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中国教育的死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42:33
2008年01月17日 星期四 13:36

张英伯教授认为,高考是中国教育的死结。“只要取消高考,应试教育问题可迎刃而解。高考制度十年后必有改革,但现阶段取消并不现实。”这位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说,今年年初,教育部组织了9个班子在全国调研如何找到比高考更好的选拔人才的办法,但结果却很遗憾。她将此归咎于诚信的缺失和体制的无法建立。她认为,在现阶段,高考是能够找到的,比较合理的人才选拔方法。“我们只有希望中国社会进步、民主制度的健全和科技的进步,这样教育才有更大希望。”
著名数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僵化的教育方式,是扼杀人才的罪魁祸首,而不是高考制度本身。这位从小在香港长大的科学家说,过去,香港的教材百花齐放,高考试卷却是统一的,同样为香港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以数学为例,50-60年代,香港至少出了好几位世界一流的数学家。但现在统一了教案和课本,人才的涌现却大不如以前。

丘成桐还认为,应试教育的毛病出在国人对教育的误读上。国人对奥赛的疯狂追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说,在中国,许多学校和家长培养学生学习奥赛,并不是出于孩子对科学的爱好,而是为了今后能保送好的学校。
“这是对奥赛的曲解和利用!”他说,奥赛并不能全面检阅一个学生对数学或者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全面掌握能力。将奥赛和保送名校挂钩这种“变态”的名利观,不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和今后的成才。
正因为此,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奥赛获奖者进入大学后却难以跟上课程,更不用说日后成名成家。而国外许多参加奥赛的学生,日后却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学术造诣。“关键在于,国外的孩子把参加奥赛当作‘好玩’。”

美国国家数学委员会成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系教授伍鸿熙对丘成桐的看法表示认同。他举了这样一个事例来说明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如何被激发和遏制的:一位中国学生到美国读书,发现上课期间,许多学生会一边听课思考,一边举手询问老师自己思考的提问。虽然所问的问题不少天马行空,但老师都非常赞赏和鼓励。不久后他回国求学,像在美国一样插话发问,却频频被老师批评和否定,几次以后,他上课再也不举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