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农村土地流转 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22:11:53
加入时间:2008-12-17 15:45:35     点击:901
规范农村土地流转  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要搞好农业集约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必须认真探索和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为此,我们就我市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对策进行了认真调查研究。
一、土地流转的现状
全市有17个农业乡(镇)和办事处,13.3万农户,农村种养殖面积156.2万亩,其中承包面积144.8万亩。截止10月底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21.3万亩,占承包面积14.7%,流转农户1.6万户,占农户数的12%。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全市土地流转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转包。即原承包户将承包地全部或部分转包给承接户,转包条件和利益关系双方协议或请人撮合达成协议,多为口头协议,也不经过发包方,只是一年一定一结算。这种形式占流转面积48.3%;二是转让。这种形式是承包方将全部或部分承包土地经营权及其相应的权利义务转给第三者,由第三者同发包方确立并履行有关承包的权利义务关系,在转让期内,原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即行终止。这种形式的流转面积13.2%;三是互换。这种形式是承包方之间为方便耕种或各自需要,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土地的经营权进行置换。这种形式占流转面积9.6%;四是租赁。承包方将土地经营权出租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这种形式占流转面积26.8%;五是委托转包。承包方将全部或部分土地经营权委托村组集体组织转包。这种形式占流转面积2%;另外还有入股等其它形式,流转面积虽然较小,但也同时存在。土地流转蕴育出了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一些农业规模经营模式:⑴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全市共有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16个。螺山镇重阳树村淡水小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面积6400亩;⑵农业公司化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建立农产品原料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全市有已注册登记的农业公司11个。如六合水产公司水产养殖面积达6000亩。⑶专业大户经营模式。全市种养面积在100亩以上的经营大户329户,面积5.6万亩。⑷联合体经营模式。主要表现形式为资金联合和土地入股联合。全市107个联合体经营面积达3.4万亩。
二、土地流转中亟待完善和解决的几个问题
农村土地流转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对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必要补充和完善。我市土地流转处在起步阶段,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待完善。
(一)土地流转主体不明确。《农村土地承包法》三十四条明确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是承包方。”承包方应是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成员。可在调查中发现,土地二轮延包政策落实不到位,多数村组,留的机动地超过5%的标准,其土地由村组对外发包,改变了土地流转主体。村组在土地流转中只能作为流转的“中介”者,行使协调,服务职能,如果由“中介”点头为“主体”中的一员,不仅造成流转主体多元化,而且实质上淡化了承包农户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二)土地流转手续不完善。通过调查了解,少数镇村干部认为土地流转属承包者个人的事,疏于管理,放任自流,造成流转程序不合法,流转合同不规范。有的只有口头协议,没有法律文书;有的虽然书面协议,但内容不完善,双方权利和义务不明,导致土地纠纷,影响了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
(三)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不健全。推进土地流转,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好比唱一台戏,应由政府搭台,业主出节目,村组服务,农民捧场看戏,这些要求缺一不可。一是政府不搭台。土地流转信息没有平台。一方有土地流转却无人承包开发。另一方有涉农企业和承包业主需要农地却找不到可用的土地资源。导致土地资源紧缺与土地资源相对过剩并存,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二是村组级服务不到位。现在是村组级职责不清管理不到位。农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涵闸、泵站等水利设施也严重老化,水质不佳、水污染严重等问题需要村组牵头改善生产环境。现需流转的农地多数是一些零星地块,需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土地必须连片,这些也需要在村组干部的领导下置换土地。所以要推进土地流转,必须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体系。
(四)土地流转费及投资补偿无标准。由于尚未建立土地流转补偿制度和土地投资补偿制度,土地流转费的确定没有可操作的价格标准,容易出现竞相压低租金、损害农户利益的行为。同时也有少数农户漫天要价,阻碍土地流转。所以土地流转费和投资补偿标准的确定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
(五)土地流转需求动力不足。由于农业生产投资量大,农作物生长周期长,面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大,投资效益低。因此,一般情况下,同样的投资,投资工商业要比农业项目投资的比较效益高,所以即便是农地流转的供给机制障碍消除了,农民自愿出让土地了,也未必立即就有许多企业和经营业主前来接包土地从事农业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地流转需求动力不足。
三、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的对策和措施
农村经济要发展,最基础的工作是激活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品牌化销售,努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1、建立农地流转的服务体系。一是乡镇以现有的较有齐全农村经济管理机构为依托,成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农地流转的政策咨询,贯彻落实农地流转政策,指导流转双方签订农地流转合同,办理农地流转合同的鉴证,调处农地流转纠纷,对农地流转合同的登记、变更等情况按政策进行处理和备案。其次是,搭建信息平台。帮助经营业主找基地,做规划,提供农民流转和产业发展的信息。二是以村为单位,依托村报帐员兼任农地流转信息员,建立农地流转信息网络系统。及时掌握村组农户农地流转的意愿,搜集统计农地流转的供需和市场价格等信息资料;及时向乡镇农地流转中心提供农地流转动态情况,使农户和有意投资农业的经营者能及时、准确获取可靠信息,提高农地流转交易的成功率,降低农地流转交易成本,促进规模经营的发展。
2、建立农业经营风险保障机制。目前,我市农业保险的范围小,农户参保率低,农业保险险种单一、形式单调,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小。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农业保险运营成本大,受农业生产自然因素的影响,保险收益不高。因此要大力推进农业保险,必须建立政策性保险资金,设立农业再保险制度,确保农业生产有盈余。
3、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功能,而当前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形成,决定了农民不能轻易离开土地。认为有了土地生活就有退路,即使外出打工赚不到钱还可以回来种田,心里踏实。所以农民开展非农产业经营后,仍然把承包地看成“活命”田和“就业保险”田。因此没有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增强农民离开土地的安全感和抗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只有健全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才能逐步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从而为农地流转提供强有力的安全支撑,才能促进农村土地市场的尽快发育。
4、健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通过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中介为补充的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形成多形式,多层次,有保障的劳务输出格局。目前,我市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十分有限,而且,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经营环境不稳定,兼业农民非农产业收入不稳定性使他们难以彻底离开土地。因此,应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业,积极推进多元化建设,放手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通过广泛施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层次,从多方面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从而带动农地流转,实现“人走在先,流转在后”的目标。
5、加强宣传,提高农民对发展规模经营的认识。要帮助农民读懂政策、讲清道理,算好经济帐。读懂政策是指把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宣传到户,使农民明白30年土地政策不会改变。讲清道理,主要是向农民讲农地流转可以形成规模经营、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产业化的发展。形成规模经营之后,生产者可以从规划决策、组织生产、农业生产力资源配置、先进农业科技的应用等进行科学安排,合理配置,从而达到科学种田、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算好经济帐,农地流转能从三个方面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转出方能增加地权收入;二是转出方可以从事二、三产业或者外出打工,获得新的收入;三是转入方可以形成规模经营效益。所以,要使农民认识到,在“土地租金+工资>种田收入时,就应该把农地流转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