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4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07:48

注册登录
论坛
搜索
网页游戏
帮助
导航
默认风格
欧美同学会
动感分栏
动感分栏hidden
私人消息 (0)
公共消息 (2)
论坛任务 (0)
系统消息 (0)
好友消息 (0)
帖子消息 (0)
京华论坛 »健康话题 »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关心.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关心. 当前离线
UID
1426619
帖子
11333
主题
163
精华
20
积分
227594
龙币
12893 个
竞猜积分
33 分
威望
242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303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2
最后登录
2010-10-15



版主

帖子
11333
精华
20
竞猜积分
33 分
在线时间
3039 小时
481# 跳转到 »
发表于 2009-6-10 10:43 |只看该作者
收藏了
京华论坛版主制度说明
TOP
DBSoft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603
主题
96
精华
98
积分
175037
龙币
12065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04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0-10-8



论坛精英
 
帖子
8603
精华
98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482#
发表于 2009-6-12 02:47 |只看该作者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腐乳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腐乳
豆腐乳,又因地而异称为“腐乳”、“南乳”或“猫乳”。豆腐乳是一种二次加工的豆制食品,为华人的常见佐菜,或用于烹调。中国许多省份及港澳、台湾、东南亚都有生产,但各不相同,比如苏州的豆腐乳呈黄白色,口味细腻;北京的腐乳,呈红色,偏甜;四川的腐乳,就比较辣。在湖南因讳虎(Fu)而称猫乳。另外还有臭豆腐乳等变种。
李日华《蓬栊夜话》记载:“黟县(今安徽黄山市黟县)人喜于夏秋间醢腐,令变色生毛随拭去之,俟稍干投沸油中灼过,如制馓法漉出,以他物笔烹之,……然余曾一染指,直臭腐耳,未睹其神奇也。”通常腐乳主要是由用毛霉菌发酵的,包括腐乳毛霉(Mucor sufu)、鲁氏毛霉(Mucor Rouxianus)、总状毛霉(Mucor racemosus),还有根霉菌,如华根霉(Rhizopus chinensis)等,但克东腐乳是由微球菌发酵的,武汉腐乳是用枯草杆菌发酵的。
制作过程
腐乳的制作是古老的技术,《醒园录》载:“豆腐乳法(腌制腐乳):将豆腐切成方块,用盐腌三、四天,出晒两天,置蒸笼内蒸到极熟,出,晒一天,和面酱,下酒少许,盖密晒之或加小茴末和晒更佳”。
豆腐乳是一种二次加工的豆制品。先将黄豆研磨成豆浆添加石膏,经过搅拌、固、压制成硬豆腐,表面干燥后,二次加工成为豆腐乳。二次加工的方法有两种:
1.使用黄豆曲或黄豆米曲:黄豆、米等蒸煮冷却后制曲;豆腐盐渍后混合黄豆曲熟成。
2.接种毛霉菌:将表面干燥的豆腐接种毛霉菌培养成霉豆腐,再浸盐水、加调味料熟成。
以接种毛霉菌方式制作的豆腐乳,可以在不同的制作阶段,添加各种调味料制作成多种口味的豆腐乳,如在熟成前加红曲等制成粤菜使用的“南乳”、霉豆腐添加制作臭豆腐的臭卤制作成“臭豆腐乳”,或在熟成后添加麻油、辣油制作成“麻油豆腐乳”或“辣味豆腐乳”。
用途
豆腐乳既可以直接食用,也可在烹调时作为调味料使用。直接食用的方法,大都用来佐清粥。至于作为调味品,台湾华人、尤其是客家人在炒质地较硬的蔬菜时,如“韭菜炒鸡肠”就会加入黄豆米曲豆腐乳煴煮;粤菜中使用豆腐乳的名菜有“南乳排骨”、“椒丝腐乳炒通菜”、顺德的“南乳花生”等;川菜中亦有“南乳扣肉”;添加丁香、陈皮等辛香料的豆腐乳,也常用于云南小炒;湘菜有“腐乳冬笋”。
豆腐乳亦可作为沾酱使用,台湾的“羊肉炉”、粤菜“竹枝羊腩煲”都惯用豆腐乳为基底调制的沾酱,用来佐有嚼劲的带皮羊肉块。
豆腐乳是一种华人特有食品,在中国各地口味因地而异,北京豆腐乳偏甜(玫瑰腐乳)、云贵川豆腐乳辣而辛香、江浙代表性的“绍兴腐乳”带酒香。在湖南,因为“腐”、“虎”谐音忌讳,所以豆腐乳称为“猫乳”。广西“桂林腐乳”200多年前就很出名,袁枚在《随园食单》称“广西白乳腐最佳”。潮州特色小吃“腐乳饼”相当驰名。
其他
明朝时豆腐乳传入琉球,经本地化,改用米曲和泡盛(一种蒸馏米酒)加工,称为豆腐糕(とうふよう),也有用红曲制的。在琉球国时代,为王府贵族和高官独享的贵重食品。在今日仍为冲绳料理的一道名菜。
除冲绳外,越南可能也有这种食品,韩国则无,日本只在中华料理店有售。
豆腐乳为高钠食品(3675mg/100g),但富含维他命A(31.8RE/100g).
制作豆腐乳所使用的霉菌,必需选用駲化的人工培养菌种(通常来源为酱油厂),天然菌种可能会产生毒素。
利用空间相册发图片帖 不丢图
TOP
DBSoft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603
主题
96
精华
98
积分
175037
龙币
12065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04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0-10-8



论坛精英
 
帖子
8603
精华
98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483#
发表于 2009-6-12 02:52 |只看该作者
我们平时说的三姑六婆都是指的什么人?
我们平时说的三姑六婆都是指的什么人?
三姑六婆原本指的是古代中国民间女性的几种职业。现代汉语中的“三姑六婆”常指社会上各式市井女性或喜爱搬弄是非的人。
定义
三姑:尼姑、道姑、卦姑
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简介
三姑指的是三种宗教的出家女性。尼姑是佛教、道姑是道教、卦姑是专门占卦的。
六婆中,牙婆是专门贩卖人口的人口贩子,专为人买卖奴婢、妾侍。媒婆是专为人介绍姻亲的女性。师婆是专门画符施咒、请神问命的巫婆。虔婆是妓院内的鸨母。药婆是专门卖药的女人。稳婆则是专门接生的接生婆,六婆是各种专业的名称,有时一人可以身兼数职。
由于三姑六婆因职业关系可穿堂入舍,接触三步不出闺门的妇女,故此也有机会进行淫媒勾引之勾当,亦令三姑六婆负上恶名。
TOP
DBSoft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603
主题
96
精华
98
积分
175037
龙币
12065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04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0-10-8



论坛精英
 
帖子
8603
精华
98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484#
发表于 2009-6-12 02:53 |只看该作者
中国四大名楼
中国四大名楼--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也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黄鹤楼原址在湖北省武昌蛇山黄鹤矶头,始建于三国时代东吴黄武二年(223年)。《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孙权始筑夏口故城,“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而据《极恩录》记载说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
唐永泰元年(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仅在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最后一座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1884年)。现在遗址上只剩下清代黄鹤楼毁灭后唯一遗留下来的一个黄鹤楼铜铸楼顶。
黄鹤楼从北宋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还曾作为道教的名山圣地,是吕洞宾传道、修行、教化的道场。《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言 :“吕祖以五月二十日登黄鹤楼,午刻升天而去。故留成仙圣迹。”《全真晚坛课功经》中称其黄鹤楼头留圣迹。
古黄鹤楼“凡三层,计高9丈2尺,加铜顶7尺,共成九九之数。”
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1981年10月武汉市政府决定根据历史资料重建黄鹤楼,专家决定在距旧址约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重建新的的黄鹤楼。1985年6月落成,成为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新楼共五层,加5米高的葫芦形宝顶,高51.4米,攒尖顶,层层飞檐,比古楼高出将近20米。古楼底层“各宽15米”,而新楼底层则是各宽30米。整个楼体都是用钢筋混凝土建成。
新黄鹤楼的楼层内外绘有以仙鹤为主体,云纹、花草、龙凤等为陪衬的图案。第一层大厅的正面墙壁,是一幅以“白云黄鹤”为主题的巨大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7米的楹联: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
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
第二层是用大理石镌刻的《黄鹤楼记》,记述了楼的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此外还有“孙权筑城”、“周瑜设宴”等壁画。第三层大厅内是“绣画像”壁画,描绘了中国古代诗人李白、白居易、陆游、岳飞等人的形像,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现在的黄鹤楼被改建为黄鹤楼公园,在主楼周围还建有胜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占地约150亩。楼前牌坊上写"三楚一楼"四个大字,楼台基旁立有两座碑亭,石碑上记载着重建黄鹤楼的业绩与今人写的"重修黄鹤楼记"。
黄鹤楼开始进行1985年重建以来的首次大规模整修。此次整修主要是对楼顶的四块牌匾进行维修,在保持字迹不变的情况下对牌匾重新复制。
黄鹤楼被中国历代许多著名诗人吟诗颂赞,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吟诗作赋,其中崔颢的《黄鹤楼》诗更使黄鹤楼名扬天下。
崔颢《黄鹤楼》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传说天宝三年,李白也到黄鹤楼漫游,看到崔颢这首题诗,越看越爱,赞叹不已。望着长江上下如画的风景。李白也想再写一首题黄鹤楼的诗,但想来想上,总是跳不出崔颢诗的意境。于是丢笔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随后,他便独自乘船到江南一带漫游去了。
1927年2月,毛泽东在武昌写下了《菩萨蛮·登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中国四大名楼--岳阳楼
岳阳楼位于中国湖南省岳阳市,高踞岳阳古城西门之上,下临洞庭,前望君山,北倚长江,为中国四大名楼之一。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盛誉。
岳阳楼前身为三国东吴名将鲁肃所修阅军楼。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与刘备争夺荆州,大将鲁肃率军驻守战略要地巴丘,在洞庭湖操练水军,因而建巴丘城。在濒临洞庭湖处,建造了检阅水军的阅军楼,此即今岳阳楼前身。
两晋、南北朝时期,阅军楼改称巴陵城楼,虽仍侧重于军事上的需要,但那壮阔绮丽的风光,已为诗人吟咏。南朝诗人颜延之《登巴陵城楼》诗,即有“清氛霁岳阳,曾晖薄澜澳”的佳句。
唐朝时,巴陵城楼始称为岳阳楼。因岳州地处南北通途,又有楼台胜景,“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唐开元四年(716年),中书令张说贬官岳州,常会文人登楼赋诗。嗣后,张九龄、孟浩然、贾至、李白、杜甫、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风邀云集,接踵而来,留下许多语工意新的名篇佳作。杜甫的《登岳阳楼》,更是千秋绝唱。
但岳阳楼真正名闻天下,是在北宋滕子京重修、范仲淹作记之后。庆历四年(1044年),环庆路都部署兼知庆州滕子京因被诬告滥用公使钱被贬知岳州。滕上任后第二年便重修岳阳楼,《涑水纪闻》记载滕宗谅向民间欠钱不还者讨债,讨来的钱有一万缗,就用于修建岳阳楼。并邀请范仲淹作《岳阳楼记》。县志记载,新修的楼台规模宏大,极为壮丽。宋史专家李伟国认为:滕子京“非法集资,私设小金库,还有贪污的嫌疑”。《岳阳楼记》只有360余字,而内容博大,气势磅礴,借景议人,堪称绝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出此中。名楼得名记,名声益彰。此后,历宋元明清,代有游人吟咏,不乏佳作。
岳阳楼屡毁屡修,久历沧桑。保存至现代的岳阳楼为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修。由于年久失修,已是“墙穿瓦败,四壁空存,重门徒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湖南省政府拨款万元,重新修葺。将屋顶大琉璃瓦更换为中琉璃瓦,更换了楼身中的部分腐朽木料,并将一周四周未坏的窗棂门扇集中于正面,其余三面改砌砖墙。主楼内外陈设,均按旧制未变。竣工时,由湖南省主席何键书写“岳阳楼”匾额,悬挂于三楼正面檐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有多次维修。终因楼基下沉,白蚁蛀蚀,腐损过重,楼身有倾塌危险。198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决定落架大修,历时十个月。大修后的岳阳楼,保存了55%以上构件原物,并加固楼基,防治白蚁,消除隐患。一楼民国时加砌的三面砖墙换为明清式样的贴金雕花门窗。二楼镶嵌有清书法家张照书《岳阳楼记》雕屏原物。三楼镶嵌毛泽东书杜甫《登岳阳楼》诗雕屏。史学家刘大年为大修后的岳阳楼纂联云:“鲁肃兵轻,范公文远,万般气象观今日;滕王歌歇,黄鹤踪杳,十面湖山上此楼。”
岳阳楼建筑精巧,风格独特。楼为三层,飞檐,盔顶,木结构,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盔顶建筑。高20.35米,占地251平方米。楼中四根楠木柱直贯楼顶。楼顶承托在如意斗拱上。曲线流畅,陡而复翘,宛如古代武士的头顶,称为盔顶。全楼结构严谨,造型端丽。金黄的琉璃筒瓦,绿色的龙凤翘首,朱红的廊檐大柱,在阳光下“浮光跃金”,与壮美的洞庭山水相辉映。
目前岳阳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于岳阳楼洞庭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岳阳楼记-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中国四大名楼--滕王阁
滕王阁,中国四大名楼之一。位于江西省南昌市。
滕王阁座落于南昌市西北,赣江东岸。始建于唐永徽四年。为当时任洪州都督的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所建。据记载,李元婴于永徽三年迁任苏州刺史,调任洪州都督时建此阁以为别居。由于李元婴封号为“滕王”,故名滕王阁。20多年后,当时的洪州都督阎公首次重修。竣工后,阎公聚集文人雅士作文记事,途经于此的王勃就是于此时写下了其代表名篇《滕王阁序》。并由此令滕王阁名扬四海。
后来历经宋、元、明、清,滕王阁历次兴废,先后修葺达28次之多,建筑规制也多有变化。最后一次建于清代同治年间,1929年毁于军阀混战,此后50多年里一直没有重修。
现在的滕王阁是第29次重建,于1989年10月8日建成。成为南昌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新楼为仿宋朝木结构样式,净高57.5米,共九层,采用宋朝楼阁“明三暗七”格式。其中明层皆有回廊可俯瞰赣江景色。楼体为钢筋混凝土建成,南北有回廊连接着“压江”、“挹翠”两个辅亭。建筑面积13000多平方米。
滕王阁主体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高台阁座,高12米。主楼入口处为毛泽东书“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不锈钢楹联。西大厅内有铜制1:25的滕王阁模型。二楼有一副长卷丙烯壁画《人杰图──江西历代名图卷》,描绘了历史上自先秦至清朝末年的八十位江西籍名人如陶渊明、徐孺子、曾巩、欧阳修、王安石、汤显祖等。画高2.55米,长43.9米。
三楼内厅有丙烯壁画《临川梦》,表现的是汤显祖戏剧《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梦》、《邯郸记》的意境。四楼的壁画则为《地灵图》。
2008年大雪後的滕王阁五楼正中有一个天井,再往上的是最高层的歌舞楼台,有一仿古戏台。每天进行古装歌舞表演。戏台两侧陈列有楚国曾侯乙墓乐器的复制品,有编钟、编磬、建鼓、双凤虎座鼓、二十五弦古琴等。
而在主楼下的一片范围内,建有一个小型苏州式园林“俯畅园”,内有盆景陈列馆以及餐厅、饭店设施。
在市政规划中,滕王阁周边的榕门路上的建筑都必须与滕王阁本体风格一致,现在这里是南昌市古玩、文房四宝店铺集中的地方。
滕王阁序-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爱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中国四大名楼--蓬莱阁
蓬莱阁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
其坐落在蓬莱市北濒海的丹崖山上。始建于北宋嘉佑6年(公元1061年),由蓬莱阁、天后宫、龙五宫、吕祖殿、三清殿、弥陀寺六大单体及其附属建筑组成,面积1.89万平方米。阁内处处可见文人墨宝、楹联石刻。蓬莱阁亦以八仙过海、海市蜃楼著称。
苏东坡与蓬莱阁
中国有四大名楼,其中三楼在江南,一曰黄鹤楼,二曰岳阳楼,三曰滕王阁,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江北只有一楼,曰蓬莱阁。江南三大名楼的声誉鹊起,赖于雀颢一诗,王勃一序、范仲淹一记。那么蓬莱阁因何而名呢?
蓬莱阁“自朱太守建阁,为州人游览之所。而苏公以一代名贤,为之提唱《海市》一诗及《海上抒怀》诸作,翰墨流传,更为海山增色。一时缙绅先生咸惜受而珍重之”清·豫山《重修登州蓬莱阁记》 朱太守者,名处约,宋嘉(亻加右)五年知登州,嘉(亻加右)六年首建蓬莱阁;苏公者,即大名鼎鼎的苏轼苏东坡,元丰八年知登州军州事。看来蓬莱阁之盛名与苏东坡有关,与《海市》一诗有关。
苏东坡的《海市》诗,写得的确好,后人每赋与蓬莱海市有关的诗文,往往都要提到它:“异哉海市何人传,岁寒健笔惊坡仙”明·秦金《海市》 :“行矣感神异,赋诗愧长公”明·袁可立《观海市诗》 ;“蓬莱海市光有无,仲冬物色夸大苏”清·施润章《观海市》 ;“真临仙阁凌虚地,来读苏公海市诗”赵朴初《无题》 。
今天的蓬莱山上,耸立着苏公祠、卧碑亭、宾日楼等与苏东坡有关的建筑。
“公余之暇,登临斯阁,谒苏公祠宇,见其丹青零落,轩宇倾颓,为之耿耿于怀,思有以新之……以苏公之祠狭隘也,移之三清殿后。”清·豫山《重修登州蓬莱记》 苏公祠,轩亭建筑。祠内有苏东坡肖像刻石拓本拓于广州六榕寺 。壁间有清代大书法家翁方纲临苏东坡《海市诗》楷书刻石。另有行书残石三方,刻苏东坡《海市诗》、《望海》。
清人任璇在《建卧碑亭诗》中云:“谒苏东坡先生祠,祠横一石,勒海市诗,乃真迹也。其为雨蚀久矣,爱建亭其上而赋之”。卧碑亭,轩亭建筑,位于苏公祠之侧,内有苏东坡《海市诗》、《书吴道子画后》横幅碑刻(卧碑)。卧碑背面刻楷书《海市诗》,正面刻行草《书吴道子画后》。原碑毁于元党人之祸,今碑为后人在金代据拓本重刻。
宾日楼,如图 亦称望日楼,楼之后源于《尧典》“寅宾日出”,意谓恭敬地引导太阳初生。楼阁建筑,双层八角,是观赏扶桑日出的绝好所在。本来宾日楼与苏轼没有什么关系,但据传苏东坡曾在此楼上观赏过日出,而《东坡志林》中又有“与同僚饮酒宾日楼上”的记载,因而这个普普通通的建筑物,便与大文豪苏东坡一同长久的受到世人的朝觐和礼拜。
江南三楼,我曾一一登临,并未见其建筑群中,有王公祠、崔公祠、范公祠。王、崔二公虽文章赖于名楼之盛名,滕王、黄鹤二楼实藉二公文章以增重于天下,然二公毕竟为文人墨客;而范公一代名贤,文化人格、政治人格皆相当坚挺,为何也未在岳阳楼旁留下一祠,盖因范公并未为官岳阳。由之可知,《海市》一海,加上《海上抒怀》诸作,还不足以建起一座傲视千载的“苏公祠”。
诗人刘征在《访苏祠》一诗中云:“论盐五日苏民困,岂止狂歌海市空。眉宇高寒遗像在,登山第一礼髯公。”此诗妙极,苏东坡知登州虽五日,却向皇上《乞罢登莱榷盐状》。原来,在苏东坡来登州之前,百姓皆食官盐,苏东坡经过考查后,得出民食官盐“官无一毫之利而民受三害”的结论。为之,登州、莱州百姓不食官盐的制度延至清末。
清代盐政碑记中有这样一句话:“有宋时,苏文忠公莅任五日即上榷盐书,为民图休息, 土人至今祀之,盖非以文章祀,实以治绩也”。可见,榷盐书,为苏公祠之柱石栋梁;而《海市》诗诸诗,不过是苏公祠上的彩绘丹青。
【蓬莱楹联集锦】
海市蜃楼皆幻影,
忠臣孝子即神仙。
(福州龚保琛书于卧碑亭内)
乐奏钧天潮汐声中喧岛屿,
宫开碣石笙歌队里彻蓬瀛。
(蓬莱鲁展臣书于天后宫戏楼明柱)
凭来百丈蓬瀛阁是蜃楼城如海市,
坐揽一帆风雾南通闽粤北溯津关。
(熙湖李振祜书于蓬莱阁一层门柱,今不存)
游客到此须饮酒,
先生在上莫吟诗。
(作者不详。存于苏公祠)
即以蓬莱作舟楫,
不怕沧海起风波。
(作者不详。原在澄碧轩,今不存)
不向南华乞烟火,
又来东海看涛山。
(作者不详。原在苏公祠外,今不存)
奥区神皋斗绝入海,
扪参历井峻极于天。
(武昌张裕钊书于蓬莱阁主阁,今不存)
九万青天登梯得路,
三千碧海破浪乘风。
(武林倪鸿宝书于蓬莱阁主阁,今不存)
城市当前烟火万家忧乐共,
海山在望乾坤一气古今浮。
(桂林秦锡九书)
眼前沧海难为水,
身到蓬莱即是仙。
(文山李启垣书)
形势拱神京喜万里波恬鲸鲵屏迹,
规模崇宿构看三山云起鳌凌辉。
(刘清书)
龙酬丹崖所期和风甘雨,
王应东坡之祷翠阜重楼。
(作者不详。存于龙王宫正殿廊柱)
海邦万里庆安澜,
五湖四海降甘霖。
(作者不详。存于龙王宫正殿北门门扉)
赠大圣定海神针千年魔尽,
还八仙渡海宝物万里波平。
(作者不详。存于龙王宫后殿廊柱)
高阁快登临,欣看万派朝中,隐见灶梁海市;
回栏资远眺,闻说三山在即,何处圆峤方壶。
(李寿武书)
昏晓割阴阳,控之罘,吞碣石,登期楼也,其间有尧天舜日,
看万派朝宗,尽崐招来丝苔、铅松、共球、玉帛;
乾坤浮昼夜,驾圆峤,跨方壶,望美人兮,何处是秦桥汉柱,
喜三山隐现,且崐纵览鼍梁、蜃市、蛟室、鳌宫。
(寿春孙恺元书)
先哲捍宗邦民族光荣垂万世,
后生驱劲敌愚忱惨淡继前贤。
(1934年5月冯玉祥书于戚氏表功祠过堂前廊明柱)
攻错若石同具丹心扶社稷,
江山如画全凭赤手挽乾坤。
(1934年5月李烈钧书于蓬莱阁南明廊柱,今不存)
蓬莱士女勤劳动,
繁荣生活即神仙。
(1960年叶剑英题于蓬莱阁)
丹崖琼阁步履逍遥,
碧海仙槎心神飞越。
几曾神仙来福地,
分明词赋收壶天。
(以上二联,1982年费新我题于蓬莱阁)
神奇壮观蓬莱阁,
气势雄峻丹崖山。
(1983年刘海粟题于蓬莱阁)
八仙过海,传闻如此多奇,
万事由人,风景这边独好。
(1984年黄文欢题于蓬莱阁)
常称香港通海客,
且看蓬莱会神仙。
水城镇海留碧血,
英杰遗光照丹崖。
面北当风,风力虽狂绝不入;
开轩乘烛,烛光故小竟常明。
TOP
DBSoft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603
主题
96
精华
98
积分
175037
龙币
12065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04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0-10-8



论坛精英
 
帖子
8603
精华
98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485#
发表于 2009-6-12 02:55 |只看该作者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为中国四处最主要的佛教圣地,亦分别是四大菩萨的道场,如下:
1.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为文殊菩萨道场。
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东北部忻州市五台县东北隅,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据传为佛教中文殊菩萨的道场。它座落与“华北屋脊”之上,景区总面积达2837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058米,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分别是东台望海峰、南台锦绣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挂月峰、北台叶斗峰,顶无林木,平坦宽阔,如垒土之台,故名五台。这里现有寺院台内39处,台外8处,共47处,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广济寺、万佛阁等。五台山也是中国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佛教道场,因此受到西藏、内蒙等地中国少数民族的尊崇。
南山寺
南山寺始建于元代,整个寺院共7层,下三层名为极乐寺,中间一层名为善德堂,上三层称作佑国寺。寺内的石雕和泥塑内容包括佛教传说、道教典故以及林木花草等图案,堪称五台山一绝。站在佑国寺最高层可以远眺五台山的其他四台。
显通寺
显通寺是五台山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寺院,和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庙,该寺位于五台山中心区。显通寺的大雄宝殿是举行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殿内供奉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的塑像,整座大殿开阔疏朗,古色古香。无量殿为砖砌结构,里面供奉有铜铸毗卢佛,该殿没有房梁,形制非常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铜殿是一座青铜建筑物,殿内有上万尊小佛像,是罕见的铜制文物。显通寺前的钟楼里有五台山最大的铜钟——长鸣钟,钟的表面刻有一部万余字的楷书佛经。
塔院寺
塔院寺内有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物——大白塔,塔高56.4米,通体洁白,被誉为“清凉第一圣境”。塔顶悬有两百余个铜铃,风吹时声音清脆。白塔的东边有一座小白塔,相传此塔内藏有文殊菩萨显圣时遗留的金发,因此又称文殊发塔。藏经阁在大白塔北侧,为木结构建筑,内有用汉、蒙、藏多种文字所写的经书两万多册。
菩萨顶
菩萨顶是五台山最大最完整的一座喇嘛教寺院,这里是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到六月十五的黄教法会主场地,在这一时间登山可以看到喇嘛们“镇魔”的盛况。寺内有天王殿、释迦牟尼殿、菩萨殿,因历代皇帝都曾登临菩萨顶,所以寺内有不少御笔亲题的碑和匾。在东院过厅和后院,有两座汉白玉四棱柱碑,碑身四面分别刻有汉、蒙、满、藏四种文字所书的碑文,均为清代康熙帝手书。
其它寺院
台内:寿宁寺 碧山寺 普化寺 黛螺顶 栖贤寺 十方堂 殊像寺 广宗寺 圆照寺 观音洞 龙泉寺 罗睺寺 金阁寺 镇海寺 万佛阁 观海寺 竹林寺 集福寺 等
台外:延庆寺 南禅寺 秘密寺 佛光寺 岩山寺 尊胜寺 广济寺 等
2.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市,为观音菩萨道场。
普陀山是中国浙江省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岛屿,也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相传是观音菩萨的道场。
普陀山位于杭州湾出口以东约100海里处,全岛面积仅12.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1.85平方公里,余为潮间带),呈狭长形。最高处为佛顶山,海拔约300米。岛上设舟山市普陀区普陀山镇,并设直属于舟山市政府的普陀山管理局。它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唯一座落海上的佛教胜地,具有“海天佛国”的美誉。
历任全山方丈
妙善:1979年公推为全山代理方丈,1989年升座,2000年2月26日圆寂。
戒忍:2002年12月升座全山方丈。
3.峨嵋山: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为普贤菩萨道场。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内,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地势陡峭,风景秀丽,有“秀甲天下”之美誉。气候多样化,植被丰富,共有3000多种植物,其中包括世界上稀有的树种。山路沿途有较多猴群,常结队向游人讨食,胜为峨眉一大特色。它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有寺庙约26座,重要的有八大寺庙,佛事频繁。据传为佛教中普贤菩萨的道场。1996年12月6日,峨眉山—乐山大佛作为一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金顶
金顶为峨眉山主峰,是峨眉游山的终点,名胜云集。华藏寺高耸于岩顶,建于唐朝,屋顶为锡瓦所盖,元代时又被称为“银顶”。寺侧有卧云庵,内有饭堂和客房可供游客食宿。在金顶可观看峨眉四大奇观——日出、云海、佛光、圣灯。金顶与千佛顶、万佛顶相邻,万佛顶上亦有建筑,且有观光轨道车与金顶连接,但现已停开。
峨眉山报国寺报国寺
报国寺位于峨眉山麓,是步入峨眉的门户,举行各种佛事活动的中心。该寺创建于明万历年间,曾名“会宗堂”,寺内供奉着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大第子普贤菩萨、道教创始人的化身广成子、春秋名士陆通,取儒、道、释三教会宗合祀之意。清康熙帝取佛门“报国主恩”之意,改名报国寺。全寺占地近4万平方米,山门、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普贤殿、藏经楼等,自前至后沿中轴线逐渐升高。周围有花影亭、七香轩、吟翠楼、待月山房等雅致建筑。
秀甲天下清音阁
清音阁,又称卧云寺,位于峨眉山牛心岭下黑白二水汇流处,海拔710米。寺内供有释迦牟尼、文殊、普贤大师之像。阁下有双飞亭,左右各有桥,如鸟翼飞凌,故名双飞桥,亭下黑、白二水汇流处有一巨石,高丈许,形如牛心,故名“牛心石”。双飞亭”柱悬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弟撰书的楹联:“双飞两虹影,万古一牛心”。
生态猴区
可以观赏到峨眉山独有的具有灵性而有野蛮的猴子。
白云峡
白云峡,又称为“一线天”,绝壁千仞,如刀砍斧劈而成,长130米,宽约6米,窄处仅三米,有栈道,仅容二人穿行。
九老洞
九老洞是全山最大的洞穴,全长约1500余米。洞内分三段:首段为厅堂与廊道型洞穴,可直立行走,长约120米;中段为网状交叉的迷宫型洞穴,长约160米,不宜深入;下段为裂隙型洞穴,难以容身,较少人进入。九老洞得名于天英、天任、天柱、天心、天禽、天辅、天冲、天芮、天蓬“九老”在洞中修仙的传说。
峨眉山陡然屹立与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座西向东,南北走向,西面为二三十度的缓冲斜坡与西部群山接壤,面对成都平原。所属峨眉山市,为省直辖的县级市,面积1151.4平方公里,人口约43.5万。全市辖绥山等12镇、龙门等6乡,市政府位于绥山镇。
4.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为地藏菩萨道场。
九华山位于中国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地藏菩萨的道场。
九华山汉时称陵阳山,南朝梁陈间称九子山,相传唐代诗仙李白游山后做歌曰:“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故易名九华山。唐开元年间,新罗国王子金乔觉卓锡九华,修行75年,99岁圆寂,被认为是地藏菩萨化身。九华山由此被辟为地藏菩萨道场。明清时达到鼎盛。
九华山山势雄伟,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有“东南第一山”之称。
九华山在鼎盛时期盛时有寺庙300余座,现在开放寺庙有93座,其中国家重点寺庙9座,省级重点寺庙30座,佛像万余尊,文物2000余件,僧尼700余人。
景点
化成寺、百岁宫、天台、凤凰松等。
TOP
DBSoft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603
主题
96
精华
98
积分
175037
龙币
12065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04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0-10-8



论坛精英
 
帖子
8603
精华
98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486#
发表于 2009-6-12 03:55 |只看该作者
唐朝诗人简介汇总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卒于武宗会昌六年。贞元进士,官至校书郎、赞善大夫,后因宰相武元衡事贬江州司马。长庆年间(821年-824年)任杭州刺史,宝历二年(825年),调任苏州刺史,后任太子少傅,因不缘附党人,乃移病分司东都。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最后卒于洛阳的香山。白居易文章精切,尤工诗,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晚年放意诗酒,号醉吟先生。初与元稹相酬咏,号为“元白”,又与刘禹锡齐名称为“刘白”。著有《白氏长庆集》等。尊号为“诗魔”。
白居易的诗歌
他的诗歌现存近3040首,七十卷,留有一著作为白氏长庆集。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类。他最为重视的是讽喻诗。但他影响最大的是新乐府诗。代表作《新乐府》50首,集中体现了诗人“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的诗歌理论,对当时社会的诸多问题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规谏之辞。
如《卖炭翁》序为:“苦宫市也”,揭露朝廷以宫市方式强行劫夺百姓资财。但《新乐府》诗也存在着从理念出发,形象性和感染力不足的缺憾。白居易的感伤诗中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长恨歌》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故事。前半篇对唐玄宗的好色荒淫,不理朝政而导致安史之乱有所讽刺,这是引起“长恨”的原因。后半篇却以充满同情笔法描写唐玄宗的相思之情,使全诗的主题思想从讽刺转为同情和美化李,杨的执著爱情。这是长恨的正文。在艺术的表现上,前半篇写实,后半篇穿插虚构的情节和幻想的仙境。全诗语言声调优美,抒情和叙事交融一体,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白居易的诗歌平易浅进,勇于将白话并入诗中,将老旧的诗词格式进行改造,甚至连乡下的老婆婆都能懂(即俗谚老妪能解),因此在当时已经流播很广,甚至远及“日本、暹罗(泰国)诸国”。
白居易的政绩
唐长庆年间(821年-824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见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干枯无水,便主持重修六井,以利农田灌溉。又见西湖旧堤倒塌,往往造成农田干旱,因此修建一道从西湖断桥到孤山的长堤,在堤的两岸栽种杨柳,既修水利又美化西湖;后人称这条长堤为白堤。
宝历二年(825年),白居易调任苏州刺史,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长七里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简称“山塘街”。
传闻轶事
唐时官员流连妓院风气兴盛,清人赵翼题《白香山集后》尝有描绘其时之诗曰:“风流太守爱魂销,到处春翘有旧游;相见当时疏朝纲,尚无官吏宿娼条。”《旧唐书·白居易传》载:“初,居易罢杭州,归洛阳,于履道里得故散骑常侍杨凭宅,竹木池馆,有林泉之致。家妓樊素、小蛮者,能歌善舞。”白居易作诗赞道:“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后世小说家多有描述其私生活,真实与否,或未可知。如北宋钱易《南部新书》载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尝蓄妓,“白乐天任杭州刺史,携妓还洛,后又遣回钱塘。故刘禹锡有诗答曰:‘其那钱塘苏小小,忆君泪染石榴裙。’”[1]。元、白二人交情好,有时相易其妓[2][3]。1997年,舒芜在《读书》杂志第三期上发表《伟大诗人的不伟大的一面》,指责白居易狎妓而不尊重女性。宝历中赴苏州刺史任上,白居易诗《对酒吟》中已经可以看到家妓的描写:“公门衙退掩,妓席客来铺。履舄从相近,讴吟任所须。”白居易的《江南喜逢萧九彻,因话长安旧游,戏赠五十韵》写尽了妓院的风情万种。
而据石继航所著之《长安月下红袖香:盛世浮华中的女子背影》一书所述,舒芜之文有描绘白居易成为老淫魔之嫌[4],其书亦指白居易与家妓樊素和小蛮感情良好,但未知有否越轨事,然即使有,亦非狎玩,可说是两情相悦[5]。由此可知,白居易与妓之事,实非重要,且其时文人几乎皆有,不应独责白居易。
另,值得一提,宋《广韵》曰:“妓,女乐也。”,足见其时之妓非专指卖春者,亦包括以表演、娱宾为业的艺妓、歌妓等,即女艺人,实情如何,今人难以定断。
又,白居易行于孤山寺,在堤上走呀走,吟出《钱塘湖春行》,并将诗吟给堤旁的老婆婆。老婆婆听了觉得此诗极好,但是帮白居易改了一个字。白居易竟然大喜,便依了老婆婆,还连声谢过。
注释
^ 宋龚明之《吴中纪闻》说“乐天为郡时,尝携容满、张态等十妓,夜游西湖武丘寺,尝赋纪游诗。为见当时郡政多暇,而吏议甚宽,使在今日,必以罪闻矣!”;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唐·刘禹锡》也记:“白乐天任杭州刺史,携数妓还洛阳,后却还钱塘。”
^ 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唐·刘禹锡》:“商玲珑,余杭歌者也。白乐天作郡日,赋歌与之云:‘罢胡琴,掩秦瑟,玲珑再拜歌初毕。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前鸣,白日催年酉后没。腰间赤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玲珑玲珑奈老何,使君歌了汝更歌。’时元微之在越州闻之,厚币邀去,月余始遣还,赠之诗兼寄乐天云:‘休遣玲珑唱我词,我唱多是寄君诗。明朝又向江头别,月落潮平是去时。’”
^ 长庆二年,白居易以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杭州有官妓商玲珑、谢好好者,巧与应对,善歌舞。白居易日以诗酒与之寄兴。元稹在越州闻之,厚币来邀玲珑,白遂遣去,使尽歌所唱之曲。后元稹送玲珑归,作诗寄白居易云:“休遣玲珑唱我词,我词都是寄君诗。却向江边整回棹,月落潮平是去时。”(《唐语林》)
^ 来源:第31节:家姬卷 绿珠垂泪滴罗巾(2),今引文如下:“由此可见,白居易对樊素、小蛮是相当好的。但近来网上有一股风气,直斥白居易是“老流氓”,以白居易曾蓄妓,并宠爱樊素、小蛮为证据,对白老爷子口诛笔伐,大有斗倒批臭之势,以至于不少对唐代历史背景缺乏了解的读者,误信为真,严重影响了白居易的声誉。好好的一个大诗人,现在几乎等同于老淫魔。溯其本源,大概是因为1997年,舒芜曾在《读书》杂志第三期上发表过一篇叫做《伟大诗人的不伟大的一面》的文章而引起的。 ”
^ 来源:第33节:家姬卷 绿珠垂泪滴罗巾(4),今引文如下:“由此看来,韩愈老师这样貌似正统的人,在狎妓方面其实比白居易有过之而无不及。从樊素和白居易临别时伤心落泪看,白居易待她们倒是有真情的。换成韩愈的‘柳枝’,本来就想跑,一说放她走,还不拔腿飞奔绝尘而去?樊素一直陪伴在白居易身边达十四年之久,白居易曾向当时的宰相裴度要了一匹好马,裴度大概听说过樊素的芳名,于是写信给白居易,并有诗说:‘君若有心求逸足,我还留意在名姝。’以古人‘千金名马换小妾’为借口想要走樊素,虽然裴度是当朝宰相,有权有势,但白居易却依旧难以割舍,写诗婉拒了裴度,说:‘安石风流无奈何,欲将赤骥换青娥。不辞便送东山去,临老何人与唱歌?’由此可见,白居易还是相当深情的。这比苏轼拿春娘换马,以致春娘一怒之下碰槐树而死要强多了。”,“所以说,痛骂白居易是‘老流氓’的人,一定要充分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再下结论,其实白居易的行为完全没有什么出格的地方,当时也没有人以此事来非议他。我们看古人,不能以现在的道德标准来卡,如果按现代的观念,贾宝玉还未成年,就和袭人试了‘云雨情’,又和秦钟等搞同性恋,肯定是不良少年,还值得林妹妹爱得一塌糊涂吗?铁面无私的包公也公开有二奶(小妾),杜牧公开嫖娼,放现在肯定要因‘生活作风’问题而弄得影响极坏,十有八九要丢官去职。 ”
█ 杜审言(约645年?-708年),字必简,祖籍襄阳(今中国湖北省襄樊),父迁居洛阳巩县。唐朝著名诗人。
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很有才华,但恃才傲世。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擢进士第,为隰城尉。后转洛阳丞。武后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武则天很欣赏他的诗文,授著作佐郎,官至膳部员外郎。后因勾结张易之兄弟,被流放到峰州。不久,召回任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卒,赠著作郎。
杜审言的诗多为写景、唱和及应制之作,以浑厚见长,杜甫云:“吾祖诗冠古。”工于五律,对近体诗之形成与发展,颇有贡献。被后人评论为中国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他的五律《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被明朝的胡应麟赞许为初唐五律第一。他的五言排律《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长达四十韵,为初唐近体诗中第一长篇。
█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诗人,写有《西塞山》、《滁州西涧》等名篇,与刘长卿齐名。其诗清幽静寂,寄托深远。
█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祖籍范阳(今北京西南),出生于蒲(今山西永济),中国唐朝中期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卢纶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但是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避乱于江西九江一带。乱平后,卢于唐代宗大历年间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大历六年(771年),受宰相元载和王缙先后举荐,出任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后升任监察御史。大历十一年(776年),元载和王缙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一贬一死,卢纶受此牵连,终身不得重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任昭应县令,贞元年间入河中节度使浑瑊幕,任检校户部郎中,后世遂以卢户部称之。
全唐诗收其诗5卷。卢诗工于写景,形象鲜明,语言简练,其中的一些边塞诗气势不凡,尚有盛唐气象,其中尤以《塞下曲》数首最为有名。
█ 戴叔伦(732年-789年),字幼公,一作次公,中国唐朝润州金坛南瑶村(今属江苏)人,著名诗人。
戴于唐代宗广德初年任秘书省正字,后任职于度支盐铁诸使幕府,授监察御史衔。唐德宗建中初年出任东阳县令,后又入江西观察使幕府,授大理寺司直衔,不久出任抚州刺史,授吏部郎中衔。晚年出任容州刺史兼容管经略使,卒于任所。
戴诗以描写农村生活为主,构思新颖,讲究韵味,为后世神韵派先导。
█ 王翰,又称王瀚,字子羽,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朝诗人。
生卒年不详。家中富裕,性格豪放不羁,喜饮酒,唐睿宗景云元年进士,并州长史张惠贞奇其才,举直言极谏、超拔群类等制科,调昌乐尉。开元九年(721年)张说入朝为相,召为秘书正字,又擢驾部员外郎。“枥多名马,家有妓乐”,“发言立意,自比王侯。颐指侪类,人多嫉之。”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仍“日聚英豪,从禽击鼓,恣为欢赏”。贬为道州司马,卒于前往道州途中。作品〈凉州词〉为古今之绝唱。
█ 卢照邻(632年~695年),字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属今河北涿县)人,唐朝诗人,他与王勃、杨炯和骆宾王一起被称为“初唐四杰”。
卢照邻小的时候非常聪明,获得赏识,获得提升,一直到都尉。但他患了“风疾”(可能是小儿麻痹症或痳疯病),因此不得不退职,孙思邈曾悉心为他调治,照邻问曰:“高医愈疾,奈何?”思邈答:“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居,和为雨,怒为风,凝为雨霜,张为虹霓,天常数也。人之四支五藏,一觉一寐,吐纳往来,流为荣卫,章为气色,发为音声,人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所同也。……”虽然他还试图做门客,但后来他的病越来越严重,双脚萎缩,一只手也残废了。他买了几十亩地来养老,但终因疾病的痛苦,决定与亲属道别,投颖水自杀。
卢照邻擅长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意境清迥,明代胡震亨说“领韵疏拔,时有一往任笔,不拘整对之意”(《唐音癸签》),卢照邻《长安古意》:“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羨仙。”,乃千古名句。作品有《卢升之集》七卷和《幽懮子集》七卷,《全唐诗》收其诗二卷,傅璇琮著有《卢照邻杨炯简谱》。
█ 大历十才子,指中国唐代宗大历年间左右(766年至779年间)互相唱和的十位著名诗人,以及以其为代表的当时诗歌主流流派。该流派比较讲究格律词藻,以谢朓为宗,工于白描写景,以五言律诗见长,文笔追求工整,意境追求清新雅淡和超然出世。其作品往往显示出凄冷萧瑟之意,与安史之乱前盛唐时期的诗歌风格显示出较大的不同。管世铭指出:“大历诸子实始争工字句,然隽不伤炼,巧不伤纤,又通体仍必雅令温醇、耐人吟讽。”[1]
关于十才子究竟为哪十位诗人,各朝各家历来有许多不同说法。“十才子”之名,始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按照《新唐书》的记载,为以下十人:李端、卢纶、司空曙、钱起、耿讳、吉中孚、苗发、夏侯审、韩翃、崔洞。
其中,前五人(李端、卢纶、司空曙、钱起、耿讳)为各家公认,而后五人则各家版本有所不同。李嘉祐曾被宋人江邻几的《杂志》一书纳入“大历十才子”中。管世铭的《读雪山房唐诗钞》列出十人:“刘长卿、钱起、郎士元、李嘉祐、皇甫冉、司空曙、韩翃、卢纶、李端、李益。”
近代学者傅璇琮考证,“大历十才子”之说应以唐人姚合及《新唐书·卢纶传》为准,应为“钱起、韩翃、耿湋、卢纶、司空曙、苗发、吉中孚、李端、崔峒、夏侯审”十人。
“大历十才子”中,韩翃的创作成就最大,以“春城无处不飞花”一诗见知九重[2],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云:“韩员外诗,匠意近于史,兴致繁富,一篇一咏,朝士珍之。”
█ 王昌龄(698年—756年),字少伯,江宁人,世称王江宁,盛唐朝时著名诗人。
生平
王昌龄在唐开元十五年(727年)登进士第,补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中博学宏词科。后来外调做汜水(今河南省荥阳县)尉,迁江宁丞。他的诗和高适、王之涣齐名,因其善写场面雄阔的边塞诗,而有“诗家天子”(或作“诗家夫子”)的美誉。 他后来被贬为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世人又称他王龙标。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唐,他避乱回到家乡,后被刺史闾丘晓所杀,时年58岁。
代表作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 刘长卿(709年-780年),字文房,唐代诗人。宣城(今属安徽)人,生于洛阳(今属河南),郡望河间(今属河北)。
其诗大多抒发政治失意的感情,有些反映了当世离乱的情况。因为擅长五言而著称,有《刘随州集》。
开元中进士,肃宗至德年间任监察御史,后任长洲县尉,由于得罪上级,被贬为岭南的南巴尉。
《全唐诗话》有记载:长卿以诗驰声上元、宝应间。皇甫湜云:“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宋玉为老兵矣;语未有骆宾王一字,已骂宋玉为罪人矣。”
█ 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中国山西河津)人。唐朝初期的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根据杨炯的《王勃集序》。上面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二十八岁。据此推断,王勃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另一种说法根据王勃自己写的《春思赋》:“咸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咸亨二年即671年。据此,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0年)。现在大多数学者多以后一种说法为准,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岁。
王勃出身望族,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绩的侄孙。王勃小时候很聪慧,从小就能写诗作赋,世人目为神童。《旧唐书》载:“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杨炯《王勃集序》上也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王勃还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被授予朝散郎之职。王勃恃才傲物,经常得罪人。后任虢州参军,不久就因事罢官。父亲也因此降官去做交趾县令。王勃去交趾看父亲时,渡海溺水而死(一说溺水后受惊吓而死),只活了二十几岁。许多从事渔业、航海者悼念王勃,尊称他为水仙王,供奉于船上、港口、河边。
王勃的诗多抒发个人情志,也有一些抨击时弊之作,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工于五律、五绝,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编》认为他的五律“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五言绝亦舒写悲凉,洗削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
他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他在《上吏部裴侍郎启》认为“君子以立言见志。遗雅背训,孟子不为;劝百讽一,扬雄所耻。苟非可以甄明大义,矫正末流,俗化资以兴衰,家国由其轻重,古人未尝留心也。”对唐初文坛的风气转变起了很大作用。
著作
王勃的诗文集原有30卷,现仅存《王子安集》16卷,存诗80多首,文章90多篇。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滕王阁序》。关于〈滕王阁序〉的由来,唐末王定保的《唐摭言》有一段生动的记载,原来阎公本意是让其婿孟学士作序以彰其名,不料在假意谦让时,王勃却提笔就作。阎公初愤然离席,至配室更衣,专会人伺其下笔。初闻“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觉得“亦是老生常谈”;接下来“台隍枕夷夏之郊,宾主尽东南之美”,公闻之,沈吟不言;及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乃大惊“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出立于勃侧而观,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另有:
《汉书指瑕》十卷
《周易发挥》五卷
《次论语》十卷
《舟中纂序》五卷
《千岁历》
都已亡佚。
TOP
DBSoft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603
主题
96
精华
98
积分
175037
龙币
12065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04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0-10-8



论坛精英
 
帖子
8603
精华
98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487#
发表于 2009-6-12 03:57 |只看该作者
█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称他为诗豪。因曾任太子宾客,故称“刘宾客”,晚年曾加检校礼部尚书、秘书监等虚衔,故又称“秘书刘尚书”。
生平
刘禹锡一生的经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从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到德宗贞元六年(790年):他19岁前的少年时期;
从德宗贞元七年(791年)到顺宗永贞元年(805年):从他20岁到34岁走上仕途,参加政治革新时期;
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到敬宗宝历二年(826年):从他35岁到55岁的贬谪时期;
从文宗大和元年(827年)到武宗会昌二年(842年):从他56岁到71岁去世的晚年时期
家世及早年
刘禹锡的先祖为匈奴人,东晋时入中原,故自言系出中山(治所今河北省定县),七世祖刘亮在北魏任冀州刺史,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此后刘家定居于洛阳。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迁居苏州。刘禹锡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旧唐书·刘禹锡传》误作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刘禹锡在19岁之前基本上没有离开过江南。
出仕
德宗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又举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升监察御史。曾与柳宗元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
贬谪
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行至荆南,又改授朗州司马。元和十年与柳宗元一起被召回长安,不料不久又被贬为播州刺史。经裴度说情,改授连州刺史。元和十四年,刘禹锡母亲去世,遂回洛阳守丧。穆宗长庆元年(821年)授夔州刺史。长庆四年,调任和州刺史。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冬卸任,并于次年春返洛阳。
晚年
刘禹锡回洛阳后,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文宗大和二年(828年)入朝,任主客郎中,后兼集贤殿学士。大和三年,改官礼部郎中,仍兼集贤殿学士。大和五年(831年),任苏州刺史。大和八年,任汝州刺史。大和九年改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年)秋,刘禹锡因患足疾,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后曾加检校礼部尚书、秘书监等虚衔。晚年多病,会昌二年秋逝世,享年71岁。
文学成就
韵文
《陋室铭》是韵文中借物抒情的名篇。
散文
刘禹锡在唐代古文运动中,曾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古文。其中最有分量者如《天论》、《华佗论》、《华佗论》等。
传略
刘禹锡临终前写了一篇八百余字的《子刘子自传》,《旧唐书》、《新唐书》中均有《刘禹锡传》,唐、宋人笔记中也记载了他的一些轶事。
名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西塞山怀古》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陋室铭》
█ 武元衡(758年-815年),字伯苍。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人。唐朝名相与诗人。
武则天曾侄孙。高祖武仁范,曾任云阳县令。德宗建中四年(783年)登进士第。历官监察御史、华原县令,畿辅镇军督将恃恩矜功,皆骄横桡政,元衡苦之,称疾去官,德宗知其才,召为比部员外郎,岁内三迁右司郎中,后官御史中丞。德宗很器重他,对群臣说:“武元衡是真宰相器。”其后于顺宗年间为王叔文等改革派排挤,罢为右庶子。元和二年(807年)正月,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兼判户部事。十月封临淮郡公,充剑南西川节度使。元和八年三月十一日,代高崇文为西川节度使,政绩卓著,中外同钦。
武元衡精于五言诗,诗人张为编撰的《诗人主客图》,评论中唐诗人的流派,以白居易、孟云卿、李益、孟郊、鲍容、武元衡6人为主,其余为客,把武元衡奉为“瑰奇美丽为主”。其诗当时常有好事者传之,往往被于管弦。
元和八年(813年)召回长安为相,力主削藩。元和十年(815年)六月三日早朝路上,被李师道派遣的刺客暗杀于靖安坊东门。谥忠湣。有《临淮诗集》。
人物相关佚事
武元衡被刺前夜作了一首《夏夜作》,诗道“夜久喧暂息,池台惟月明。无因驻清景,日出事还生”。被视为诗签。
白居易于元和十年武元衡被刺后上书朝廷通缉要犯,因此被指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因而被贬。
█ 令狐楚(766年-837年),字壳士,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中国唐朝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初唐名臣令狐德棻后代。
令狐楚于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中进士,初任太原掌书记。唐宪宗时,升任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后为皇甫镈推荐,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累升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宪宗去世,唐穆宗继位,令狐因亲吏赃污事贬衡州刺史。唐敬宗继位后,又重新提拔他为户部尚书、东都留守、天平军节度使、吏部尚书,累升至检校尚书右仆射,封为彭阳郡公,开成元年以山南西道节度使致仕,不久病逝。赠司空,谥文。
令狐楚政治上一生积极参与牛李党争,属于牛僧孺一党的重要人物。文学上,令狐楚以古文大家闻名,尤善四六骈文,被誉为庾信之后的古文文宗。他在天平军节度使任上举荐李商隐,并传授其骈文技巧,为一时佳话。令狐楚的诗作亦有名气,常与刘禹锡、白居易等人唱和。
令狐楚的儿子之一令狐绹,在唐宣宗时期担任过宰相。
█ 陈子昂(661年-702年),字伯玉,唐朝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人。诗人,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
陈子昂出生于富有的家庭,勤奋好学。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唐高宗开耀二年(682年),进士及第。高宗驾崩于洛阳,他上书在洛阳建高宗陵墓。武则天很欣赏他,拜为麟台正字,历官至右拾遗。通天元年(696年),武攸宜北伐契丹,陈子昂为记室,主撰军中一切文件。后辞官回家。县令段简以其家富豪,诬陷入狱,忧愤而死。也有人说是陈子昂得罪了武三思,因而被武三思命段简将其杀害。
陈子昂批评六朝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其代表作为《感遇》诗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还有登幽州台歌等。他的诗歌创作在唐代颇有影响。他主张汉魏风骨,提倡风雅比兴,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是有利的。其诗风高昂清峻,雄浑苍凉,语言深沉质朴。其友人卢藏用说他“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
█ 王贞白(875年—?),字有道,号灵溪。信州永丰镇(今江西省广丰县)人。唐代诗人。
唐乾宁二年(895)进士,乾宁九年授校书郎。天复中,为避世乱而还乡归隐,在永丰西山建“山斋”,传道授业。卒葬于县城西门外,并建有有道公祠。
自编《灵溪集》七卷已佚,《全唐诗》存诗一卷,《全唐诗补编》存诗十二首。其名句“一寸光阴一寸金”,至今民间广为流传。
█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
生平
早年
李白的祖籍是陇西成纪(在现在甘肃秦安东)。他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关于其出生地有多种说法,现在一般认为是在西域的碎叶(Suyab,位于今日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据《新唐书》记载其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皓)九世孙,如果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实际上同宗,应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因畏被灭族而搬至西域;但此说缺乏佐证。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为任城尉。705年,李白五岁时,和他的父亲李客迁居到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青莲乡,开始接受启蒙教育。景云元年(710年)开始,李白开始读诸子史籍,开元三年(715年)——喜好作赋、剑术、奇书、神仙。在青年时期开始在中国各地游历。开元五年左右,李白曾拜撰写《长短经》的赵蕤为师,学习一年有余,这段时期的学习对李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元六年,在戴天山大明寺读书。
李白曾经在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供奉翰林。有一次皇帝因酒酣问李白说:“我朝与天后之朝何如?”白曰:“天后朝政出多门,国由奸幸,任人之道,如小儿市瓜,不择香味,惟拣肥大者;我朝任人如淘沙取金,剖石采用,皆得其精粹者。”玄宗听后大笑不止。但是由于他桀骜不驯的性格,所以仅仅不到两年他就离开了长安。据说是因为他作的《清平调》得罪了当时宠冠后宫的杨贵妃(杨贵妃认为“可怜飞燕倚新妆”几句是讽刺她)而不容于宫中。
中年
后来他在洛阳和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甫、高适相识,并且成为了好友。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在756年12月,李白为了平复叛乱,曾经应邀作为永王李璘的幕僚。永王触怒唐肃宗被杀后,李白也获罪入狱。不久以后,他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在流放途中遇赦,此时他已经59岁。
晚年
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带漂泊。在他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领大军讨伐安史叛军,于是他北上准备追随李光弼从军杀敌,但是中途因病折回。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当时在当涂(今属安徽马鞍山)当县令的李阳冰。同年11月,李白病逝于寓所,终年61岁,葬当涂龙山。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当涂青山。
关于他的死,还有多种不同的传说,一说便是他在舟中赏月,为了摘月失足堕水而死。由于这个传说,后人将李白奉为诸“水仙王”之一,认为文豪李白在另一个世界也可以庇佑船员、渔民及水上贸易商旅。
据正史《旧唐书》记载,李白流放虽然遇赦,但因途中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逸事
铁杵磨针
《铁杵磨针》是一个以李白为主角的小故事,用以勉励学子勤奋向学。此故事在中国有很高的知名度,最早见于南宋祝穆《方舆胜览》中的〈眉州·磨针溪〉篇中。故事大意是说李白年少时曾一度逃学,经过一条小溪时见到一个老妇人正在磨粗大的铁杵,李白甚感奇怪,于是问老妇人磨杵的目的,老妇人回答要慢慢地磨成针。老妇人的回答让李白顿悟,遂从此孜孜不倦,奠定其学识深度。不过此故事只是世间的传说,可能不是事实。
作品
李白唯一存世的真迹《上阳台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的有九百多首,主要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有《李太白集》。他的诗歌创作涉及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而且在不少题材上都有名作出现。他所钟好的体裁主要是古体诗,包括古风和乐府诗,但他在近体诗体裁如律诗、绝句中往往也有绝唱留存。在唐代尚未普及的词,有两首被认为是李白的作品,即被南宋人黄升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菩萨蛮》与《忆秦娥》。也有少数人怀疑它们不是李白所作。
艺术成就
李白为盛唐浪漫诗派的代表,把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推向高峰。正是如此,他取得了“诗仙”之誉。再者,李白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有创作性的发展。他的作品内涵丰富,想像超绝而且取材宏富。李白曾批评诗歌:“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因此,他的作品明朗自然,一扫六朝以来的浮靡诗风。李白的思想和诗歌具有典型的盛唐时代的特征,即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追求自由理想的思想意识。
李白广泛吸取了历史文化遗产,融合百家之说,形成了他复杂独特的思想面貌。儒家仁民爱物的思想,使他的诗歌充满了热爱人民关心百姓的高尚情感。如《丁都护歌》、《秋浦歌》等。道家的批判意识和变化观,使他透过社会繁盛的外表看出了大唐盛世由盛变衰的种种迹象和隐藏的弊病。在长安的一系列诗歌都体现了他的这种忧虑。墨家任侠的博爱精神,使他仗义疏财,乐于助人,他的《侠客行》、《少年行》就是李白自己任侠精神的写照。
杜甫对李白评价甚高,称赞他的诗“惊风雨”、“泣鬼神”,而且无敌于世、卓然不群。
韩愈对李白极为推崇;在《调张籍》有言“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在《石鼓歌》又叹“少陵无人谪仙死”。
家族

许氏,许氏的祖父许圉师,第一任妻子
宗氏,宗氏的祖父宗楚客,第二任妻子
刘氏,同居后分手
东鲁某氏
子女
长子 伯禽,许氏所生,李白去世30年后去世。
长女 平阳,许氏所生,出嫁后死。
次子 颇黎,李白在东鲁时和一女子所生,不知所踪。
█ 崔珏,字梦之,祁州人。晚唐诗人。《全唐诗》有对他的介绍:“尝寄家荆州,登大中进士第,由幕府拜秘书郎,为淇县令,有惠政,官至侍御。诗一卷。”与李商隐交谊甚厚,故有人称其诗“分有义山余艳”。
█ 吴融,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羊绍素表兄。
与王定保友好,“初力学,富辞调,工捷,颇负时望。[1]”昭宗龙纪元年(889年)进士及第。随宰相韦昭度讨蜀,表掌书记,累迁侍御史,一度去官,流落荆南。后召为左补阙,拜中书舍人。天复元年(901年)受命于御前起草诏书,顷刻而就,甚得昭宗激赏,进户部侍郎。同年冬天,昭宗被宦官韩全诲等劫持至凤翔(今陕西宝鸡),融扈随不及,去客阌乡,天复三年(903年)正月,昭宗返回长安,不久召还翰林,迁承旨卒。善作诗,承袭晚唐温庭筠、李商隐一派,《四库全书总目》说“音节谐雅,犹有中唐之遗风”。有《唐英歌诗》三卷传世。
█ 来鹏(?-883年),唐朝晚期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家住南昌东湖边,自称“乡校小臣”,以韩柳为师,工于诗文,屡试不第,后入福建观察使韦岫幕下。其诗思清丽,但多描写羁旅的落魄之感,也有一些自叹怀才不遇的愤世疾俗之作。有《来子》。《全唐诗》作来鹄,存其诗二十九首。
█ 崔护,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县)人。
唐贞元十二年(796年)进士及第,大和三年(829年)为京兆尹,不久改为御史大夫。官至岭南节度使。
崔护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收录其诗作六首,皆为佳作;其中,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本事诗》中还记载有这首诗的一段佳话。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崔颢(约704年-754年)是中国唐朝诗人,汴州人。现存诗仅四十多首,最有名的一首莫过于《黄鹤楼》,连李白也自认不及。少年时作的诗,多属艳情诗,后来忽然改变得风骨凛然。他四处游历。崔颢吟诗甚勤,其友人笑他吟诗吟得人也瘦(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诗瘦耳)。
█ 王梵志(?—约670年),诗僧,原名梵天,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南)人,唐初白话诗人。生平事迹不详。
其诗语言浅近,在当时颇有影响,人谓“不守经典,皆陈俗语,非但智士回意,实易愚夫改容,远近传闻,劝惩令善”。约在八、九世纪间传入日本。对唐代诗人寒山等创作有较大影响,王维、顾况、白居易、皎然等也有风格近似的诗作。宋代还有仿作。明清以后因作品不容于正统,大部已佚,《全唐诗》未收。敦煌藏经洞发现其诗手抄本后,才又获国内外重视。
后人的辑本有1925年刘复校录本,1935年郑振铎校补本。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收集敦煌本王梵志诗集以及散见的佚诗,比较完备。
评价
宋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三十有《书“梵志翻着袜”诗》一文,其中说:“(梵志翻着袜诗)一切众生颠倒,类皆如此,乃知梵志是大修行人也。”
宋陈善《扪虱新话》卷五云:“知梵志翻着袜法,则可以作文;知九方皋相马法,则可以观文章。”
胡适在1940年代选注“每天一首诗”,汇集自己特别钟爱的古代绝句,将王梵志《翻着袜》一诗放在卷首。
代表作品
我昔未生时 我昔未生时,冥冥无所知。 天公强生我,生我复何为? 无衣使我寒,无食使我饥。 还你天公我,还我未生时。
翻着袜 梵志翻着袜, 人皆道是错。 乍可刺你眼, 不可隐我脚。
█ 刘昭禹,字休明,桂阳(今湖南郴州市)[1]。
勤奋好学,师从林宽,“为诗刻苦,不惧风雨”[2]。湖南马氏楚政权时,累官县令,天策府十八学士之一。终官岩州刺史。尝与人论诗:“五言如四十个贤人,著一字如屠沽不得。觅句者,若掘得玉合子底,必有盖,但精心求之,必获其宝。”。《全唐诗》存诗九首。
█ 崔融(653年-706年),字安成,唐代齐州全节(今章丘)人,中国文学家。
仪凤元年(676年)应八科制举,皆及第,永隆二年累补宫门丞兼崇文馆学士,文以华婉典丽称。崔融为太子李显侍读,兼侍属文,东宫表疏多出其手。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封中岳(嵩山),见崔融撰《启母庙碑》,赞美有加。后贬袁州刺史,不久召拜国子司业。与杜审言、李峤、苏味道等人合称“文章四友”。神龙二年(706年)卒,谥曰文。《全唐诗》卷六十八录其诗。
█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首。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来源请求]。
开元九年(721年),王维进士及第,官大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十四年(726年),辞去官职。后又任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40岁时,迁殿中传御史。天宝末年,安禄山攻占长安,王维被安禄山胁迫作了他的官员。但是他并不愿意,长期居住于辋川别墅,曾作诗表达了心迹。当安禄山兵败后,王维因此得到了赦免,并任太子中允,后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此外,还兼擅人物、宗教人物、花竹,精通山水画,对山水画贡献极大,被称为“南宗画之祖”,《历代名画记》以画山水体涉古今赞誉他在山水画方面的贡献,《唐朝名画录》评价为风致标格特出,……画《辋川图》山谷郁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在《旧唐书》本传中,也有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的称颂。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至今这个评价都受到了学者的肯定。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有《王右丞集》。《王右丞集笺注》是清代赵殿成所编。
█ 廖匡图,字赞禹,虔州(今属江西赣县)人。唐代天策府学士,生卒不详。
随父廖爽投奔长沙马殷。精于文藻,与刘昭禹、李宏皋、徐仲雅、蔡昆、韦鼎、释虚中、齐己俱有文名。马殷子马希范置天策府十八学士,名列第八。其兄廖正图负诗名,弟廖匡凝也有才。天福四年,与蛮战死。《全唐诗》存其诗四首。有子廖偃,自秘书郎迁衡山指挥使。
TOP
DBSoft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603
主题
96
精华
98
积分
175037
龙币
12065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04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0-10-8



论坛精英
 
帖子
8603
精华
98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488#
发表于 2009-6-12 03:57 |只看该作者
█ 岑参(715年-770年),南阳人,唐朝诗人,边塞诗代表人物,与高适并称高岑。
少孤贫,刻苦学习,遍读经史,开元十七年(729年),举家迁移登封(今河南登封),18岁又移居颍阳(今登封县颍阳镇),20岁至长安,献书求仕不成,奔走于洛阳和长安这两京之间。天宝三载,进士高第。天宝八年(749年)第一次出塞,以幕僚身份随高仙芝、封常清驻守安西四镇(焉耆、龟兹、于阗、疏勒),岑参把封氏称作“国士”,有二首诗赞美封常清的军威“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走马川行〉),而又推崇他“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轮台歌〉)。安史之乱后,岑参东归勤王,杜甫等推荐他为右补阙。
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之作,以风华绮丽见长。宋人许顗在《彦周诗话》中说“岑参诗意自成一家,盖尝从封常清军,其记西域异事甚多……古今传记所不载也”。岑参死后30年,其子岑佐公收集遗文,请杜确编成《岑嘉州诗集》8卷。
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 唐彦谦,字茂业,号鹿门先生。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才高负气,以博学多艺闻名乡里。能作诗,《旧唐书·唐彦谦传》说他“尤能七言诗,少时师温庭筠,故文格类之”,杨亿称其“为诗纂慕玉溪,得其清峭感怆”[1]。代表作有《采桑女》和《宿田家》。咸通末年上京考试,结果十馀年不中。一说咸通二年登第[2]。乾符末年,兵乱,避地汉南。中和中期,王重荣镇守河中,聘为从事。光启末造,因事贬汉中掾曹。杨守亮镇守兴元(今陕西汉中市东)时,担任判官。著有《鹿门集》3卷,附拾遗1卷,续补遗1卷,并由吏部侍郎薛庭圭作序。
█ 李嘉祐,字从一,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生卒年不详。天宝七年进士,授秘书正字。因事谪鄱江令。上元中期,出为台州刺史。大历中期,又为袁州刺史。与严维、刘长卿、冷朝阳等人友好。工诗,诗风丽婉,有齐梁风。刘辰翁评论道:“ 李袁州(嘉祐)中兴高流 ,与钱(起)、郎(士元)别为一体,往往涉于齐梁。绮靡婉丽,盖吴均、何逊之敌。如‘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朝霞晴作雨,湿气晚生寒’,文章之冠冕也。”
█ 曹邺,字邺之,桂州阳朔县人。
在长安居十年,应考九次落第,后以《四怨三愁五情诗》为中书舍人韦悫所赏识,推荐给礼部侍郎裴休。大中四年(850年)进士,授天平节度使推官。历任太常博士、祠部郎中、洋州刺史等。以五言古诗著称,正直耿介,能言人之所不敢言,诗作常针砭时弊。与刘驾、聂夷中、邵谒、苏拯齐名[1]。清代泗城教授王维新在《阳朔道中怀曹邺》一诗中说:“唐代文章原后起,岭西风气实先开。”死后葬于桂林。今阳朔城北天鹅山下有曹邺读书岩。著有《曹祠部诗集》2卷。
█ 耿讳(?-?),字洪源。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大历十才子之一[1]。
宝应元年(762年)进士,初授周至县尉。大历中为左拾遗、大理司法。善写诗,作品多酬谢之作。有《耿讳诗集》。
█ 鱼玄机(844年-868年,一说约871年),字幼微,一字惠兰,晚唐女诗人、名妓,后出家为道士,长安人。约当生于唐武宗会昌四年。其传记资料散见于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晚唐?皇甫枚《三水小牍》、宋?孙光宪《北梦琐言》等书。终逝前名言诗句:“易得无价(万金)宝,难买有情郎。”,千古传唱,广为世人所知。
生平
《全唐诗》小传录生平为:“有才思。补阙李亿纳为妻。爱衰。遂从冠帔于咸宜观。后以笞杀女童绿翘事。为京兆温璋所戮。今编诗一卷。”其诗作见于《全唐诗》,现存有五十首之多。
晚唐皇甫枚《三水小牍》说鱼玄机,字“幼微”;宋孙光宪《北梦琐言》说鱼玄机,字“蕙兰”。后人不知谁是谁非,不能取舍。然而古人名与字都有某种程度上的关联,“玄机”意为深奥玄妙,“幼微”同幽微,二者有意义上的联系,故较可信。<传统中国文学电子报第二○七期,木莲花>
根据《唐才子传》,李亿因为夫人对鱼玄机的受宠“妒不能容”,遂为李亿遣至咸宜观入道。晚唐道观因独立于法外,政治力量无力支配,鱼玄机并不是真正在道观里研习道教教理。当时某些道士、女冠、和尚、比丘尼,并非纯为修行之人,道观、寺庙甚至成为规避法网及逮捕的场所、暂时栖身之处。鱼玄机居于咸宜观时,多与名士交流,往来酬唱,后因情感纠葛,笞杀女婢绿翘,因而下狱伏法,《三水小牍》就曾记载此事。鱼玄机的生平,是近年女性文学与社会的研究重要题目之一。
作品
在古籍史料中,找寻不到文人与鱼玄机的的交往纪录,诗集中亦找不到当时文人与其交往的诗作,然恐怕与她犯下杀婢案有关,文人避讳,因而删去。然鱼诗多有题赠某某人之名,读诗之后,可以想见玄机对受诗者的相思之情。至于寄晚唐的大词家、诗家温庭筠(字飞卿)的作品,则显示两人亦师亦友的关系。其余即景叙事,作品种类题材甚繁,除情诗外以山水诗为多,显示鱼玄机曾游历各种名胜。诗风情意真切且工于链字,对杖工整。宋、明之后,为读诗者所称道。
录诗四首:
《赋得江边柳》(一作临江树):
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
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夏日山居》:
移得仙居此地来,花丛自遍不曾栽。庭前亚树张衣桁,坐上新泉泛酒杯。
轩槛暗传深竹径,绮罗长拥乱书堆。闲乘画舫吟明月,信任轻风吹却回。
《江头愁望寄子安》: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折杨柳》:
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愿得西山无树木,免教人作泪悬悬。
《春情寄子安》:
山路欹斜石磴危,不愁行苦苦相思。冰销远涧怜清韵,雪远寒峰想玉姿。
莫听凡歌春病酒,休招闲客夜贪棋。如松匪石盟长在,比翼连襟会肯迟。
虽恨独行冬尽日,终期相见月圆时。别君何物堪持赠,泪落晴光一首诗。
█ 骆宾王(640年-684年),字观光,义乌(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朝初期的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骆宾王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据说《咏鹅诗》就是此时所做。
《咏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粤语发音 文件-播放
唐龙朔初年,骆宾王担任道王李元庆的属官。后来相继担任武功主簿和明堂主簿。唐高宗仪凤四年(679年),升任中央政府的侍御史官职。曾经被人诬陷入狱,被赦免后出任地方官临海县丞,所以后人也称他骆临海。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他做为秘书,起草了著名的《讨武氏檄》。据说武则天一开始满不在乎,听到“入门见嫉,娥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颇有得意之色,但听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矍然为之动容,问:“谁为之?”有人告诉她是宾王的作品,她竟责问道:“宰相安得失此人” ,感叹不能为己所用。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逃亡,不知所终。后人因此对其生死多有推测。《旧唐书》与《资治通鉴》都说骆宾王被杀[1],《新唐书》本传说他“亡命不知所之”,《朝野佥载》说是投江而死,郗云卿在《骆宾王文集》序中认为“文明中,与嗣业于广陵共谋起义,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孟棨《本事诗》说骆宾王逃脱后削发为僧,“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
一说骆宾王逃匿于今江苏南通一带,据朱国桢《涌幢小品》记载,明正德九年(1514年),义乌南通城黄泥口一位曹姓农民挖地时曾发现骆宾王墓,农人掘开坟墓,见“棺内人还衣冠如新”。农人大异之,于是把墓地封回。不久墓址就被水淹没。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任职南通的福建人刘名芳,派人下水搜寻,结果找到几根“枯骨查牙”,就当作骆宾王的骸骨,迎至狼山东南麓,这就是保存至今的南通骆宾王墓。
骆宾王的诗题材较为广泛,因才高位卑,愤激之情,时见纸上。他的[五言律诗]精工整炼,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笔力雄健。名作《帝京篇》是初唐罕有的长篇诗歌,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绝唱”。他对革新初唐的浮靡诗风,开辟唐代文学的繁荣局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关著作
唐中宗时期,郗云卿编辑有《骆宾王集》10卷,现在已经散佚。明清有4卷本、6卷本和10卷本的《骆宾王集》,所收篇目大致相同,都是后人重新编辑的。
█ 吉中孚(?-?),生卒年不详,楚州(今淮安市)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最早是道士,后登博学宏辞科,官校书郎,与卢纶、韩翃、钱起、司空曙等有诗名。兴元中期,历翰林学士、户部侍郎。有诗一卷,今存一首。
█ 杨炯(公元650年-692年),华阴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唐高宗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死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杨炯恃才傲物,他听说自己为四杰之一后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杨炯擅长写边塞诗,气势轩昂,风格豪放。明胡应麟《诗薮·内编》谓“盈川近体,虽神俊输王,而整肃浑雄。究其体裁,实为正始。”张说曰:“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也。”
著作
有《杨盈川集》30卷。《全唐诗》存诗一卷,共33首。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篇。
《郡斋读书志》著录《盈川集》20卷,已佚。
█ 陆龟蒙(?~881年),字鲁望,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自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又号天随子,陆元方七世孙,其父陆宾虞曾任御史之职。
进士不第,曾在湖州、苏州从事幕僚。随湖州刺史张博游历,后来回到了故乡苏州甫里(今江苏吴县东南甪直镇),过著隐居耕读的生活,自号天随子;由于甫里地低下,常苦水潦,乃至饥馑,著有《耒耜经》,是一本农学书;喜爱品茗,在顾渚山下辟一茶园,耕读之余,则喜好垂钓。与皮日休为友,时常在一起游山玩水,饮酒吟诗,世称“皮陆”,二人唱和之作编为《松陵集》十卷。另著有《笠泽丛书》四卷,有清雍正重刊元本。
陆龟蒙墓在苏州甪直古镇保圣寺。后人为了纪念他,因为他生前喜欢看斗鸭,开了一方水塘“斗鸭池”,种上荷花,养上几只鸭子,水塘中间有一座清风亭,相传是甫里先生读书的地方。甫里先生墓在清风亭侧,墓碑上刻有“唐贤甫里先生之墓”。在清风亭后有两株参天古银杏,相传为先生手植,已有一千多年了。
█ 顾况(约725年—约814年),字逋翁,号华阳真逸,晚年自号悲翁,苏州海盐恒山人(今在浙江海宁境内),唐代诗人。唐肃宗至德二年进士,曾任校书郎、著作郎等职,但在仕途上并无大的建树。
顾况诗不避俚俗,质朴平易,通俗流畅,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是新乐府诗歌运动的先驱。著有诗集20卷,《全唐诗》录有其诗239首,其中较著名的有《海鸥咏》、《华阳集》、《画评》、《文论》等。善画山水,并著有《画评》、《文论》等著作,可惜均已失传。
轶事
顾况为人所知更多的还是因为他和诗人白居易之间的一个故事。白居易十六岁时,拿着自己的诗作去京城长安(今西安)应考。考前,白居易将自己写好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诗,呈递给顾况看。顾况看了诗歌作者署名后,笑道:“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然而当他读到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又惊又喜,道:“有句如此,居天下何难!”在顾况的赏识下,白居易中进士,从此名扬天下。此事亦传为美谈。
█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馀杭(今浙江余杭)人,本名横,20岁应进士举,十次不中,遂改名罗隐。自号江东生。
“貌古而陋”、“乡音乖刺”[1],“恃才忽睨。众颇憎忌”,不为公卿所喜。咸通十一年(870年)从事湖南淮润,但无所成。光启三年(887年)归江东,穷愁潦倒,55岁时成为钱镠幕僚。累官钱塘令、镇海军掌书记、节度判官、盐铁发运副使、著作佐郎,奏授司勋郎,仍狂傲不改,钱镠不以为忤。朱全忠曾以罗隐为谏议大夫,被罗隐回绝。罗绍威后来归附后梁,大力推荐罗隐,表荐为给事中,这时钱镠已向朱温称臣,罗隐只好答应。不久去世于钱塘,享年77岁,世称罗给事。著《江东甲乙集》、《淮南寓言》及《谗书》、《后集》并行于世。有子罗塞翁,善画羊,世罕有其迹,曾为孙沔收藏[2]。
《唐才子传》说他“诗文凡以讥刺为主,虽荒祠木偶,莫能免者”,其诗风在晚唐属于浅易明畅一派,善于提炼民间口语,读来有如白话,如“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自遣》)。有诗集《甲乙集》传世。清人辑有《罗昭诗集》。近人汪德振著有《罗隐年谱》。
沈嵩在《罗给事墓志》说罗隐“龆年夙慧,稚齿能文”,长大后“泉涌词源,云横笔阵”、“名宣寓县、誉播寰区。”民间传说罗隐出口成谶,言出必应,“讨饭骨头圣旨口”。
█ 李德裕(787年-850年),字文饶,是唐朝宰相、政治家、诗人,爵位为卫公,因此又号李卫公。他是牛李党争中李党的领袖,是前宰相李吉甫的儿子。
生平
德裕出身士族,初为翰林学士,后牛党人物当权,贬谪为西川(今四川成都)节度使,其间击溃吐蕃,收复疆土。后来受到唐武宗的信任,被任命为宰相,极力排斥牛僧孺等人,并打击回纥,严肃整顿吏治纲纪,排斥宦官,使朝政为之一新。
德裕又曾协助发动毁佛运动唐武宗灭佛,一次拆佛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余人。虽说他有功绩,但办事专断,受到不少朝臣的怨恨。
武宗死后,846年,德裕被刚即位的唐宣宗撤职,流放到海南一带去,并被贬为崖州司户参军。他在海南曾作诗两首: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畬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在海南岛,李德裕等人积极为当地百姓传授儒学,颇受百姓爱戴。五年后(唐宣宗大中四年,即850年)死于海南海口,享年六十四岁。
█ 徐浩(703年-782年),字季海,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唐代书法家,工草书、隶书。是宰相张九龄的外甥,经张九龄说荐,为丽正殿校理,三迁右拾遗。唐朝名将张守圭推荐其到幽州做事,改监察御史,历宪部郎中。唐肃宗即位,拜中书舍人。当时的皇帝诏令俱出其手。加尚书右丞,除国子祭酒。不久贬卢州长史。唐代宗时重新起用,仍拜中书舍人,迁工部侍郎、岭南节度观察使。又为吏部侍郎、集贤殿学士。为李栖筠所弹劾,贬明州别驾。征拜彭王傅。建中三年,以疾卒,年八十,赠太子少师。世称其书法如怒猊抉石,渴骥奔泉。
《全唐诗》中有其诗二首。
█ 李颀(690年-751年),唐代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后长居颖阳(今河南登封),唐代诗人。
李颀出身于唐朝士族赵郡李氏,因结识富豪轻薄子弟,倾财破产。后立志刻苦读书,隐居颍阳苦读十年,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进士及第,曾为新乡县尉。经五次考绩,未得迁调,因而辞官归隐。
李颀性格超脱,厌薄世俗,以写诗称著,与诗人王维、王昌龄、高适等来往密切。他的诗秀丽雄浑,内容与体裁颇为广泛。又以五言、七言歌行和七言律诗见长。他尤以边塞诗著称,格调雄浑奔放,慷慨激昂。李颀的代表作有《古从军行》、《古意》、《塞下曲》、《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房给事》。
著有《李颀集》。《全唐诗》中辑录了其诗3卷。
█ 杜秋(生卒年不详),活跃于8世纪-9世纪间,后世多称为“杜秋娘”,是唐代金陵人。
15岁时成了李锜的妾侍。后来李锜造反失败,被纳入宫中。唐穆宗即位,任命她为儿子李凑的傅姆。后来李凑被废去漳王之位,杜秋赐归故乡。杜牧经过金陵时,看见她又穷又老的景况,作了《杜秋娘诗》,其序简述了杜秋娘的身世。
诗中附了一段注:“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李锜长唱此辞。”并没有说这首七绝是谁所作,但后世多归入杜秋娘的作品,包括《唐诗三百首》。
█ 薛能,字太拙,唐朝汾州人,晚唐诗人,《全唐诗》录有其作。诗风仿效陶潜,又常以李白自许。
生平
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登进士第,任盩厔尉。李福任滑州节度使时,任薛能为观察判官。后历官御史、都官、刑部员外郎等,又随李福迁官西蜀。咸通年间中,代理嘉州刺史,又先后迁任主客、度支、刑部郎中、同州刺史、京兆大尹等职。
出任感化节度使,后入朝授工部尚书。又出任徐州节度使、忠武节度使。880年(唐僖宗广明元年),麾下周岌叛乱,自称留后,遂杀薛能全家。
█ 李贺(790年-816年),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是著名的唐朝诗人,被称为“诗鬼”。
生平
李贺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道已经没落。因为他的父亲名叫晋肃,和进士音近,一些妒忌他才华的人就以避讳为理由阻止他参加科举考试。好友韩愈激于公愤,为之作《讳辩》曰:“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李贺在长安当过三年奉礼郎的小官,后辞官回昌谷,有一阵子依附潞州张彻作幕僚。由于身体不好,27岁就病逝了。
艺术特色
李贺的诗想象力丰富,意境诡异华丽,常用些险韵奇字,风格同唐朝其他诗人迥然不同。他的诗作内容有一部分承袭了屈原《楚辞》中《山鬼》,《国殇》等篇的传统,如《神旋曲》、《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另一部分则很有现实主义风格,如《老夫采玉歌》,反映了贫民生活的艰苦。
█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士族。晚唐著名诗人和古文家。擅长长篇五言古诗和七律。曾任中书舍人(中书省别名紫微省),人称杜紫微。
其诗英发俊爽,为文尤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在晚唐成就颇高,时人称其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
家世
杜牧出身于唐朝显赫的官宦世家京兆杜氏,为西晋军事家杜预的十六世孙。杜牧虽然与杜甫同为杜预之后,但是支派相去甚远。杜甫是杜预子杜耽之后;杜牧则是杜预少子杜尹之后。
杜牧祖父是唐朝著名的宰相杜佑,他受到祖父的影响非常大。其父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
杜牧比较自豪于自己的家世,他在《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中说:“我家公相家,剑佩尝丁当。”
生平
少年科第
杜牧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月日无考。其祖父杜佑正于该年开始任宰相。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
虽然杜牧是宰相之孙,但是由于10岁左右父亲就去世,家中并不宽裕,杜牧自己曾说“某幼孤贫”。
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曾注解《孙子兵法》十三篇。
少年时期的杜牧已经开始展现他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抱负。唐敬宗时写下了著名的讽刺时事的作品《阿房宫赋》。而在写给幽州节度使刘悟的《上昭义刘司徒书》中更是劝刘悟讨伐河朔三镇,以效忠朝廷,而不要居功自傲。25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此时的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
大和二年(828年),杜牧参加了进士考试。由于他出身名门,是宰相子弟,因此朝廷中不下二十人推举他。其中吴武陵尤其出力。结果杜牧以第五名的成绩考取进士举。依据唐朝制度,考取进士后,还要到吏部去应关试,才能得到官职。
杜牧到长安后,又赶上皇帝主持的制举考试,杜牧应考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结果被录取。
十年幕府吏
杜牧制策登科后,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半年后,随外放江西观察使的沈传师做幕僚。根据唐朝惯例,带京衔大理评事任团练巡官。令人不解的是,唐朝士大夫喜作京官,不愿外放,杜牧去江西做幕僚的原因不明。有人推测可能是因为家族关系密切,沈传师又欣赏杜牧的才华,杜牧盛情难却,只好答应。
在洪州江西观察使府任职两年左右后,大和四年(830年)九月,杜牧随调任的沈传师到宣州,直到大和七年四月沈传师回京任职后,才离开宣州,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所辟到扬州任职。
在任沈传师幕僚期间,初次做官的杜牧得到了江西团练副使卢弘止的很多帮助。日常除了处理公文,很多时候都是在参加宴会等交际活动。杜牧后来追忆此时生活,曾说:“十年为幕府吏,每促束于薄书宴游间。”
杜牧到扬州任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作推官,后来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京衔是监察御史里行。在扬州,杜牧公事之余,常常流连于声色歌舞场所,后来杜牧追忆这段时期的生活,写诗云:“十年一觉扬州梦”。
大和九年(835年),杜牧被朝廷任命为真监察御史,赴长安任职。八月在东都洛阳上任。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在这里他遇到了宣州市的故人张好好,写下了著名的《张好好诗》。在洛阳期间,由于职务清闲,他四处凭吊古迹,写下了不少诗篇。
开成二年(837年),由于弟弟在扬州病重,于是请假去看弟弟。由于弟弟眼疾沉重,为了照顾弟弟,杜牧辞去了官职。但是为了维持生计,他投书宣歙观察使崔郸,被召为宣州团练判官,京衔殿中侍御史,内供奉。
在宣州,杜牧交友论诗,直到开成三年(839年)年底才离开宣州,去长安任左补阙、史馆修撰。
迁官外放
开成四年春,杜牧将弟弟安顿在江州堂兄处后,赴长安就任新职。至开成五年,杜牧升官为膳部员外郎。会昌元年(841年)调任比部员外郎,二年春天,外放黄州刺史。
杜牧外放的原因史书上并无记载。杜牧自己认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而李杜两家为世交,李德裕为何不喜欢杜牧,有人认为是杜牧为人倜傥,不拘小节,与李德裕的理念不合;而且牛李党争,杜牧与牛僧孺私交甚好,可能被李德裕认为是牛党。
在黄州任上,杜牧除去了当地的一些苛捐杂税。但是黄州是一个小州,杜牧在政治上并不得意,自觉政治抱负无法施展,心情比较郁闷。但是在诗歌创作上反而颇有收获。内容上既有感慨国事,又有借景抒情;既有思念亲人,又有吊古揽胜。体裁则包括了长篇五古、绝句以及律体。这个时期也是他一生中诗歌创作较多的时期。
会昌四年(844年),杜牧迁池州刺史。在唐武宗灭佛时他表示赞同,认为有权势者舍财奉佛,以求减轻罪恶,得以“买福卖罪”。在池州任上,杜牧与从未见面的张祜因同感怀才不遇,成为知己。二人做了一些互相赠答酬和的诗,成为晚唐诗坛的一段佳话。当时诗人郑谷作诗说:“张生故国三千里,知者惟应杜紫微。”
会昌六年,杜牧迁睦州刺史。他每一次迁官,离家乡长安越来越远,让杜牧思乡情切。大中二年,吏部尚书高元裕写来一封书信慰问,令杜牧非常感激。但是高元裕不久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没有来得及援引杜牧。同年八月,杜牧终于接到信的任命,被升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杜牧以喜悦的心情赴长安就任。但经过多年官场历练,杜牧的刚肠之气已经消退。他动身时,写了一首《除官归京睦州雨霁》诗,篇末唱道:
姹女真虚语 饥儿欲一行
浅深须揭厉 休更学张纲
晚年
杜牧任司勋员外郎不到一年,就因为京官俸禄低,而难以养家请求外放杭州刺史,但是没有批准。大中四年,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但是也有人认为,杜牧请求外放并不仅仅是经济原因,而是不满意朝政,认为自己无法在朝中有所作为。
大中四年秋天,杜牧到任湖州刺史。他在湖州凭吊前贤,结识诗友,作了不少诗。一年后,他又被内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到长安第二年,迁中书舍人。这段时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别墅,并且闲暇之时经常在这里以文会友。大中六年冬天病重逝世。
文坛交往
杜牧生平很佩服韩愈、柳宗元,曾写诗“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近者四君子,与古争强梁。”。虽然不知道杜牧是否与他们有过交往,但是杜牧的古文和长篇五言古诗明显受韩愈的影响。
此外,杜牧对李贺的诗也非常赞赏。而白居易虽然诗名很盛,但是杜牧与他并无往来,在诗歌创作上不仅未受到白居易影响,而且还对他持有一些不同的意见。
杜牧与李商隐虽然被后人称之为“小李杜”,但是二人的交往有记载的只有一次。大中三年,与杜牧同在长安做官的李商隐写过两首诗给杜牧,而且表达了对杜牧的赞赏之情,诗中说:“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但是杜牧回赠李商隐的诗却找不到,可能没有作,也可能已经亡佚。
成就
杜牧手迹《张好好诗》局部晚唐文人大多喜作律诗、绝句,不擅长于长篇五言古诗。但这正是杜牧最擅长的,他的长篇五言古诗气骨遒劲。晚唐的张为在《诗人主客图序》中将杜牧的诗归为“高古奥逸”类。杜牧自称作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他注重“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以激发人意”。杜牧也擅长七律,是晚唐时期最擅长七律的诗人之一。他的七律善用拗峭之笔,见之俊爽。
作为古文家的杜牧,深受韩愈的古文影响,笔力健举,但不免强造文句,但是在晚唐时还是相当杰出的。他认为文章应当注重思想内容,文句词藻的华丽是次要的。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
杜牧诗文皆所擅长,在唐朝也不多见。洪亮吉称“有唐一代,诗文兼擅者,惟韩柳小杜三家。”
中晚唐之后,使人开始采用民间曲子填词,杜牧曾作《八六子》,是第一个采用民间曲子中长调的作词者,也是第一个坐慢词的人。
此外,杜牧也是一位书法家。清朝叶奕苞评论其书法:“牧之书潇洒流逸,深得六朝人风韵,宗伯云:‘颜柳以后,若温飞卿,杜牧之,亦名家也。’”。目前唯一流传于世的杜牧手迹《张好好诗》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政治抱负
杜牧自少喜好论兵。做过多篇文章谈论军事。《罪言》、《战论》、《守论》、《原十六卫》几篇阐述了藩镇问题和用兵方略,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时多采录。
杜牧曾作《孙子注》十三篇。“因取孙武书,备其注,曹之所注,亦尽存之,分上中下三卷。”他对这本书非常自负,“因注其书十三篇,乃曰:‘上穷天时,下极人事,无以加也,后当有知之者。’”这本书在《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皆有着录。《郡斋读书志》称这本书“其学能道春秋战国时事、甚博而详,知兵者将有取焉。”宋吉天宝作《孙子十家会注》,亦收杜牧注。
作品
杜牧的诗文都收录在《樊川文集》里。樊川是杜牧家族在长安南下杜樊乡的别墅旁的一条小河的名字,杜牧非常一生都非常喜欢这个地方,不仅自己的诗文集叫做《樊川文集》,他的号也是“樊川”。
杜牧逝世前,整理自己的诗文,烧掉了大半。但是他生前诗文大多会抄录给外甥裴延翰,杜牧死后,裴延翰将其诗文450首编为20卷的《樊川文集》
家庭
杜牧妻子为郎州刺史裴偃之女,死于杜牧之前。子女共五人:
儿子
*杜晦辞,小名曹师,淮南节度判官
*杜德祥,小名祝柅,礼部侍郎
*杜兰
*杜兴
女儿
*杜真
TOP
DBSoft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603
主题
96
精华
98
积分
175037
龙币
12065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04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0-10-8



论坛精英
 
帖子
8603
精华
98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489#
发表于 2009-6-12 03:58 |只看该作者
█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1—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晚唐诗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数量位列第4。
名、字、号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男子的姓从父亲那里继承,由父亲或者其他长辈起名,而字和号则多是男子成年后为自己取的。据现有的资料无法判断谁为李商隐起了名和字,但“玉谿生”3和“樊南生”两个号都是李商隐自己取的。
根据黄世中的看法,“商隐”是“商山隐士”的意思,来自“商山四皓”的典故;而“义山”,是指隐居而能行义。
“玉谿”,是今河南济源境内王屋山下的一条溪谷。据说李商隐青年时代曾在附近修习道术。
“樊南”,指长安(今陕西西安)城南的樊川,景色优美,“自韦曲而南,长渠分注,土壤丰腴,菜圃稻畦,罫纷绮错,田庐鸡犬,恍如江南水村图画中。”(傅增湘《秦游日录》)唐代官僚士大夫喜欢在这一带购置别墅,游憩宴乐。李商隐在长安生活期间,有可能常来樊川。
生平
家世
李商隐曾自称与唐朝的皇族同宗。经张采田考证[2],确认他是唐代皇族的远房宗室。但是没有官方的属籍文件证明此事,因而可以认为李商隐和唐朝皇室的这种血缘关系已经非常遥远了。李商隐数次在诗歌和文章中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2不过,很显然他并没有因此得到任何的现实利益。
李商隐的家世,有记载的可以追溯到他的高祖李涉。李涉曾担任过最高级的行政职位是美原县令;曾祖李叔恒(一作叔洪),曾任安阳县尉;祖父李俌,曾任邢州录事参军;父亲李嗣,曾任殿中侍御史,在李商隐出生的时候,李嗣任获嘉(今河南获嘉县)县令。
早年生活及教育
李商隐生于浙江,在李商隐10岁前后,他的父亲在浙江幕府去世,他和母亲、弟妹们回到了河南故乡,生活贫困,要靠亲戚接济。在家中李商隐是长子,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后来,他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
李商隐早年的贫苦生活对他性格和观念的形成影响很大。一方面,他渴望早日做官,以光宗耀祖。事实上,他也确实努力承担起家族的责任。成年后,李商隐曾利用为母亲守孝的时间,将寄葬在各地的亲属灵柩迁葬到荥阳。陈贻焮认为[3]这是除了受宗法思想支配外,还由于从小孤贫,家道衰微,因此更加看重骨肉之情。另一方面,早年的经历使他养成犹豫、敏感、清高的性格,这些特征既大量地从他的诗文中流露出来,也表现在他曲折坎坷的仕途生涯。
李商隐的启蒙教育可能来自他的父亲,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则是他回到故乡后遇到的一位同族叔父。这位堂叔父曾上过太学,但没有做过官,终身隐居。据李商隐回忆,这位叔父在经学、小学、古文、书法方面均有造诣,而且对李商隐非常器重。受他的影响,李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大约在他16岁时,写出了两篇优秀的文章(《才论》、《圣论》,今不存),获得一些士大夫的欣赏。这些士大夫中,就包括时任天平军节度使的令狐楚。
令狐楚是李商隐求学生涯中又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本人是骈体文的专家,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不仅教授他骈体文的写作技巧,而且还资助他的家庭生活,鼓励他与自己的子弟交游。在令狐楚的帮助下,李商隐的骈体文写作进步非常迅速,由此他获得极大的信心,希望可以凭借这种能力展开他的仕途。在写于这一时期(太和四年,830)的《谢书》中,李商隐表达了对令狐楚的感激之情以及本人的踌躇满志:“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自蒙夜半传书后,不羡王祥有佩刀。”
应举之路
在唐代,缺乏门第背景的知识分子希望在仕途有所发展,主要的入口有两个:科举和幕府。前者被认为是进入官场的资格,是官方对其行政能力的认可;后者是一些有势力的官僚自己培养的政治团队,如果表现出色,也往往可以通过这些官僚的举荐成为朝廷正式的官员。中晚唐时期,很多官员都既考取科举的资格,也有作为幕僚的经历。
文宗开成二年(837),李商隐考取了进士资格。在此之前,他已经失败过多次。李商隐初次应举的年份难以考证,有人相信甚至在10年之前——即文宗太和二年(828)——李商隐就开始了他漫长而艰苦的应举之路[4]。与大多数缺乏权势背景的考生一样,李商隐并不指望一举成功。他目前流传下来的诗文中没有提及当时的情形,这多少说明他对于初试的失败不是非常在意。然而,随着失败次数的增多,他渐渐开始不满。在《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诗中,他将没有录取他的考官(太和七年,贾餗)比喻成阻挠他成功的小人:“鸾皇期一举,燕雀不相饶。”
应举的失败不会让李商隐反省自己学识不足。早在太和四年,曾经与他一起游学的令狐绹就考中进士。这显然不是因为令狐绹的学识才华比李商隐优秀,而是由于他父亲令狐楚的影响力。权贵们互相提携,大量录取上流社会关系网中的考生,在唐代科举中是很普遍的现象。许多缺乏靠山的考生都会在考试之前就去刻意结交关系,或者想出种种办法引起考官及名流的注意。4据李商隐自述,他在这方面是比较低调的(《与陶进士书》),但如果说他不曾对令狐楚寄予希望,可能性也不大。从李商隐在开成元年写给令狐绹的一封信中“尔来足下仕益达,仆固不动”之类的话,可以看出他的情绪已经相当烦躁了。而他于开成二年的中举,也正是令狐父子对当值考官施加影响的结果。
步入仕途
李商隐考中进士的当年(开成二年,837)年末,令狐楚病逝。在参与料理令狐楚的丧事后不久,李商隐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去泾州(今甘肃泾县北部)作了王的幕僚。王茂元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甚至将女儿嫁给了他。从李商隐后来的经历中可以看出,这桩婚姻将其拖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中。
李商隐的尴尬处境在于:王茂元与李德裕交好,被视为“李党”的成员;而令狐楚父子属于“牛党”。因此,他的行为就被很轻易地被解读为对刚刚去世的老师和恩主的背叛。李商隐很快就为此付出了代价。在唐代,取得进士资格一般并不会立即授予官职,还需要再通过由吏部举办的考试。开成三年(838)春天,李商隐参加授官考试,结果在复审中被除名。这件事对李商隐最直接的影响是使得他获得朝廷正式官职的时间推迟了一年。不过,他并没有后悔娶了王茂元的女儿王晏媄。他们婚后的感情很好,在李商隐的眼中,王氏是一位秀丽温和体贴的妻子。
开成四年(839),李商隐再次参加授官考试,顺利通过,得到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这是一个低级的官职,但有一定的发展机会。没过多久,被调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虽然县尉与校书郎的品级差不多,但远离权力的中心,显然会使以后发展受到影响。李商隐在弘农任职期间很不顺利,他因为替死囚减刑(“活狱”)而受到上司陕虢观察使孙简的责难。孙简很可能以某种不留情面的态度对待李商隐,使他感到非常屈辱,难以忍受,最终以请长假的方式辞职(《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凑巧的是,在此前后孙简正好被调走,接任的姚合设法缓和了紧张的局面,在他的劝慰下,李商隐勉强留了下来。但他此刻显然已经没有心情继续工作,不久(开成五年,839)就再次辞职并得到获准。
闲居时期
辞去了弘农县尉,李商隐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于武宗会昌二年(842)设法又回到秘书省任职。这一次,他的职位(“正字”)品阶比三年前(“校书郎”)还低。即便如此,李商隐毕竟又有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在唐代,大家普遍认为在京城里的任职会比外派的官员有更多的机会升迁,而李商隐所在的秘书省,又比较容易受到高层的关注。对李商隐而言,另一个好消息是,宰相李德裕获得了武宗充分的信任,这位精干的政治家几乎被授予全权处理朝政。李商隐积极支持李德裕的政治主张,他踌躇满志,有理由期待受到重用的机会。
然而,命运似乎与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李商隐重入秘书省不到一年,他的母亲去世。他必须遵循惯例,离职回家守孝三年。这意味着年届而立的李商隐不得不放弃跻身权力阶层的最好的机会。这次变故对李商隐政治生涯的打击是致命的。他闲居在家的三年(会昌二年末至会昌四年末),是李德裕执政最辉煌的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随着不久之后武宗的去世,李德裕政治集团骤然失势,李商隐已经难以找到政治上的知音。会昌三年(843),李商隐的岳父王茂元在代表政府讨伐藩镇叛乱时病故。王茂元生前没有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李商隐的升迁,但他的去世无疑使李商隐的处境更加困难。
李商隐在闲居的几年里处理了一些家庭的事务,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将一些亲属的墓葬迁回了故乡的家族墓园。这种维护家族荣誉的努力多少使他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现存的部分诗文中可以看出,李商隐尽量调整自己的心态,淡化对政治生涯的兴趣和期待。他有时从事农耕,声称自己“渴然有农夫望岁之志”,模仿陶渊明的风格写作田园诗歌。不过,纷乱的时局始终吸引着李商隐的注意力。他有非常鲜明的政治倾向,几乎无法隐藏。
幕府游历
会昌五年(845)十月,李商隐结束了守孝,重新回到秘书省。此时,武宗与宰相李德裕富有效率的合作关系已经到了晚期。次年三月,武宗去世,传言他是由于长期服用道士进献的长生药而中毒身亡。经过一系列的宫廷斗争,宣宗李忱即位,他反对武宗的大部分政策,尤其厌恶李德裕。因此,几乎整个会昌六年(846),都持续新一轮政治清洗,曾经权倾一时的宰相李德裕及其支持者迅速被排挤出权力中心。在宣宗本人的支持下,以白敏中为首的牛党新势力逐渐占据了政府中的重要位置。
这一年,李商隐在秘书省任正字。35岁的李商隐终于有了儿子(李衮师),他的弟弟李羲叟也在这一年中了进士,这两个好消息大概只能让他兴奋一时。由于支持李德裕的政治纲领以及之前就被令狐绹等人视为背叛,他不大可能分享牛党的胜利。尽管他的职位几乎低得不值得在权力斗争中被排挤,但仍然可以想象他的郁闷心情。因此,当大中元年(847)桂管观察使郑亚邀请他往赴桂林任职时,他几乎没有犹豫。
从太和三年(829)受聘于当时的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开始,李商隐多次进入地方官员的运作机构中担任幕僚的角色。事实上,他身为幕僚的经历比正式任职于朝廷的时间更长。不过,在宣宗大中元年(847)之前,他似乎一直将这样的经历作为过渡。对于在政治上颇有抱负的李商隐来说,这种这种经验非常重要,既是他历练工作能力的过程,也是积累社会关系的途径。不过,毕竟只是为日后的大展宏图而进行的准备活动。从时间上看,以往每一次的工作经验几乎都在数月之内,变动频繁,而且一旦有了入朝为官的机会,就会立即辞去幕府的工作。而这一次,李商隐作为郑亚的幕僚前往桂林时,他也许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仕途已近末路。在之后的10年间,他将在幕府游历中逐渐耗尽所有的政治热情。
弘一法师手书李商隐诗句,此诗李商隐作于桂州大中元年三月,李商隐告别家人,随郑亚出发,经过两个月左右的行程,来到距京城大约5000里以外的南方。郑亚的这次南迁,是牛党清洗计划的一部分。李商隐愿意主动跟从一位被贬斥的官员,表明他同情李德裕一党。另一方面,也显示对自己的升迁不再抱有信心了。在桂林不到一年,郑亚就再次被贬官为循州刺史,李商隐也随之失去了工作。大中二年秋,他回到京城长安。据说,他在潦倒之际,写信给故友令狐绹(他已经进入权力的核心)请求帮助,但遭到拒绝,结果只能通过自己考试得到一个盩厔县尉的小职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0年前,他正好也是一个相当的职位(弘农县尉)。
李商隐担任盩厔尉时间不长,又被调回京城。此时,与大中元年他在秘书省的情形非常相似:低微的官职,渺茫的前途,落寞之余,期盼着出现变化。大中三年九月,李商隐得到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止的邀请,前往徐州任职。卢弘止是一位有能力的官员,对李商隐也非常欣赏。如果他的仕途顺利,李商隐可能还有最后一次机会。然而不巧的是,李商隐追随卢弘止仅仅一年多后,后者就于大中五年春天病故。这样,李商隐不得不再一次另谋生路。
晚年
大中五年,李商隐经历的另一次重大打击,是他的妻子王氏在春夏间病逝。从李商隐的诗文上看,他和王氏的感情非常好。这位出身于富贵家庭的女性,多年来一直尽心照料家庭,支持丈夫。由于李商隐多年在外游历,夫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聚少离多。可以想象,李商隐对于妻子是有一份歉疚的心意;而他仕途上的坎坷,无疑增强了这份歉疚的感情。家庭的巨大变故并没有给李商隐很长的时间去体验痛苦。
这年秋天,被任命为西川节度使的柳仲郢向李商隐发出了邀请,希望他能随自己去西南边境的四川任职。李商隐接受了参军的职位,他在简单地安排了家里的事情之后,于十一月入川赴职。他在四川的梓州幕府生活了四年,大部分时间都郁郁寡欢。他曾一度对佛教发生了很大的兴趣,与当地的僧人交往,并捐钱刊印佛经,甚至想过出家为僧。梓幕生活是李商隐宦游生涯中最平淡稳定的时期,他已经再也无心无力去追求仕途的成功了。
大中九年,柳仲郢被调回京城任职。出于照顾,他给李商隐安排了一个盐铁推官的职位,虽然品阶低,待遇却比较丰厚。李商隐在这个职位上工作了两到三年,罢职后回到故乡闲居。大中十三年秋冬,李商隐在家乡病故。
个人生活
爱情
李商隐的爱情生活,被许多研究者关注,部分原因在于李商隐以《无题》为代表的诗歌中,表现出一种扑朔迷离而又精致婉转的感情,容易被人视为丰富的爱情体验的表达。
关于李商隐的爱情,猜测的部分远远多于有实际证据的,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此津津乐道,甚至象阅读侦探小说一样揣摩分析他的诗文,希冀发现切实的凭据。下面这些女子被认为是与李商隐有过感情纠葛的:
柳枝。柳枝的名字出现在李商隐写于开成元年(836)年的一组诗(《柳枝五首》)中。他还为在这组诗写了一个长长的序言,讲述了柳枝的故事:她是一个洛阳富商的女儿,活泼可爱,开朗大方,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李商隐的诗(《燕台诗》),心生爱慕,于是主动与他约会。但李商隐失约了。他后来得知,柳枝被一个有权势的人收为妾。两人再也没有见过面。如果不是李商隐杜撰,这一段没有结果的感情很可能就是他的初恋。
宋华阳。李商隐在青年时期曾经在玉阳山修习道术,因此有人猜想他在这期间与女道士发生过恋情。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赠华阳宋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等诗中,李商隐提到了“宋华阳”的名字,于是宋华阳就被认为是李商隐的恋人。还有一种夸张的说法是:李商隐曾经和宋华阳姐妹二人同时恋爱。苏雪林在《玉谿诗谜》中[5]对于这个故事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想象发挥。
锦瑟。李商隐有一首著名的《锦瑟》诗,刘攽云在《中山诗话》中提到,有人猜测“锦瑟”是令狐楚家的一位侍儿,李商隐在令狐家受学期间,曾与她恋爱,但终于没有结果。
荷花。民间传说他在与王氏结婚前,曾有一小名“荷花”的恋人,两人十分恩爱。在他进京赶考前一月,荷花突然身染重病,李商隐陪伴荷花度过最后的时光。这段悲剧给他造成很大的打击,以后的诗中他常以荷花为题也是对旧情的眷恋。
王氏。王氏是李商隐的妻子。但有人从李商隐《祭小侄女寄寄文》中(“况吾别娶已来,胤绪未立”)推断王氏为李商隐再婚的妻子。如果这种看法成立,李商隐应该还有一位初婚妻子,但关于这方面的信息几乎空白。李商隐与王氏的感情非常好,在王氏去世后,他写下《房中曲》等悼亡诗篇,情感真挚,语意沉痛。其中最著名的,是在他离家赴蜀地宦游途中所作《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对于李商隐爱情生活的研究,以苏雪林的《李义山恋爱事迹考》(1927)最为著名。此书在1947年曾再版,更名为《玉谿诗谜》。苏雪林的研究,继承了程梦星、冯浩等人的成果,拓宽和丰富了这一领域的内容。例如,通过她的考证,多数人接受了李商隐与女道士的恋爱经历。不过,苏雪林的猜测和推理几乎不加节制,从而构画出几段离奇的恋情,包括他曾与宫女偷情。
[编辑] 社会交往
有人根据李商隐部分诗作的风格,推想他性格内向(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编·第十一章)。这种猜测多少有些武断。如果从李商隐的另外一些活泼幽默的作品来看,可以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现存的资料(主要是他本人的诗歌和文章)表明李商隐的社交范围广泛,他是一个乐于交往而且颇受欢迎的人。
李商隐交往圈里的人物分为四类:
与仕途生计有关的人物。包括令狐楚、令狐绹、崔戎、王茂元、李执方、卢弘止、郑亚、柳仲郢、李回、杜悰、萧浣、杨虞卿、杨嗣复、周墀、姚合、孙简等人。
互相酬和诗友。包括杜牧、温庭筠、白居易等人。
政见或信仰志同道合的朋友。包括刘蕡、永道士、崔珏、李郢等人。
礼节性的交游或亲戚之间的来往。包括令狐绪、韩瞻以及他在各个阶段的同事。
在李商隐的社交生活中,备受后人关注的,是他与“牛李党争”的关系。清代以前的学者普遍认为:李商隐青年时期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并有机会跟随他学习“四六文”(骈体文),应该自然而然成为令狐楚所属的牛党。民国以后的学者,虽然对李商隐究竟应该属于哪个党派有不同的意见,但也都同意:正是由于李商隐与令狐楚的这一段经历,使得他一生都被牵累在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中。
李商隐本人可能原想置身于牛李党争之外,他的交往有牛有李,诗文中对两方都有所肯定,也都有所批评。然而,在政治斗争中想要保持中立,显然只能是一厢情愿。结果是李商隐两边不讨好,令狐绹尤其厌恶他,认为他忘恩负义。在令狐绹官居高位后,李商隐曾多次尝试补救,包括写了一些诗给令狐绹(如《寄令狐郎中》),希望他顾念旧情,但令狐绹始终不理睬他。
在这种情况下,李商隐的仕途显然无法顺利,他曾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唐武宗会昌五年(845)两入秘书省,但只是短期地担任过低级官职。李商隐也在基层政府做过小官(开成四年-五年:弘农县尉;大中二年-三年:盩厔尉),同样短暂和坎坷。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一些外派官员的幕下供职。事实上,无论是“牛党”还是“李党”得势,李商隐从来没有机会晋升。他的政治生涯结束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6),其时他追随盐铁转运使柳仲郢,担任盐铁推官,当柳被调任兵部尚书时,他也随即失去工作。在回到家乡后不久即病故。
与令狐楚父子的交往
在父亲去世后,幼年的李商隐陪同母亲回到河南故乡,这里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而且相当艰苦的环境,没有家庭或家族的影响力帮助他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进入一个社交圈。李商隐凭借才华、人品和性格建立起了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早在十六岁,他就开始与当地的一些知识分子交往,将自己的作品散发给他们阅读,获得了一定的名气——也许就是因此引起了令狐楚的注意。
认识令狐楚是李商隐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他后来的生活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令狐楚帮助李商隐进入士大夫的社会阶层,同时也使他卷入了党争的旋涡。从829年(文宗太和三年)令狐楚聘用他作幕僚,到837(文宗开成二年)令狐楚去世,他们一直保持着非常亲密的关系。李商隐以谦卑诚恳的态度赢得了令狐楚的信任,有一件事可以表现这种信任的程度:令狐楚在病危之际召唤李商隐来到身边,要求他代为撰写遗表——这并非普通的遗书,而是要上呈给皇帝的政治遗言。令狐楚本人就是这种文体的高手,而他宁愿让李商隐帮助完成自己一生的总结。另一方面,他们两人之间又有非常微妙的距离感。李商隐在一些场合称呼令狐楚为“四丈”,显得相当亲近,但他从不会放松到忘记时时表达感激之情的地步。当然,与其说李商隐谨小慎微地保持了距离,倒不如说令狐楚的态度给定了双方交往的界限。
在与令狐楚交往的过程中,李商隐学会了如何与既有身份又欣赏自己才华的人融洽相处。这样的人对他而言具有多重身份:伯乐、老师、长辈、上司、赞助者……简言之,他们会对其个人仕途和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力。
与王茂元家族的交往
王茂元是李商隐的岳父。身为边疆大吏,王茂元声名显赫,家境富有。在一些资料里,他被认为是当时“牛李党争”中李党的一员。《旧唐书》和《新唐书》的作者都认为李商隐娶了王茂元的女儿王晏媄,是在令狐楚死后背叛了其所属的牛党。但是,近代的一些研究显示:王茂元的李党身份并不是那么确凿,因为没有史料证据表明他真正参与了党争。另一方面,李商隐除了在王茂元身边短期担任过幕僚之外,并没有因为他的婚姻而获得更多的政治资本。李商隐在诗文中也流露出,他在经济和仕途方面,都没有仰仗岳父的支持。这样的辩解看起来是有道理的。会昌三年,王茂元在讨伐刘稹的战争中病故,此时李商隐闲居在家,竟然也都没有及时赶到岳父身边。可见双方的关系并不是非常密切。
与郑亚、卢弘止、柳仲郢等人的交往
郑亚、卢弘止和柳仲郢三人是李商隐幕府生涯中最重要的三位府主。他们都很欣赏李商隐的才华,并且有限度地帮他争取利益。
与刘蕡的交往
刘蕡是李商隐的政治偶像,他早年在应试的对策文中强烈批评宦官干涉政治的弊端,获得朝野一致的敬佩,但也因此断送了仕途。李商隐现存的诗集中,有5首是题名写给刘蕡的。并很可能于大中二年见过面。
与温庭筠、杜牧等人的交往
政治观点和宗教信仰
其晚年的丧偶和官场失意时他笃信起佛教。
传说
与李商隐有关的传说,散见于后世的史料笔记中。
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中记载:在令狐楚去世后多年的某个重阳节,李商隐拜访令狐绹,恰好令狐绹不在家。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曾经多次向身居高位的令狐绹陈诉旧情,希望得到提携,都遭到对方的冷遇。感慨之余,就题了一首诗在令狐绹家的厅里:“曾共山翁把酒时,霜天白菊绕阶墀。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不学汉臣栽苜蓿,空教楚客咏江蓠。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再得窥。”委婉地讽刺令狐绹忘记旧日的友情。令狐绹回来看到这首诗,既惭愧又惆怅,于是令人将这间厅锁起来,终生不开。后来又有人说,这首诗令狐绹恼羞成怒,很想铲除题诗的墙壁,但由于这首诗里有出现了他父亲的名字(“楚”),按照当时的习俗,他无法毁掉诗作,就只好锁上门不看。也因此更加嫉恨李商隐。
宋姚宽《西溪丛语》中记载唐末流传的一个故事:一群文人在洞庭湖中泛舟游玩,有人提议以木兰为题作诗。于是众人一边饮酒一边轮流赋诗。这时,突然出现一位贫穷的书生,口占一绝:“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吟罢隐身而去。大家都感到惊奇,后来得知,这人就是李商隐的鬼魂。在另一个版本(宋李颀《古今诗话》)中并没有鬼魂出现,是一群诗人在长安聚会时,有人朗诵这首诗,大家才发现原来他就是李商隐。
宋蔡居厚《蔡宽夫诗话》中说:白居易晚年非常喜爱李商隐的诗,曾经开玩笑地说:希望我死后能够投胎当你的儿子。后来李商隐儿子衮师出生,李商隐为他取小名叫“白老”。
宋李颀《古今诗话》中记载:北宋杨亿、刘筠等人互相以诗唱和,创立“西昆体”,以学习李商隐的诗歌风格著名。当时有一位职业演员扮演李商隐,穿着破烂的衣服,对别人说:杨亿他们生生撕破了我的衣服。引起大家的笑声。有人用这个故事来讽刺“西昆体”诗派对李商隐的继承是生吞活剥。
墓葬
关于李商隐的墓葬地点,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处位于沁阳市山王庄镇庙后村,另一处位于荥阳市豫龙镇苜蓿洼村南。前者是李商隐的原籍所在地,后者是其祖辈迁居所至的家乡。由于李商隐晚年生活的资料稀少,他死亡和埋葬的地点目前没有定论。
沁阳李商隐墓的文献依据是清代康熙年间的《河内县志》的古迹图和乾隆年间的《河内通志·陵墓》里的相关内容。《河内县志》里标示出了“李义山墓”的所在地。《河内通志·陵墓》明确记载:“李商隐墓,在府城东。文集内云祖茔在怀州东郊,今不可考。”
当地政府于1987年1月7日宣布李商隐墓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98年、2001年两次对墓地进行了整修。现在的墓冢区四周砌围墙,整个平面呈方形,边长9米,周围以青石砌筑平台,台上筑盝顶形封丘,前树墓碑,碑首雕作盘龙,碑身正面正中篆书“唐故李商隐之墓”,碑阴上部刻李商隐生平简介,下部刻清康熙三十二年《河内县志》内的古迹图。四周铺设方砖,植松柏。唐代李商隐爱妻《王晏媄墓》埋葬同墓园。
荥阳的李商隐墓没有成形的墓园,荒冢距离位于苜蓿湾村南200米左右的农田里。据荥阳政府网站的介绍,墓冢高约4.2米,东西长约10.4米,南北宽约10.6米。没有墓碑,荒冢上遍布枯木和野草。目前为郑州市和荥阳市的文物保护单位。
文学成就
玉谿诗
李商隐通常被视作唐代后期最杰出的诗人,其诗风受李贺影响颇深,在句法、章法和结构方面则受到杜甫和韩愈的影响。[8]许多评论家认为,在唐朝的优秀诗人中,他的重要性仅次于杜甫、李白、王维等人。就诗歌风格的独特性而言,他与其他任何诗人相比都不逊色。赞赏李商隐诗歌和批评他的人,所针对的都是他鲜明的个人风格。后世许多诗人模仿李商隐的风格,但没有一位被认可。
根据刘学锴、余恕诚的整理研究[9],李商隐流传下来的诗歌共594首,其中381首已经基本确定了写作的时间,213首无法归入具体的年份。此外,还有十来首怀疑是李商隐的诗作,不过证据欠充分。
题材
从吟咏的题材来看,李商隐的诗歌主要可以分为几类:
政治和咏史。作为一个关心政治的知识分子,李商隐写了大量这方面的诗歌,留存下来的约有一百首左右。其中《韩碑》、《行次西郊作一百韵》、《随师东》、《有感二首》等,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作品。李商隐早期的政治诗指陈时局,语气严厉悲愤,又含有自我期许的意味,很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态。在关于政治和社会内容的诗歌中,借用历史题材反映对当代社会的意见,是李商隐此类诗歌的一个特色。《富平少侯》、《北齐二首》、《茂陵》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抒怀和咏物。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心中的抱负无法得到实现,于是就通过诗歌来排遣心中的郁闷和不安。《安定城楼》、《春日寄怀》、《乐游原》、《杜工部蜀中离席》是流传得较广的几首。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内容的作品中许多七言律诗被认为是杜甫诗风的重要继承者。
感情诗。包括大多数无题诗在内的吟咏内心感情的作品是李商隐诗歌中最富有特色的部分,也获得了后世最多的关注。《锦瑟》、《燕台诗》、《碧城三首》、《重过圣女祠》等,保持了与无题诗类似的风格。而《柳枝五首》、《夜雨寄北》、《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等,则反映出李商隐感情诗另一种风格的意境。
应酬和交际。在李商隐用于交际的诗作中,写给令狐绹的几首(《酬别令狐补阙》、《寄令狐郎中》、《酬令狐郎中见寄》、《寄令狐学士》、《梦令狐学士》、《令狐舍人说昨夜西掖玩月因戏赠》)特别引人注意,为解释他与令狐绹的关系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风格
李商隐擅作七律和五言排律,七绝也有不少杰出的作品。清朝诗人叶燮在《原诗》中评李商隐的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
他的格律诗继承了杜甫在技巧上的传统,也有部分作品风格与杜甫相似。与杜甫相似,李商隐的诗经常用典,而且比杜甫用得更深更难懂,而且常常每句都用典故。他在用典上有所独创,喜用各种象征、比兴手法,有时读了整首诗也不清楚目的为何。而典故本身的意义,常常不是李商隐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意义。例如《常娥》(嫦娥),有人直观认为是咏嫦娥之作,纪昀认为是悼亡之作,有人认为是描写女道士,甚至认为是诗人自述,众说纷纭。
也正是他好用典故的风格,形成了他作诗的独特风格。据宋代黄鉴整理的笔记《杨文公谈苑》记载,李商隐每作诗,一定要查阅很多书籍,屋子里到处乱摊,被人比作“獭祭鱼”。明王士桢也以玩笑的口吻说:“獭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人难。”(《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批评意见认为他有时用典太过,犯了晦涩的毛病,使人无法了解他的诗意。鲁迅曾说:“玉谿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而用典太多,则为我所不满。”
此外,李商隐的诗词藻华丽,并且善于描写和表现细微的感情。
无题诗
主条目:无题诗
李商隐以无题诗著名。根据《李商隐诗歌集解》[9]里所收诗歌的统计,基本可以确认诗人写作时即以《无题》命名的共有15首:
《无题》(八岁初照镜)
《无题》(照梁初有情)
《无题二首》(昨夜星辰;闻道阊门)
《无题四首》(来是空言;飒飒东南;含情春畹晚;何处哀筝)
《无题》(相见时难)
《无题》(紫府仙人)
《无题二首》(凤尾香罗;重帷深下)
《无题》(近知名阿侯)
《无题》(白道萦回)
《无题》(万里风波)
梁启超手书李商隐无题诗另有5首在目前通行的诗集中经常被标为“无题”的(五律“幽人不倦赏”、七绝“长眉画了”、“寿阳公主”、“待得郎来”、“户外重阴”),经冯浩、纪昀等人考订,认为多半是由于版本问题而产生的原题丢失情况,并非真正的无题诗。
有些研究者认为李商隐诗集中部分有题目的诗也应该属于无题诗一类,理由是这些诗的题目往往是从诗的首句中取前几字为题(如《昨日》、《日射》等),或者诗题与内容本身毫无联系(如《为有》、《一片》等)。但如果以这样的标准来看,李商隐诗集中可以归入无题诗的就有近百首之多。所以此说并没有得到多数人的支持。
另一方面,许多人倾向于将《锦瑟》、《碧城三首》、《玉山》等诗与无题诗相提并论,认为它们在写法和意境有相似的地方,都是通过隐晦的笔触表现一种微妙复杂的感情。事实上,正是这种一言难尽的情形,使得无题诗吸引了众多的研究者,都试图对这些诗的真正含义作出解释。然而没有一个人的注解能够非常令人信服的阐明诗中的涵义。
冯浩在《玉谿生诗集笺注》总结了前人关于无题诗的笺注工作,从中可以看出诸家观点之大不同:“自来解无题诸诗者,或谓其皆属寓言,或谓其尽赋本事。各持偏见,互持莫决。余细读全集,乃至实有寄托者多,直做艳情者少,夹在不分,令人迷乱耳。”
影响
施蛰存认为[8],李商隐的诗的社会意义虽然不及李白、杜甫、白居易,但是李商隐是对后世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因为爱好李商隐诗的人比爱好李、杜、白诗的人更多。在清代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中,收入李商隐的诗作22首,数量仅次于杜甫(38首)、王维(29首)、李白(27首),居第四位。这个唐诗选本在中国家喻户晓,由此也可以看出李商隐在普通民众中的巨大影响。
晚唐时期,韩偓、吴融和唐彦谦已经开始自觉学习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到了宋代,学习李商隐的诗人就更多了。据叶燮说:“宋人七绝,大概学杜甫者什六七,学李商隐者什三四。”(《原诗》)北宋初期的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宗法李商隐,经常互相唱和,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并刊行了一部《西昆酬唱集》,被称为西昆体。在当时颇有影响。此外,王安石对李商隐也评价很高,认为他的一些诗作“虽老杜无以过也”(《蔡宽夫诗话》)。王安石本人的诗歌风格也明显受到李商隐的影响。
明朝的诗人从前、后七子到陈子龙、钱谦益、吴伟业,都受到李商隐的影响。清朝喜欢写艳情诗的人更是专学李商隐的无题诗,例如王彦泓的《疑云集》和《疑雨集》。民国时期鸳鸯蝴蝶派小说中的香艳诗也是受到他的影响。
关于李商隐对后世的影响,可以参看吴调公《李商隐对北宋诗坛的影响》、《李商隐在清代的余波绮丽》、王玉祥《李商隐对苏曼殊诗的影响》、王兆阳《论李商隐的诗对词的独特风格形成的影响》、刘学锴《李商隐诗与唐宋婉约词》等论文。
樊南文
李商隐的写作,除诗歌以外的成就被论及得较少。事实上,他是晚唐时期最重要骈体文作家之一。这种文体注重文辞的对偶,并使用大量典故,广泛使用在唐代官方文件中。李商隐在令狐楚的培养下,成了一位骈体文的专家,为许多官员代笔起草过奏折、书信等文书。《旧唐书·文苑传》说李商隐“尤善为诔奠之辞”。由于当时章奏中使用的骈体文,要求词藻华丽,又要表述准确,因此对于用典的要求很高。而擅长写作骈体文的李商隐,养成了用典的习惯,因此被认为这是他的诗歌中喜欢用典的原因[3]。
李商隐曾将其骈体文作品编订为《樊南甲集》、《樊南乙集》各20卷共832篇。根据《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的记载,李商隐的文集,除了自编两集,还有另外一些。但前述这些文集,都没有流传下来。目前可以看到的李商隐的文章,是朱鹤龄、徐炯、冯浩、钱振伦、钱振常、张采田、岑仲勉、刘学锴、余恕诚等人,先后从《全唐文》、《文苑英华》、《唐文粹》等书中搜辑、考证而得到的。最新的汇编文集《李商隐文编年校注》(刘学锴、余恕诚,中华书局,2002)中收入了352篇文章,其中大部分是骈体文,也有少量被称为“古文”的散体文。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对李商隐的骈体文评价很高,认为只要《樊南文集》存留,唐代的骈体文就算全部遗失也不可惜。
“三十六体”
主条目:三十六体
李商隐、段成式、温庭筠的诗歌由于风格相近,且都排行十六,并称三十六体。
“三十六体”的说法,最早见于《新唐书·文艺下·李商隐传》:“商隐初为文瑰迈奇古,及在在令狐楚府,楚本工章奏,因授其学。商隐俪偶长短,繁缛过之。时温庭筠、段成式俱用是相夸,号‘三十六体’。”而在《旧唐书·文苑下·李商隐传》中,却只有“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的说法,没有视其为一个文体流派。因此,岑仲勉(《玉谿生年谱会笺平质》)认为“三十六体”的说法,产生于《新唐书》传记作者宋祁的误会。不过,对这一观点很少有人表示赞同。从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开始,后世多将“三十六体”视为一个确定的概念。《汉语大词典》、《辞源》、《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等辞典均收入“三十六体”的条目。
对于“三十六体”的内涵,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有认为是指一种诗歌的风格流派,有认为是指骈体文的风格流派,也有认为这种风格既包括诗歌也包括骈体文。更多的时候,人们故意以含糊的态度谈论这个名词。陈冠明分析了历史上对此的各种观点,认为“三十六体”是宋祁总结和认定的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三人的骈体文流派。(《“三十六体”:宋祁总结、认定的骈文体派》)
作品整理
姚培谦分体笺注《李义山诗集》页面 松桂读书堂乾隆刊本
陆昆曾《李义山七律诗解》页面 雍正刊本由于李商隐诗意比较隐晦,因此一些李商隐诗的爱好者尝试着为这些难懂的诗注解。宋代蔡绦《西清诗话》里提到刘克笺注李商隐诗;元代袁桷《清容居士集》里提到郑潜庵编《李商隐诗选》;明代唐觐《延州笔记》里提到张文亮注过李商隐诗。但这些注本或选本都没有流传下来。事实上,在明末之前,李商隐诗的笺注并不算多。金元时期的文学家元好问曾感叹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明朝末年的道源和尚,也曾为李诗作注,清朝初年,朱鹤龄在道源注本的基础上,删去了一小部分,又增补了很多,完成《李义山诗注》三卷。这是目前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李商隐诗歌的完整注本。此后又经过陆昆曾(《李义山诗解》)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屈复(《玉谿生诗意》)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冯浩(《玉谿生诗详注》)等多人的注解考证,已经能够对李商隐诗中的典故大致了解,但是对于许多诗的涵义仍然没有定论。
在文章整理方面,李商隐曾自编《樊南甲集》、《樊南乙集》,今已不存。清朱鹤龄曾辑录《文苑英华》等书,编成《李义山文集》,但有明显的疏漏。清徐树榖、徐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补充,两人分担了笺、注的工作,成书《李义山文集笺注》,是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注本。之后,冯浩又对《李义山文集笺注》进行考订改编,著《樊南文集详注》。钱振论、钱振常兄弟从《全唐文》中找到徐注本、冯注本均未收入的佚文两百多篇,编成《樊南文集补编》。
注解说明
注解1: 关于李商隐的生年,一直没有定论。较具竞争性的观点有两种: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说、唐宪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说。较早系统研究李商隐的清代冯浩(《玉谿生年谱》)提出元和八年说,岑仲勉支持这一说法,他在《玉谿生年谱会笺平质》中对三种观点进行了比较后认为:“在未有新佐证提出之前,仍应推冯说为定案,即生元和八年卒大中十二年,享年四十六岁。”后来多种文学史、唐诗选本、及《辞海》修订本“李商隐”条目都认同此说。张采田(《玉谿生年谱会笺》)主张元和七年说,得到杨柳(《李商隐评传》)、黄世中(《李商隐论》)、吴调公(《李商隐研究》)的支持。此外,钱振伦在笺证《樊南文集补编》时,提出元和六年说,主要支持者有董乃斌(《李商隐生年为元和六年说》、《李商隐传》)。赞同这几种说法所引用的史料证据,多数来自李商隐自己的诗文叙述,都有互相矛盾的地方,研究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使自己的意见显得更合理一些。到目前为止,没有一种说法得到压倒性的公认。
注解2: 如“公先真帝子,我系本王孙。”(《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百岁本无业,阴阴仙李枝。”(《戏题枢言草阁三十二韵》)。在《请卢尚书撰李氏仲姊河东裴氏夫人志文状》一文中,李商隐称“先君姑臧公以让弟受封”,自认是北魏时的姑臧侯李承的后代,而李承的曾祖李皓正是唐朝皇族李氏的祖先。在另一首诗中,李商隐用“龙种”来称呼自己的儿子。(《杨本胜说于长安见小男阿衮》)
注解3: “谿”和“溪”是异体字。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之前,出现在绝大多数文献资料里的李商隐的号都是“玉谿生”;而在此之后,开始有人写成“玉溪生”。这可能与中国大陆的汉字简化运动有关。两种用法都曾经出现在现代人写作的李商隐传记中。本文统一使用“玉谿生”。
注解4: 五代王定保的著作《唐摭言》中,对唐代科举中的各种现象有详细的描写。考生经常将自己的作品准备很多份,呈送给有影响力的官员或文坛名流。这被称为“行卷”。有时考生由于担心送去的作品不会引起注意,会多次递送,称为“温卷”。
注解5: 李商隐在《与陶进士书》中,承认他的中举是由于令狐绹的推荐:“夏口主举人(即当年的考官高锴)时素重令狐贤明,一日见之于朝,揖曰:‘八郎之友,谁最善?’绹直进曰:‘李商隐者。’三道而退,亦不为荐托之辞,故夏口与及第。”事实上,当时令狐绹的官职并不高,而令狐楚是朝中的重臣。高锴的做法,除了与令狐绹的关系之外,可能也有讨好令狐楚的意思。
TOP
DBSoft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603
主题
96
精华
98
积分
175037
龙币
12065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04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0-10-8



论坛精英
 
帖子
8603
精华
98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490#
发表于 2009-6-12 03:59 |只看该作者
█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杜陵野老、杜陵布衣,祖籍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生于中国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唐朝现实主义诗人。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又因为他搭草堂居住在长安城外的少陵,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一位诗人“杜牧”区别,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
生平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杜甫外公为河南巩义大官,杜甫自小好学,七岁便能作诗,二十岁后漫游吴越,齐鲁各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于洛阳认识李白。
杜甫35岁到长安应试,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安史之乱后,杜甫投奔唐肃宗,“麻鞋见天子”,任左拾遗,后因直谏被贬华州,759年弃官西行,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四年期间,写诗240余首。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在四川省成都市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幕下任节度参谋,并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旧唐书》《文苑传下·杜甫》)。但不久严武病死,蜀中大乱,又不得不再过著流离颠沛的生活,漂泊于今天的四川省、湖北省和湖南省一带,以舟为家。
唐大历五年(770年)在从长沙到岳阳的湘江中的小船上,发病而死。
一说杜甫人在耒阳,为洪水所困,十余日未进食,后来耒阳聂县令雇小船来接他,并且赠送许多牛肉、白酒款待,杜甫一夜食尽,竟大饱而死,终年五十九岁。灵柩停厝在岳阳,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由其孙杜嗣业移葬于河南首阳山下。
现存1400多首,写诗可分三个时期:
求学早期
三十五岁以前。与李白、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有诗赠李白,云:“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又云,“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堪称快意。
困居长安时期
天宝五载至天宝十四载。杜甫“尝困于衣食”,不得不出入贵族府邸,奔走献赋,取得少许资助。这时期有《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作品。
飘泊时期
肃宗上元元年(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770年)。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成都少尹兼御史徐知道在成都叛变,杜甫流亡梓州、阆州。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名作。这时期写诗千余首,占全部杜诗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
杜甫诗集有60卷,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杜诗镜铨》卷五)
杜甫有诗史之称,最早见于晚唐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杜逢禄山之难,流雍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到宋时成定论,但诗史之义各有各说。人有以史事注杜诗,认为杜诗为纪实的诗,可补史证史,故号诗史。此说只重史事之虚实真假,而轻诗的情感特性。有人以杜甫具史识史见,其笔法之森严,可媲美汉朝历史学家司马迁。而诗有评人评事者,皆可“不隐恶,不扬善”,故号诗史。此说可取。另一说是,子美之所以号诗史,因其悲天悯人,感时伤事。此说亦可取。
亦有人以“杜甫之诗,备于众体”的角度言诗史。
成就与评价
杜甫一生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创作风格。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曾把杜甫与李白并论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杜甫对后人的影响还有道德方面的。文天祥在狱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
清初文学家金圣叹,把杜甫所作之诗,与屈原的《离骚》、庄周的《庄子》(南华经)、司马迁的 《史记》、施耐庵的《水浒传》、王实甫的《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
1481年韩国将杜诗翻译成韩文,叫《杜诗谚解》。美国现代诗人雷克斯罗斯认为杜甫所关心的是人跟人之间的爱,人跟人之间的宽容和同情。他又认为只有这种品格才能最后拯救我们这个世界,最后拯救世界的不是高科技,不是其他东西,就是人跟人之间的爱、宽容和同情。他又认为有这样一种品格的杜甫,所孕育他的这样一种文化,比孕育了《荷马史诗》的希腊文化更加伟大。
名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偶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游龙门奉先寺》
语不惊人死不休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洗兵马》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八阵图》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哀江头》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佳人》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佳人》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贫交行》
炙手可热势绝伦 ——《丽人行》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梦李白二首》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前出塞九首》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后出塞五首》
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𡒄缠其身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登楼》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四首》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秋兴八首》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秋兴八首》
闻道长安似奕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 《秋兴八首》
香稻啄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秋兴八首》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咏怀古迹五首》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咏怀古迹五首》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咏怀古迹五首》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此句后为毛泽东化用为“狂飙为我从天落”)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客至》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
坟墓
杜甫的去世至今都是学术界讨论的一个话题。现在杜甫的坟墓有八座,分别位于河南巩义市、河南偃师市、湖南省耒阳(今耒阳市)、平江县等地。其中位于河南偃师的杜甫墓受到学术界的公认。
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杜甫江阁全景
各地纪念建筑物
杜甫草堂,有二处,分别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和甘肃省成县
杜甫江阁,位于湖南省长沙市
杜甫墓祠,位于湖南省平江县安定镇小田村
杜甫故里,位于河南省巩义市
少陵台, 位于山东省兖州市
█ 卢仝(795年-835年),自号玉川子,河南济源人,中国唐朝中期诗人,初唐四杰中卢照邻之后代。
卢仝少有才名,未满20岁便隐居嵩山少室山,拒绝为官。后为韩愈赏识,迁居洛阳。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甘露之乱爆发,时卢仝正在宰相王涯家中作客,一同被害。
卢仝诗惊奇险怪,人称"卢仝体"。他好饮茶,一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人称“玉川茶歌”,与陆羽茶经齐名。
█ 张籍(约767年—约830年),唐朝诗人。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后迁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北游,经孟郊介绍,在汴州(今河南开封)认识韩愈。贞元十五年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因患目疾,人称“穷瞎张太祝”。藩镇李师道仰慕张籍的学识,想网罗入幕,张籍婉拒,写了一首〈节妇吟〉寄给了李司徒。
元和十一年,转国子监助教,再迁秘书郎,韩愈荐为国子博士,历任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终国子司业。时称“张水部”或“张司业”。因其出身贫寒,官职低微,能较多地接触社会底层的民众,故其所作乐府诗多批判社会,同情百姓的遭遇,颇为白居易等人所推崇。与王建齐名,号称“张王乐府”。其与白居易,孟郊等所作的诗歌被称为“元和体”。著有《张司业集》,编为五卷。
█ 钱起(710年-782年),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代诗人,诗风清奇,与郎士元、司空曙、李益、李端、卢纶、李嘉祐等称大历十才子。
生平
天宝十年,钱起赴长安应试,途经京口(镇江),宿于江畔之旅舍,夜里有梦,梦见游于江畔,闻人吟诗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到了长安应试时,有一道诗题是“湘灵鼓瑟”,钱起立即写成一诗:
善鼓琴和瑟,尝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忍聆。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主考官李暐读到最后两句,吟咏甚久,击节三叹,称为绝唱。
是岁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钱起诗作《效古秋夜长》被德国诗人戈谢翻译为《秋天的晚上》,后来被德国作曲家马勒用入绝笔之作《大地之歌》第二乐章。
秋汉飞玉霜,北风雪荷香。
含情纺织孤灯尽,拭泪相思寒漏长。
檐前碧云静如水,月吊栖乌啼雁起。
谁家少妇事鸳机,锦幕云屏深掩扉。
白玉窗中闻落叶,应怜寒女独无依。
戈谢译文:
秋天的蓝雾弥漫在河上,小草上覆盖着霜,好像雕塑家把玉粉撒在草上,花儿已经不再芬芳,北风把她们吹倒,这些荷花即将随波飘荡,我的灯儿已经自行熄灭,黄昏已尽,我要入睡。我心中的秋日过于漫长,我脸上擦干的泪水,又重新流了出来了。婚姻的太阳什么时候来晒干我的泪水?
安史之乱后任蓝田县尉,与王维唱和。有《钱仲文集》。
█ 贺知章(659年-744年),字季真,号石窗,晚年号“四明狂客”,唐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著名诗人。
少以文词知名,神龙年间已名扬京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进士,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又迁太常博士,开元十三年(710年)迁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后迁太子宾客、检校工部侍郎、秘书监等官。性格爽直,豁达而健谈,他和李白是好友,贺知章读了李白作品,感叹地说道,“子,谪仙人也。”又擅长草书和隶书。他的诗清新脱俗,流传下来的诗不多,收录于《全唐诗》中的只有二十首,最著名的有《回乡偶书》、《咏柳》等。
█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韶州曲江人(现广东省韶关市)。唐代著名诗人、宰相。卒谥文献。人称“张曲江”。有《张曲江集》。
评价
七岁知属文,有文名,张说称他“后出词人之冠”。有诗《感遇》12首,名列《唐诗三百首》第一首,和陈子昂的《感遇》38首相提并论,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联,更是他高洁情操的写照。另外,张九龄的五言律诗情致深婉,如:《望月怀远》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唱绝千古。
张九龄是开元时期的贤相之一,也是唐代唯一个由岭南书生出身的宰相。他耿直温雅,风仪甚整,时人誉为“曲江风度”。即使罢相后,如有人向玄宗举荐人才,玄宗辄问道:“其人风度得如九龄否?”开元末年,玄宗倦于理政,渐渐沉迷享乐,疏远贤人。在小人得志的凶险政情下,张九龄能守正嫉邪,刚直敢言,成为安史之乱前最后一位公忠体国、举足轻重的唐室大臣。他曾坚拒武惠妃的贿赂,粉碎了她危及太子的阴谋;他也曾反对任用奸佞的李林甫、庸懦的牛仙客为相,以至屡忤玄宗意,终于罢相。他目光远大,曾言安禄山“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然而不为玄宗采纳。后来安史乱起,玄宗仓皇入蜀时,忆起九龄平生之言,痛哭之余,唯有遣使祭奠故人而已。
略历
张九龄从小聪敏善文。武曌长安二年(702年)擢进士,最初担任调校书郎,于713年应“道侔伊吕科”举,中高第。为宰相张说举荐,数年中官累迁。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迁中书令。张九龄为相正直贤明,不避利害,敢于谏言,曾劾安禄山野心,提醒玄宗注意。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秋八月,玄宗生日,群臣皆献珍罕,独张九龄上事鉴十章以伸讽谏,号“千秋金鉴录”,帝甚嘉美。(后世张姓族人更以“金鉴堂”为堂号)。奖励后进,曾提拔王维为右拾遗,卢象为左补阙。由于李林甫等人的排挤,改任尚书右丞相,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被贬为荆州长史,召孟浩然于幕府。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在家乡曲江病逝,享年62岁
张九龄与梅关古道
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辞官返回家乡供养母亲,途中看到家乡父老翻越南岭山脉十分艰难,决心打通南岭,改善进出岭南的交通。于是上奏玄宗,提出凿山修路,得到了允许。开凿梅关通道的工程非常艰巨,所开凿的道路也就是现在距离南雄市区北面约30公里的梅岭顶部的梅关驿道。
张九龄墓
张九龄的墓地在今韶关市北郊罗源洞山麓,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广东省具有代表性的唐代大墓。墓室为砖室结构。墓前祠堂的对联有多副,如“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者,是当之无愧而绝非溢美之词。
█ 黄滔(?-911年),字文江,莆田人。晚唐五代诗人。
昭宗乾宁二年(895年)进士。光化中期,任四门博士,天复元年(901年),接受王审知聘用,任内减赋税、轻徭役,时逢唐末军阀割据,又建议王审知“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为闭门天子”,著名文士如李绚、韩偓、王涤等,皆来投附。官至监察御史里行,充威武军节度推官。能诗,被誉为“闽中文章初祖”。编集有《泉山秀句》30卷。清初《四库全书》收《黄御史集》10卷,附录1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黄御史集》评价说:“王审知据有全闽,而终守臣节,滔匡正之力为多。”
█ 张若虚(660年-约720年),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官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吴中四士”。诗以《春江花月夜》著名。今仅存诗两首。
█ 裴耀卿(681年-743年),字焕之,绛州稷山人,是唐朝中叶玄宗时的一个政治家和诗人。
他当官时官至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升为侍中,任尚书右丞相,署知政事,封赵城侯。他的主要功绩是整顿漕运。江南当时是主要产粮区,江淮两京(洛阳、长安)之间漕运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唐朝财源的依托和保证。至唐玄宗后期,一度漕运不畅,京师粮食供不应求。玄宗听从耀卿整顿漕运的建议,命他为江淮、河南转运使,负责漕运。裴耀卿在黄河入汴的附近设输场并置河阴仓。江南漕运至输场,即将租米纳入仓内,船返本州。然后再由政府另雇运船,一路经洛漕输含嘉仓;另一路到三门峡的集津仓,再由陆运十八里至陕西盐仓,绕过三门峡之险,再水运至黄河岸的陕州太原仓,溯河水到潼关附近的永丰仓,经渭水直达长安。自开元十二年(公元734年)以后的三年中,运往关中长发的租米达七百万斛,创隋唐漕运史上的最高记录,节省陆路雇车运费三十万缗。裴耀卿成功地整顿漕运,成为开元盛世的一段佳话。
他和张九龄的关系很好。737年跟张九龄一起被李林甫陷害,被玄宗免除宰相职务,但没跟张九龄一起被贬,继续居高位,到逝世为止。
█ 许棠,字文化,宣州泾县(今属安徽)人。
生卒年不详。科举应试二十余次,咸通十二年(871年)进士。历官泾县尉、江宁丞。工诗文,个性孤僻,少与人和善。因作〈过洞庭湖〉著名,人称许洞庭。
█ 张文规,唐朝河东猗氏(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诗人。
宪宗时刑部尚书张弘靖之子。张弘靖为幽州朱克融所囚,张文规常去探视[1]。文规“少耽墨妙,备尽楷模,彦远自幼及长,习熟知见”,历官吴兴太守、湖州刺史,曾访谢安墓,终官桂管防御观察使。著有《吴兴杂录》。有子张彦远。
TOP
关闭侧边 论坛精华
·【周末愉快】 猫 哥 大 (写真)
·社区办活动,欢庆重阳节
·自然之声
·爱的呓语
·俯瞰我们美丽的地球家园
·1950年深圳中英街的公安
·来源于骨牌中的老北京话
·重阳节,哪些老年人不宜登高!
·新疆喀纳斯
·红叶中的 长城——雄伟
·我看余英坊
·千岛湖掠影
·狗狗也做环保小使者
·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的夫妻缘
·史上最干净的爱情 -- 山楂树开满
版主推荐
·儿子那点事(10月5日的故事)
·长篇爱情时尚小说《网络恋歌》【
·PDF下载:摄影构图之进阶指南
·精美电子书下载——数码摄影入门
·【九钻珠宝】十全石美!3EX顶级美
·群星《Hi-Fi夜迷情 DTS》感性十足
·长篇爱情小说《通吃岛演义》【9月
·京华论坛2010世界杯“足球大猜想
·磁性的嗓音吸附你心灵深处-陈瑞《
·群星《丝丝入扣(柔情女声)》3C
·杨曼莉《民歌红IV DSD》新世纪发
·群星《金耳朵·烟雨江南》2CD 效
·张蕊《语过添情》UP-DTS 独特的声
·欢迎大家在此举报下载失效的帖子
·雨帘心情小记(更新中)
精彩图片
最新关注
·发现一个很赞的关于世博的活动
·90后世博最美志愿者,有图有真相
·国庆节七日自驾游感想
·国庆节七日自驾游感想
·给孩子买车
·谁说女人只能开小车?
·国庆节去海边烧烤
·一辆车的感动
·BH女上司唯独对我温柔似水
·一辆车的感动
·给孩子买车
·国庆节去海边烧烤
·谁说女人只能开小车?
·准婆婆说,只有这些才能配上她家
·BH女上司唯独对我温柔似水
人生热线
[收藏此主题] [关注此主题的新回复]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
千龙网 |联系我们 |Archiver|WAP
GMT+8, 2010-10-15 09:14, Processed in 1.915942 second(s), 8 queries, Gzip enabled.
Powered byDiscuz! 7.2
京华论坛商务合作:010-84686905( 工作日 : 09:00-17:00)

_xyz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49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6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7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8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9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10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11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12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15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16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17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20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22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23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25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26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27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29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33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34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35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36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37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38