孔的肩胛骨上契刻的12个古文字,后来经潍坊市委宣传部袁训新副*辨认核对,竟然与苏州怡园碑廊里的“夏禹书”条石上的刻文完全相同,只是文字排列和笔划上略有区别。大禹是夏代开国君主夏启的父亲,距今整整4000多年历史,流传4000多年的古文字石刻终于找到了实物验证。真是奇迹!


    2004年秋天,邓华和妻子到苏杭旅游时,在怡园碑廊里看到包括“古仓颉书”在内的许多条石,很感兴趣,当即决定拍下来,作为研究古文字的资料。由于碑廊里光线很暗,再加上所有的条石都覆盖着一层玻璃,拍照时不是映上自己的影像,就是反光,好不容易才从拍下的数张照片中选出一张字迹较为清晰的照片,其中第二幅就是“夏禹书”。


                            考证“夏禹书”真伪


    如今,有人提出:“条石上的文字既然是夏代或黄帝时代的,怎么有的字与篆字相同?与钟鼎文相同?”邓华告诉记者,因为中国的象形字都是一脉相承的,不管变成何种字体,都是从远祖或祖型文字演化出来的,所以难免有相同之处。


    另外,还有人向他提出:“怡园条石上刻的文字,会不会是哪朝哪代文人墨客杜撰后,冒充仓颉和大禹的名字刻上去的。邓华说,当初在拍照时,他也曾经有过这种困惑:怡园的主人怎么能找到这些四五千年古文字的?他怎么确定是仓颉或大禹时期的文字?这些古文字是不是有人假造的?


    针对人们提出的问题,邓华展开了细心的求证。最近,在朋友帮助下,邓华从网上查找到许多关于怡园和留园条石的资料,从这些资料中了解到:怡园历来是文人硕士世代相袭的居所,明代是著名书法家、礼部尚书吴宽(1435-1504)的府第,吴宽既善书法,又工诗史,是一代文宗。清代道光进士、官至浙江宁绍道台的顾文彬(1811-1889)在此购地建园,采撷苏州各名园之长,历时九年,耗银20万两,始建成。顾氏五代俱好书画,精鉴赏,顾氏父子邀请江南诸多名家共同参与设计,建成后由著名国学大师俞樾作记,光绪21年,顾文彬之子顾鹤逸与吴大?j、陆廉夫、郑文焯、吴昌硕等创画集于园中。顾文彬自幼酷爱书画,所藏碑版卷袖,乌阑小字,题识殆遍。


    邓华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怡园的园林建筑是江南诸多名家共同设计制作的,从吴宽到顾氏父子,都是书法大家、饱学之士,当时怡园的座上客和题记者都是我国一流学者和书法家、画家,他们决不会共同杜撰古代圣贤的笔迹,也不会坐视造假而置若罔闻。怡园的每一块条石书法必有出处,得到当时金石学界公认,否则自会贻笑大方。所以,今人自不必替古人担忧,盲目怀疑自古流传的圣迹。


    邓华说,1965年,有人在苏州怡园一块石碑上发现了一段碑文,当时人们都不知道这段碑文的来历,有一天一位养生大家路过此地,看到了这块石碑,连连称奇,原来这是在少林古刹藏有古籍《易筋经》一书中记载的“神仙起居法”,神仙起居法是一种良好的按摩健身方法,已流传11个世纪之久。邓华说,这个例子足以说明,怡园条石上镌刻的每一段古文字,都有严格出处,决不是任意编造的。


 邓华在仔细分析这件硅化甲骨上的文字时,发现它们与流传的“夏禹书”条石文字也有少许区别:一是它的排列略有不同,甲骨上分两行,每行六字;条石上分两行,其中一行八字,另一行四字。二是它们的写法也略有不同。这说明夏代的书法虽有一定变化,但毕竟有较统一的规范。还说明夏代甲骨文已具方块字雏型,并且有优美的变体写法,它美妙的书法无疑是开天辟地的绝品!


    邓华认为,新发现的“夏禹书”甲骨文不一定确为大禹亲自书写契刻,但它一定是当时封国君主或大型部落联盟首领经常佩戴的一件信物。据推论,这件甲骨文的内容不外有三:一、可能是分封文书式的信物,起王权印信的作用。二、可能是一条通行全国的律令,据此可以号令联盟部落。三、由于甲骨下面刻有四道波浪式的曲线,有可能是一条降伏水患或关乎国家社稷兴衰命运的重要卜辞咒符。何种推测更为准确,有待今后古文字学家和甲骨文专家们破译。


                          追寻“潍坊甲骨文”出处


    对于在青州古玩市场发现了“夏禹书”甲骨初文,邓华没有停留在表面的认知上,而是将思维的触角向更深处探寻。他很想了解甲骨初文的出处,但老板不在场,后来又去寻访,仍未能见到;通过电话询问,对方回答:“是在寿光弥河附近买到的,由于事隔两三年,具体哪个村庄记不清了。”这真是无可奈何的事,由于当时尚未查出这块甲骨上的字是“夏禹书”,也就是说不知是夏代(龙山文化后期)甲骨初文,而寿光境内弥河流域长达百里,有著名的边线王、呙宋台、胡营等百余处夏商周古遗址,寻访这片甲骨出处,如同大海捞针。


    八月中旬,有位在潍工作的寿光籍朋友帮邓华打听到:王高六村一位农民家里有块带字的骨头,邓华冒酷暑迅速前往查看,果然见到前面提到的那块卜骨。后来,与在场的三位农民交谈,邓华取出在古城出土的猴头盖骨和兽骨甲骨文照片给他们看,请他们帮助辨别真伪,旁边一个叫王景村的中年农民忽然抽出底下一张邓华并未打算让他们看的照片,叫道:“这一块是我的。”“怎么是你的?”邓华愕然反问。“我卖出去的!”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照片上恰巧是那件“夏禹书”甲骨。


    邓华不放心地让他反复辨认那张照片,他说:“一点都不错,就是我那块(甲骨文)。”还说“这块骨头质量可不一般,半透明,下边缺一角,肯定是块象骨。”邓华问这块骨头哪里来的?他说,五年前薛家村马贵民在沙场装沙时,从五米下沙坑里挖到的。后来他买回来又转卖给青州收古玩的人。至此,这块“夏禹书”甲骨文的来龙去脉已经完全弄清,从而无可辩驳地证实了它的真实性!可以推想:早在4000年前薛家岭附近,大禹的某位子孙不慎将甲骨滑落到河里,汹涌的河水将这件甲骨卷入河底,迅速埋入沉沙下面,断绝了氧气,在漫长历史岁月中,骨分子慢慢被沙中的硅分子置换出来,变成如今的化石,像沙砾般金黄且半透明。


    后来,王景村又跟邓华详细介绍了他是王高五村人,农田与四五里外的薛家村(薛家岭遗址)接壤;在场的其它两位农民也如数家珍般介绍当地经常出土古物的情况,并说1990年挖蔬菜大棚时,挖出一大车骨头,没注意上面有无文字,都推到沟里埋了,后来在上面建起大棚的墙基。并建议政府组织考古部门对薛家岭遗址详细考查。总之,薛家岭、古城和王高构成的这块小三角地带,应该是大汶口至龙山文化时期中国初始文字的主要源头之一,弥河流域和白浪河流域是中国初始文字的源头。


                           发现者的三大心愿


    根据多方求证,邓华认为那块在弥河流域发现的已硅化的小小甲骨文应该是距今约4100年夏代开国君主夏启之父大禹时期的文字,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能够验证的4000多年前甲骨文信物,它比安阳商代晚期甲骨文早约1000年,也就是说,它使我国古文字的信史又向上推进了1000年!今后,如若能经专家进一步论证和科学测定它的真实性后,这无疑是中华第一国宝,因为它在4000多年后,居然神奇地与史传的“夏禹书”碰巧吻合,这个历史的对撞足以震动华夏,震动世界!


    “自从在河南安阳发现了殷商后期的甲骨文后,考古界和史学界都在追寻商前期甲骨初文的踪迹,但110年以来,难觅其踪。”邓华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经过他的大量考证,但整理出的潍坊甲骨文资料仍有进行更深层的探究的余地。


    采访结束时,执着于甲骨文研究十多年的邓华先生表示,他有三大心愿。第一个心愿,希望潍坊有更多的热心市民,能够向他提供更多的甲骨文原件,以进一步巩固他的研究成果;第二个心愿,期待潍坊能够现场发掘出更大批次的甲骨文,这样,将可以进一步确定潍坊甲骨文能名为中国文字史提供更珍贵的依据;第三个心愿也是他最大的希望,期望引起甲骨文研究权威专家的关注,对发现的潍坊甲骨文进行深入研究,彻底揭开潍坊这块土地上的巨大秘密。  夏朝文字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一]
马贺山
八年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出现了两件可喜可庆的事情,一件是潍坊新闻网 报导了潍坊收藏家邓华收藏的一件出土于潍坊弥河流域的一件上面刻着十二个篆字的甲骨化石,文字为:‘出鸟,聂子坐引参,屯矢尚干祀’,该字与淳化阁帖的夏禹书一样。另一件是藏在美国福瑞尔博物馆的石刻文,上面刻着二十八个篆字,文字为:化己,庇,乃尼山艾友所。草米并刈,乞少子左互。学耒,弢雨水,儿纠叔兵朱。该字与淳化阁帖的仓颉书一样。这两件文物的发现,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它将再一次印证这样一个原理,商朝甲骨文绝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国的文字起源于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字,夏朝已有成熟的文字。
潍坊甲骨夏禹书的发现说明了什么?
夏朝甲骨文夏禹书在潍坊的发现,说明了夏禹书在上古时代已经流传很广了,很普及了,尽管上面没有书写标题,然而流传三千年之后,到了宋代,人们仍然知道是夏禹书,是上古之书,是夏朝之书,可见其书是流传有序的,只是这个流传过程并不被人知晓,一些自已为是的人开始散布夏禹书是伪书,是后人伪造的,是某人杜撰的,等等,不一而足,他们这样说,是因为他们认为夏朝的有无还是问题,那根本就谈不上夏朝有文字,而在中国,他们认为东周以上无史。一八九九年,当甲骨文发现以后,有些人则认为,中国文字到商朝武丁时代才成熟,才开始应用,盘庚以前的文字到现在尚未发现,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商朝后期开始的。另外还有一种论调,即是说,大篆始于周朝,小篆始于秦朝,夏禹书是篆书,不可能出现在商朝甲骨文之前,那不是后人伪造又是什么?一般人这么认为,我觉得无可非议,然而这些观点却出于一些著名的历史学家和著名的古文字专家之口,他们的影响很大,他们的金口玉言被奉为神明,他们的断言被看作定论,实际上他们对夏禹书禹王碑等古代文字,并没有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只粗略一看,就下了不符合实际的结论,而给后人的研究,制造了不少的麻烦,由于古文字大师的信口雌黄,致使今天的古文字界,还不承认夏禹书禹王碑是夏朝文字,还在维护、坚持着大师的错误论调,真不知这种观点还能挺多久?潍坊发现的夏禹书与流传、刊刻在淳化阁帖中的夏禹书字体是一样的,是篆字,是夏篆,是夏朝的官方文字,与史书上的记载十分吻合。
美国发现的石刻文仓颉书,让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字的神话传说,变成了有文字记载的信史,仓颉造字是中国人的一项最伟大的发明创造,是对人类文明的最重要的贡献,仓颉造字在历史文献上有很多记载,是真实可信的,而有些研究古文字的人,在其著作中从不愿提起仓颉造字,不愿提黄帝时代已有了文字,而大谈中国文字到了商朝后期武丁时,文字才刚刚成熟和应用,这与历史上的传统提法相背勃,他们认为,夏朝无文字,仓颉造字是神话传说,在他们的眼里,夏禹书禹王碑是假的,仓颉书也是假的,都是后人伪造的,是后人伪托的,如若追问一句,是谁何年何月伪托的,他为什么要伪造这个,我想没有一个人能回答出这样的问题,因为这种提法本身就是一种主观臆测,想当然耳。由于古文字专家的偏见与不屑一顾,至今尚无人破释夏禹书禹王碑仓颉书,这才造成夏朝文字摆在面前都不认识。有资料记载,西方人在菏马史诗中去寻找并挖掘特洛伊历史名城,去发现希腊远古历史,而我们的一些古文字专家,却将祖宗留下来的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判为死刑,打入冷宫,让它永世不得翻身,真让人匪夷所思,何致于此,老天不公啊!七年我在网上发表了我发现了夏朝文字一文,对传世的夏朝文字夏禹书禹王碑进行了破译,接着又对出土的象牙文与商朝的甲骨文进行了细致的比对,结果我发现象牙文是早于甲骨文的文字。二八年我发表了我发现了黄帝时代的文字一文,将
仓颉书和红山文字石刻文放在一起,进行了破解。在二九年新春佳节之际,我将三十版夏朝的甲骨文呈现在专家学者和广大网友面前,切盼您的关注、批评、指正。 寻找夏朝文字

马贺山


一:为什么要寻找夏朝文字
        众所周知,文字的发展从产生到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甚至长达几千年,从河南舞阳原始的文字到商朝甲骨文的成熟,就历经了近五千多年。商朝有成熟的文字,与商朝相连的夏朝也一定会有成熟的文字。[尚书。多士]篇载:‘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这就清楚地说明;商朝的册、典,不仅来自夏朝,还进行了一番彻底的改造,才为商所用。可以这样说,商朝的成熟的文字是在夏朝成熟的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对于文字的产生,史书记载很多。[荀子。解蔽篇]说:‘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云:‘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从上述著名论断中,肯定了两点:一仓颉是黄帝时人,早于夏朝。二仓颉不仅仅造字,还整理了文字,还推广了文字。仓颉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文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仓颉不仅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可以说,仓颉为人类社会的文明,揭开了新的一页。
因此,寻找夏朝文字,不光是为了弄清文字产生的奥秘,同时对社会文明的产生和发展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二:上哪去找夏朝文字
目前,在古文字研究领域,普遍认为,在考古发掘中,还没有发现确凿无疑的夏朝文字。既然出土文献中找寻不到,那么不妨在传世文献中,去发现。公元九百九十二年翰林王著受宋太宗赵匡义之命,编著刻印[淳化阁帖]十卷,这是宋朝官方第一次大规模地刊刻法帖文献,被后人誉为法帖鼻祖。其中卷五里刊载了古法帖[仓颉书]、[夏禹书],是最能引起争议的热烈话题。有的人认为,[仓颉书]、[夏禹书]是‘后人伪托’,是‘伪书’。这种说法同样出现在湖南衡阳[岣嵝碑]碑文上。这三篇古文究竟是上古文字还是后人‘伪造’的,是祖先留下的真迹还是‘后人伪托’的,这个‘后人’具体指谁,他为什么'伪造'这个,这个‘伪书’到底哪伪',这些都是需要弄清的地方。如果一个人对这点常识性的东西,都没有弄清,就忙于下结论,是不是草率了一些,如果认为前人已下了结论,而且是定论,尤其是名人的定论,就盲目信从,这种做法也未必可取。[仓颉书]、[夏禹书]、[岣嵝碑]已传世数千年,历经时代风雨,生命力极强,非一些人的偏见所能埋没得了的。学术上有分歧有不同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属正常现象。[仓颉书]、[夏禹书]、[岣嵝碑]三篇古文究竟是上古文字还是‘伪书’,关键在于破释文字和内容上。只有弄清弄准文字,才能搞明白内容,只有搞明白内容,才能做出实事求是的结论。否则,连文字都没弄清,连内容都没有弄懂,就轻易的下结论,说是‘伪书’、‘后人伪托’,岂不显得简单、生硬点了吗?这是很难让人心服口服的。
关于仓颉书,历史上曾有如下记载,南宋郑樵[通志。金石略]载:‘[仓颉石室记],有二十八字在仓颉北海墓中,士人呼为藏书室。周时自无人识,后李斯识其八,叔孙通识其十三,孔子至齐尝访焉’。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仓颉书]从周朝到春秋,从秦到汉,都曾有名家识过。决不可能是后人‘伪造’得了的。有人说是‘伪书’,‘后人伪托’,是无凭无据的提法,可以休矣。

至于衡山[岣嵝碑]文,最早见诸三国魏人张揖选编的[广博]一书。内有‘岣嵝峰,上有神禹碑’之句。这里首次指出[岣嵝碑]记述的是禹王的事情,十分确切。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一文中,也记载了‘禹碑皆蝌蚪字’的内容。这充分说明早在三国时期,有文人已见过[岣嵝碑]了,并记录在册。唐朝诗人韩愈也寻访过衡山[岣嵝碑],尽管他没有见到碑文,可还写了一首诗,记述他衡山寻访[岣嵝碑]之行。‘岣嵝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模奇,蝌蚪拳身薤倒披,鸾飘凤泊拿虎螭。事严迹秘鬼莫窥,道人独上偶见之。千搜万索何处有,森森绿树猿  猱悲’。他相信神禹碑的真实性,千里迢迢,慕名而来,虔诚至极,无人可比。唐朝的另一位著名诗人刘禹锡也为后人留下了歌咏[岣嵝碑]的不朽诗篇。
三:为什么说[仓颉书]、[夏禹书]、[岣嵝碑]文是上古文字,而不是‘伪书’。
截止目前,我们的甲骨文专家、金文专家还未对[仓颉书]、[夏禹书]、[岣嵝碑]文作出准确的释文和评价,因为上述三篇古文里有些字是甲骨文、金文里所没有的,辨认起来有一定难度。
[1][仓颉书]、[夏禹书]的文字结构比甲骨文还简单,还原始,非常符合‘古文皆简’的原理。
[2][岣嵝碑]文的文字仍旧保留着上古时代人们用笔沾漆进行书写的时代特征,似蝌蚪文,头粗尾细,似鸟虫书,随处可见其象形文字的特点。从字体上看,可称古篆,卽夏朝的官方文字夏篆。
[3]三篇古文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可读可认可释的有一定思想内涵的成文历史。这些成文历史都可从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中得到印证。
[4]从古文字的形式上,可以鉴别上古文字,从内容上,更能鉴别出上古文字的时代特征。

四:破释上古文字三篇

      

一[苍颉书]释文

化己,庇,乃尼山艾友所。
草米并刈,乞少子左互。       
学耒,弢雨水,儿纠叔               
兵朱。                       

[苍颉书]释义

身体变化,需要庇护。于是                               
尼山是养老送终的好地方。[老有所终]
杂草庄稼一并割下,求少子帮助。[壮有所用]
学使农具,取水灌地。小儿                                       
缠着叔叔玩弄兵器上的红飘带。[幼有所长]


[苍颉书]所记载的内容,与‘[礼记礼运]篇所讲的大禹以前的社会情况吻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为大同’。这就是从孔子到孙中山二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所追求和响往的大同世界的理论,原来出自于上古时代的[仓颉书]。                                                                                               






二[夏禹书]释文

出鸟,聂子坐引参,
屯矢尚干巳。       

[夏禹书]释义

进入鸟地,夏禹跪下并
引导众人参拜[列祖列宗]。
储存弓箭是为了崇尚捍卫
疆土和祭祀活动。               

[夏禹书]记述了夏代就已经将对外战争和祭祀祖先神灵
列为帝王最重要的活动。[左传。成公十三年]中明确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实际上,在夏朝已经是这样了。由此可见[夏禹书]的内容是研究夏代的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













三[岣嵝碑]释文

承帝冢然,翼辅雝卫。灾
洚矢发,沮恒往行。三河
飞涌。北过冀而奠,似若
忘鸟。宿岳麓庭,昶溢酉
祈,水庐弗长,往求永定。
华嶽泰衡。崇楚事裒,劳
余神禋,鬯曼吉徙。南渎
衍昌。衣则食备,万邦皆
宁,疆无漾漭。                               











[岣嵝碑]释义

受帝命冢宰答应,辅助舜
帝治理灉水卫水。水灾降临,誓师出发.
                               
在沮水恒水之间奔忙。三
河洪水泛滥,北过冀州而
祭奠祖先神灵,姒忙于浚
水忘记故乡鸟地。治水在
外常宿高山庭院,用酒祭
祀天地,祈望河水畅通不
在外溢,水到房前不要再
涨了,希望洪水平定。
从华山到恒山再到泰山衡
山,非常推崇有才智的人
疏导河        水        ,                               
从此洪灾减少。平时治水
之余以烟祭祀神灵,用芬
芳的美酒以享神,                       
神灵昭示:迁徙大吉。               
南方的沟渠已经顺畅,草       
木兴盛,丰衣足食,万邦       
安宁,从边疆到中原,再       
                不见洪水泛滥.                                                                                                                               
       
[岣嵝碑]记录了大禹受命于舜帝,从冀州出发奔波四方,随山刊木,导水入河,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治平了洪水。[岣嵝碑]
的内容与[禹贡]的文章一致。与[史记]中的[夏本纪]篇中关于大禹治水的历史内容十分吻合。另外,与保利集团收藏的青铜器[遂公盨]上的大禹治水的詺文,很接近,但从字体上看,[岣嵝碑]的詺文要古老许多。辨认难度大。明朝文学家杨慎                                                                                                                                                                                                                               
在释读[岣嵝碑]碑文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由於受时代的局限,其中有的字释的不准,有的字释错,笔者作了一些纠正,不妥之处,还望读者和专家学者指正。 象牙文,顾名思义,是刻在象牙上的文字。看上去,这种文字比甲骨文字进步,是一种很成熟的篆体文字,通常被认为是周朝篆字,其实不然,它是夏篆,是一种比甲骨文还早,还古老,还成熟的文字。按一般情况而言,人们会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比甲骨文还早的文字,应该比甲骨文还原始,还简单,就象刻在陶器上的刻划符号一样,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事物的发展往往存在它的特殊性,有些事情会超出一般规律的发展而存在,所以具体问题还得具体分析。从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字始,经唐虞时代到大禹传位给启建立夏朝止,时间有一千年上下,这段时间文字的发展,应该很成熟很进步了,当然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文字的发展也会很快,再加上夏朝有国四百多年,夏朝文字的成熟与进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此时的先商,还是一个黄河下游的弱小的东夷游牧民族,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人数很少,没有文字没有文化,是一个很落后的民族,以玄鸟{燕子}为图腾,与以龙为图腾的人口众多的有夏民族不可同而语,夏民族已进入农耕和百工时代,与之相适应的文字文化文明,达到了高度发展,从黄帝仓颉造字始,到夏朝灭亡前,已经有一千三四百年,文字十分发达,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商人则不然,他们不喜欢文字,只擅长在马背上东奔西杀,从建国到迁都殷墟,商人的文字也没有造出来,不得不使用夏民族的民间俗体字,而商朝的那些巫师,往甲骨上写字的人,刻字的人,我推测都是由夏人担任的.时代在发展,文字文化文明却停滞不前,这与后来的元朝的统治情况很相似.这正是造成夏朝官方文字比商朝民间俗体文字成熟进步的真正原因.象牙文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祭祀、征战、干支、占卜、田猎、农业等,皆记录夏朝帝王的行踪和活动,是研究夏朝历史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象牙文,让我们真真切切的感觉到,夏朝的历史是用文字记载的历史,是真实可信的历史,
  一提篆字,人们自然会想到大篆和小篆,所谓大篆,即指周篆;所谓小篆,即指秦篆。篆字,就是官方文字。历史上还有夏篆一说,由于人们未发现夏朝文字,所以人们一直对夏篆有不同看法,如:‘夏篆,
  传说中夏代的文字。一般以为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始为篆字,此‘夏篆'所言之‘篆',泛称也。从考古实物来看,尚未发现确切可靠的夏代文字;如有之,则必较甲骨文更原始一些。古人多有以金文大篆附会夏篆之说,凡此种种,皆依托之伪说’在这里夏篆被认为是‘附会’‘伪说’其根据是夏朝文字不存在,哪里还谈得上夏篆?
  夏朝文字真的不存在吗,夏朝文字真的没有流传下来吗,不是的,那是由于某些历史学家如胡适、顾颉刚等否认夏朝的存在,而郭沫若则随声附和,引起了学术界的混乱,夏朝不存在,夏朝文字何从谈起,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另外滞后的考古工作,还未挖出夏朝文物,也未挖出夏朝文字,所以在一些人眼里,夏朝和夏朝文字,仅仅是神话传说而已。
  实际情况又是怎样呢,在古代的文献典籍中,很多的古代的专家学者,都肯定了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字,肯定了[仓颉书],而五千年后的一些人,却提出文字非一人一时所造,仓颉不过是一个整理文字的人而已,想以此理由否定仓颉造字,否定[仓颉书],同时也否定[夏禹书],否定[禹王碑],他们这么作的结果是首先否定了他们自己,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不学子孙,他们的偏见与无知,让他们有眼不识泰山。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民族的古文字专家,敢对自己祖先留下来的古代文字,持否定和蔑视态度,而他们竟然做到了,这简直是中国古文字研究领域的不幸与悲哀!他们一向认为,[仓颉书][夏禹书][禹王碑]是伪书,是后人伪托,可又举不出事实和证据.就这么人云亦云,以讹传讹了.他们以为,只要不承认[仓颉书][夏禹书][禹王碑],它就真不了,实际上这是一种很幼稚的想法,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真相总有揭开的时候,这一天不会太远了.
  [夏禹书][禹王碑]是夏朝文字,是夏篆,是夏朝的官方文字,[夏篆帖]是我发现的夏朝传世文字,是典型的夏篆,是夏朝的官方文字,而象牙文则是我发现的夏朝的出土文字,是夏朝的官方文字,是夏篆,是篆字之祖,它是当之无愧的,也是名符其实的,它将载入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册,光耀千秋万代!  

谁说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马贺山 长期以来,在古文字研究领域,甲骨文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国文字是到了般庚迁殷以后,才刚刚成熟,才开始应用。除此之外,没有比甲骨文再早再老再古的文字了,这已达成共识,已成定论请看甲骨文大师的一些主张,[甲骨文字典]的主编徐中舒在[夏史初曙]一文中,也作出了夏朝无文字的结论:他说,‘传说中虞、夏文化分布之区,原与仰韶文化为近,古代虞、夏两族从黄土高原逐渐发展到河西、河东以及伊、洛、汾、沁之间,乃受龙山文化影响而形成二里头文化,当时应当还没有文字。不然,为什么他们的后裔,如匈奴,如越,都没有文字保存下来呢? 文字滥觞于大汶口文化,后来为殷商所继承,由巫卜这个集团的人,世代相续,沿袭使用,在使用中才逐渐发展起来。由于殷王每事都要一再占卜,无日不卜,无事不占,每次占卜都要把卜兆和所卜之事记录下来,以观验与不验。文字就是在这一班巫人手中,日趋纯熟,以至完备。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已备六书条例,这是武丁以后二百七十余年的卜辞。这已是殷代晚期,文字到这个时期才能达到成熟阶段。二里头文化遗址中没有文字出现,也是夏代没有文字的默证。”徐中舒在这里主要强调了两点,一是这已是殷代晚期,文字到这个时期才能达到成熟阶段。二是二里头文化遗址中没有文字出现,也是夏代没有文字的默证。这个观点基本上代表了当前古文字界的主流观点,而这个观点显然与历史文献上的仓颉造字记载是不相吻合的,凡是强调文字到商后期才成熟的古文字专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极力回避仓颉造字这一问题,他们认为,仓颉造字是神话传说,不是信史,不可信,其理由是,文字非一人一时一地所作,将文字的发明和创造归功于某一个人,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历史上既便有仓颉这个人,他也不过是一个整理文字和推广文字的人。在这里,我不想更多的涉及仓颉造字中的一些细枝末节问题,我只想说仓颉造字不是神话传说,在古代的一些历史文献上都有大量记载:《韩非子·五蠹》说:“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仓颉固以知之矣。”《荀子·解蔽》说:“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论衡·对作》篇:“造端更为,前始未有,若仓颉作书,奚仲作车是也。”《论衡·订鬼》:“及仓颉作书,鬼夜哭。”徐《中论·治学》:“仓颉视鸟迹而作书,斯大圣之学乎?”


  《易传·系辞下》说: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春秋元命苞》)。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淮南子·本经》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说文解字序》中记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大量的史书典籍都记载了黄帝时期的仓颉已发明创造了文字,那么为什么古文字专家不承认仓颉造字是信史呢,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已掌握了最科学的方法,自己的认识是无比正确的。其实他们的思维和认识方法并不科学,他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他们的断言是主观的,武断的,绝对的,片面的,他们否认仓颉造字,实际上是想否认他们不认识的[仓颉书]、[夏禹书]、[禹王碑]这些黄帝时代和夏朝的文字,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中国文字到商后期才成熟,而硬坚持初衷不改,中国原有五千年的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而被今天的古文字大师说成只有三千三百年的历史记录,是谁让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蒙羞和处于尴尬的境界,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正是人们所尊敬的那些研究古文字的大师,这真是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


由于有这样一个错误的定论,文字成熟于商朝中后期,所以在此之前的文字,各种书法、碑帖,一律被视为‘伪书’、‘伪碑 ’、‘后人杜撰 ’已传世四千的夏朝文字[夏禹书]、[禹王碑]和传世五千年的黄帝文字[仓颉书],都成了假货,请问,世界上有哪一个民族的古文字专家敢对自己祖先遗留下来的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持全盘否定态度,历史上还未有这方面的先例,而我们的古文字大师却办到了,他们将大刀砍向了与他们观点不一致的[仓颉书]、[夏禹书]、[禹王碑],致使今天的古文字界尚未有一个专家站出来,发表不同的意见,修正一个已误导了近一个世纪的错误论点。 


一个朝代没文字,历史上有这种可能吗?这种荒谬的论调,居然得到了古文字界的专家学者的认可,夏朝只有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那些陶片片上的刻划符号,正好从另一方面印正了文字只有到了商朝中后期才成熟的论点,这是一个极其有害的错误论断,它撤底否定了商以前的文字。    


夏朝真的没有文字吗?不是的,夏朝既有传世的文字,[夏禹书]、[禹王碑]、[夏篆帖],又有出土文字象牙文,这是谁也否认不了的,你可以不同意我的观点,但作为一个古文字专家,你不可以对[夏禹书]、[禹王碑]、[仓颉书]信口雌黄,评论要有事实根据,要实事求是,以理服人。下面附两版夏朝象牙文的释文,您可以看到占卜并非始于商朝,夏朝已有占卜,而且这不是一般的占卜,是邑终之占,是国终之占。您还可以看到,书锲并非始于商朝,夏朝已有书锲,象牙文即是书锲,这就是《易传·系辞下》里说的: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这里的圣人显然是指神农之后,黄帝之始,包括如尧、舜、禹,夏商周三朝的王、侯、史、巫等,有人说 ,甲骨文在历史上没有记载,实际上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书锲本身就是说用刀将文字刻在能传于后世的硬质的材料上,其中包括刻在玉石上的文字,刻在象牙上的文字,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刻在鼎彝上的文字等等,有的大师可能会提出那时是新石器时代,还没有金属刀,而我则认为,黄帝时代已进入金石并用时代,从黄帝时代的石刻文看,已用刀在石上刻字了。下面是我破译的两版夏朝象牙文的释文,附在文章结尾,以飨读者。


执尹邑终。


贞占赐祸后辛三仓亥国终。 

破译[夏禹书]


马贺山


[夏禹书]是被称为中国八大神秘文字之一的传世古代文字,与[仓颉书]、[禹王碑]的文字比较,浅显易懂,总共12个字,为了叙述上的方便,我按它的顺序先后进行破译,现将《大观帖》的译文附在前面,便于比较:“出令聂子星纪齐春其尚节化”。


        《四库全书•钦定淳化阁帖释文》释为:“出令聂子,星纪齐春,其尚节化。”
[一]破解文字 :                  第一个字是象形字,象草从土里往外生,是最原始的出字,而甲骨文的出字则是一只脚进入穴里,进为出,已进化许多。这里的出字作进解。是早期的出字。       第二个字也是象形字,象个鸟形,应是鸟字,鸟本地名,与[禹王碑]中的‘姒若忘鸟’一句中的鸟,同指大禹的家乡名称。这两个字的写法虽然不一样,但都是鸟的形状,笔者释鸟字,大禹的家乡叫鸟,他活动的地方在聂北,先秦人管古邢地称聂北,即冀州一带。故又尊称大禹为聂子。大观帖的释者将鸟释作令不确。             第三、四个字是聂子,人名,是对大禹的尊称。                 第五个字象两个人用*谈于地,坐字,古人称跪为坐。而星则是由地上有草,草上有晶组成形声字。释星错。         第六个字象一个人持弓形,为引字,导也。而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则对引字作如下解,引字从弓从人,或从弓从大,古时人大同用。小篆的引字一竖是由人简化而来,如同弗字,其中两竖并非指箭杆,而是两人的简化,用绳子将二人捆住,不字才是弗的本意。 纪字是由丝和己字组成形声字,不确。                  第七个字象一人上有三星之形,为参字,拜也。而齐字象三个麦粒形,与参字有别。                  第八个字是屯字,古时屯春是一字,屯,储存也。                 第九个字象用双手射箭形,是矢字,表弓箭的意思。与其字有别。         第十个字是尚,尊崇也。        第十一个字象枝杆的形,为干字,捍卫也。与节字有别,释节错。          第十二个字从倒已,象人跪在地上,上身舞动之形,祀字,祭也。而甲骨文化字则是由二人组成,一正一倒谓之化,祀与化有别,释化错。                下面是我对[夏禹书]的释文:‘出鸟,聂子坐引参,屯矢尚干祀’。       [二][夏禹书]记载了什么内容?此十二字的大意是:进入鸟地,大禹跪下引导众人参拜[列祖列宗],储存弓箭是为了捍卫疆土和祭祀活动。[夏禹书]记述了大禹将戎与祀列为国之最重要的两项活动,他一生不重吃,不重穿,不重行,但对祭祀祖先神灵特隆重,特讲究,这一点从[禹王碑]文里也可证实。禹王碑文中有‘北过冀而奠’一句,写大禹治水路过家门而不入,却先祭奠祖先和神灵,他把宗教和信仰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里的冀指的就是冀州,在聂北一带。大禹在治水之余,还经常以烟享神,以酒祭神,最后神灵昭示,迁徙大吉,治水成功。可见,无论是[夏禹书]还是[禹王碑],记述大禹的家乡鸟和活动范围聂北邢地或冀州,在地名上是一致的,在重视祭祀方面也是相同的,两篇可互为印证,都是写大禹的事,一篇写大禹治水,一篇写大禹的重要活动:祀与戎。
[三]从哪儿能看出这12字是夏朝文字?
[夏禹书]的文字与甲骨文的字相近相接相连的,属于同一体系,其中有五个字是一样的,是甲骨文专家能认识的,如出、聂、子、屯尚,其余七字是甲骨文中所没有的,需要从字形的构造上,去辩识,尤其从象形的造字原理和方法上,去分析研究,最终才能得到破解。只有在这个时候,你方能作出如下结论,[夏禹书]不论是从文字还 是内容上,都在甲骨文之前。也许有人不同意这个观点,认为[夏禹书]从字体上看,更接近小篆,小篆是秦以后才出现的,怎会在甲骨文之前呢?这就要从篆字说起了,郭沫若曾考证过篆字,他说:“篆者椽也,椽者官也”,“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椽书,就是官书。”金学智据此认为:“篆书主要是通行于官方典册印信的严正书”官书即官方文字,在历史上已有夏篆之说,当代的古文字界为什么不承认[夏禹书]是夏朝文字,因为他们连夏朝还没承认呢,能承认夏朝文字吗?[夏禹书]是夏朝文字无疑,如若不信,请君小拭鸡刀。
  文字學是科學


 
      把文字當成想當然的產物,可以任意的改動,再美其名曰:簡化是造福人民,其實是對於文字科學的極大的破壞,是對於文化的繼承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行為。因爲文字學首先是科學,而不是想當然的誰都可以創造的。文字的隨意亂簡化的結果就是:出土的古代所有的古文字,都成為了“天書”、“神秘的文字”,文字學家考古學家看了就如同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於是有人說那是“偽書”、那是“臆造”的。不是嘛:《倉頡書》、《夏禹書》《岣嶁碑》曾被有的人污稱為“偽書”,而不說自己無能!賈湖契刻文字、仰韶陶文、大汶口陶文寓意畫、良渚玉器上的文字以及寓意畫都被認為只是“畫符”、“契刻”、“刻符”,有的所謂的“文字學家考古學家”,看到簡單的所謂“陶符”就認為只是“刻符”“記號”,而不說自己不懂倉頡創造出來的文字,其實文字是由簡單到複雜的,而不是又複雜到簡單的。因為他們認為文字由“圖畫”轉化而來的,即由象形的圖畫轉化爲文字的錯誤結論,而不知道華夏文字的象形表音表調表意的反切拼音性質。就像今天的只認識簡化字的人們,無法閱讀繁體字的書籍一樣,造成文化繼承的斷層。就如同古文字學家們再破譯上古文字,就如同破譯來自另外一個世界的天書。就連甲骨文這樣距離我們只有三、四千年的文字來說,對於文字學家們就已經成爲了“天書”,甲骨文發現已經一百多年了,甲骨文由4,500多字,破解的只有1,500多個字,平均每年破譯不到15個字,這還不算其中猜錯了的字。而其餘的3,000多字,被一些所謂的“古文字學家”們判處為“死了的文字”,而不說自己破譯不了。就更不要說隨著歷史考古而出土的來自地下的“天書”了。就如同普通人不知道繁體字一樣。恐怕極力反對繁體字的人,就是因為“繁體字”對於他們來說也無疑已是“天書”了吧。其實,識繁就簡是絕對有必要的。繁體字相對比較好的保持了文字的表音表調,但也并非是完美的。簡化字當中有的也很科學的表音表調。
     
      例如:“勞”與“劳”,後者的表音更直接。卽: 
     
      劳=艸c‘ǎu’+冖+力"l"ì=láu(今注láo,誤)較為直接,幾乎一眼就可以看出表音。 
     
        勞=炏·小xi‘ǎu’+冖+力"l"ì=láu(今注láo,誤)較為間接,一般人看不出表音。
      因此,有必要對於中國文字,包括正(繁)體字與簡體字進行綜合規範,以表音表調清晰可見為規範字,不管他是簡體的還是繁體的,這才是符合文字學科學的。而不是越簡單越好,越簡單就越科學。也不是越複雜就是越正統。因而筆者認為中國的文字的確已經到了進行科學規範的時代,而不能再繼續進行權利規範的時代。應該結束自秦朝以來的權利規範文字的時代,代之以真正的科學規範文字的時代!
      當筆者破譯了華夏文字的象形表音表調表意的反切拼音性質之後,才真正的懂得華夏文字的創造是非常科學的,文字學是科學。尤其是東方的華夏文字學是真正的科學,是整個東方神秘主義科學最偉大的非神秘主義的科學,是整個東方科學的基礎。在很多方面是完全超越西方自然科學的。在整個東方文字學科學——華夏文字是集象形表音表調表意爲一體的反切拼音文字科學的基礎上,纔產生了東方的老莊哲學,東方預測學——易經,儒家思想,以經絡學為基礎的東方醫藥學——中醫學理論。而過去人們不懂得文字學是科學,認爲文字是人人可以創造文字因爲有人說“人人都可以是倉頡”,所以人人都可以簡化漢字,簡化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結果是自小篆開始簡化、隸書再簡化、簡化字再簡化,一直把華夏文字變成了漢字的幾乎只是不表音的符號了爲止。當然因爲人們都還不知道:“華夏漢文字是集形音調意四位一體的反切拼音文字”也是情有可原的。
      筆者已經破譯了“華夏文字是集象形表音表調表意爲一體的反切拼音文字”,這一奧秘已經快十年可,而發現這一奧秘已經快二十年了。揭開這近萬年的倉頡創造的文字的科學奧秘,纔使筆者破譯了《倉頡書》是七言《倉頡詩》;《夏禹書》是三言《禹王頌詩》;《岣嶁碑》是記錄了大禹奉舜之命治理水患建功立業造福人民,舜禪位給禹的歷史事實。而這些不僅足以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夏朝是文明時代,同時還可以證明中國的文明時代是從倉頡創文造字之時開始了,而倉頡創文造字的時代至少在賈湖契刻文字時代的8,000秊到10,000秊之間。因爲筆者還向世人揭示了賈湖契刻是文字,同時仰韶陶文也是文字,大汶口陶文畫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圖文商標寓意畫,而良渚玉器上的繪畫正是對於大汶口圖文商標寓意畫的繼承和發展;同時破解了這些文字的讀音,寓意畫的寓意。甲骨文字的破譯更是信手拈來的事情。然而,筆者的學術文章多次受到一些所謂的“學者專家們”的惡意的攻擊,因爲他們害怕“華夏文字是集象形表音表調表意爲一體的反切拼音文字”的理論會動搖他們的“上古音說”,*他們苦心經營了幾十年的“學術權威”的地位,*了他們所說的“漢字不表音說”“漢字未記錄語言說”。更是千方百計的阻礙筆者的學術著作《創文造字學》的出版。因為一旦筆者的這本爲中國文字學考古學歷史學帶來革命性創新性的學術理論出爐,他們的苦心經營的理論大廈將會土崩瓦解。因此,有的人不顧夏朝作為文明朝代,缺乏賴以證明其文明的文字證據卽《夏禹書》《岣嶁碑》二裡頭陶文的破譯,而被國際學術界質疑的事實,而竭盡全力的阻礙“反切拼音說”的面世。把這一對於中國近八千秊文字學理論“六書說”的更新與升華,視爲“洪水猛獸”,污蔑爲“歪理邪說”,就差對筆者實行文字獄了,因爲他們還沒有這個能力與地位。
        不過,不管遇到什麽困難,筆者堅信真理永遠屬於敢那些敢於探索真理、敢於挑戰利用權威壓制學術進步、阻礙學術進步的“偽學者”“偽專家”的、像筆者這樣的“無名小卒”的。而中國“華夏(漢)文字是集象形表音表調表意爲一體的反切拼音文字”這一理論必將會深入人心,并最終會戰勝一切邪惡勢力的。并會把倉頡的名字永遠鐫刻在世界文明史與文字史上的,會讓世界上的一切文明人來瞻仰倉頡的偉大與不朽,領略倉頡的無與倫比的睿智的!
    蝌蚪文是不是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三星堆玉石文字考:
2009-06-18 10:41 来源:南方周末

 

 


神秘的夏朝龙印


斯拉沃热·齐泽克在《幻想的瘟疫》中谈到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日常生活中,其实,有许多外在的表征会直接将意识形态(广义的)物质化为功利性,而我 们却熟视无睹,还在那为自以为“突然的发现”幸灾乐祸,其实真相早就在那里了。比如迈克尔·杰克逊的不道德行为(指娈童癖),并非事发过后才暴露出来,而 早在《颤栗》和《真棒》两张专辑中就已显露。“潜意识就在外表,并不是隐藏在什么深不可测的深渊中。引用电影《X档案》中的一句名言:真相就在那里。 ”(《幻想的瘟疫》)。


借社会学的描述,我们也不妨说,关于夏朝文字,其真相恐怕也早就在那里了。甲骨文是很成熟的文字,之前,必有漫长的演变。若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原始 文字到殷商甲骨文,有五千年之多。这点,没什么争议。争论焦点主要是,夏有无文字?有,是什么形态?又在何种范围?郭沫若、徐中舒持怀疑态度,或认为没 有。唐兰认为有,因为根据《竹书纪年》、《史记》、《尚书·禹贡》等典籍对夏商两代世系、年数、史事详细的记载,夏应在信史之列,孔子对尧、舜、禹的描 述,也并非虚言。《尚书·多士》:“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说明,殷前之夏朝,为典册所载,虽递嬗却关系紧密。更有甚者,保利艺术博物馆所藏青铜遂 公盨,是距今近3000年的器物,其99个铭文,比晚数百年的《尚书》还更早记述了夏禹治水的伟绩。禹真,夏便真,无夏,便无华,此话并不为过。夏朝历经 十四代十七王,足见盛世,不可能没有文字,甚至还是相当成熟的文字;故在它之前就有雏形,也就涉及仓颉;再之前,就是伏羲定人道,造书契(包括木板、玉 板,书各执一侧谓契,以相考合),画八卦,以代结绳之政,规天为图,矩地取法,龟卜作易……此非文字演变之迹又是什么?后世所留“仓颉书”、“夏禹书”、 “岣嵝文”,也流传甚广,并日渐热闹,盖因能让人更接近夏朝文字的真相。


尤其“岣嵝碑文”(也叫禹王碑),最该注意,并非因为传奇性,而是自明代杨慎等人释读以来,已有不少破译,费时短则数年,长则十来年,释读不尽相 同,但主流看法是记大禹治水之功,和三国魏人张揖、北魏郦道元的看法相同,与遂公盨内容近似,只是时间更早,大胆确认为夏朝之物没什么问题。有两点可支撑 这种看法:其一,岣嵝碑文就字体而言,为“蝌蚪文”。关于此书体,孔安国在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尚书》的序言中有最直接的描述,真相就在那里,不可不读:


“……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我先人 用藏其家书于屋壁。汉室龙兴,开设学校,旁求儒雅,以阐大猷。济南伏生,年过九十,失其本经,口以传授,裁二十余篇。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百篇之义, 世莫得闻。至鲁共王,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王又升孔子堂,闻金石丝竹之音, 乃不坏宅,悉以书还孔氏。科斗书废已久,时人无能知者,以所闻伏生之书,考论文义,定其可知者……”


到此,若现在听人断蝌蚪文为夏朝官方文字,称夏篆,姑且为一说,不足怪。只叹南岳岣嵝碑湮没无闻,天下摹刻,也算穷途末路对老祖宗的一种缅怀。蜀地 北川西羌禹穴,也有一通蝌蚪体的禹王碑,未知渊源,大震前见考察图片,湮没只剩二十来字,现在也不知毁塌与否。虽知蝌蚪为虞夏商周书体,却无从考其滥觞之 地。


侥幸,东边不亮西边亮,在民间所收藏的三星堆玉石器中,有枚玺印,高达50厘米,长柄为龙爬柱,似乎表现的是一种体高而独的架势。龙首为头,头,就 是独,谙寓首始。中国文化首始者,非劳天下而死为社稷者,历数天皇、地皇、人皇,也只有大禹符合这个标准。已故神话学大家丁山先生,著有《禹平水土本事 考》,揣摩其意,既然比较巴比伦洪水神话、希伯莱诺亚方舟、印度神鱼教人避洪,中国也该以洪水传说为国史起点。有灾害,就有治害的领袖,非禹功莫属。古代 记载之中,“无不泐为禹迹”,《诗经》也好,鼎彝铭识也罢,“自宗周初叶至于春秋中期,数百年间所流传之可信史料,无不盛道禹平水土之迹”(《古代神话与 民族》)。前面所言遂公盨可为证明。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大禹故事的流传,“不始宗周,当数典于殷商以前”,自当为夏。


但这和三星堆龙玺有何干系,——丁氏从甲骨文刻辞入手,考“禹”字,龙蛇之属,雨师的象征,“禹为雨神,固矣”。因为“应龙即句龙,句龙即九龙(演 为禹霸九州),九龙即九首之虺,九虺即禹。禹就文字本义而言,确龙蛇之类也”。禹为姒姓,姒的篆文颇像“蛇身自环”,此符在三星堆玉石文中常常出现,且能 和古彝文对应。很明显,蛇为夏后氏民族图腾,而三星堆玉石造像中,龙蛇又是其主要的图腾符号,就绝非偶然了。闻一多和童书业早就考证论断蜀王“杜宇”即“ 社禹”(见孙作云《蚩尤考,中国古代蛇氏族制研究·夏史新探》),而“鳖灵”即“鲧”,若这成立,那么蜀即夏,而我们今日所见三星堆文字系统也就是夏文 字。难怪三星堆令那么多不大捧书的专家晕头转向。


因为二里头和三星堆的相似性引起越来越多的注意——比如,按碳十四测定,符合夏朝的首推两者;器物相似,包括牙璋、铜牌、陶豆、陶盉;部分文字符号 相似,而且比甲骨文还早,遂引出另外的话题——如果,这些文字能用古彝文释读,那么彝和夏又是什么关系?能否倾听这样的解释:彝族是夏代的统治者,古彝文 是夏代的官方文字,殷革夏后,彝族(谁呢?)便迁往南夷高地,却留下辉煌的三星堆?


这种假设出的衰败,能否解释三星堆文化“历夏商周”这样的绵延性、完整性?比如,约定俗成的文字也能和人一样跑得无影无踪吗?——因为,迄今还没有 听说二里头及周围夏朝考古学核心区找到和三星堆玉石文相同的文字。这“夏-彝”话语圈在哪?三星堆文字自成一体,无论数量、书写方式的多样化、在甲骨文之 前之后、甚至在夏后夏前都独领风骚——否则怎能解释,那多出来的七百余年?蝌蚪文可能会成为一条线索。


所以,这枚三星堆的龙玺也就不平凡起来。它的*性非常明显,似雕塑,而更不像玺印。座四方外凸,底有四字,对照《绎史》中刊布的岣嵝碑文,笔划头 粗尾细,委曲蜿蜒,均为标准的蝌蚪文。柱体两侧,座四面均有和蝌蚪文完全不同的书体,夏朝文字传言的混合性也由此呈现。从白化程度看,夏朝之物的可能性相 当大。是目前吾国已公之于世最早的印章,说夏朝第一印绝不为过,意义十分重大。这枚国宝级的孤品龙印玉玺,仿佛玉烛,给夏文字及其背景的探索一缕曙光,使 我们能追随其后,回到三星堆玉石文字的问题上来。


既然三星堆玉石有了蝌蚪文,二里头没有,龙山也没有,红山、齐家、良渚都没有,那也就不再避嫌言夏。华夏的分界线不是华夷,而是北方文字系统的伏 羲、炎黄,与更成熟活跃的南方文字系统——实际上又是北方语系的鲧禹夏后,也就是孙作云所谓的“龙虎斗”——实际上是北方的熊图腾和南方的蛇图腾之战,血 缘叠加文字,没文字的东夷也搅和进来(金沙遗址的良渚琮,和西北方向大量的良渚文化玉石说明这点),故有速度之混合。三星堆玉石造像中,我们不难悟出大量 龙蛇鸟混合图腾的社会学意义,而标志性的文字事件就是“河图命庖,洛书赐禹”。而这恰恰又被民间所庋藏的另一樽雕塑所证实。


这樽雕塑,为戴冠神人,跣足立台上,双手捧卷轴——也就是神龟负洛书的拟人化表现。因为,在神像背后,镌刻有神龟的图像。最直接的说明,是台基两侧 对称性的大鱼图案,印证了《拾遗记》有关夏鲧的描写:鲧因治水无功,“自沉羽渊,化为玄鱼,横修波之上,见者谓为‘河精’”。神龟是河精的使者,以献含治 水秘诀的洛书给禹。由语言传说凝固为三维空间完美的雕塑,以人为本,这在红山文化、齐家文化、良渚文化都未发现,弥足珍贵,故为东方玉石文化的杰作。这尊 雕塑之所以能为典型器,还在于它首次表现了父系社会“失败之英雄”的沉郁精神,此精神千百年来,混合变形(犹如龙的神话本身),纵横南北,必渗透外省族团 的离心力。黄帝轩辕时代,龙马出河图,鲧禹时代,神龟负洛书,于是“圣人则之”,其要义也就全在这里。所以,通过它,我们除了去理解故事的原委,还更应该 看清雕塑后面悲剧的叙事性来——那就是大胆的史学家所推断的另一种可能:鲧禹之夏族,也就是蛇图腾部族,先据中原(这点尚难苟同),亡国后(蚩尤被杀)被 罚苦役,通过治水,混合三苗九黎及蛇、鸟、猪、鳖四部族,终于再次强大。三星堆玉石文化正是投影在这一背景之中的世界图景,其文字,也将慢慢诉说真正意义 的中国本土艺术的渊源流变,而这一切,恰恰是被后来者混淆了,或者说,给遗忘了。     大禹时代的文字,和甲骨文有明显的区别。禹文难写难认,其字花花的,笔画很多,和石鼓文是同一系列。如此繁杂的文字,如何能传承?我想其定有一套表意的图画做基础。仓颉造字后,中国文字似乎分成二大派,一派尚简,成甲骨文,一派尚繁,成石鼓。过于繁杂,注定灭亡。所以流传于世的只有甲骨文。蝌蚪文是拼音文字,其来源似外来的,在中国没有普及,其原因应当在语言发音不同。大禹留下的字,是有可能破译的,困难只在于目前发现的字太少。三星堆没发现多少字,可能是当时的文字载体不好,如果当时采用布帛树叶之类为文字载体,现在就见不到了。甲骨文好在载体是骨,今天才能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