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淮:中国要成为强国必须完成城市化(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12:34

陈淮:中国要成为强国必须完成城市化

2009年06月12日 09:14新华网【 】 【打印】 119位网友发表评论

--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陈淮

精彩观点:

中国要成为世界强国,前提之一是必须完成自己的城市化进程,大多数人住在农村绝对成不了世界强国。因此,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必须进行,这没有选择;这个进程已经大规模开始并呈现势不可挡的趋势。

房地产市场中应有的参与者还远未全部到位,市场结构中,供给一方的开发商与需求一方的购房者直接在市场上对垒,市场缺乏风险分散的承担者,缺乏缓冲地带。

发达国家市场经济200年的发展经验证明,非市场化的资源配置体系越发达,市场化原则才能贯彻得越彻底。

新华房产:请简单回顾一下中国60年城镇住房建设的历史进程及标志性事件?

陈淮:这个话题很大。这里主要以北京的住房建设为例。

建国初期,北京龙须沟改造是一大标志性事件。50年代初期,城市破烂不堪、居民住房极其困难,城市中聚集了一大批难民。老舍先生的话剧《龙须沟》就描写了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城镇住房建设。改造后的龙须沟就是现在的幸福大街。

50年代中后期,当时提出谁也不知道共产主义到底什么样?那时人们以为共产主义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于是在北京的东直门、白塔寺、福绥境建了三座示范性的"共产主义大厦"。福绥境那个"大厦"还在。那时我们以为,共产主义就是饭馆吃饭不要钱,所以当时的户型设计中只有公共厨房。在那段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城市建设都充满着理想化的憧憬,充满幼稚的理想。

50年代另一标志性事件是还建设了一批机关宿舍,例如:西郊翠微路的部队宿舍,甘家口、三里河、和平里、安德路等地兴建了一大片机关干部宿舍。这大概是最早的"公务员住房"。为这些机关干部集中居住区提供的商业配套,甘家口商场、和平里商场、三里河商场等都是当时物质匮乏年代供应比较好的有名商业设施。

从全国来看,50年代主要兴起的还是"新兴老工业基地"。50年代有部著名的电影《草原晨曲》,其中的插曲至今人们还在传唱, "我们像双翼的神马,飞驰在草原上……"该电影反映了当时"一五时期"156个大型工业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既有平地起新城的包头昆区等新城,也有在老城基础上建起的鞍钢、武钢。与这些大规模工业建设相配套的住房建设是按照生产基地模式来建的。通常就是一条铁路专用线,铁东区是工厂区,铁西区就是"工人新村"。所谓"工人新村"其实是一排排普通砖瓦房。那也不是人人都能住得上的。只有团支部书记、青年突击手等才有机会住。

60年代和70年代的标志性事件比较特殊。60年代初,中国经历了"三年跃进、五年调整",国民经济遭遇严重的天灾人祸,人们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因此很少建设住宅。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在"三五"、"四五"、"五五"三个五年计划的15年间,在全国兴起了"三线"建设的高潮。当时的建设方针是"要准备打仗",毛主席提出的,要"备战备荒",湖北二汽、四川长虹[4.62 -1.70%]都是著名例子。在贵州、湖北、陕西、四川等地兴建了一大批"新兴老工业基地",在山沟里面平地起新城,当时提出"靠山、分散、进洞"方针或者叫"三边"(边设计边施工边投产)政策。在"三线建设中,尽管遗留了很多问题,但这些地区的住房建设至少还是楼房。

60年代和70年代的北京、上海等沿海大城市,则只建设了一些战备房、简易房、过渡房。毛主席说的,等"打完仗再建设"。受当时的国际环境以及文革动乱影响,住房建设基本停滞。当时,提出"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口号,大庆人说要"先生产后生活"、要"发扬干打垒精神",大寨人说要"先治坡后治窝"。那时提议建房子改善生活是要被认为是阶级敌人的,至少也是被修正主义思想侵蚀了。

直到78年改革开放以后,(陈淮提到电影《高考1977》很自豪,他说自己就是77级)当时国家百废待兴、民生凋敝,人们开始解放思想,重新重视被忽略了20~30年的城市建设。当时城镇居民住房极其困难。在这个时期,在北京前三门一带建起了一大片高层大板楼,虽然在户型设计、功能布局方面还有许多缺陷,但是在当时还没有完全解放思想的形势之下,率先在全国提出要为老百姓大规模建住房,这已经是石破天惊的创举了。

80年代初期,包括文学、科学、教育等各界青年才俊活跃在时代前沿,国家为培养人才,改善青年知识分子居住条件,在北京兴建了双榆树青年公寓。一对青年夫妇当时能住上"筒子楼",那已经是非常优惠了,如果按照资历分房的话,这些青年知识分子至少还要排上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