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述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9:35:55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白话译注:引导启发人思虑,广求善良,充其量只能做到小有名声,难以使更多的人有所触动。亲自求教大师,去竭力实现远大理想,虽能够感动很多人,但是难能教化民众,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评说:《学记》这部先秦时期我国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即使在后来漫长的年代里,甚至直至今天也很难有教育论著达到如此高的理论水平,"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是把教育视为政治的最佳手段,表现很高的哲学思考,形成以后几千年儒家对教育作用和目的的基本看法。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白话译注:虽然使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也不会明白做人出世的道理。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重。《尚书?兑命篇》上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兴办学校重视学习。就是这个意思。
评说:人是不会在自然状态下无意就懂得立身处世之道,如同对玉的雕琢一样,教育通过对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使每一个人都形成良好的道德和智慧,懂得去维护国家利益,"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强调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当然人的发展问题是服从于政治与社会的发展的。纵观中华几千年文明史,以教育为先基本都在盛世。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白话译注:虽然有好的菜肴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能够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能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就这个意思。
评说:作为教育者只有将自己所学所知付诸于实践,不断反省反思才能真正通达。"学学半"是具有很深哲理的,和我们现在所认识的"教学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是一个意思。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白话译注:古时候教学的地方,是有学制规定的,一家之中设有私塾,相当于现在的村小学,一党之中设有痒(大概五百家为党),相当于现在的乡初级中学,一个遂中设有序(约一万两千五百家为遂),相当于现在的县中,一国之中设有太学,相当于现在国家兴办的大学。每年都有新生入学,隔年考试一次。入学一年之后,考经文的句读,辨别志向所趋;三年考察学生是否尊重专注于学业,乐于与人相处;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博学笃行,亲近师长;七年考察学生在学术上是否有独到见解,及对朋友的选择,这时候可以称之为小成。九年时知识通达,能够触类旁通,遇到事情有自己的主见而且不违背师训,就可以称之为大成。这时候才能够教化民众,移风易俗,然后周围的人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都来归附。这是大学的教育的方法次第。古书说:蚂蚁亦步亦趋持之以恒地衔泥,然后才能成大垤。就是这个意思。
评注:"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是以托古的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建制建学的设想。这个设想产生于古代学校制度的传说,但是对后世兴办学校有很大影响。就是当代我们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计划,在此以能够找到历史根据。"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以学习成绩和善于交友来评价学生,这是教育评价的最早观点,对我们现代教育评价的研究具有很高借鉴意义。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白话译注:大学开学的时候,是要举行典礼的,学生都穿着礼服,用水果蔬菜祭祀先贤先师,表示尊师重道;先练习《诗.小雅》、《鹿鸣》、《四牡》及《皇皇者华》三首诗歌,勉励学生要学为官之道;击鼓召集学生,正式打开书箧,希望学生以谦逊谨慎的态度学习;讲清校规校纪警惕告示在前,向学生示出教鞭以期收到整肃威仪的效果;夏天的天子祭天未实施以前,天子、诸侯不急着到学校去视察,为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发展志向安心学习;教师常常观察了解学生,但是不轻易发言,等到适当的时候再加以指导,是要使学生自动自悟,至于年幼的学生,只听讲而不能乱发问,是因为学习必须循序渐进。这七项是教学的大道理,非常重要。古书说:凡学习做官,领导民众,先学习管理技能,要作一个读书人先要学习立志。就是这个意思。
评注:入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要做出声势造出威仪的氛围,再在这种氛围下讲清道德行为准则,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我们当代教育也没有足够重视这种"威仪"教育,我们不能一味地讲究不体罚学生,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姑息学生,马卡连柯说过:"打孩子不是万能的,但是也是不能缺少的。"又说:"有时候一巴掌比一百句话更有效果。"我认为惩戒是不可缺少的,但要把握惩戒的度,更要研究并注重惩戒的效果。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至于年幼的学生,只听讲而不能乱发问,是因为学习必须循序渐进扎实打好基础,使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学习不是儿戏。当前,在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人们提出了种种的教学或学习建议,如"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做中学",等等。这些建议从根本上有利于建立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改变我国基础教育传统教学刻板划一和机械灌输的弊端,因而是值得大力宣传和推广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情景中,"探究学习"类似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局限于对教材已有结论的"再发现";"合作学习"也很少具有认识论的意义,拘泥于完成学习任务中的"互帮互助";"做中学"也失去自由实践的特征,受到种种"清规戒律"的束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变味儿"的情况,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是课程知识"绝对的合法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可动摇的权威性"。在这种合法性与权威性面前,教学的方式尽管千变万化,但最后都归结到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记忆上来,但是这方面我们古人老早就有如此精到的认识和做法。
我们今天的学校老师经常忘记认真研究观察学生,经常轻易随便地发言,满堂课讲解根本不注意学生的反应,即使知道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可是还没有象我们古人那样"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适时恰当循序渐进地指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白话译注:大学施教是讲究方法的,,是按照时序而教的,如春秋教《礼乐》,冬夏教《诗书》,所教授的都有正常的科目,学生课余,也都有指定的研究课业。学习要有方法,如果不从《操、缦》这些小曲学起,指法不纯熟,琴、瑟就弹不好;不从通晓鸟兽草木,天时人事学会誓喻,诗就作不好,不学会洒扫和待人接物这些基本事务,礼节就不可能很恰当地把握和运用,对于六艺等技能没有兴致,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所以君子在学习方面,要藏之于心,表现在外,不论休息或游乐的时候,都念念不忘,能够这样才能安于学习,亲近师长,与同学相处融洽而且信奉自己所学的真理。能够这样即使离开了同学师长,也不会背弃道义。《尚书.说命篇》说:恭敬谦顺,努力不倦,如此修行便能成功。就是这个意思。
评说:课堂教学和学生课余学习安排应该相辅相成,促使学生课余积极独立思考,自觉消化往往比课堂教学更重要,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不可缺的重要渠道。这也是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体现了以学生未来发展为目标。
该段还以生动的比喻强调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生活实践体验的重要,指出不仅是将来掌握广博知识的前提,也是提高学习兴趣的前提。
该段还阐述了学习上用心体悟,学会与老师同学相处,树立坚持真理和坚守道义的信念,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上文是否能定为当代学法指导理念和新德育观的理论源头,我以为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白话译注:当今的教育者,口头虽然很能讲一套,其实其理解不一定通达,有时候还故意找些难题来问学生,讲些枯燥无味的东西,而且让人听不懂;只是多多灌输,不管学生明不明白。而且教人时没有一点诚意,又不去认真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不按照情理去教导学生,致使学生求学遗孽不顺。如此一来,使得学生越来越厌恶学习而且憎恶师长;把学习当作很难很苦的事情,不明白学习的快乐和益处。虽然课业能勉强完成,但是很快就忘得一乾二净。教育之所以不成功,原因就在这里。
评注:以上是对一个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教师不仅要对所授知识心领神会,还要又极大的诚意和热情去进行教学;不仅要研究学生,还要努力使学生热爱学习,并且知道学习的目的。这里指出的成功教学的基本要求,也可以说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基本标准,对我们当代课堂教学和教师的评价也是具有极高指导意义的。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白话译注:大学教人的方法,在一切邪恶的念头和违规行为未发生之前,就用礼来教育,来约束禁止,这就是指防患于未然;当学生可以加以教诲的时候就加以教导,就叫合乎时宜;依据学生的程度,不跨越进度,不超出其能力来教导,就叫做循序渐进;使学生互相观摩而学习他人的长处,就叫切磋琢磨。这四种教育教学方法,是教育之所以兴盛的原因。
评注:以上陈述的是基本教育教学方法,第一,教育要切记防微杜渐,只有防患于未然才能事半功倍,一当学生的不良习惯养成之后再想进行教育往往辛苦而难成,这里所言是和前面的强调入学教育的重要性是相呼应的;第二,教育要合乎时宜,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了解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有效的教育方法;第三,要了解学生家庭教育情况、学生道德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要深刻理解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决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过程,特别是品德形成过程是优为突出的渐进内化过程,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更是一个渐进训化过程,有时候还是一个循回反复的过程,需要教育者要有很高的素养,以及极大的耐心、毅力和诚意。第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引导学生既要学习同学的长处,也要善于取长补短,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别人的长处和好的学习方法有时候不一定完全适合你,需要学会分析自己学习特点,善于讲别人好的方面有效地吸收,这一点我们常常忽视。我们要牢记学习不是机械模仿,要在切磋中共同提高,切磋本意即接触摩擦,有交流争论之意。(4)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白话译注:邪恶的念头和观念已经产生,然后再来禁止,会产生强烈的牴触,教育就难以奏效;最佳的学习时期过了才去学,虽然努力苦学,想有所成就就难得多;学习不专注,情绪摇摆不定,又不能按部就班地去学习,会使自己毫无条理头脑混乱,难以修得正果;不能与同学在一起研讨,切磋琢磨,便会使自己封闭孤独落寞,而且知识面狭窄;结交不轨的朋友,会导致违师长的教训;有不良的习惯,会荒废自己的学业。这六项,是导致教育不成功的原因。
评注:其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很重要的是在一开始就要很注重树立学生的正确学习观和道德观,不要等不良观念根植于学生的意识之中后,不良习惯已经养成,再采取教育措施,往往很难达到预想效果,所以德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要从源头抓起。其二,教育教学过程要注意最佳期,如:对不同的儿童和不同的年龄阶段,听、说、读、写的学习效果都有所不同,这一点已经被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所证实,所以尊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研究儿童学习规律,对教育教学的成效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价值。三、注意力是高效学习的核心力,也是智力的核心组成,专注是取得成就的前提,沉下心来执着坚定做学问是一种修炼,只有专注才能深刻,才能广博,才能进入至高的创造境界。四、学习还应该是开放的学习,共同研讨,切磋琢磨,不仅能互通有无,共同提高,而且能激发积极思考,甚至经常能喷发出极具创造力的灵感,还能够从中获得极大的交友的快乐和学习的快乐。五、交友是人生最为应该慎重的事情之一,人生如果有一个志趣相投、相互体贴关怀、相互宽容谅解、心心相应的朋友,一定是一个健康向上没有多少缺憾的人生,教育者要善于教导学生交益友,弃损友,善于指导学生重情义,懂得尊重,懂得培育情感,懂得珍惜纯真的友谊和爱情。六、要指导学生努力形成好的习惯,鼓励学生要有克服不良习惯的信心和毅力,要经常向学生明示不良习惯会导致的后果,重视养成教育就是重视人的未来发展。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泛读《学记》,此篇文章大致写了以下几个内容,即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体质、教育的目的、教学方法、如何做一个好教师以及如何尊师重道。下面我仔细阐述一下自己对于此篇的理解:
关于教育,作者用了渐进性语句一步步地向读者展示了其重要性。教育的地位之崇高第一次被明确了,即"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可见教育在那时就已经成为了教化万民、治理国家的基石。这点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依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先贤所拥有的大智大慧不得不让我们为之感叹。"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已经成为我们现在家喻户晓的至理名言,一个人想要懂得道理想要成器,学习是必经之道!作者以先大家后小家的独特视角阐述了自己对于教育重要性的理解,见地之深刻令今人所敬佩。
接着作者又向大家展示古代的教育体制,"古之教者,家有塾……,国有学",虽然在我们今天看来这可能是作者当时的期望,借古喻今,但是不可否认,这就是我国教育体制最早的雏形,依然对今天我们的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通过说明逐年考察的科目,作者向我们阐述了教育的目的。在我看来无论所谓的"小成"还是"大成",在作者看来教育的最终目的只有四个字--触类旁通。然而我的看法却不然,作者过分强调了技能的重要性,以为这样就可以让万民臣服、国家兴隆。在我看来,育人首要在于育心,教育的目的应该不仅仅是让学习者掌握谋生技能以及相关知识,还有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如何让被教育者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人"字,一撇一捺笔画十分简单却蕴含深意,一撇一捺支撑起整个"人",就是要告诫我们做人要踏踏实实、顶天立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是没有道理,育心远比授业困难的多。现在依然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一些拥有高学历高文化的人却做着一些让人不齿的事情,这是教育真正的悲哀!古人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也是把"传道"放在了第一位。何谓"道"?做人的道理,这就是"道"的根基所在!
之后作者描述了一些教学方法,这个在今天看来依然颇为深刻!课内做什么,课外又要做什么,说得很是清晰明白。"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这种抓住时机、循序渐进、顺应自然的教学方法,直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现在有的老师为了赶进度,出成绩,拼命赶,使劲灌,结果却适得其反,正是没有理解这四句话的真谛。所以作为教育的承载者,教师的基本素质水平也就摆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在接下来的篇幅里作者对于如何做一名好老师作了相当详尽的阐述。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只有懂得了教育成功的原因,同时又懂得了教育失败的原因的人才可以胜任教师的工作。"故君子之教喻也",这里作者明确提出了作为一个好老师的标准,即优秀的教师是善于通过诱导进行教育的。反过来,一个善于诱导学生学习的老师就是一个好老师,虽然并不全面,但还是有着积极的意义!关键在于"诱导"二字,何谓"诱导"?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就是作者提出的"诱导"原则!而后,作者又提出了一个作为好老师的标准--因材施教。文中这样写道"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我相当认同,面对不同的学生,就好像面对不同植物的种子。如果你全部都把它们种到同一个地方,不可否认,会有一些能够发芽,但是也会有大量的种子因为水土不服而干瘪死亡。育人同样是这个道理,不同的人天生资质不一样,有人动手能力强思维能力弱,有人则逻辑思维强实践能力弱。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才是一个好老师所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一个基本素质。但是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在今天看来也有一定的弊端,由于优秀教师资源有限,好学生好老师教,而那些差生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分层次教学的结果就是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两极悬殊越来越大,在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的同时,也为社会平添了不少负担!同样是人,为什么不能身受同一种教育?它们是一对矛盾,不是那么好解决的!未来的教育之路会走成什么样?我不知道!我只能说,以后对于我的学生,我会在充分尊重他们的基础上,适当分层次教学。虽然不知道效果如何,但我依然拭目以待!其实具体到自己,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来讲,首要的任务就是提起学生们对物理的兴趣,让他们有一种往下探究的动力。能做到这点真的很难很难,这与教师的性格、脾气秉性、气质修养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说到这里,我就想起曾经的物理启蒙老师--现在北京五中的吴志老师。那时候我初一,对物理真是一无所知,就好像一张白纸,是他在我这张白纸上勾勒出了物理世界所独有的绚烂彩虹和美丽天空!由于初中上了一所不是很好的学校,家里给我在外面报了北京五中的学习班,在那里听的第一节就是吴老师的物理课!直到现在我还深深记得那天的情景:上课铃响了,我怀着一种期待的心情等待着物理这门在我看来一片空白的学科,也期待着我人生中的第一位物理老师。过了一会,只见一个年纪轻轻、身材瘦小、上身棕色夹克、下身牛仔的貌似社会小青年的人走上了讲台。
乍一看就是一个小痞子,哪像个老师!我的心凉了半截。可是当他开始讲课,我的心却越来越热、越来越沸腾,最后充满激情、满心欢喜!吴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幽默的动作,旁征博引,带领我们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个无比神奇充满诱惑的物理世界!从外表看来他的年纪绝对超不过30,所以说起话来和我们没有什么代沟,感觉特别好!只一会功夫下课铃就响了--人生中的第一节物理课让我从此爱上了这门学科,也让我深深地爱上了教师这门职业。那时的我就立志成为一名像吴老师那样的物理教师,业务精湛、能给学生带来无限兴趣和快乐的物理老师!直到今天!
好像扯远了,下面继续说《学记》。这篇文章的最后一个内容就是告诫大家要尊师重道!这点我很是认同!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课堂,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因为在这里,人类几千年来的文明得以延续,而教师就是传递文明的使者,这样的职业这样的人难道不值得我们尊敬吗?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教师,文明不会得以代代相传、延续至今。所以尊师重道,换个角度就是尊重我们的先贤、尊重我们几千年来所积淀下来的悠久文化和沧桑历史!我们不能忘本,在我们享受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应该想到,把这幸福创造出来的是我们的先辈,而把这幸福带到我们身边的就是教师。尊师重道,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政策,更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基本素养。
《学记》洋洋两千多字,却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在我们感叹先贤智慧的同时,这篇《学记》也应该值得我们深深体味和学习!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由此之由乎。"《学记》中的这段话从一个侧面,客观的分析了教学结果与教学目的相悖的主观原因,精辟的论证了善教与乐学的辨证关系,其中所反映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和艺术特性,至今还闪烁着不灭的光辉。可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却仍然存在着忽视学生原有素质,在淡化学生的个人欲望、个人情感的前提下,主观地"呻其占毕,多其讯言",致使学生"隐其学"、"苦其难",从而泯灭学习兴趣,甚至"疾其师"而荒废学业。这正像夸美纽斯批评有的教师不顾学生领会与否,只是尽其所愿教的错误做法时指出的,"这犹如向仄口瓶子猛灌多量的水一样,结果大量的水都流到了外面,最后瓶子中所得之水比缓缓注入的还要少。"
我们也明白:教学本身就是"双向"的"互动"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见《学记》)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从这种"教中有学、学中有教、以教促学、以学促教"的普遍道理中,受到深刻的启迪:作为一名教者,在教学中必须杜绝自以为是、固执己见、凝固僵化。因为教学不同于物质生产,教学对象(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具有潜在能动性。"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和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语)教育者就要认真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o为政》)并以此为根据,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他们各有所得,各有长进。譬如,我县在"目标教学实验"和"生态创生实验"教学中,就把研究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教学方法探究目标之一,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熟悉每个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志趣、个性特征,特别是他们的原有素质和知识底蕴,并依次分层、划段,设计训练作业。要求学生尽其所能,独立思考,协作探究,拾级而上。从而自觉不自觉地树起自己的尊严,在乐学中步入属于个性的天地。孔子曾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o雍也》)墨子也反复强调:"必择物而从事焉","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公孟》)并说:"子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撙其撙。"(《大取》)古人的这些言论无不反映了"因材施教"的基本内涵,实践也告诉我们:只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的教学才能实现真正的归宿。
诚然,"因材施教"要立足于研究学生,但更重要的是研究"教法"和"学法"。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努力去教,使你的学生逐渐不需要你的教育,也就是要他们渐渐地越来越多地得到一种能力,能使自己成为自己的教育者。"美国的布鲁姆也指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找到这样的策略:既考虑到个别差异,但又确实能促进个体的最充分的发展。"为了实现不需要教的教,找到促进学生最充分发展的最佳途径,就要研究"教法"和"学法"。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由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结合而成的。教涉及到的目标要求、内容方法、程序步骤,以及学涉及到的知与不知、能与不能,大都是变量,并没有固定的界限,且这诸多变量都是围绕学生发展过程中的质量互变规律而展开。因此,教师要把握教学过程中各种变量的控制或引导,在具体的教学情景里,及时而敏锐地洞察学生变化的趋向与程度,适时适度地设计或演绎出促进学生发展变化的教学方法及唤起学生自我运动的学习方法。所谓"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也正是这个道理。
毫不忌讳地说,教学改革,春风化雨,教法、学法,异彩纷呈。不论北京宁鸿斌的卡片启迪教学法、上海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辽宁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还是我县在"分层异步达标"、"生态创生模式"实验中提出并得到肯定的教学法……都无不是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着眼学生成长、发展的趋势,注重教学的阶段性、层次性,突出"教法""学法"的研究。尽管他们教法各异、学法有别,但殊途同归,曲径通幽。如果深层次分析一下,种种教学模式乃至具体的教法、学法的产生、发展、定型,都是教育者的教育个性和教育风格的综合反映,都是教育者在不同教学情境、学科内容中发挥多维价值功能,探索开启学生心扉的途径和方法的必然产物。所以教法学法具有差异性、独特性的特点,它不但因人而异,而且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因此,"因材施教"就不能一味地追求某种先进的教学模式,或机械地模仿某种先进的教法学法。而应该立足实际,探索创新。在"同中求异"中追求自己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在"异中求同"中促进自己的更高层次的发展。
当然,教育教学作为一项复杂的人的工程,"因材施教"除了强调教师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学法的主观努力外,还要启动学生的心志,诱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语)教师就必须顺着学生生长、发展的趋势,及时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使之在一次次的成功喜悦中激发学习兴趣。从而避免"苦其难而不知其益"、"教之不刑"的结果,收到"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的效果。
总之,"因材施教"放之四海而皆准,其中所蕴涵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开放的、发展的,它凝结着古今中外教育大家和广大教师的智慧、机智和创造性,闪烁着唯物辨证法的思想光辉。请记住"教育应该永远追随着生活的进步。"(第斯多惠语)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拘一格、博采众长,"从有限中找到无限,从无限中找到永久,从而使永久得到确定。"(马克思语)在张扬个性中,遵循人的生长、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