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扬:高考加分:中国教育的制度性腐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2:15:38
  近年来,随着舆论监督力度的加大,高考加分背后的猫腻逐渐浮出水面。舆论指责本意为弥补高考制度弊端的高考加分,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堕落为“特权俱乐部”,成为中国教育的制度性腐败。
    
    2009年高考前夕,有媒体披露浙江省航模高考加分成为有权有势人家的特权,某学校今年提出航模高考加分申请的19名考生中,13名是当地各级领导干部的子女,其余6名是教师子弟。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对高考加分政策的强烈质疑。
    
     在浙江省教育考试院采用两级公示、省级测试等方法后,该省2009年申请高考加分的4998名考生中,有483人未获得加分资格。其中,两级公示淘汰144人,339人没有通过省级测试环节。
    
     重庆也传出高考加分丑闻。当地有31名高考考生被查出违规变更民族成分,其中涉及官员子女。在舆论的不断关注下,更改民族成分的考生被取消录取资格,其中包括当地文科高考状元,还有15名涉案官员被查处。
    
     4月份,河北省组织了一次高水平运动员高考资格认定专项测试,最后的结果令人大吃一惊:参加测试的有984人(另外还有145人报名却未到场),经测试不合格人数为163人,占参加测试人数的16.57%。
    
    种种现象表明,在被视为公平、公正的高考面前,加分制度已成为一条隐蔽于僻静处的特权小径。
    
    据悉,中国的高考加分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照顾性加分,对象主要是少数民族考生、烈士子女等;另一种是奖励性加分,对象主要是某些方面有特长的考生。但是目前的高考加分政策存在问题很多:一是区域间的不公平,由于各地加分项目不一致,同一项目的加分标准也不一样,导致了区域间的加分差异。这一差异,不仅造成了不公平,而且给逐利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多年来屡禁不止的“高考移民”问题,既与各地录取分数线划定有关,也与这种地区间的加分政策差异有关。二是出身不同导致的不公平,在高考加分上,有民族成分加分,烈士、归侨、华侨子女加分,农村独生子女、纯女户加分等。舆论质疑,这些涉及学生家庭的照顾政策,在高考这样一个事关孩子前途的重要选拔考试中落实,正在造成不公平竞争。三是项目设置不合理导致城乡差距拉大,一些加分项目更多地为城市考生所享受,农村考生机会很少。四是加分导致“权力寻租”,教育部出台的2009年高考加分政策,分为“增加20分投档”“增加10分投档”和“优先录取”三种加分形式,其中享受“增加20分投档”的应届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考生包括高中阶段品德突出受到省级及以上党委、政府表彰者;高中阶段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或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的考生等等。此外,少数民族考生、归侨及归侨子女、华侨子女、台湾籍考生以及烈士子女高考可享受高考“增加10分投档”待遇。近年来,一些地方出台的加分规定引发大量争议,被指明显有违教育公平,彰显“权力寻租”,成为少数人的游戏。
    
    有关统计显示,近年来,各地各类高考加分约有190多项。而在这个庞大数字背后的,是多部门的利益博弈。
    
    河北省一位教育负责人说,高考加分政策虽然是由教育部门来制定,但是加分项目却涉及科协、体育、外事、民委、计划生育、残联、公安等多个部门和单位。那么多部门都可以控制某项加分,在实际操作中,又缺乏严格的定量标准和外部监督,很容易受到人为操纵。另一位负责人认为,加分项多,涉及的部门也多,一些部门愿意介入,其实正是看上了高考加分利益巨大,有关联的部门都可以从中分一杯羹,获得便利,自己手中的权力也有了寻租的可能。说到底,加分幅度多大、加分项目多少,就是各部门利益博弈的结果。而一旦掺杂进了这种利益的博弈,加分的公平性就很难保证。
    
     由于加分渠道多、诱惑力大,有位老师说,如今家长、考生通常是“高考未动,加分先行”,很多工夫都做在高考之前。近年来全国各地申报获得加分的考生越来越多,有的班级里“二级运动员”比比皆是,“少数民族”也不在少数,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使得那些无法加上分、平时刻苦学习的学生深感不公,对高考的公平、公正性产生了很大怀疑。
    
     广西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罗国安说,目前高考加分政策已经越来越背离了本义,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
    
    
    由于高考加分政策的弊端不断被披露,目前社会上要求更大程度改革甚至取消加分的呼声越来越高。有舆论甚至认为,高考加分,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公开的、制度性的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