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中坐京沪特快列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51:24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小子
2008年1月23日 星期三

春运的紧张当口,碰巧又分别坐了Z字打头的火车往返上海和北京,都是晚上7点半左右发车,早上七点左右到站。无论是购票、火车站管理,还是车厢内的软硬件,虽然仍然感觉到春运压力带来的紧张,甚至是混乱,但因为有了亲身体会,实话实说,上海在某些细节方面还是比北京考虑得更为周到。
虽然是春运,我那两天的运气还不错,从北京到上海的火车票,是在住宅区附近的购票站买的。晚上6点半左右,售票窗口已经排了近30多人的队伍,顿时让我心里一沉,后来却发现队伍纹丝不动,走进窗口一问才知道,7点钟以后才能发售车票。
幸好问了这么一句,因为北京到上海的车票不用像其他路段那样等待“开闸放水”,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就行。当我拿着车票从长队伍中退出来,心情颇复杂:车票买到了,心里像是一块石头落了地,但那种优先享受的服务,再对比那些仍然在零下气温室外排队的人,心情很难说轻松。
 
在上海买票则相对更省事些,同事给了我一个类似订票代理的电话,今天下午4点左右一个电话,第二天上午10点就把票送来了,当然要加收20元的快递费。在北京我是万万不敢享受这种服务的,因为在北京最不靠谱的就是快递,确切地说是“慢”递,真的担心误起事来,别说是20元快递费,你就是付200元快递费也愿意,只是即便这样,恐怕你还是无法吃到一颗定心丸。
票子购到,却开始体会真正的“万事开头难”了,“难”在进入车站。在上海站是先紧后松,在南广场,明明灯火明亮的上海站就在前方,想上前一步?“门”都没有!我得绕到一左一右离正门20米左右的排队区域(后来我才知道持软卧票,其实有一个专门入口),乘客必须先通过一条铁栏杆围成的排队通道,人手一票,确切地说是人“口”一票,手都忙着拖行李,只好把票子叼在嘴上,检查通过后才能幸福地迈入火车站的大门。
你会透过玻璃大门,发现火车站里面秩序井然,毕竟一左一右的排队通道,每次只能过一个人,而进入火车站的门就比较多了。只是外面的队伍绕得长,乍一看令人绝望,但正因为你能看到里面的秩序,心里就踏实了点,算是能在绝望中看到点希望了。
不过苦了那些真正掐着时间“赶”火车的人,最可怜的是那些背包客似的老外,恐怕打破脑袋他们都没有想到人生字典的“排队”二字,在这里有如此生动和无奈的注解,于是只能看着他们翻越铁栏杆,咿咿呀呀地用手中的票向管理员说情。在我以往的经验里,从上海到北京,火车上经常能看到老外,但是从北京到上海的火车上却从来没有碰到过老外,莫非是因为尝试了一次,在哪儿把他们吓着了?
北京站则是先松后紧,展开热情的怀抱,邀你在任意一扇门前排队,由于北京站的若干个大门有点像上海人熟悉的落地窗,所以一旦人流太多,工作人员就还能把一扇门开成两扇。由于大家都挤在门口,也看不清里面的情形,所以脑子里都是懵的,一门心思往里面挤,查票、安检,一路上感觉都在人挤人,不是走出一条通向候车室的路,而是“杀”出来的。
车厢内的设施都大同小异,只是上海运营段的列车,有一个细节让人颇生好感,那就是一个免费的牙刷、牙膏、肥皂盒,一进入软卧的车厢,四个小盒子就整齐地叠在桌子上。虽然你未必在车上用得着这些物品,但这份体贴依然让你感动——如果火车7点左右到站,你9点左右去见客户,即便下了火车,也能在其他洗手间里用到这些个人清洁物品。
上海运营段的餐车,也看得出一份南方人的细腻和精致。菜单印刷精美,是一本小册子,上面还有一个淡淡的水印“冬”字,猜想在不同的季节,也有其他类似“春”、“夏”之类的主题菜单吧。而北京运营段的餐车里,你只能看到一张塑封的A4纸菜单,服务也不敢恭维,我正想开口说话,吧台前的服务员小姐手头由于还有些事情,立马做了一个类似交通警制止违规行为的“五指山”手势。我还亲眼看到工作人员对一位已经用完餐的客人说:快回去车厢睡觉去,我们工作人员要在这里吃饭了——话虽然也有道理,在火车上吃完了饭,不洗洗也得睡了,只是下这样的逐客令,却着实让人听着觉得消化不良啊。
注:本文不代表FT中文网观点。
《双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