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级的愤怒:中国人应该住多大的房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58:38
中产阶级的愤怒:中国人应该住多大的房子
来源:博客网  作者:薛涌   时间:2007-04-02 07:10:24
住房危机,说白了就是“中产阶级的愤怒”。他们的愤怒,并不是来源于他们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的绝对下降,而是他们心理感觉上的相对贫困。在任何社会,中产阶级都是一股稳定的力量。比起真正的下层来,他们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发出自己的声音。比起上流社会来,他们又在人数上占压倒优势。如果他们愤怒,社会就难以和谐。
这种中产阶级的愤怒,在一个经济高度增长,社会急剧转型,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的时代最容易出现。经济高度增长催生了一个暴富阶层。这个阶层,又提高了所有相关阶层(主要是中产阶级)的自我预期。当这种膨胀的预期无法实现时,就会产生挫折感。而当游戏规则的不公平成为这种预期破灭的主要原因时,挫折感就会变成愤怒。比如,你大学毕业,自认为才能不让于人。但是几年下来,突然发现一个原来能力还不如你的同学,收入已经是你的上百倍,并且致富途径不清不楚,你则连所房子都买不起。那么即使你没有生存危机也会愤怒。
面对暴富阶层,中产阶级这种“你能为什么我不能”的心态,直接投射在住房上。当他们看到一栋栋豪宅崛地而起时,就觉得自己拥有一套一二百平米的住房属于生活的底线,得不到满足就会大声疾呼。
中国大城市居民究竟应该有一个什么住房标准?我看首先要面对两个现实。第一,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住房标准和预期不能和发达国家攀比。第二,中国人口高度密集,土地资源缺乏。即使和同等发达程度的国家比,人均住房面积也要低一些。可是,当北京限定经济适用房的面积为八十平米时,网上不少人骂,说是限制得太低。显然,大家的预期还是偏高了。
以日本为例。日本和中国同属人口密集的国家,在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自始至终面临着住房危机。1966年,日本政府颁布了第一个五年“住宅建设计划法”,目标是一家一居。到1971年,第二个五年的“住宅建设计划法”提出的目标是一个家庭成员一间屋,为此计划建设960万套房,实际只完成了826万套,而此时日本已经步入世界富国的行列。1976年第三个五年“住宅建设计划法”颁布时,住宅建设的目标才从数量转为质量。到1986-1991年第五个“住宅建设计划法”期间,日本人均国民所得已经超过了美国,但有24.5%的家庭还居住在超低标准的出租房中。可见一个人口过密的国家,解决住房问题是多么难。
再看居住面积。在二十世纪开始,日本的中产家庭平局居住面积为165平米,到了1989 年则降为89平米,...
快照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