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41:45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的清江中下游,地跨东径110°21’至111°21’,北纬30°12’至30°46’。东邻宜都,南交五峰,北接秭归和宜昌,西毗恩施自治洲的巴东县。距省会武汉320多公里、三峡机场32公里、长江水运码头红花套28公里。现有318国道 纵贯全境。地势西高东低,东西长94.5公里,南北宽63公里。县域总面积3424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人,其中土家族占总人口的51%。长阳历史悠久,西汉高祖元年始置佷山县,系巴人圣地佷山而得名。唐武德元年,唐忌隋姓改为长阳县。1984年7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目录

·                                 • 自然环境

·                                 • 历史沿革

·                                 • 资源状况

·                                 • 经济概况

·                                 • 行政区划

[显示全部]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自然环境

 

长阳居于承东启西的重要地理位置,地处鄂西南清江中下游,云贵高原东延尾部,武陵山余脉。东连宜都,西接巴东,南抵五峰,北邻秭归和宜昌。位于东径110°22′-110°20′,北纬30°12′-30°46′之间。东西长94.5公里,南北宽63公里。总面积3424平方公里。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东高西低。最高点崩尖子海拔2259.1m,最低点向溪口48.7m。

气候资源优越。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长阳属亚热带大陆性夏热潮湿气候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年日照时数1500-1900小时,太阳辐射量96-102千卡/cm2,年均降雨量1366.2mm,年均气温16.5℃,无霜期250-290天。长阳的气候以其独特的“立体型”气候而著名,全县海拔高度从48.7-2259.1米,使气候呈“立体型”多样性分布。低山河谷地区(海拔500米以下),终年无雪无霜,热量资源丰富;中山(海拔500-1200米)地区为典型的温带气候,复季不太热,冬季不太冷;高山(海拔1200米以上)的地区为典型的寒带气候,冬季寒冷,冰雪覆盖,夏季温凉。气候的多样性决定了农作物生长的多样性,温凉的高山气候使其出产的农产品都具有反季节的特性,著名“火烧坪球白菜”就是利用高山独特的气候特点生产的反季节蔬菜。

长阳地属长江上游的清江流域,境内有小流域85条。据1999年湖北省卫星遥感普查资料显示,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685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49.12%。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历史沿革

 

旧石器时代中期,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有距今18.5万年的“长阳人”穴居洞中。新石器时代晚期,有巴人著名首领廪君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夏商时期,巴族势力范围已经跨越清江流域,直逼中原,以致周武王姬发剪灭殷商还借助了巴人的力量。在颠覆商纣的牧野之战中,“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徙倒戈,故后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周武王对巴人的勇武大加赞赏,“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这是巴人建国的最早记录。春秋战国时期,巴人与东边强大的楚国争斗达数百年之久,后因内乱,加之秦楚夹击,势力日渐削弱,直至公元前316年为秦惠文王所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长阳之地属黔中郡。刘邦夺取天下后建立汉朝,置“佷山县”,县治州衙坪,为长阳建县之始。公元前202年刘邦改黔中为武陵,佷山县隶属武陵郡(据《汉书》卷二十八上1594页),从此,佷山作为县级行政建制长期处于封建中央集权政府的管辖之下。

东汉时期,“佷山县隶属江陵南郡”(《后汉书》卷二十二3480页)。建安年间,曹操“尽得荆州之地,分南郡枝江以西立临江郡”(《晋书》卷十五454页),佷山县又属临江郡。

三国时期,公元208年,赤壁大战曹操败于孙刘联盟,退出江南,“于是南郡、零陵、武陵以西为蜀,……蜀分南郡立宜都郡”(《晋书》卷十五454、456页),佷山县又属宜都郡。之后,吴蜀争夺荆、湘多年,佷山时而归蜀汉,时而归东吴。两晋时期,“晋平吴,(佷山县)改为清流县,置宜都郡地隶焉,寻复为佷山”(乾隆本《长阳县志》卷一)。

南北朝时期,县域建制随王朝更迭而屡有变化。在此期间,县域内先后有方山县、宜昌县、盐水县、巴山县等建制,或一县单置,或数县并立。(佷山)“改为方山县,寻废,复佷山县”(乾隆本《长阳县志》卷一)。“盐水,后周置县,并置资田郡”,“巴山,梁置宜都郡宜昌县,后周置江州”(《隋书》卷三十一890页),县治也一度迁至资丘等地。
隋朝统一全国后,于开皇八年(588)置长杨县,隶属南郡(据《隋书》卷三十一888页),县治迁至龙舟坪。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以县置睦州,并置巴山、盐水二县。八年(625年)州废,省盐水,以长阳、巴山隶东松州,……贞观八年(634年),废东松州,长阳改隶峡州夷陵郡,……。天宝八载(749年)省巴山入长阳”(《唐书》卷四十1028页)。长阳作为县名于唐朝见诸史书,并延用至今。

五代时,藩镇割据,高季兴父子建立荆南(南平),长阳隶属江陵府峡州(据《十国春秋》卷一百一十二1623页)。

宋朝,长阳隶属荆湖北路(据《元史》卷五十九1418页)。

元朝,长阳隶属荆湖北道峡州路(据《元史》卷五十九1418页)。

明朝,长阳隶属湖广行省荆州府夷陵州(据《明史》卷四十四1081、1082页)。

清朝,“长阳,雍正六年(1728年)属湖北布政使司直隶之归州”,“十三年(1735年),宜昌升为府,……长阳、兴山、巴东来属”(《清史稿·地理志》)。

民国初,废除府州建制,湖北分设江汉、襄阳、荆南3道,共辖69县,长阳隶属荆南道。后分全省为11和8个行政督察区,长阳先后属第九、第六督察区。

土地革命时期,先后建立了四届县委、三届县苏维埃政府(包括长巴县苏维埃政府),苏区面积一度达到3300平方公里(现属长阳的有2300平方公里),占当时全县总面积的80%。

1949年6月,中共长阳县委、县人民政府在荆门组建。7月18日,龙舟坪解放,县委、县人民政府随即迁于此地。1958年11月至1961年5月,宜昌地区行政公署撤销后,长阳改隶宜都工业区行政公署。1984年7月13日,国务院以国函字115号文件批准撤销长阳县,建立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仍隶属宜昌地区行政公署。1992年地市合并后,长阳隶属宜昌市管辖。

2000年,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辖9个镇、7个乡。

2001年1月5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对乡镇行政区划作出重大调整,由原来的9镇7乡调整为8镇3乡:1、津洋口和龙舟坪合并,2、麻池和都镇湾合并,3、黄柏山和资丘合并,4、乐园和榔坪合并,5、枝柘坪和渔峡口合并。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源状况

 

矿产资源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探明矿种有铁、锰、汞、煤等30余种,拥有大型铁矿床火烧坪铁矿和中国第七大锰田古城锰矿,其中尤以煤炭最为丰富,已探明储量1.3亿多吨,煤炭业一直是长阳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1989年,长阳被纳入中国一百个重点产煤县之一。长阳煤炭资源分布较广,全县11个乡镇中有9个乡镇盛产煤炭,且开采历史悠久。据县志记载,清朝乾隆19年,长阳就有了煤炭开采记录。新中国成立以后,长阳煤炭工业在1997年达到顶峰,全县煤炭产量首次突破百万吨大关,达到138万吨,矿井总数达到216处。1997年,关闭和取缔了一批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矿井,全县煤矿矿井总数下降到55处,全县共投入整改资金1300余万元,55处矿井全部配置了系统完备的安全设施。2002年,全县煤矿行业生产时间不足8个月,生产原煤70万吨。

水电资源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水电理论总蕴藏量为400万KW,其中小流域33.9万KW,近期可开发12万KW。1983年,长阳被列为全国100个水电初级电气化试点之一。20世纪90年代,是长阳初级农村电气化建设试点县巩固阶段。先后新建了黄柏山竹元坪电站、鸭子口东流溪电站、资丘镇关门岩电站、三背河水库电站、洞湾电站、酒甄子水电站。1995年,长阳被列为全省4个电力扶贫县之一,通过实施电力扶贫工程,全县最后的天齐、黄沿、虎颈口、九龙、三岔湾、塘坊河、黄草坪、下溪口等8个无电村和106个无电组实现了通电。1998年,对全县农村电网进行了规范性改造。2001年12月8日,全县有史以来最大的自建工程招徕河水电站正式动工兴建。该水电站设计装机3×12000KW,设计年发电量1.2亿KW·H,工程总投资3.7亿元。该电站建成投运后,全县小水电装机总容量可达到76308KW,年均发电量可达到2.3至2.5亿度,除供给县内自用外,将有余电输出县外,不需大电网对全县进行枯水期的电量调节。

至2002年,全县已建成大型水电站1座、中小型水电站49座,总装机124.03万KW,年发电25亿度,其中县内开发小水电4万KW,年发电1.3亿度,年售电1.11亿度以上,97.9%的装机容量实现联网运行;已形成以110KV线路为骨架,35KV线路合理布局的县办电网,拥有110KV变电站2座、35KV变电站11座,主变15台82860KVA,架设110KV及输电线路15条290KM、10KV线路1872KM、低压线路11069KM,安装配电变压器974台60380KVA。全县154个村中100%的村和99%的农户通电。国家电网可对长阳电力电量进行枯峰谷调节,基本实现了本县电力电量平衡。

农业资源
2001年,全县耕地面积80.64万亩,林地面积355.61万亩,牧草场面积4.22万亩,水面面积16.87万亩。长阳是天然的动植物宝库,生物物种资源十分丰富,诸如资丘木瓜、山羊板皮、金福红栀果、佷山茶、棕片等地方特色传统土特产品,不仅在全国有名,而且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生物资源
长阳物种繁多,县域内各类动物种类1000多种、植物种类3000多种,其中有金钱豹、蟒、红豆杉、珙桐、银杏、苏铁、水杉等7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长阳生态优良,植被保护完好,拥有一处国家森林公园和两处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73.6%。清江水体质量良好,整体水质达到国家Ⅱ级水质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长阳境内清江支流交错,达43条,县内三百里清江画廊,十万年前的“长阳人”遗址,道教圣地中武当,巴人故里佷山等名胜古迹及奇山大川。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经济概况

 

长阳农业生产渊远流长。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早在3000-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自巴务相在此开疆拓土,建国立都,其后裔繁衍昌盛,刀耕火种,创立了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巴国文明。数朝更替,绵延数千年,直至清雍正“改土归流”后,打破地区封锁,县内土地开垦年增,农业生产得到发展,至乾隆年间,全县人均占有耕地达3亩有余。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并贯彻农业八字宪法,生产力逐步得到解放,农业生产发展较快。1974年,全县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0万吨,达到109777吨,比1949年增长2.4倍,人均占有粮食289公斤,比1949年增长1.8倍。1978年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积极性高涨。1998年,全县人民挣脱千年贫困,解决了温饱,当年粮食种植面积77.6万亩,实现产量17.46万吨,全县人均占有粮食416公斤,农村人平纯收入1636元。

 长阳土家放自治县于2002年11月2日被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国农发[2002]246号文件)批准为新增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此前,全国已有79个县(市、区)被纳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被纳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后,全县有了良好的项目争取机遇,可每年按程序向上级申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争取大量的财政资金用于全县的农业综合开发。2002年,全县向上申报并已被上级审批通过的2003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有三个,争取到财政资金704万元(中央和地方按1:0.72的比例配套,其中地方部分由省、市两级按0.7:0.3的比例配套),中央410万元,省206万元,县配套88万元。三个项目分别为:一是高家堰镇彭家河中低产田改造;二是火烧坪乡农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三是火烧坪乡高山蔬菜冷藏保鲜加工。

200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9.65 亿元,同比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58 亿元,同比增长19.5%;财政总收入 2.68 亿元,同比增长25.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和6%以上。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行政区划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辖8个镇、3个乡,共有5个居委会、154个村委会。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龙舟坪镇 镇政府驻津洋口,人口82494人,面积340.1平方千米。辖4个居委会、21个村委会:湖口、龙门、枫竹园、隔河岩、津洋口、刘家冲、白氏坪、刘家坳、朱津滩、何家坪、龙舟坪、邓家坝、黄家坪、王子石、合子坳、胡家棚、三渔冲、晒鼓坪、厚丰溪、两河口、王家棚、土地坡、全伏山、郑家榜、西寺坪。

磨市镇 镇政府驻救师口,人口33386人,面积220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12个村委会:马磨河、救师口、三口堰、芦溪、磨市、黄荆庄、柳津滩、多宝寺、花桥、马安山、乌钵池、丰山、玉宝。

都镇湾镇 镇政府驻庄溪,人口55961人,面积518.3平方千米。辖26个村委会:庄溪、五尖山、嵩水坪、杨柘坪、丰岩、水竹园、向王桥、沙堤、麻池、璞岭、朱栗山、城五河、响石、塘坊河、樟木垒、高桥、晓溪、金福、十五溪、横山、龙潭坪、立志坪、雪山河、杜家冲、重溪、西湾。

资丘镇 镇政府驻桃山,人口41132人,面积383.3平方千米。辖19 个村委会:水连、九龙、天池口、市贝、天河坪、杨家桥、柳松坪、五房岭、泉水湾、凉水寺、万里城、西阳坡、资丘、淋湘溪、陈家坪、竹园坪、黄柏山、对舞溪、中溪。

渔峡口镇 镇政府驻渔坪,人口37410人,面积294.3平方千米。辖16个村委会:渔坪、施坪、高峰、沿坪、布政、西坪、双龙、招徕河、龙池、赵家湾、枝柘坪、梁山坝、青龙、板凳坳、龙坪、岩松坪。

榔坪镇 镇政府驻榔坪,人口42151人,面积512.5平方千米。辖12个村委会:榔坪、社坪、关口垭、茶园、樟榔坪、马坪、长丰、文家坪、秀峰桥、八角庙、沙地、杜家村。

贺家坪镇 镇政府驻贺家坪,人口29624人,面积345.2平方千米。辖9个村委会:贺家坪、渔泉溪、堡镇、紫台、中岭、白咸池、龙王冲、蔡家湾、七里坪。

高家堰镇 镇政府驻州府口,人口21760人,面积210平方千米。辖11个村委会:高家堰、魏家洲、木桥溪、界岭、流溪、向日岭、古城、彭家河、佑溪、金盆、青岩。

大堰乡 乡政府驻大堰,人口37047人,面积237.2平方千米。辖15个村委会:大堰、三洞水、晓麻溪、松元坪、居溪、边家坪、桂花园、蔡家坪、赵家堰、石滚埫、钟家湾、清水堰、九柳坪、邓家冲、千丈坑。

鸭子口乡 乡政府驻杨家槽,人口24075人,面积220.7平方千米。辖10个村委会:厚浪沱、鸭子口、刘坪、天柱山、楠木坪、杨溪、古坪、马连坪、静安、巴山。
火烧坪乡 乡政府驻火烧坪,人口8005人,面积105平方千米。辖3个村委会:青树包、黍子岭、溜沙口。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风民俗

 

千百年来,长阳人积累了深厚的巴文化底蕴,有“歌舞之乡”之美誉。域内民风淳朴,习俗奇特,以歌舞祭奠亡灵的跳丧舞、哭泣庆贺婚嫁的哭嫁歌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独具魅力。有高亢激昂的山歌,典雅隽秀的南曲,欢快炽热的吹打乐,婀娜秀美的花鼓子。长阳山歌、南曲、巴山舞被誉为土家文化“三件宝”。1998 年,长阳被授予“全国民族文化先进县”称号。

1、自然崇拜
土家先民以善于射猎著称,而每次打猎前都要祭祀猎神(称“梅山娘娘”)。传说她生前擅长狩猎,死后成为猎神,受敬供以保佑多获猎物和防止野兽害人。她的神位设在房屋外的右侧,用三块砖合成。敬她时,猎人必须衣着整齐,将所获野物供祭。在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土家族崇拜多神:“山神土地”管坡上五谷;“家先土地”管家禽家畜;“五谷神”管五谷的神祗;“阿密嫲妈”管保小孩的成长;“四官神”是致富神管六畜。在土家族地区有不少类似白虎山、白虎堂等带有白虎二字的地名,这是土家族宗教的反映。这种宗教称白虎宗教。传说白虎有两种,一种叫行堂白虎,一种叫坐堂白虎。坐堂白虎,坐镇厅堂,是要“敬”的;行堂白虎,破门而入,凶恶无比,是要“赶”的。“敬”白虎和“赶”白虎,是根据古代巴人遗留的传说形成的。

2、巴山舞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又名“巴渝舞”,本地土家族又叫“撒忧儿嗬”,其特点是:伐鼓以祭祀,叫啸以兴衰,唱腔高亢,舞姿粗犷,体现了土家儿女的淳朴和憨厚;其形式为:一人掌鼓,众人对跳,由掌鼓者领唱,对舞者边唱边舞。远在殷商时期,巴人助武伐约前戈后舞,以凛殷人纷纷倒戈。汉高祖刘邦数观其舞,乐其猛锐,令乐师习之引入宫廷,响为“巴渝舞”。近代挖掘巴楚文化,将其提炼升华,命名为“巴山舞”、“跳丧舞”之美称,名扬五湖四海。1986年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体育盛会上,“撒忧儿嗬”被誉为“东方迪斯科”。

3、土家四道茶
四道茶具有独特的喻意。一道茶——“罐罐茶”,用来招待日常来客。其制作方式:先将铜壶置于明火上,斟水加热,另将小陶罐在微火边翻烤,待发烫时放入茶叶半两,不停颠簸烘烤,直至茶香时,入开水冲泡,两分钟后分敬客人。二道茶——鸡蛋茶,是用来招待“嘎嘎客”的。也就是家中添小孩后,整“祝米酒”时才上鸡蛋茶。其做法:将煮好的荷包蛋用碗分装,每碗一个,再加白糖,放上一支竹筷子,喻意一生平安,健康成长。三道茶——阴米茶,是用在婚宴酒席前食用。作法是用糖水冲泡炒熟的米花。四道茶——酥茶汤,在冬季用来御寒取暖。其制作方法:将生姜、茶叶同时放入锅中炒热并有奇香时,装入碗中,加入红糖,开水冲泡即饮。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交通旅游

 

长阳县城距省会武汉300公里,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距三峡机场32公里,距长江水运码头红花套28公里,318国道和清江两条大动脉横贯全境,沪蓉高速、宜万铁路、西气东输等国家“三大通道”穿境而过,使素有“川鄂咽喉”之称。

长阳旅游资源以清江为轴呈线状分布,由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殊的人文资源共同构成。清江中下游隔河岩、高坝洲两座大型水电站的建成,使长阳形成了20万亩水面和108个岛屿,展现出了“高峡出平湖”的自然景观。县内有众多的山川、洞穴、温泉,森林覆盖率达65%以上,有各类植物1400多种,在《中国旅游普查规范》列出的6类74种基本旅游资源类型中,长阳就有6类45种。“长阳人”遗址、清江百岛湖、中武当天柱山、武落钟离山、巴王洞、香炉石夷城、盐池温泉以及传承久远的巴土文化和民俗风情,构成了长阳的旅游资源特色。现已形成九大特色资源景区,长阳民俗有传说故事、吹打乐、哭嫁歌、薅草锣鼓、花鼓子、土家菜肴等。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武落钟离山
位于长阳县城龙舟坪西南30公里处,古称艮山,据史载为土家族先民——巴人的发祥地,相传是巴人祖先廪君诞生地及掷剑称王处。这里巴人遗迹犹存,山上有赤穴、黑穴、向王庙、德济亭、石神台、盔头岩等祭祖景点。武落钟离山被视为湘鄂川黔的土家人寻根祭祖的圣山,朝拜者络绎不绝。武落钟离山四面环水,其山虽海拨仅380米,但山峰兀突,形胜险奇,是巴人后裔寻根问祖,人们了解巴人历史变迁的必经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