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养老“爱”上你很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57:05

异地养老“爱”上你很难

时间:2010-03-22 23:11:59  来源:瑞寿网搜集  作者:

 

  一位患糖尿病的独居老人在家中病逝却无人知晓,待女儿久拨电话无人接听后赶过去,发现老人的尸体已经凉了。“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独居老人的真实写照。很多老年人退休后无事可干,行动不便,独自面对往日热闹的家,有好多话不知跟谁去说。在喧闹的都市中,常能看到一群老年人挤在墙脚下棋、聊天,呼吸着肺部难以承受的城市空气,此时他们的儿女也许正奔波在上下班的途中。老年人的生存状态让人忧心忡忡,他们究竟该在哪里养老?   各地积极尝试异地养老
  城市越来越拥挤,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已经不局限在家庭中,养老院也不再是社会养老的惟一方式。
  1997年,香港特区政府开始实施“自愿回广东养老计划”。目前在香港的老人已有3000多人选择回广东养老居住;大连市民政局也推出了“互动式异地养老”,把各地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和养老机构闲置资源整合起来,通过一种有效机制与全国各养老机构对接,满足了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北京市老龄问题研究中心主任陈谊介绍说,异地养老是指老年人离开现有住宅,到外地居住的一种养老方式。异地养老的实质是移地养老或流动养老,是一个集合概念,包括旅游养老、度假养老、回原籍养老等方式,应该说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目前通行的做法主要有集中和分散两个方面。一是在北京的城郊区县建立老人宜居城镇或宜居社区,这样可以合理规划老人的医疗、养老及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促进北京市人口在区域内的均衡分布,也可以缓解中心城区的交通、住宅压力,减轻劳动力的就业成本。二是政府在老年人医疗、社保等养老保障政策上对异地养老人员给与一定的优惠、补偿,鼓励老年人到北京周边城市居住或回原籍居住,以减轻本地域的人口压力。   陈谊认为,异地养老也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比如,老人们在异地远离了熟悉的社会环境,缺少了代际间的交流和人文关怀,如果不能尽快适应,将可能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我们不应该把老人的分流问题孤立对待,而应该将实施异地养老纳入城市总体人口调控战略中,这样才有助于形成公平的代际关系、和谐的社会氛围,也更容易得到老年人的理解和支持。
  如果推广异地养老,还将面临医疗养老保险关系的迁移、配套设施建设、社会福利社会化扶持政策、专业人员的培训等一系列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不健全带来的压力和考验。同时,无论是在城郊建宜居城,还是鼓励老年人到市郊或原籍居住,都会面临交通不便的问题。
  老人对异地养老有顾虑
  记者来到北京市第一福利院,老人们谈了他们对异地养老的看法。
  高英殿老人今年已经77岁高龄,她从小就生长在北京市区,每天都看高楼大厦,所以一直憧憬郊区的田园生活。她认为,如果异地养老能够实现,老年生活就会更加丰富多彩。2001年北京市第一福利院装修的时候,她就到京郊考察了那里的老年公寓,但是因为费用和其他原因,还是回到了市区的养老院。3年后,一些地方兴起了“候鸟式养老”,即老年人可以在不同的季节选择最适宜的城市居住,高奶奶又开始筹划到海南过冬了。由于没有老人愿意同去,出于安全考虑,这个计划又泡汤了。后来,青岛成立了“老年大学式的养老院”,高奶奶向福利院院长建议,能不能与青岛的养老院搞老人的互换交流活动。院长虽然很感兴趣,但因老人的安全问题无法保障,最后连她自己都放弃了。
  几次异地养老的尝试都不了了之,但是高奶奶对于异地养老依然充满兴趣。她表示,只要医疗费用报销的问题能够解决,她愿意找一个空气好、费用适中的地方异地养老。   岑立焕老人来福利院之前考察过不少养老院,结论是郊区的私立养老院不去,也不会选择到其他城市养老。她的理由是在北京生活那么多年,已经适应了这里的气候和水土。“儿女在这里,老朋友们在这里,医疗关系也在这里,70多岁的人求的就是生活安定。”岑奶奶说。   她也去过几家设在郊区的私立养老院,感觉并不是很好。其中有一家依山傍水,活动设施非常齐全,但是岑奶奶还是放弃了。“如果我现在60岁,我一定会去。但是我已经70多了,无法享受那么多活动,现在最看重的是服务。有的私立养老院以营利为目的,不重视护理和服务人员的培训,老人在里面会受气。”她认为,政府举办的养老机构在服务上有明显的优势,更值得信赖。   社区居家养老将成主要方式
  北京市“十一五”规划市民建言会上,有代表提出“在北京周边建立老人宜居城镇,分流城区老年人口”的建议,引起各方激烈讨论。老人们一致认为,在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三者中,他们更愿意选择社区。岑奶奶说,老人还是恋家的,谁都希望儿女能在身边,但又不想让他们为自己分心。如果能在家里享受到养老院的服务,就什么地方也不去了。   78岁的熊易华老人以前是一所中学的校长,虽然刚刚进入福利院,但她心里还是倾向于能在社区养老。她说,刚入住福利院的时候,有朋友打来电话,问她是不是已经动不了了;孩子们怕人家说闲话,起先也不同意她来住,弄得自己无可奈何。她觉得异地养老也好,养老机构也好,都只能解决少数老年人的问题。如果社区的养老模式能够形成,就能解决更多人的问题。但是现在社区对老年人的服务还是自发的,不规范,真正需要的时候也没有保障。   日前,北京市民政局表示,北京将推广以居家为主,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模式。对贫困老人、有特殊贡献的老人、低保老人等,将由政府提供补贴,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为他们提供上门养老。民政部有关负责人也曾表示,社区居家养老将成为我国老人的主要养老方式。     链接1
  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等10个部门日前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
  《意见》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并提出了今后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六项重点工作。
  链接2
  据联合国统计,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末,世界老人数量增长了176%,中国的老人数量增长了217%。而在本世纪未来的25年中,世界老人数量将增加90%,中国的老人数量将增加111%。有人口研究机构统计,65岁以上老人从7%增加到14%所需的时间,在法国是115年,瑞典是85年,美国是66年,英国是45年,而中国只需要25年。   在我国的大城市中,这一趋势尤其明显。以北京市为例,截至2004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有1493万,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197万,占总人口的13%。据预测,到2050年,北京市老年人口将超过650万,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