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消费者并不能拯救世界 - 黄益平 - 《财经》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6:47:43
中国的消费者并不能拯救世界
黄益平《财经》网络版   [2008-01-15]
 
宏观紧缩政策不是今年的头号经济风险,对于中国和亚洲经济来说,美国经济滑坡才是最大的风险
【《财经》网专栏·宏观中国/专栏作家 黄益平】过去几个星期,美国经济活动迅速疲软,金融环境也明显恶化,投资者关于美国经济萧条的担忧再次上升到新的高度。美国的变化也开始严重影响到亚洲投资者的信心。根据我们的观察,其实真正相信所谓“亚洲与美国经济脱钩”理论的投资者只是极少的少数派。无论如何,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经济之间也理应变得日益相互依赖,而不是更加独立。
但依然有部分投资者更愿意相信,中国的情形可能与其他亚洲经济不一样。他们甚至天真地希望,中国的消费者开支可以帮助缓冲美国消费疲软的后果。最近有分析师独树一帜地指出,其实中国经济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开放。其主要论据在于中国的出口中包含大量进口投入品,因此出口占GDP的比例就可能高估中国经济对出口的依赖。
但是即使是按照经济学的标准指标,即净出口占GDP比例,我们也发现中国的8%远远高于大多数大国经济,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印尼、韩国和巴西。只有俄罗斯的12%高于中国,而石油出口是俄罗斯最主要的经济支柱。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能够清楚地反映外部市场的重要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大。但这一状况在过去两年发生了变化,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达到了近三个百分点,占年均GDP增长的四分之一。即使在非常开放的东亚,中国经济增长对外部需求的依存度也是非常高的,仅仅低于台湾和泰国。
起码从目前看来,中国是全世界最开放的经济之一。这和我们以前利用牛津宏观经济模型所做分析的结果一致的,假设美国经济增长速度降低1个百分点,亚洲经济增长将平均下降1.1个百分点,而中国经济增长则将下滑1.4个百分点。
因此一旦外部经济环境疲软,我们也很难期望中国的消费者保持强劲的势头,所谓以中国消费来缓冲日益疲软的美国消费的想法最终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过去几个月,中国零售总额增长速度连创新高,一些投资者欢呼期盼已久的消费复苏终于出现。但这样的激情可能很快就会消失,零售总额加速增长其实是CPI上升的结果。其实如果我们看近几个月社会零售总额的实际增长速度,不仅没有出现加速趋势,反而还低于一年前的水平。
更重要的是,上述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可能还是低估了外部需求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这是因为一部分国内需求也受到外部市场的直接影响。为了帮助我们理解美国消费对中国国内需求的影响,我们做了一些简单的回归分析,分别以中国社会零售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增长率作为应变量,自变量则包括滞后六个月的美国消费开支增长率,和代表东亚金融危机及中国加入WTO等不同时期的虚拟变量。
回归分析的结果很简单,但揭示了非常重要的经济关系。根据历史数据,中国与美国的消费之间基本没有任何关系。但自从中国加入WTO以后,两者之间出现了正相关关系,如果美国消费开支下降1个百分点,中国社会零售总额的实际增长率就可能下跌0.34个百分点。
中国投资与美国消费之间的却呈负相关,中国加入WTO以后,这一关系略有弱化,但却依然是一种负相关关系。这从表面上看起来似乎难以理解,实际反映的可能是中国政府反周期政策的结果。一旦外部需求减缓,政府就会想方设法刺激国内需求,但通常消费的状况很难改变,只有投资会作出反应。这一点在东亚金融危机期间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近国内通货膨胀水平持续上升,人民银行也由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向偏紧的货币政策,许多投资者认为宏观紧缩政策是今年的头号经济风险。但这样的担忧也许是多余的,我们依然相信对于中国和亚洲经济来说,美国才是最大的风险。一旦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滑,中国可能会出现许多过剩生产能力,也许很快我们就得担心通货紧缩而不是通货膨胀的压力。如果这样的情形出现,政府就没有多少紧缩政策的空间。
这也是为何我们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落后与市场的预测,我们不应该简单根据当前市场的变化来判断未来的走势。
鉴于这些严重的风险因素,“谨慎”是我们今年的投资建议的关键词。那么投资者应该把前投在哪里呢?市场的一致看法是关注国内需求、远离出口行业,在这一点上,我们并无不同看法。但投资者可能需要有选择性地分析消费领域。投资可能再次成为有效的反周期工具,这将对中国需求主导的原材料继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作者为花旗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本文观点不一定代表作者所在单位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